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与《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契合的三个维度

2017-01-28王越芬吴丹

山西档案 2017年5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生产力

文 / 王越芬 吴丹

“中国梦”与《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契合的三个维度

文 / 王越芬 吴丹

从的奋斗目标、人民主体性、实现途径出发等三个维度论述了“中国梦”与《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蕴含的共产主义思想、现实的人的思想、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矛盾运动思想的契合点。

中国梦;生产力;生产关系;人的全面发展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指明了人类发展方向,为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21世纪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呈现。中国梦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与《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所蕴含的核心思想相契合,这些思想契合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与《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契合

首先,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与《形态》中所提出的实现共产主义前提条件的思想契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1]574,“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2]539。这表明,实现共产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并实现世界的普遍联系,“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3]520。也就是说,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从表述上是两个,但实质上都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前提下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实质是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阶段性的、具体化的表述。

其次,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与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契合。《形态》科学地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4]520,“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自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5]571。这说明,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同体”所提供的物质基础上实现。这里的“共同体”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最终归宿。一方面,“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6],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过程是生产力蓄积的过程,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过程,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更多物质基础的过程。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改变生产方式,人能够获得全面发展的手段,人的各种潜能和天赋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使人自身逐渐向全面发展的人迈近。

二、“中国梦”的人民主体性与《形态》中现实的人思想的契合

《形态》对大·弗·施特劳斯、布·鲍威尔的“实体”、“自我意识”和路·费尔巴哈、麦·施蒂纳所使用的“唯一者”、“类”、“人”的基本范畴进行了批判,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现实的人思想。从唯物论出发,《形态》指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人,而是现实中的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意志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7]524,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8]525。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9]519,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和进步依赖于现实的人,这个更替过程就是不断变革现实的人的生存条件的发展过程。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蕴藏着从现实的人出发的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11]。这里的“人民”就是“现实的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抓住了现实的人的幸福这一核心价值问题,其基本内涵体现了中国梦是以中国现实的人为前提的。国家富强是中国每一个现实的人的富裕梦,国家富强就实现了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的物质文化基础。“我国的富强之路越走越宽广,中国梦的价值生成有了更加强大的物质保障”[12]。实现民族振兴是中国人的尊严梦。只有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形象和民族魅力,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而人民幸福与否又是考察中国梦实现状况的根本标准。

三、“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与《形态》中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矛盾运动思想的契合

《形态》对生产力和交往方式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大量论述,指出“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13]520,“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另一种交往形式所代替”[14]575,“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能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15]567;继而论述了人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各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另一方面,这些力量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16]575,揭示了人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施者。

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基本途径是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17],这蕴含着《形态》中生产力与交往形式辩证统一的思想。首先,走中国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8],到党的十八大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做好以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为主题的“八个坚持”,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9],体现出走中国道路从内容到本质都紧紧抓住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思想。其次,中国精神中的改革精神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思想契合。邓小平指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0]370。改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器,改革的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21]143,以推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完善,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目的是为了全方位保证我国生产力的持续的上升式、飞跃式的发展,确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始终处于动态的适应状况,避免成为彼此的桎梏。最后,中国力量正是将各个人的力量汇集在一起形成巨大的、不可阻挡的发展生产力的直接力量。

[1][2][3][4][5][7][8][9][13][14][15][1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539,520,520,571,524,525,519,520,575,567,575.

[6]新华社.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29/c_1116983078.htm.

[10]习近平.顺应时代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

[11][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18/c_1121819598.htm.

[12]虞志坚.中国梦价值生成的内在逻辑[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17]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7/c_115052635.htm.

[18]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6429094.html.

[20][2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134.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5YJA7100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实践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35209514)的阶段性成果;3.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高等教育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基础性作用研究》(项目编号:20150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魏登云)

王越芬(1962-),女,吉林扶余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研究。

吴丹(1979-),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A81;D64

A

1005-9652(2017)05-0183-03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生产力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党员干部践行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困境及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