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声乐教学中的几个小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7-01-29贺容迎

北方音乐 2017年24期
关键词:声区嗓子声乐

贺容迎

(广东省鹤山市沙坪中学,广东 鹤山 529700)

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歌唱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老师手下学习声乐,或者更多的学生为了升入音乐院校而找老师学习,这些现象本来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分地追求学习效果,急于出成绩,教师难免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急于求成,往往造成舍本逐末,一味地追求声音的高、亮,曲目的大和难,教师往往很少或者根本未顾及声乐教学中一些看似很小实则非常重要的问题。

下面是笔者在多年教学工作和交流中所见到的或者亲自遇到的一些普遍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过于追求作品的大和难

在声乐教学中,这种做法往往有拔苗助长的嫌疑,学生只学了二、三个月声乐就布置难度非常大的曲目,如《我爱你,中国》《秋—— 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乡音乡情》等,以此向家长炫耀自己在教学中取得的成绩。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这样极容易给学生一种错觉:声乐太容易学了,不明白艺无止境的道理,不知道学习声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以后声乐学习带来极大的隐患。轻者气息不顺,乐感不好,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发声器官发生病变而抱憾终身。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只要能唱几个高音或低音,音量大小就代表其声乐水平的高低,这是一种误区,殊不知如此盲目地滥用嗓子并且不注重掌握正确的技巧对嗓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这种误区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自己嗓子的提前退休,更有甚者,由于错误的练习方法而完全破坏了其嗓音条件。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发声不自然的原因就是由于违背了本身的嗓音条件,太偏重于追求声音效果从而使嗓子无法承受勉强唱出的高音和音量,最终导致嗓子的负荷过重而引起的。

对于此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教师要意识到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和长期积累的过程,演唱水平的进步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并且要把这一过程告诉那些急于让孩子成才的家长,千万不能因为各种因素而违背声乐教学规律,以至于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练习时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不能急于求成。因为歌唱时身体各个部分的肌肉要按照歌唱要求活动,这不是短时间练习能做到的,而是要反复练习的。从生理上讲,每一次的练习是一次加深印象的工作,反复加深印象才会把正确的歌唱方法变为自然的做法。有些同学在练习时,一味地寻求高音,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严重的会破坏嗓子。练习要从中声区开始,在中声区用一段时间锻炼呼吸肌肉和声带的协调配合能力,与两组肌群的负担能力,为下一步发展声区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每个学声乐的人都要在中声区作有规律、有系统的反复练习,掌握好中声区的发声方法后再向高声区发展。意大利美声学派教学的代表人物蓝培尔蒂主张初学时,先建立一个悦耳动听的中声区,把中声区的“e2”固定在头腔,反复练习,就能比较容易地扩展到高声区。因此,当条件还不成熟时,就不要过早地扩大音域,追求音量和提早唱一些自己技术还达不到的难度较大的歌曲,尽量少接触大曲目,多唱一些曲目较小,但却富于情感的曲目。如《我亲爱的》《月之故乡》《啊,我亲爱的爸爸》《大海啊,故乡》等。只有把一些看似简单的曲目一首一首唱好了,才能进一步把大曲目以较高的质量完成演唱。

二、在教学中不注意学生的表情及与动作、情感的自然协调

笔者认为,表情在声乐教学中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我想,音乐会或者演唱上,没有观众会愿意欣赏那些表情漠然、呆板的演员演唱,一个丰富而富于美感的表情是歌曲演唱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这一个问题恰恰是许多教师未加以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据我观察,学生在演唱时的表情有的非常古怪或是呆板,或与音乐不符或是不自然,我想,这都与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教师未加以重视有关。

一部音乐作品要比较完美地表现出来,需要有丰富的情感、表情和良好的演唱仪态等多种因素的良好配合。如果缺乏这些因素的支持与配合,再漂亮的嗓子也只不过是一件有着美丽外表却毫无内涵的发音体。一部音乐作品的感情,或喜悦或悲伤,要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才能声情并茂地将歌曲展示出来,但动作不要过于夸张,以免引起观者反感。

