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冷战背景下的葡萄牙康乃馨革命

2017-01-29刘长新

安徽史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美苏诺拉葡萄牙

刘长新

(山西师范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试析冷战背景下的葡萄牙康乃馨革命

刘长新

(山西师范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20世纪70年代,葡萄牙爆发了反对专制独裁的民主化革命。此时美苏之间的缓和仍然在进行,在部分问题上达成了妥协,但是双方根本理念的差异以及苏攻美守格局的逐步形成,导致缓和外交难以为继。在这一背景下,葡萄牙所具有的战略意义使得美苏纷纷以不同的方式介入其中,从而导致革命后的葡萄牙成为了双方较量的又一战场,并最终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美苏围绕葡萄牙革命进行的对抗进一步暴露了缓和的内在缺陷,增加了双方已有的分歧,影响了缓和的继续推行。

冷战;缓和;葡萄牙;康乃馨革命

二战结束之后,美苏两国很快在全球范围之内开始了全面对抗,即所谓的“冷战”,而由于欧洲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因而成为了主战场之一。1974年4月,欧洲国家葡萄牙爆发了反对独裁专制,寻求自由民主的康乃馨革命。从革命爆发的起因来看,这场革命跟冷战并无直接联系,美苏并未像介入其它地区性冲突一样明显卷入其中,但是由于它发生在冷战的大背景之下,又建立了左派政权,因而革命的影响之一便是葡萄牙成为了美苏势力角逐的舞台。鉴于该时期国际局势的特殊性,学术界对这场革命有一定的研究,但对美苏两国政府的角色缺乏详细的阐述*国外学术界对于该问题并无专门性研究,只是在部分有关冷战史以及葡萄牙革命史的著作中有所涉及,代表性著作有:Raymond L.Garthoff,Detente and Confrontation:American-Soviet Relations from Nixon to Reagan,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4.该书在论述美苏20世纪70年代在欧洲的对抗时,涉及到两国对康乃馨革命做出的反应,但篇幅较少,没有详细的介绍。Coral Bell,The Diplomacy of Detente:The Kissinger Era,London:Martin Robertson,1977.该书主要论述了葡萄牙革命对美苏冷战,主要是对双方缓和的影响。类似著作还有John Van Oudenaren,Detente in Europe: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West since 1953,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1991.[澳]威·贝却敌:《上尉政变后的葡萄牙》,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该书讲述了康乃馨革命的整个过程,是研究此革命的重要资料,但主要着眼于葡萄牙国内。国内学术界并无专门性的著作,同样只是在部分冷战史著作中有所提及,如:刘金质:《冷战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少数研究葡萄牙共产党的论文中也涉及到这一问题,但主要讨论的是共产党在革命中的角色,参见张文化:《葡萄牙共产党争取“先进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华中师大博士论文,2011年。另外,关于1970年代安哥拉内战的研究中也涉及到该问题,这些成果主要侧重于美苏在安哥拉的争夺,葡萄牙在安哥拉的政策,但相关的美国对葡政策着墨不多。参见吴云权:《美国对安哥拉政策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田金宗:《冷战与内战——美国对安哥拉内战的介入》,《历史教学问题》2014年第4期。。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近些年来新解密的外交档案,试图探讨美苏对这场革命的应对举措及其原因与影响等,从而进一步深入对冷战的认识。

一、康乃馨革命的爆发

1910年10月,位于欧洲西南部的国家葡萄牙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以特奥菲洛·布拉加(Teófilo Braga)为首的临时政府,持续了8个世纪的君主制垮台,葡萄牙确立了共和制*[美]查·爱·诺埃尔著、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翻译组译:《葡萄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57页。。但是,在第一共和国时期,由于内忧外患严重,共和政体未能实现稳定的运行,期间一共选举了8位总统,仅仅在1920年一年内,政府就换了9届内阁,葡萄牙的货币贬值,国债数量不断增加,政治经济形势极其严峻*李靖堃:《列国志·葡萄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9—80页。。在此背景之下,1928年4月,安东尼奥·萨拉查(António de Oliveira Salazar)登上了历史舞台,并由此开始了他长达40余年的独裁统治。

