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沃老花鼓舞台化传承思考

2018-01-26

北方音乐 2017年24期
关键词:花鼓民间舞小丑

周 赟

(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地加速发展,现代民间舞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变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于民间舞形成了新的要求和新的审美观念,受到这些方面影响,民间舞蹈的生存面临着危机,很有可能即使挖掘、整理出来也没有观众愿意买单,因为这样的民间舞脱离了现代人们的生活。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在做民间舞舞台化的工作过程当中,不仅要考虑如何保留民间舞蹈的原貌,还要考虑怎样才能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和思想等问题,这样对民间舞蹈的舞台化创作就增加了难度。

一、土沃老花鼓的基本概况

据传承人讲,土沃老花鼓最初是受到凤阳花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汲取本土文化茁壮成长起来的一种舞蹈艺术,到现在为止已经有360多年的历史。土沃老花鼓历史悠久,作为山西民间舞的一种,它的表演形式同样独具特色,它集“打、跳、唱”为一体,道具繁多,道具即乐器,乐器即道具。其中土沃老花鼓最具有特色的就是小丑的口衔鼓,我们常见到的鼓多是绑在胸前、跨前或者放于舞者正对面的地上,比如稷山花鼓、踢鼓子秧歌、安塞腰鼓等,而土沃的老花鼓是唯一将鼓衔在嘴里进行表演的。这一点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独特,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舞蹈动作的张力以及舒展程度。我们说要保护历史传统文化,但是不代表要全盘接受一成不变的东西。例如山西大学将左权的小花戏进行了艺术化传承,在保留了其双手扇的同时将很多民俗性动作进行提炼、创新、引入课堂。同样,我们可以借助舞台、灯光、音响以及改变口衔鼓的打击方式来改善现存的问题,让土沃老花鼓在保留自身特质的同时发挥其最大的艺术价值。

二、土沃老花鼓的物质构成

小丑是土沃老花鼓最有特点的人物,在表演中,小丑口衔“口衔鼓”穿行于整个表演队伍中间,它所使用的“口衔鼓”,已经成为了演员肢体和五官的一种延伸,传达着土沃人聪明、勤劳、富有创造力的特质。

小丑一的扮相是三花脸,黑色罗帽,帽边扎有粗皮电线盘成的圆状,再用黑绸缠绕的英雄圈。黑色夸衣,袖口处扎一寸宽天蓝色绸。所用的道具口鼓用一节桐树杆,将树干的心挖空做鼓身,两头钉猪皮或羊皮做鼓面,在鼓腰的中端穿一铁丝弯成环形,用红绸缠紧做成口衔鼓。最初小丑的口衔鼓就是口衔鼓帮上的小环,后来经过四代传承人的改良,会在上面裹红绸来减缓牙齿的酸痛感。同时双手各握一根用四根软皮条编成长20厘米的软鼓槌,槌头挽有疙瘩,再用红绿条缠绕,槌尾留绸带。

口衔鼓的打法十分花哨,体现的就是土沃老花鼓的第一个“花”。主要动作有“单、双点击花”“单点交替击花”“单、双立圆击花”“丹鹤前弹势”“弓步打花势”等。

以上这些元素只是以传统民间舞蹈的方式进行呈现,动作、服饰单一粗糙,并不美观。如果将土沃老花鼓搬上舞台,势必就要将它更深层次的内容以及相关的元素进行挖掘、提取、整理、创新。

三、老花鼓的舞台编创

如果想要将土沃老花鼓引入舞台,我们就要正视“民间舞”本身就是动态发展的这一现象,因为无论是跳民间舞的人还是编创民间舞的人都会受到现代意识的影响。人的思想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变化的,人们更加追求个性、追求自我意识的抒发,而让传统的民间舞蹈进行舞台创作,势必会重重困难。

(一)整体风格把控

民族舞蹈有其民族的特性,同样的民间舞蹈归属于民间地区,不同地域的民间舞蹈与生俱来也有其地域的独特性,所以民间舞的舞台创作首先离不开风格上的把控。而现代元素与现代意识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可以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融入、体现。所以土沃老花鼓的舞台创作首先要注意的是风格上的把控,在合理把握风格的前提下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融入、体现现代元素,让它更适合舞台艺术。

(二)取其精华 提炼加工

土沃老花鼓传承遇到瓶颈,其最主要的原因是逐渐发展的现代意识与一成不变的传统舞蹈格格不入,老生常谈,如果全部抛弃从头编创,就失去了民间舞的意义,但一成不变就势必会造成断代问题。山西民间舞蹈小花戏,其保留了山西民间舞蹈的哏、俏等特点,发扬只属于山西民间舞的双手扇,提取扭摆甩等经典动作加以改变。在音乐上选择了经过加工后具有现代艺术气息的民间音乐,通过改变节奏、词曲等体现它的创新。不完成挖掘、收集、整理、分门别类、理论总结等工作,舞台化民间舞蹈的结果就是没有民族特色和个性,是不被观众认可的民间舞蹈。将元素提取进行创新后进入舞台,还依然保留了原民间舞的大量素材及其文化内涵。并且在舞蹈作品中将动作、情感、人物性格的刻画、主题、题材、体裁、结构等元素融为一体,使土沃老花鼓的艺术性得以提升。

四、土沃老花鼓舞台传承的意义

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对于民间舞的创作、现代的交汇,既要保留传统意义的民间舞,也要融入时代意识才能让民间舞有新时代的注解,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艺术表达,也让更多活在当代的人更好地理解民间舞。老花鼓进入舞台后,从一定程度上使它从民间的舞动达欢、通宵达旦、乐此不疲到有队形、有结构、有时长限制的舞蹈作品,将功能由自娱表演转向了艺术表现,带来民间舞蹈另一种舞蹈形式的存在。这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就是对老花鼓进行了传承保护。

在中国和西方国家民间舞都经历过从民间走向舞台的过程。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当今舞台,而中国将民间舞搬上舞台也仅仅比西方晚了约10年左右。从这点来看我们已经有意识地将民间舞蹈传递在现代舞台上,将这一传递方法作为传承的有效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将土沃老花鼓难以传承的难题,也进一步提高了土沃老花鼓的表演艺术档次,使它能有一个长远的发展和传承,通过将它的优秀元素提炼、创新,可以增加它的“辐射面”,做到后继有人。

文献参考

[1]张晶.沁水土沃老花鼓的文化学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5):55-56.

[2]杨盼.论“口衔鼓舞”的表演形态及其教学价值[D].山西大学,2013.

[3]吴青瑶.民族民间舞限定下的舞台创作[D].北京舞蹈学院,2014.

猜你喜欢

花鼓民间舞小丑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晋中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传统文化影响下民族民间舞表演新模式研究
幽默的小丑
幸福花鼓
花鼓灯小唱
关于现代舞融入民族民间舞创作的思考
小丑
我像一个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