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的两种模式分析
2018-01-26陈曦
陈 曦
(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因为中国与世界各地区音乐文化融合的新思想、新手法、新内涵的趋势以及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世界上的国家除了经济和政治进行了交流,音乐界专业人士一方面继续学习和消化外来西方弦乐艺术学科的相关音乐信息,另一方面已经更多关注、研究和学习各民族地区间的音乐表达方式的输出及输入,并相互借鉴和多方位交叉发展。为了能够使文化软实力能够合理交流,自从小提琴传入到中国后,相关人士就开始关注小提琴,在小提琴文化与中国的音乐文化之间进行碰撞之后,擦出了很强的火花,所以马思聪模式和司徒梦岩模式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如此,国内音乐人士对小提琴传入中国之后的发展进行分析,具体地描绘了这两种模式。
一、中国小提琴的发展(小提琴制造方面)
通过对小提琴进行研究发现,它进入中国已经有100多年了,那时候的我国还未解放,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不懂得去欣赏艺术,而且当时民族工业发展比较慢,小提琴除了小众的喜欢音乐人士制造,其余的全部靠进口。小提琴的使用频率不高。自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开始慢慢富有,物质上的追求慢慢改变,开始关注精神追求,所以乐器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生产出来的小提琴质量开始慢慢变好,而且为了保证小提琴可以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与观赏,小提琴的外观也在慢慢变化,经过音乐人和科研以及生产有机结合,出现了声音非常完美的小提琴。在当前阶段,我国制造出来的小提琴不仅能够使我国的市场得到满足,而且在对外出口方面,也得到了很多音乐人士的称赞,就目前来看小提琴还会有更好的发展。
二、马思聪模式的具体内容
(一)有关于该模式的名字及其内涵
自“五四运动”后,有识之士开始进行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属于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外国的一些关于音乐的文化慢慢在中国传播,所以在近代的发展上,我国人民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出现了比较新的音乐坏境,所有文化的能够得到传播其必然是受到了本土人民的欢迎,是原居住地人民选择的结果。文以载道,音以传声。音乐的独特魅力在于可以表达心声,因此有关于音乐的内容一定与当前人民的音乐价值观相符,有很强的民族意味。该模式为了能够在本土音乐当中找到生存的土壤,那么一定会和当地的文化交融。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开始慢慢借鉴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站在小提琴民族化这一个大角度来说,在20世纪的30和40年代,是属于马思聪的时代,在那一个时期,马思聪进行的创造占据的比重非常高,对其作品进行观察,他创作摇篮曲的灵感来自于自己家乡的民歌,引用了里面的音调,而从演奏的角度上观看,他的演奏手法很大程度上借用了我国比较传统的民间乐曲演奏,通过对他的大量作品进行分析,很多都是借用了我国民间的演奏手法,具体内容如下:
时间 1937 1937 1942 1944 1944 1944创作作品《第一回旋曲》 《内蒙组曲》 《西藏音诗》、《喇嘛寺院》 《牧歌》 《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秋收舞曲》民间影响 《情别》 《城墙上跑马》、《虹彩妹妹》、《跑马溜溜的山上》 民间音调 《耍女婿》山西说唱《鸟惊喧》、《昭君怨》、《贺新岁》内蒙古舞蹈音乐素材
从以上马思聪创作的内容能够看出小提琴作品受到了传统的民间艺术影响很大,马思聪民族音乐以及音调的吸取非常多,从中可以了解他的音乐造诣非常高,也能够看出来小提琴与传统音乐相互结合的形态,勇敢地迈出了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创作道路,可以这么说,在小提琴向着民族化发展的道路上,马思聪的作用非常大。
通过调查可以知道他创作的小提琴背景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要在新音乐环境中进行,而他自己本身学习过西方音乐的原理和小提琴正确的演奏方法,然后他在创作当中与我国的音乐相互结合,这种创作的情况日复一日慢慢地扩散起来,最后形成了马思聪模式,随着时间慢慢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所以,不管是在数量或者是质量以及创作年代方面去看,马思聪的影响都十分大,做的贡献也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去看,他当之无愧是专业创作第一人。
利用马思聪名字命名的模式,最本质的内容便是把外来的作曲方式和传统演奏方式当做是最基本的内容,对民间音乐素材和演奏奏手法进行了大量的应用。而且从历史的大背景来看,该模式对我国的小提琴民族化有深远的影响,受到了十分广泛的关注。延续到了如今这个时代,在当前阶段马思聪这个模式还有很高的地位。
三、传统音乐当中司徒梦岩模式
(一)司徒梦岩模式的名字由来以及基本的含义
随着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不断发展,除了随着“马思聪模式”所开展的时间,还出现了一种自传统的音乐文化背景中产生、逐渐发展起的“民族化”模式,并且在当前已然在广东音乐和粤剧伴奏中应运而生。
司徒梦岩这个名字在我国小提琴界地位非常高,是小提琴爱好者耳熟能详的名字,虽然司徒梦岩本人是比较出名的造船专家,但是他也是我国比较早的一位小提琴制造者和演奏者。大约在1906年,正值青春年华的司徒梦岩离开国家远去美国,到当时比较著名的一个理工学院学习船只的建造,因为兴趣与爱好,在远去美国期间,他以校外学生的身份在格鲁恩伯格教授处学习音乐,而且他在美国的时候,还随一位小提琴制造者学习小提琴的制作,并且是那位爱好者唯一的传人,后来回国之后,就在上海演奏了小提琴。