在萨拉查的主导下,葡萄牙建立起了具有法西斯性质的“新国家”体制*“新国家”是1933—1974年间由萨拉查所建立的法西斯专制制度,也被称为葡历史上的“第二共和国”时期(Estado Novo)。,限制并剥夺了国民的选举权,取缔了除国民同盟以外的所有其他政党,强化暴力镇压机关,进一步加强了对本国民众及殖民地的控制,这种威权统治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此时,独裁体制已经难以为继。经济上,伴随着石油危机而来的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早已停滞的国内经济,开始于1974年的世界经济衰退给依赖于旅游业及海外殖民贸易的葡萄牙以沉重打击。政治上,来自于底层以及中产阶级的反抗日益强烈,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多个政党虽然受到严密监控,但还是积极地组织并领导民主运动。外交领域,尤其是殖民地事务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但萨拉查政府不甘心放弃殖民地,对莫桑比克、安哥拉等国家不断地进行殖民战争,这些战争在耗尽国家资源的同时,也激起了国内民众的广泛不满,最终导致统治阶层内部也开始分裂。

于是,1974年4月25日,军队中的部分中下层军官发动了军事政变,他们深受曾负责非洲殖民战争且担任葡萄牙副总参谋长安东尼奥·斯皮诺拉(António de Spínola)观点的影响,认为非洲问题军事解决不可能,只能政治解决。斯皮诺拉在1974年所著的《葡萄牙及其未来》(PortugaleoFuturo)一书为政治解决殖民地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仅仅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政变军人组成的“武装部队运动”组织就接管了国家政权,推翻了萨拉查所建立的独裁体制,众多的平民也置禁令于不顾,自发地加入到了起义之中,他们将康乃馨插到军人的枪中,整个过程几乎没有发生流血事件,因而这次政变又被称为“康乃馨革命”*David Birmingham,A Concise History of Portugal,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p.184.。革命之后,权力转移到了以斯皮诺拉为首的、由7名军官组成的救国委员会手中,该委员会随后颁布了摧毁法西斯体制、释放政治犯及重新制定殖民地政策等一系列新的政策纲领,葡萄牙由此开始了民主化进程。

而在康乃馨革命进行的同时,国际关系领域正发生着变革,美苏两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缓和仍在进行。对于美国政府而言,尼克松在1970年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了“缓和”这一词汇,强调美苏两国要“深刻调整外交政策,摈弃传统的大国争霸模式,实现利益的共赢”*Richard Nixon,Address to the 25th Anniversary Session of the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United Nations,October 26,1970,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pid=2754&st=&st1=.。1973年在总统年度报告中再次强调要跟苏联“求同存异,构建持久和平的世界”*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简称FRUS),1969—1976,Vol.XXXVIII,Part 1,Foundations of Foreign Policy,1973—1976,pp.37—38.。水门事件之后,接替尼克松执政的福特总统就职之初就表明要“继续坚持前任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寻求共同和平”*FRUS,1969—1976,Vol.XXXVIII,pp.217—218;pp.230—234.。苏联方面,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也开始大力调整对西方的政策,认为“苏共在国际问题上的路线是完全正确的”*苏共中央十月全会速记记录(1964年10月14日),《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8卷,No.04364,第585—586页。。在1973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四大上,更是明确提出了“要把缓和放在外交的首位,与美国进行友好的合作”*辛华编译:《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三联书店出版社1976年版,第48—49页。。对于福特上台之后在美苏关系上的表态,勃列日涅夫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强调苏联“与美国缓和关系的基本方针不会改变”*FRUS,1969—1976,Vol.XVI,Soviet Union,August 1974—December 1976,pp.15—16.。

在缓和思想的指导下,美苏双方在许多国际重大问题上展开了谈判与合作。围绕着限制战略武器、欧洲安全、中欧裁军以及美苏经贸关系等问题,双方达成了如《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美苏综合贸易协定》等众多协议,即使是在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后,这些谈判仍在进行,限制战略武器的《海参崴协议》达成,欧洲安全会议首届首脑会议的筹备工作也取得进展。