例如,教师在训练学生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时,要让学生明确这首歌曲的情感是歌颂、痛恨、赞美三种情绪的结合,要把握这三种情绪的演唱,要把表情、动作等协调好,A段开始是典型的山歌风格,前两句要唱得舒展、明亮、感情亲切,第三句是连续的切分节奏,使感情不断推进、起伏、直达A段高潮。“党的光辉”中“光辉”二字要唱得高亢、明朗,充满歌颂性,表情是自豪地面带微笑,动作自然大方。B段从“旧社会”起,表面对旧社会痛苦的回忆,音色要暗淡,速度应该慢些,突出“鞭子”二字,语气上要沉重稳定一些,在“母亲只会泪淋淋”速度开始放慢,声音弱下来,表情是悲伤的,下一句“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从感情上、速度上、音色上要突变、力度上加强,要有一种振奋人心的气势。“闹革命”三字要用最大的声音力度来唱,“揍敌人”三字语气要坚定有力,表情是严肃自豪的,动作仍然自然大方。A段回到现实中,感情要亲切、真挚,要用流畅、舒展的声音来赞颂对党的热爱之情,通过对歌曲的整个情绪进行深刻理解,表情、动作协调自然,演唱的艺术表现才真挚动人,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学生演唱时站立的姿势不协调、不自然

在开始学习声乐之前,老师一般都会告诉学生如何站立,头如何放,手怎么摆,但在教学中则不会强调这一细节,放任学生,这就造成学生在演唱时抬着头或者弯着腰,或者斜着背,或者歪着头,总之,毫无形象可言。例如让戴玉强又蹦又跳的唱《把一切献给党》,让宋祖英驼着背唱《辣妹子》,既影响歌唱时的呼吸和发声器官的机能,又毫无美感可言。笔者觉得,一个人无论声音如何好,演唱水平如何高,如果演唱的姿势不美观大方则是对音乐作品的极大伤害,对于作品的表达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笔者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观摩好的表演,尤其多观看优秀的戏曲表演是增进情感、丰富表情、协调姿势的有效途径。优秀戏曲中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做得非常到位,相信借鉴到声乐学习和教学中一定非常有益。在当今声乐教学中,往往重声音轻表演,使学习声乐的学生走入一个学习的误区,他们关注最多的是声音、风格、唱法,而忽视了表演舞台艺术,观众不仅要听歌唱家的声音,更会去审视歌唱演员的表演。戏曲表演所包含的对各种人物、情感、情绪的表现手段借鉴到歌唱演员的表演中塑造音乐形象,可以使听众更好地融入艺术氛围之中。

四、感情处理粗糙

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会表达一种或者多种情感,我觉得歌曲应该是“感人”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有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我常说“你好”二字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说至少有如下几种意思:不认识的人不冷不热相互打招呼;多年不见的老朋友相见时热烈问候;曾经有过矛盾的人相互勉强地打招呼。因为语气语调中融入了情感,人们一听便明白其中的含义,歌唱更是如此。但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演唱作品的数量而把这个问题忽略了,未能对音乐作品加以深入的情感处理。

在声乐教学中,要求学生多朗诵歌词,并且是有节奏地声情并茂地朗诵,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朗诵歌词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深层次的情感,才能在演唱中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声乐表演者要将作品的歌词,变成感人歌声的加工过程。必须要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在朗诵中去理解和体会歌词中的意境、思绪和情感以及把握作品中人物心理变化过程。从对歌词的熟记到对歌词的理解记忆,从而使自己从心里放声歌唱,真正做到“声情并茂”。在作品《黄河怨》中,歌词中有这样一段“命啊,这样苦!生活啊,这样难!鬼子啊,你这样没心肝!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强弱对比来处理这段歌曲。“命啊,这样苦!”可以以低声的吟唱问自己,声音较弱,继而用比前一句稍强的声音对黄河诉说“生活啊,这样难!”再用强音着重强调第三句中的“没—心—肝”一字一顿,字字血泪,恰是对着苍天控诉这敌人的恶行。紧接着,用较弱的声音缅怀自己可怜的孩子。经过这样的加工处理,作品就有了生命、有了感情,我们的表演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声情并茂”。

以上是笔者在声乐教学和交流中常常见到的一些小问题及应对策略,把它变成文字,与同行相互交流体会,希望多多指正其中不足之处。

[1]余笃刚.声乐语音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2]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中国民族声乐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

[3]胡钟刚.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声乐实用基础教程(第3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声区嗓子声乐
保护嗓子
有儿子的妈,嗓子永远是疼的!
浅谈声乐演唱中换声区的训练方法
浅谈声乐的歌唱技巧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论民族唱法教学的基本结构
搭建声音转换和统一的桥梁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