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中馆员素质的培养

2017-01-28崔立影

山西档案 2017年5期
关键词:馆员档案馆图书

文 / 崔立影

高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中馆员素质的培养

文 / 崔立影

在高校图书档案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馆员整体素质出现一些问题,包括缺乏统一思维,针对管理不足;人才类型单一,综合能力偏低;工作热情不高,缺乏主体意识。唯有高校注重思维转换,做好基础培训;丰富管理机制,尊重馆员意见并注重实践培养,严格上岗机制,才能有效提高馆员素质,助力高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模式进程的有效推进。

高校;图书档案一体化;馆员素质

高校推行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推动内部资源的优化,改善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并有助于图书馆节约成本。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模式对图书馆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人力资本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定位于相当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优良的职业素养和现代化思维。然而,目前能够满足这些要求的工作人员数量并不多,急需高校结合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各项要求强化对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以有效提升馆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

一、高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是实现资源融合的需要。图书管理和档案管理体系的分离,使得两类资料在获取途径上各自为战,加之部分高校档案管理模式较为陈旧,对外开放性不足,加大了档案资料获取的难度。对二者进行一体化管理后,有效推动了图书馆和档案馆资料的融合,有利于减轻资料查询工作量并提升目标资料获取的效率。

其次,是构建信息化服务模式的需要。近年来,高校对图书馆建设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较于档案管理模式,高校在图书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和服务质量等方面都占有更大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将图书管理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融合,可以有效减轻高校单独开展档案管理的负担,实现图书管理和档案管理的一体化,引导档案馆借鉴图书馆的信息化步伐,整体加快高校信息化建设。这既是对传统服务模式的创新,也是压缩成本、节约支出的有效策略[1]。

可见,实现高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在知识传递、资源利用、成本支出等方面意义重大,符合当前集约化管理的现实需要。将高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理念引入高校,对于转变高校传统管理模式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管理模式限制重重,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将图书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置于首位势在必行。同时,新管理模式与新技术的应用,也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践工作过程中为馆员素质的提升提供针对性助力,有利于推进高校现代化管理服务队伍的建设。

二、高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背景下馆员素质的现状

(一)缺乏统一思维,针对性管理不足

影响馆员工作质量的因素众多,目前高校图书档案管理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工作人员服务质量不足等方面。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对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模式进行尝试性推广,但仍有一些高校在图书档案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内容方面而忽视制度方面的建设[2]。长期以来,高校图书管理与档案管理一直采取分离模式,二者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上的很多分歧在所难免。两者融合战略的实施,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避免传统惯性影响而凸显出一些矛盾。这种缺乏统一管理的制度建设,将直接导致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指导和严格的约束,对工作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二)人才类型单一,综合能力偏低

在高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中,虽然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力工作的沉重负担,但人的作用依然不容忽视。也就是说,馆员个人素质与工作能力直接决定着最终的工作效率。当前很多工作人员难以将传统工作模式和新工作模式有效衔接。究其原因,主要与以下方面相关。首先,工作人员缺乏对新型管理模式的认识和了解,自身能力无法与新管理模式相匹配。其次,高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对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较广的知识面和全新的知识结构,更要能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具备人性化服务理念。这与传统用人标准有较大差异,决定了很多馆员都难以达到标准[3]。

(三)工作热情不高,缺乏主体意识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档案馆的利用率不足成为普遍现象,这种问题更多地体现于一些民办高校或高职院校当中。具体而言,受限于传统工作理念与模式,当前大部分工作人员在信息化的图书档案馆融合过程中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加之传统工作习惯的牵制,他们工作热情不高,对于融合进程中各项工作的开展过于被动,大大限制了两馆融合的效率。尤其是一些工作人员严重缺乏主体意识,未能在两馆融合进程中正确定位自身的使命和责任,对于出现的各类问题不管不顾甚至于相互推诿,没有任何意见和建议向上反映,致使图书档案馆一体化的实效性大打折扣,限制了高校图书档案馆知识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高校图书馆档案一体化管理中馆员素质的培养策略

(一)注重思维转换,做好基础培训

高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与传统图书档案管理最大的区别在于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方面。据此,在对馆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也要围绕两个关键点展开。首先,重视思想上的引导,要在培训中让工作人员改变对图书管理和档案管理的传统认识,树立一体化管理理念。当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了培训课程之中,但实际上发挥的作用并不大。高校方面有必要注重创新氛围的营造,通过日常宣传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促使馆员逐渐加深对一体化管理理念与模式的了解。其次,普及计算机知识。信息化是构建高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关键,虽然我国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但现实中绝大多数人要熟练应用计算机开展具体工作,仍需专门的针对性培训以提升技术水平。最后,鼓励工作人员深化学科知识的学习。除了在培训课程中不断丰富知识结构之外,还要引导工作人员将学科知识的学习意识和习惯嵌入日常生活。为了方便馆员学习,高校可通过网络课程、推送学习资料等方式提供更为便捷的学习渠道,以多元化教学形式提升对馆员的吸引力,更好地保证学习效果[4]。

(二)丰富管理机制,尊重馆员意见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高校图书档案馆一体化建设的必要举措,能够强化对馆员的约束,保证馆员素质的提升。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制度在新形势下难以为继,有必要顺应图书档案馆一体化建设趋势创新管理制度。首先,应当对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范围等提出明确要求,避免员工工作无章可循而导致行为失范的问题。其次,对传统人事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增设激励性制度条款,以有效的激励方式强化工作人员的竞争意识和工作主动性。需要注意的是,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相辅相成,在构建激励制度的过程中要对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量,将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工作状态和职业道德等一并纳入到考核机制中,实施全面化考核,促使激励机制的作用最大化。最后,要通过人性化管理模式的落实还原馆员的主体性地位。馆员是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践主体,其对于各类问题有着最直接的了解和体会,因此管理者需要深化和馆员之间的有效沟通,给予员工以更多的尊重,鼓励其发表更多的意见和建议,并给予积极反馈,使馆员能够感受到归属感和成就感,从而更好地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5]。

(三)注重实践培养,严格上岗机制

馆员实践能力不足是高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模式推广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由于该模式在现阶段还未能形成成熟的运作体系,不同高校在机构建设、功能需求等方面也存在多元化差异,仅凭馆员工作经验很难保证高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模式的顺利转型。因此,高校要重点强化对馆员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让馆员有更多机会进行实操练习。在此过程中,高校还可以结合不同场景进行模拟训练,以提升员工的适应能力和灵活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等。此外,加深员工之间的交流也是弥补其实践能力不足的有效途径。具体可以将不同岗位员工组织到一起,各自介绍岗位内容和在工作中总结的各类经验,以通过图书馆和档案馆不同工作经验的交换为彼此工作的融合提供助力。为了确保工作人员能力与岗位的匹配,高校可以结合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各项要求,制定并完善上岗考核机制,实现对工作人员素质的有效控制。

[1]赵芳红.“互联网+”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优化路径[J].山西档案,2017(3).

[2]陈少华.大数据时代的知识服务创新发展及模式选择[J].出版广角,2017(14).

[3]刘波.新时期对图书档案管理实现一体化的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7(10).

[4]袁道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实现途径之研究[J].大众文艺,2017(9).

[5]苏洁.我国高校档案、图书及情报的一体化管理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0).

本文为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大数据时代学校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高等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虞志坚)

G251;G271

A

1005-9652(2017)05-0074-03

崔立影(1973-),女,吉林农安人,吉林农业大学档案馆馆员,研究方向: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

猜你喜欢

馆员档案馆图书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图书推荐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高校图书馆义务馆员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班里有个图书角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when与while档案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