但是,由于苏联推进“世界革命”的目标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目标都没有改变,两国内在的分歧未得到消除,两大集团对立的基本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因而,在缓和的同时,双方的对抗仍在进行。对美国而言,随着国内政治斗争的日益激烈以及越战彻底失利带来的影响,支持缓和的力量不断受到削弱,冲击了政府继续与苏联缓和的信心。马亚圭斯号事件表明强硬与对抗开始成为福特政府的外交政策选项,“让我们看起来更强硬”成为了外交政策的方针之一*FRUS,1969—1976,Vol.X,Vietnam,January 1973—July 1975,p.1031.。双方在犹太人移民问题上的巨大分歧导致经贸关系发展迟缓并最终破裂,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同样困难重重,谈判陷入囚徒困境之中,迟迟无法达成实质性协议,而在安哥拉开始的代理人战争则“使美国民众对缓和感到了失望”*[俄]阿纳托利·多勃雷宁著、肖敏等译:《信赖——多勃雷宁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412页。。

二、苏联政府的回应

通过梳理葡萄牙革命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国内因素是革命爆发的主因,冷战的大背景并未过多影响革命的爆发,但是革命发生之后葡萄牙政局的走向却受到了这一时期国际格局的深刻影响,作为北约成员国的葡萄牙成为了缓和时代双方斗争的战场之一。

虽然苏联政府并没有直接卷入四月革命,但实际上很早就介入到葡萄牙国内事务之中。早在1921年葡萄牙共产党就已宣告成立,并于次年加入共产国际,此时的苏联已经“期待世界革命的胜利”*《俄共(布)中央全会〈关于国际形势〉的决议》(1923年9月23日),《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5卷,No.03242,第643页。,因而对于在世界各国,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无产阶级政党采取了支持与援助的政策。在萨拉查独裁时期,政党被视为“最大的威胁,必须禁止”*[苏]格·尼·科洛米耶茨著、南京师范学院外语系翻译组译:《葡萄牙现代史纲要》,江苏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33页。,包括葡共在内的所有政党都被取缔。在这种严酷的政治环境之下,其他政党与社团纷纷失去了影响力,而得到苏联与民众支持的葡共则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先后召开了第三、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尤其是在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制定了为实现民族民主革命胜利的8项行动纲领。在此过程中,虽然曾被开除出共产国际,但来自于苏联政策路线的指导以及有限的物质援助还是对于葡共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葡共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也保持着对于苏共的支持,例如对于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问题。

到了70年代革命爆发之际,美苏两国的冷战正进行的如火如荼。此时美国与其西欧盟国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裂隙,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以及围绕第四次中东战争的争论都冲击了双边关系的稳定*Henry Kissinger,White House Years,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 Limited,1979, pp.380—382;p.962.。虽然尼克松推行了“欧洲年”计划,但效果并不明显。而苏联在苏共二十四大所确定的和平纲领指导下,大力发展与西欧国家的友好关系,在政治、经济及外交等领域展开合作,使苏联同英法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的关系取得较大进展。在此情况之下,“四月革命”的发生在苏联看来就成为进一步削弱美欧同盟,扩大在西欧影响力的一个时机。革命发生之后不久,苏联政府就从口头上及实际行动上表明了对于革命的支持态度。勃列日涅夫在1974年6月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在葡萄牙所发生的事件表明了社会发展的普遍道路”,“进步与民主的力量最终将取得胜利”*《勃列日涅夫言论》第10集(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73—174页。。对于苏葡关系,勃列日涅夫表示将以和平纲领为指导,加强同新政府的互利合作,为实现全欧的合作做出贡献。后来葡萄牙国内局势发生逆转时,勃列日涅夫还公开指责西方国家的做法,强调“对于共产党的人为打压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损害了美苏间的缓和,不利于欧洲和平与安全”*《勃列日涅夫言论》第12集(197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20—222页。。

