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吕剧《墙头记》《姐妹易嫁》有感
2017-01-29黄超群
黄超群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如实地说,在没有观看这场演出之前,我除了对“吕剧”这两个字熟悉之外,其他的一概不知,但让自己感到吃惊的是,这场演出激发了我对戏曲艺术的兴趣,也引发了我对戏曲的思考。当时的感受很清晰,由于之前的一周跟着导师去参加西安音乐学院的学术交流会,和朋友好几天没见,相见竟是这次相约去看戏,那么些天没见的日子有很多话要说,但我们进去的时侯演出即将开始,边聊边看,但不出几句话,我们就都定睛注视着舞台上的表演,我们被眼前的这一幕吸引了眼球,有舞台表演、有唱腔意蕴,它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在里面,我们都爱看故事、听故事。最直观的感受是对于戏曲,我们愿意去看,能看、能听得进去了。我相信这种感受不只我一个人会有,吕剧演出结束以后,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能静下心来听戏了?这说明我们老了……”在大家的意识里是老人才喜欢听戏,所以都说自己老了,如今我们能坐在一起安静看戏,是我们真的老了吗?那到底多大年龄算是老?看戏是用年龄来衡量的吗?这显然是不成立的,现在小年轻就爱把自己老了之类的话语挂在嘴边以示自己的成熟老套,我们用“老了”这个词为如今能正儿八经坐在那里看戏的自己来开脱,那天晚上朋友圈里被吕剧的小视频占满,很多才思如泉涌般冒了出来,用长篇大论来描述吕剧的感受,我相信这都是发自肺腑的感想,被吕剧这种戏曲艺术所感染,被它优美的唱腔所吸引,总之,这些表达方式与内容都是我们对于戏曲的认可与肯定。
那么问题来了,那么多同学用“老了”的理由来为自己认真看戏开脱,这个现象就说明了问题,我们为什么对这场演出有如此的反应?是因为我们看得少,听得少,这种视觉经历是比较匮乏的,所以我们对于此形式比较惊奇,我们其实不用找任何的理由解释自己会去看戏的原因,也从来没有一本书上用年龄作为戏曲欣赏的标准,我们本就能够去看戏,也能看懂、听懂。但这种仪式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太少了,有这么一次我们就会显得这么新奇。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涉及这方面知识的学科寥寥无几,我们只是偶尔听到过某戏曲的剧种,很少有机会去感受与体验戏曲的风采,更不会懂其中的文化,而对于当今文化艺术的发展而言,艺术的学科交叉固然重要,尤其是高等教育师范类型的教育模式下,更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传承这种艺术文化,我们连自己的文化都不懂,又何来学习外国的文化?我的家乡菏泽是著名的戏曲之乡,戏曲种类繁多,但我真正了解的并不多,但在今天看来,作为一个地道的菏泽人而当之有愧。在我的记忆中,每逢村里有喜事时总会在空旷的地方扎起台子,三五成群地组成一个团体,我们俗称“响器班”,在这里面节目形式最多的就是戏曲,村里的人晚饭后就爱围在台子下面,烤着柴火听戏,尤其老人很多。但在近年来这种形式越来越少,曲目也逐渐流失,会唱的人也越来越少。近年来,对戏曲的消声匿迹之类的词频繁出现,其实这些消逝是缺少传承与发扬的人,而所谓的传承就在于如何对待戏曲的发展方式。
因此,通过这场戏曲艺术的启发,我在这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若是能把戏曲艺术引进校园,引进课堂,搬上舞台,这将对戏曲的传承与现阶段学科的交叉互动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当今的音乐艺术教学领域,在实施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与戏曲文化相结合,戏曲艺术的唱腔与声乐教学相结合,互相促进,互相借鉴,戏曲中一招一式的舞台表演对于声乐的表演与演唱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广泛地收集各地方戏曲,通过整合,把戏曲文化引入课堂,学生在通过鉴赏对戏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同时可以邀请民间的老艺人或某戏曲的传承人来为我们授课学艺,逐渐在课堂的教育中转向舞台实践,把一些经典的剧目搬上舞台,在舞台上进行实践,从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常规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舞台演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戏曲的舞台实践,不仅使学生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一定的艺术实践素材,也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唱与发扬。在这这门课的限制之下,我们就会在逐渐地学习过程中,享受戏曲文化,传承戏曲文化,在大众的生活中传唱的人会逐渐增多,在此情境下高等艺术教育院校中可以开掘这种戏曲类型的专业,并纳入艺考项目的行列,为民间游走的人才提供用武之地,从而也避免了人才的流失。这门专业的开设所提供的教育与培养模式,将与各研究院以及戏曲的专科学院形成对接,对日后所想考的硕士专业学科形成一种铺垫,避免了学科过程的断层,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很好的平台与机会。一个浅显的例子,若一个本科生想考戏曲类的硕士研究生,若他本科的课程从未涉及这门课,那么在考研的过程中会比较艰难......但我相信在课程创新之后将会对此有很大的帮助,改善创新课程的设置,逐渐地形成学科教育的连续性,这对于戏曲文化的发展将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可考的印记,通过这样的改进与创新,我相信人人都能把身边的戏曲唱下去,传承下去,更好地为传统文化发展的尽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