中俄青年合作探究
2017-01-30陈芳
陈 芳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中俄青年合作探究
陈 芳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的相互了解是两国相互信任的基础。青年的交流与合作,是国与国之间友谊不断深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世界各国青年都是该国未来发展重任的担当者,被寄予厚望。青年是文明的传承者,又是文化新风尚的创造者、传播者。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否继续深入发展,关键在于两国年轻一代是否相互理解与沟通。
中俄;青年;合作
中俄两国以国家身份进行的青年交流活动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国青年交往随着中俄关系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在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变化日新月异,青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青年外交作为国际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
一、中俄青年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历程
中俄(苏)青年交流可按时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苏联解体前的中苏青年交流活动;二是苏联解体以来的中俄青年交流活动。前一阶段,由于中苏关系变化以及中国国内的发展状况,中苏青年交流活动也受到了影响,整体呈现出大起大落的特点。后一阶段,因为中俄关系的改善和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俄青年交流活动蓬勃发展,呈现出了很多新内容、新形式。
(一)苏联解体前的中苏青年交流与合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苏两国高层交往日益频繁的“蜜月时期”,青年的友好往来也蓬勃发展。1951年中国派出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青年代表团访问苏联。两国青年在一起,谈论他们的理想、国家的未来,以及两国人民的友谊。
随之而来的是两国间民间交往的高潮。这些交往极大地拓宽了两国关系的领域,开阔了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人的眼界,为两国间进一步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创造了条件。苏联在1953年第一次向中国派出留学生,而苏联方面为了培养中国青年,苏联中央团校专门设置了“中国班”。由于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国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着不同看法,“中国班”于1957年结束。
1966年中国出现了“文革”,之后与苏联青年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往来被中断了。并且随着中苏两国关系恶化,两国青年教育交流也受到严重影响。1982年前苏联教育部建议恢复两国教育交流,1984年,中国教育部受苏联之邀进行访问,签署了中苏两国教育部的1984/85学年合作议定书,标志着中苏之间的青年教育交流恢复正常。
(二)苏联解体以来的中俄青年交流与合作
1992年,苏联解体后第一个俄罗斯教育代表团访华,这打开了两国青年交往的一个新局面。1995年6月,中俄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议》,两国青年教育交流开始走向一个新阶段。
2000年11月,在中俄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下,中俄双方在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框架内成立了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2010年于莫斯科召开的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11次会议上,青年合作分委会正式成立,青年分委会的成立促进了两国青年交流。
2014—2015年是“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也是中俄继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之后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两国举办了300多项活动,大多涉及教育、文化、旅游、娱乐、体育等年轻人感兴趣的领域。最主要的活动有“中俄各界青年互访、汉/俄语言竞赛、中俄青年夏/冬令营、中俄青年论坛、电影周/节、艺术周/节、中俄青年体育竞赛等。青年友好交流年活动呈现出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特点。”①
青年友好交流年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各种活动的开展增进了两国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对对方国家历史文明和当代社会的认知,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也为深化双边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二、中俄青年合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框架下的两国青年交流与合作硕果累累,特别是在2014—2015年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期间,双方举办了各类比赛、青年交流、论坛、展览、研讨会、培训、学生互换、艺术节、电影周等。但青年交流与合作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为进一步深化中俄青年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我们还需要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
(一)中俄青年人才不足
中俄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载体是语言。语言是两国交流与合作以及进行不同文明对话的桥梁。当前,虽然中俄双方重视、推动中俄青年交流与合作,并且在中国和俄罗斯学习俄语和汉语的人数在增加,但随着中俄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俄两国仍然缺乏精通彼此语言的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
(二)中俄青年缺乏相互了解
进行中俄青年交流与合作,我们就要对两国文化进行研究。中俄两国虽然同为文化大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各有特色。“但中俄之间通晓对方历史、文化乃至民族精神的青年人很少。”②并且,由于意识形态、历史背景、市场经济存在差异等原因,中俄两国民众之间还有一些误解。尤其是青年人对彼此的现代文化、社会、生活、艺术、精神等方面的了解还较少。
(三)中俄青年交流与合作时间“短暂”
最近几年,中俄青年交流发展很快。中国在俄建立文化中心、孔子学院;两国互建大学生交流基地、友好城市;相互举办“文化节”等。这些活动大都很成功,但是有一些活动只是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只走马观花地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传统工艺、书法、剪纸、戏剧脸谱、中国功夫等。这些活动只能满足俄罗斯青年一时的好奇心,却因时间短暂无法表达出中华文化的真正内涵。
(四)中俄青年交流存在不平衡
中俄青年交流合作领域存在着不平衡。一是中俄青年交流仍以官方为主,民间交流渠道还需加强引导。近年来,中俄高层高度重视青年交流,举办各式各样的青年活动。两国青年也多有交往。但基本上都在官方层面,交流的载体也比较平面。原因主要是官方对商业及民间青年交流的引导、带动不够,使得交流渠道不够通畅。二是中俄青年交流主体存在单一性。双方交流主体有很大局限性。两国之间的交流没有实现大众化,如青年代表团团员多是青年干部、青年外交官、青年企业家、青年学者、学生代表等。