在实际行动层面,革命爆发之后,苏联政府在之前援助的基础上,加大了支持的力度。据在里斯本的西方记者估计,每个月大概有400万美元的资金被秘密提供给了阿尔瓦罗·库尼亚尔(Alvaro Cunhal)及其所领导的共产党*Coral Bell,The Diplomacy of Détente:The Kissinger Era,London:Martin Robertson,1977,p.163.。此时担任葡共总书记的库尼亚尔为躲避萨拉查政府的迫害,曾经在苏联流亡十余年,与苏联有着密切的关系。除了资金上的支持,苏联还加强了对于葡共在政策上的指导,因为后者缺少执政的经验。例如革命爆发之初,苏联政府建议葡共要保持谨慎的立场,以免出现政策上的失误。而苏联与葡萄牙新政府之间的交流也有所增加,政府内以葡共为代表的左翼势力更是其交往的重点,以此来影响葡萄牙政府的内外政策。

为了支持共产党及左翼政府,苏联在安哥拉问题上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政变之初,斯皮诺拉打压与苏联及葡共关系密切的“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The People’s Moveme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Angola-Labour Party),重点支持“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Angolan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在1974年9月份召开的佛得角萨尔岛会议上与美国政府共同确定了排除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的安哥拉联合政府方案。斯皮诺拉辞职后上台的左翼政府,在安哥拉问题上的立场倾向于共产党。10月份苏联恢复向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提供武器,此前由于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内部权力斗争,苏联停止了援助*《苏共中央书记处给苏驻赞比亚大使的电报》(1974年1月10日),《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3卷,No.06169,第7—8页。。到1976年初,苏联总共提供了3亿美元的援助,与政变之前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葡萄牙政变并非苏联调整安哥拉政策的唯一因素,但其举措回击了葡萄牙右翼势力与美国的图谋,支持了斯皮诺拉辞职后成立的左翼政府的安哥拉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与政变之前相比,苏联对于葡萄牙国内事务的干涉力度有所增加,但是从整体上来讲,苏联政府还是有意识地克制了自己的行为。这既体现在了官方的表态中,在具体政策上也是如此。苏联驻葡大使在政变之后与美国驻葡大使的会谈中,强调“苏联并不打算接管葡萄牙”,并且告诉时任总理瓦斯科·多斯桑托斯·贡萨尔维斯(Vasco dos Santos Gonçalves)“苏联不会寻求在葡萄牙问题上与美国进行冷战”*Szulc,“Lisbon and Washington:Behind the Portuguese Revolution”,Foreign Policy,No.21(Winter 1975—76),p.9;p.44.。在海参崴以及赫尔辛基的首脑会晤中,勃列日涅夫也在该问题上采取了低调态度。为了寻求与在核武器削减以及欧安会议上居于优势地位的美国的合作,苏联在会谈中完全未提及葡萄牙问题,虽然此时美国政府已经公开支持民主派,打压葡萄牙共产党并寻求颠覆左倾政权。在具体介入方式及力度上,苏联主要是向葡共提供小规模经济援助以及政策指导,以此来影响革命的进程,方式比较单一,力度小于同时期苏联在非洲、亚洲的地区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低姿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葡萄牙长期以来并非苏联的势力范围,勃列日涅夫对美缓和的主要目的是换取美国对苏联固有势力范围以及国际地位的认可,而不是挑战美国的核心势力范围。

三、美国政府的对策

由于同为北约成员国,在革命爆发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与葡萄牙之间基本维持了稳定的盟友关系,再加上在亚速尔群岛基地问题上需要葡萄牙的合作,因而正如尼克松在向国会所作的外交政策年度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要与欧洲盟友构造更为紧密的伙伴关系,减少双方之间的分歧”*Richard Nixon,Radio Address About the Fourth Annual Foreign Policy Report to the Congress,May 3,1973,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pid=3829&st=&st1=.。在这一原则指导下,虽然在南部非洲问题上有政策上的差异,但美国政府并未对葡萄牙政府施加压力。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之后,来自于阿拉伯国家的压力使得北约盟国禁止美国使用其国内的军事基地,而只有葡萄牙采取了放行的态度,这深化了双方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

但是随着革命的爆发以及事态的发展,美国政府对于葡萄牙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葡萄牙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美国对于革命性质的理解。葡萄牙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对于北约控制大西洋航道意义重大,其境内的拉日什军事基地更是从二战起就在美国军事行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这一时期美国在中东的作战部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在1973年的十月战争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同时作为北约以及北约核计划小组的成员国,葡萄牙政府决策者有机会接触到联盟内部的最核心机密。在对革命性质的判断上,美国政府也发生了改变。