人往往会受到生活背景的局限选择出截然不同的道路,虽然都是小提琴爱好者,但是司徒梦岩却和马思聪选择的道路完全不同,少年时期的司徒梦岩就可以弹奏多种乐器,不过他最擅长的是广东音乐,并且对国粹京剧也有很深的研究,在他成长之后,对粤曲产生的浓厚兴趣并没有随着时间而减退,相反是越来越深,对乐曲爱的深沉的司徒梦岩利用利用小提琴创造了洋为中用的局面,通过对资料进行查阅,发现大约是1924年左右,司徒梦岩就使用了小提琴演奏了广东音乐,并且还录制了唱片。在1924年当时关于音乐的报刊就刊登了一段文字,用来记载司徒梦岩使用小提琴演奏广东音乐,而且在当时受到了人们的肯定,在当时的居民当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形。从资料上看,当时他主要演奏的是《燕子楼》和《潇湘琴怨》,是比较有名的广东曲目。
总的来说,所说的司徒梦岩模式主要就是指利用小提琴对我国传统的民间曲目进行演奏,在这个模式之下,所有的音乐创造者不管是弹奏的技巧方面还是旋律的创作方面都有中国传统音乐的本质内容。从实际的角度上来看,采取这些措施,可以使小提琴可以融入我国比较传统的音乐文化里再一次进行创作,而且还可以形成比较特别的小提琴民族文化,致使中国小提琴民族化模式能够出现的最重要原因便是司徒梦岩完全是站在传统的音乐环境中对小提琴进行的创作,正因为这样比较特殊的原因,为了可以使小提琴的发展或者是演奏的情况得到非常好的普及,一定要做的就是让喜爱音乐的人能够了解到当地广大民众到底是喜爱怎样的音乐。只有这样,小提琴的演奏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才会产生民族化的想法,如此才能够使这种模式给创建出来。
从以上所描述的内容能够知道,司徒梦岩这个模式是把小提琴的演奏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
(二)该模式的主要特征
从对小提琴民族化的研究中发现,司徒梦岩这一模式发展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地出现了比较独特的特点,通过深入的分析,发现大致有三个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1.演奏者对传统音乐有很深的了解
想要保证中国小提琴的民族化发展,相关的演奏者首要的条件便是可以对我国的传统音乐有很深的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演奏取得成功,倘若演奏人员对传统文化没有很深的造诣,那么演奏者就不能够完全利用小提琴演奏中国式的民族音调。
2.与民间音乐发展的构建非常符合,并且具备传承关系
除了上述的一些内容,在该模式当中开始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一定要做的便是把小提琴融入到我国的传统音乐当中发展,只有如此才可以使小提琴的发展出现传统音乐的一些特点,而从比较实际的情况去观察,该种音乐传承主要的内容便是可以在“司徒梦岩模式”之下继续发展以及创新。因此应该做的就是使我国比较传统的音乐文化可以得到延续,还可以使我国传统音乐发展丰富并得到补充,并且可以对音乐的传承以及实践进行服务。
3.主要是在传统音乐中进行发展
小提琴在这一个模式当中民族化的发展当中,一般情况下产生于传统音乐,而且也在传统音乐当中进行发展,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在中国传统的音乐大环境中,小提琴在一般情况会进行清洗与变革,并且会把民族音乐中积极的因素进行吸收,进而转化成属于自己的内容。
与马思聪模式进行对比,小提琴开始民族化的转变,一般都是在基础的音乐当中开始的,站在这样的一个背景当中,小提琴的很多情况和形式以及风格都会向着传统音乐方面发展。
四、马思聪模式与司徒梦岩模式的不同之处
通过对两种模式进行调查,发现司徒梦岩演奏的曲子都是比较传统的民间曲子,把乐曲的旋律全部都使用小提琴进行演奏,把小提琴这个乐器当做是演奏广东乐曲的工具,所有的内容都是广东形式的,所以在作曲和弹奏上完全抛弃了西方的内容,而马思聪模式主要就是把中国民间的曲调应用到小提琴演奏中去,和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然后进行的创作。
五、结语
马思聪模式以及司徒梦岩模式是小提琴当中比较著名的两种模式,很受小提琴界相关人士的关注,而且这两种模式都产生于近代,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对小提琴的发展非常有利。从当前情况上观看,西方小提琴传入到我国,和我国本土的文化进行了激烈的碰撞,从而和我国本土的音乐相互结合,形成了全新的小提琴模式。总而言之,伴随着该两种模式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小提琴一定能够长远地发展,并且能够有效地推进我国音乐事业的迅速发展。
[1]桂昭兮.马思聪小提琴作品中的民族曲调的运用[J].黄河之声, 2015(01):14-15.
[2]殷翰.论中国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发展趋势[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03):127-128.
[3]郭蕾.论小提琴民族化的三种模式及其教学[J].音乐创作, 2014(10):137-139.
[4]刘薇.对小提琴艺术在我国民族化发展过程中的回顾与反思[J].音乐生活,2016(07):93-94.
[5]杜鹃.小提琴民族化的重要性及对传统民族音乐发展所带来的启示[J].乐器,2015(08):35-37.
[6]张萍.浅谈小提琴在中国的民族化发展理路[J].青年文学家, 2010(16):112.
[7]周媛媛.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创作与演奏发展探究[J].黄河之声, 2016(05):127.
[8]董莹.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的特征——以薛澄潜作品为例[J].音乐创作,2016(08):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