(五)中俄青年非官方交流缺乏支撑平台
显而易见的是,官方交流为中俄两国青年搭建了友好交流、互学互鉴的平台,如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等。有才艺出众的青年人可以通过这些渠道了解俄罗斯和中国文化,在各种丰富交流活动中尽情地展现自我。但在非官方交流层面上却缺乏这种平台支撑。
近年来,两国青年交流合作蓬勃发展,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青年合作还有一些待完善的地方。正视青年交流合作中出现的发展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扩展两国青年交流的上升空间,促进青年交流合作的繁荣发展。
三、中俄青年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多渠道培养复合型青年俄语人才
要加强对俄语基础教育阶段的扶持力度,即大、中、小学俄语教学要协同发展。可以选定一些有俄语教学经验的中学为示范学校,根据学生自愿、择优录取的原则,组成俄语教学示范班。与此同时要做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工作。高中开设俄语的地方,小学也要对应开设俄语,使俄语教育形成体系,保持连续性,形成俄语人才培养“一条龙”体系。
(二)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促进青年相互了解
中俄双方应在原有交流合作基础上,运用好现有的优秀资源,建立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定期轮流举办文化交流论坛,相互推出各自文化精粹,实现文化双向输出,增强双方人民文化认同感,不断加强文化交流借鉴,实现共赢。双方应在音乐、戏剧、电影、造型艺术、民间创作、文物保护与修复、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领域开展系列务实合作。
(三)建立健全青年交流合作机制
中俄青年合作应是长期、稳定、全方位的合作。应对青年交流做出长远的安排,建立健全青年交流的长效机制和长期计划,建立两国青年事务部长定期会晤制度和各级青年事务部门的日常联系。
中俄双方应定期开展中俄青年论坛、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会议、中俄青年科学家论坛、中俄青年企业家圆桌会议等论坛会议,组织两国青年在各个领域交流合作,分享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心得,实现互惠互利。
(四)发挥青年组织在交流合作中的作用
中俄政府应支持青年组织的健康活动,扩宽政府与青年组织的合作领域和渠道,增加对青年工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青年组织自身也应在中俄双方经贸往来、教育合作、文化艺术交流等方面为青年交流合作提供平台。中俄青年组织应发挥其作为非官方交流渠道的重要作用,与政府提供的官方交流平台相辅相成,成为政府间交流合作的有力补充。且青年组织在普及两国青年大众化交流方面比政府组织更具有优越性,更有助于两国人民的彼此了解与互信。
四、中俄青年合作的潜力巨大
当前,在中俄政治合作日臻成熟、经济合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到各个领域的交流中来,为两国的人文交流注入新鲜的血液,为促进中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上海合作组织”与“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俄青年交流与合作
上海合作组织为中俄青年交流合作提供平台。中国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举办青年交流营,并筹办了“上合组织大学”。“上合组织大学”是由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80多所院校组成。设立上合大学项目的目的之一是推动各国在教育、科研和技术领域的一体化进程,为拓展教育、科研、文化合作增添新的动力。
此外,“一带一路”也为中俄青年交流合作提供新契机。推进“一带一路”构想,青年是主力军。一方面,“一带一路”所承载的文化价值需要青年人来保护、传承与交流;另一方面,青年必将为新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智力、体力支持,且将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宏观战略下的布局规划和新一轮改革开放。
(二)“互联网+创业”为中俄青年合作提供新模式
互联网为中俄两国青年在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企业合作和青年创业等领域之间交流合作搭建了平台。2016年8月中俄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互联网+青年创业”主题互访活动在黑河举行,此次活动为两市青年在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企业合作和青年创业等领域之间交流搭建了平台。青年互访让俄罗斯青年深入的了解到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对“互联网+青年创业”建立了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感受中国青年企业家创业的热情和黑河边境经济蓬勃发展的色彩。
(三)中俄“两河流域”合作为青年区域合作提供范例
中俄“两河流域”地方合作机制是中俄首个非毗邻地区合作机制,开创了中俄地方合作的新模式。教育合作是中俄“两河流域”地方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俄双方决定在中俄“两河流域”地方合作理事会框架下建立高校联盟。在“两河流域”合作框架下,有望进一步深化两地区教育领域合作,积极开展校际交流、专业交流和师生交流,培养一批通晓俄语、掌握专业、熟悉情况的各领域青年人才,为包括地方合作在内的中俄务实合作储备后续力量。
五、结论
现代社会,青年人是一群有着鲜明特点的社会群体,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建设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按照自然规律,青年人必然会代替时下主宰社会发展的中老年群体,成为将来的主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青年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他们思想先进、思维活跃,最能适应时代的潮流,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中俄作为邻国,两国之间有着相似的发展进程,有很多相似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需要两国青年的交流与合作。相信随着中俄关系的稳步发展,中俄青年交流与合作机制逐渐地成熟,中俄两国在相互借鉴中共同发展,两国青年必将为中俄友谊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 注 释 ]
①中俄互办“语言年”深度推动两国文化交流.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2/26/content_10561635.htm.
②赵淑芳.中俄青年人文交流与合作研究.黑河学院学报,2015(6).
[1]中俄互办“语言年”深度推动两国文化交流.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2/26/content_10561635.htm.
[2]赵淑芳.中俄青年人文交流与合作研究.黑河学院学报,2015(6).
[3]黑河团市委举办中俄青年“互联网+青年创业”交流活动.http://mt.sohu.com/20160808/n463097434.shtml.
陈芳(1993-),女,汉族,安徽芜湖人,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国际关系。
G
A
1006-0049-(2017)18-00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