事实上,在革命爆发之初,美国政府还是采取中立甚至是与政变政府合作的立场,这主要是由于尼克松政府认为政变的领导者只是纯粹的军人,与共产主义并无关联。革命发生一周后,基辛格在提交给总统的关于这场革命的备忘录中指出:“这场不流血的政变的起因在于葡萄牙的非洲政策”,“政变的领导者几乎都是军队的中层军官,他们得到了里斯本公众的广泛支持……政变领导人斯皮诺拉主张制定新宪法以保障公民的自由,他的上台近期来看不会威胁到美国的利益,反而在短期内将会有利于美国”*FRUS,1969—1976,Vol.E-15,Part 2,Documents On Western Europe,1973—1976,pp.461—462;pp.463—464;pp.474—475.。到了6月份,尼克松甚至在亚速尔群岛亲自会见了政变领导人斯皮诺拉。在双方的会谈中,斯皮诺拉强烈地呼吁美国迅速提供大规模援助,他指出:“美国的援助将帮助政府对抗来自于受到苏联支持的葡萄牙共产党政治上的攻势,防止在伊比利亚半岛出现另一个古巴,进而威胁到西方世界的安全。”对此,尼克松表示将“在国会的合作之下,尽可能地满足葡方的要求”②FRUS,1969—1976,Vol.E-15,Part 2,Documents On Western Europe,1973—1976,pp.461—462;pp.463—464;pp.474—475.。

从革命爆发直到1974年9月斯皮诺拉因政见分歧辞职这段时间,由于美国政府认为革命领导者斯皮诺拉反对共产主义势力在葡萄牙的扩张,因而在公开以及隐蔽的层面上给予了其一定的支持。除了政治层面的,在经济层面协调国会通过援助方案,鼓励私有银行向其提供贷款,在外交领域则寻求逐步取消因安哥拉问题对其施加的制裁措施等。虽然许多措施因为尼克松下台以及斯皮诺拉的辞职而未能得到最终实施,但这至少表明了美国政府在这一时期对于葡萄牙革命还是秉持一种肯定的态度。

事情的转折点是斯皮诺拉的辞职。由于执政的军人集团内部在指导理念以及具体政策上的分歧,斯皮诺拉失去了来自于军方的支持,“救国军事委员会”二号人物弗朗西斯科·达科斯塔戈麦斯(Francisco daCosta Gomes)取而代之,此前总理职务已由贡萨尔维斯担任。新政府上台后,随即任命了多名共产党员担任内阁成员,而贡萨尔维斯本人也是军队中激进派的代表,与共产党有着密切的关系。1974年10月召开的葡共七大确立了与新政府采取合作的方针,全面支持新政府所推行的包括公有化在内的改革措施,并且占据了包括电台、报纸在内的宣传部门,掌握了工会组织*杨荫滋:《“四·二五”政变以来的葡萄牙共产党》,《政治研究》1986年第1期。。国内政局的发展引起了右翼势力的不满,1975年3月他们主导了一场政变,但被左翼势力所镇压,此后葡萄牙更是出现了由共产党一党组阁的政府。

葡萄牙政局的演变引起了福特政府的极大忧虑。在基辛格看来,斯皮诺拉的辞职表明了左翼势力的重大胜利,共产党与新政府之间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④FRUS,1969—1976,Vol.E-15,Part 2,Documents On Western Europe,1973—1976,pp.461—462;pp.463—464;pp.474—475.。这种认识直接导致美国对葡萄牙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之前的合作转向遏制与对抗,而这又进一步削弱了此时的美苏缓和进程。

福特政府采取了三管齐下的措施来打压左翼政府。一是把矛头指向了苏联,福特与基辛格利用国际会议以及公开讲话的机会指责苏联在葡萄牙扩张共产主义。在1974年11月以及1975年8月的首脑会晤中,虽然承认政变并非苏联挑动,但两人还是批评苏联的行为削弱了西欧联盟,影响了欧安会议的召开以及西方民众对苏联的认识*FRUS,1969—1976,Vol.XVI,pp.687—689.。在美国看来,葡萄牙国内存在着多元化的民主,但苏联的介入阻碍了它的有序发展*Coral Bell,The Diplomacy of Détente:The Kissinger Era,p.167.。同时,福特政府还将苏联的行为与此时的美苏缓和联系在一起,强调葡萄牙局势的发展破坏了缓和的进程。福特总统在1975年8月19日的公开演说中指出,“葡萄牙的国内局势是显而易见的,政权被激进派所颠覆,这体现了苏联对缓和所持的令人担忧的态度,因此我们非常担忧葡萄牙民众未来的自由。”*Gerald Ford,Address in Minneapolis Before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Legion,August 19,1975, 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pid=5174&st=&st1=.基辛格则一方面表明缓和不能用来解决所有双边问题,另一方面又强调苏联的行为与缓和的精神以及赫尔辛基协议精神完全不一致*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Vol.73(September 1,1975),p.316.。

福特政府第二个措施是联合西欧盟友来施压。葡萄牙国内左翼势力的发展并不仅仅威胁到美国的利益,实际上它的西欧邻国受到的影响更为直接。此时西班牙、意大利及法国等国家共产主义运动也在蓬勃发展,西欧政局极不平静。对此,基辛格表示,“共产主义的扩张乃至掌权将导致北约的解体,西方世界的安全根基将被彻底侵蚀。”*New York Times,April 7,1976.为了抑制这一扩张,美国政府开始主导北约统一应对这一状况。在1974年12月的北约部长级会议上,与会国一致表示了对于地中海地区局势的担忧,授权一个专门委员会继续就该问题进行磋商*North Atlantic Council Final Communique,12 Dec.1974—13 Dec.1974, http://www.nato.int/cps/en/natohq/official_texts_26898.htm?selectedLocale=en.。1975年5月份部长会议的最后公报中更是明确指出:“各成员国极为关注近期地中海地区政治、经济及军事各领域的状况,以及苏联在该地区的行动”*North Atlantic Council Final Communique,23 May.1975, http://www.nato.int/cps/en/natohq/official_texts_26925.htm?selectedLocale=en.,“各成员国将通过消除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来加强联盟的稳固以及各成员国的安全与持久和平”*North Atlantic Council Final Communique,29 May.1975, http://www.nato.int/cps/en/natohq/official_texts_26923.htm?selectedLocale=en.。福特与基辛格甚至要求北约停止葡萄牙的成员国资格,只是由于部分成员国的反对而未执行,但是葡萄牙在1974年底被开除出北约核计划小组,直到1976年初才被重新接纳。作为一项应急计划,基辛格甚至准备接触葡萄牙分离主义者,一旦共产党彻底执政,将鼓动他们宣布亚速尔群岛独立,以确保军事基地的安全*[美]雷蒙德·加特霍夫著,伍牛、王薇译:《冷战史:遏制与共存备忘录》,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304页。。

直接支持葡境内的民主派是美国政府的第三项举措。随着左翼力量的掌权,包括社会党、人民民主党以及政变集团内的温和派为代表的反对力量成为美国倚靠的重点。通过秘密机构“40委员会”以及中央情报局,美国政府实施了针对葡共的隐蔽行动。1974年9月以及1975年3月的两份关于隐蔽行动的备忘录详细列举出了具体的操作措施,例如向反对党提供财政援助,这些资金除了来自于美国政府,还有部分来自于西欧国家的政党,中情局局长科尔比指出,社会党获得了来自于后者的65.5万美元,还有部分物资援助*FRUS,1969—1976,Vol.E—15,Part 2,pp.471—473,494—495;pp.574—576;pp.577—581.。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尽可能在选举中削弱葡共,极左势力也成为援助考虑的对象,而该策略在1976年的议会及总统选举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另外,在提供经济援助问题上,虽然考虑到亚速尔群岛基地问题,美国政府承诺将向政变后的新政府提供两笔财政援助,但实际上,这些援助资金一直到1976年左翼政府倒台后才到位。

四、康乃馨革命与美苏缓和

由于改革所带来的国内矛盾的激化以及国外势力的介入,政变后的葡萄牙政局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右翼势力在1975年先后发动了两次政变,在葡共支持下,左翼政府先后将其镇压,随后上台的葡共一党执政政府在巨大压力下仅仅维持了1个月便宣布辞职。由于9月份组建的巴蒂斯塔·皮涅伊罗·阿泽维多(Baptista Pinheiro de Azevedo)政府排斥左翼势力,因而在葡共主导下,发动了又一场政变,但以失败而告终,由此,葡共被彻底排挤出政府。与此同时,葡共在与政府机构相关的各组织以及军队中的势力也被清除殆尽。1976年6月,葡萄牙举行了总统以及议会选举,亲西方的安东尼奥·拉马尔霍·埃亚内斯(António dos Santos Ramalho Eanes)与马里奥·苏亚雷斯(Mário Soares)政府最终上台,此前左翼政府的众多改革措施先后被废止。对于1976年选举后上台的新政府,美国很快通过实际行动表明了支持态度。葡萄牙的北约核计划小组成员国身份被恢复,福特总统批准其为美国普惠制待遇受益国⑦FRUS,1969—1976,Vol.E—15,Part 2,pp.471—473,494—495;pp.574—576;pp.577—581.。全面经援葡萄牙的PL480法案以及额外援助法案被迅速通过,美国政府还制定了一项三阶段的经济援助计划帮助其脱离困境。军事上,葡萄牙获得了3000万美元援助以购买3架C—130运输机,而进一步的军援将视亚速尔群岛军事基地的谈判进度而定⑧FRUS,1969—1976,Vol.E—15,Part 2,pp.471—473,494—495;pp.574—576;pp.577—581.。与此同时,苏联与新政府之间的关系则进一步恶化,对后者允许外国在其境内建立军事基地等做法提出了指责。

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这场革命最终以亲西方力量的胜利而告终,美苏等外部势力的介入使得革命具有了国际性意义,因而与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大格局紧密联系在一起。革命发生之际,美苏之间的缓和事实上开始走下坡路,随后事态的发展更是进一步冲击了缓和。苏联方面,虽然苏共二十五大的决议继续确认二十四大所制定的改善美苏关系的基本方针,但同时也强调“缓和”不应该成为干涉其他国家国内事务的借口,也不代表苏联对于现状的承认*辛华编译:《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58页。。这一表态与此前勃列日涅夫批评西方国家干涉葡萄牙及意大利等国内政的态度是一致的。在苏联看来,发生在葡萄牙的革命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与优越性,在没有苏联的强力干涉下,葡萄牙自主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另一个“智利”,这说明了共产党可以通过和平民主的方式在西欧夺取政权*Raymond L.Garthoff,Detente and Confrontation:American—Soviet Relations from Nixon to Reagan,p.514.。葡萄牙革命表明了西方民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信任,而这种状况也出现在同一时期的西班牙以及其他中南欧国家。

苏联政府认为葡萄牙革命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的介入,如同美国推翻智利经过合法选举上台的阿连德政府一样。这一方面说明了美国并未停止对苏联的遏制,仍在寻求阻止苏联影响力的扩张,另一方面,体现了美国在缓和问题上的双重标准。苏共中央政治局内弥漫着这样一种观点,即美国在世界各地干涉他国的内部事务,颠覆民选政府,但同时却指责苏联的做法是破坏缓和*[俄]阿纳托利·多勃雷宁著、肖敏等译:《信赖——多勃雷宁回忆录》,第414页。。缓和的主要推动者勃列日涅夫受到了更多的压力,虽然通过将主要对手谢列平赶出政治局的做法巩固了威信,但是他不得不对缓和外交做出一定调整*Mike Bowker,Phil Williams,Superpower Detente:A Reappraisal,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88,p.198.。这进一步强化了苏联对于缓和的基本认识,即缓和意味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但并非是对抗的结束,苏联只有不断地增强自身的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才能真正维护自身的利益。

对于美国政府而言,虽然最终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但发生在北约内部的这场革命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欧洲是冷战的中心地区,葡萄牙更是传统上的西方势力范围,革命的发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影响力已经成功地渗透到西方世界的核心地带,因而,美国国内的保守势力指责这是政府缓和外交失败的又一例证。在他们看来,对苏缓和只是进一步纵容苏联对其实力的运用,葡萄牙政坛的左转表明苏联并未放弃削弱民主制度的努力。如同正在东南亚、非洲所发生的事件一样,葡萄牙革命说明当美国对外军事干涉的意愿降低时,苏联的兴趣却在上升*Warren I.Cohen,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IV):America in the Age of Soviet Power,1945—1991,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p.205.。在保守派的压力下,福特与基辛格不得不升级了反击的举措,加大了对苏联的批判力度以及对民主派的援助规模。

美国政府对葡萄牙革命所做出的反应事实上也表明了长期以来他们对缓和的理解。越战导致的美国国力的衰落以及同一时期苏联实力的增强使得尼克松政府不得不重新思考遏制苏联的新方法,最终出台了缓和战略,随后的福特政府基本上全盘继承。这一战略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新的冷战策略,“它不代表美苏关系的根本转变,也不代表美国对外扩张的结束,而只是对抗程度的降低”*FRUS,1969—1976,Vol.XVI,p.612.。美国试图通过承认苏联的国际地位以此换取后者在众多国际重大问题上的合作以及其对自身扩张行为的主动约束,从而更好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实现冷战的最终目标*Jeremi Suri,Power and Protest:Global Revolution and the Rise of Detente,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p.258.。因而,当共产党掌权的趋势愈加明显时,福特政府便毫不犹豫地采取了干涉措施加以阻止,并大力扶植民主派政权。

总之,在葡萄牙革命发生之际,美国正深陷以滞涨为特征的严重经济危机,外交上以《关于越南问题的巴黎协定》签订为标志,开始奉行全面战略收缩政策,而苏联利用美国的衰落与战略调整之际,推行全球进攻性战略,在通过欧安会议稳定欧洲的同时,在亚非拉地区迅速扩张,形成了70年代苏攻美守的战略大格局,这一格局的出现导致美苏之间缓和的逐步衰退,到1976年3月份,福特总统已经公开表明不再使用“缓和”这一词汇,美国将更多地依靠军事实力来寻求与苏联的对话*Gerald Ford,Remarks and a Question-and Answer Session at the Everett McKinley Dirksen Forum in Peoria,March 5,1976, 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pid=5672&st=&st1=.。在这一大背景下,持续时间不长,也并未出现大规模武装对抗的葡萄牙革命成为双方关系恶化的又一催化剂,影响到了各自国内支持缓和的力量,进一步扩大了两者之间在缓和问题上的分歧。福特政府对革命的回应正是对共产主义扩张做出的反击,也是对缓和外交的修正,双方在葡萄牙的对抗将缓和所具有的先天性缺陷暴露无遗。

[本文为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对抗中的对话:福特政府时期美国对苏联的缓和外交政策研究”(YS1416)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汪谦干

Research on the Carnation Revolution of Portugal under the Cold War

LIU Chang-xin

(School of History and Tourism Culture,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041000,China))

In the 1970s,a democratic revolution which against dictatorship had broken out in Portugal.The detente between the U.S. and the Soviet Union had been still in progress,and had reached a comprise on some issues.But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ides and the gradually formed pattern which Soviet Union attacked and America defended lead to detente unsustainable.In this context,the U.S. and the Soviet Union had been involved in different ways,which lead Portugal to become another battlefield between the two sides,and eventually ended in the victory of U.S.The confrontation around the Portuguese revolution further exposed the inherent weakness of the detente,increased the existing differences and affected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detente.

cold war;detente;Portugal;Carnation Revolution

K552.52

A

1005-605X(2017)03-0097-07

刘长新(1985- ),男,山东潍坊人,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猜你喜欢

美苏诺拉葡萄牙
葡萄牙KOI餐厅
The Hardest Language
葡萄牙Tua Valley解说中心
抗战胜利后美苏国共在东北地区的利益诉求研究
遇见
——葡萄牙SERIP灯具展厅
现在就要 关心他们
当诺拉遇见丹先生
当诺拉遇见丹先生
浅谈美苏冷战的最终形成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