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7-01-28刘丹
刘 丹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北辰 300401)
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
刘 丹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北辰 300401)
网络社交的出现和普及,便利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同时,也给正常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距离感”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通过分析提出可行性对策,促进大学生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网络社交;人际关系 ;影响;对策
引言
当今社会正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之中,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信息时代的如期而至,不仅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而且逐渐改变着人的交往方式。其中,最易受影响的非大学生莫属,他们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网络社交迅速以一种时尚、流行的方式被这一群体接受,进而冲击和改变着他们的生活。由于大学生们过度依赖和沉溺网络社交,致使网络暴力、犯罪事件时常发生,影响大学生现实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所以,我们要找出解决途径,提出可行性建议,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网络社交与大学生人际关系概述
网络社交顾名思义即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社会人际交往。网络社交中的人既是交往主体也是交往客体,运用网络中介,进行数字信息传播与情感交流,交往的频繁使网络社会出现,形成了网络化的人际关系。网络社交有虚拟性、隐蔽性、开放性、自由性等典型特征。作为走在时代尖端,敢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网络社交迅速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方式、手段,表现在知识、思想、情感等方面。
所谓大学生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交往过程中,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消息,转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大学生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人际关系网络化是当今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社交造成不良后果的现象层出不穷,如网络暴力等不良信息的传播致使大学生犯罪事件屡见不鲜,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针对负面影响提出可行性对策势在必行。
二、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
良好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网络便利了大学生的人际沟通,但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给大学生人际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一)网络社交的虚拟性,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冷漠
网络社交的虚拟性,是指人的社会交往活动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虚拟的电子空间,网络世界存在的状态是无形的,它以图像、声音、信息等电子文本,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尼葛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说到:“在虚拟现实中你可以张开双臂,拥抱银河,在人类的血液中游泳,或者造访仙境中的爱丽丝。”①网络交往不同于传统的人与人之间互诉衷肠,而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摆脱道德规范的束缚,言论自由,交往自由,极大满足了大学生的需要,并使其乐在其中。当大学生过度沉溺于虚拟的环境中,就会与现实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一旦在现实交往中屡屡受挫,更会义无反顾地选择网络社交环境,致使大学生对现实的交往关系,产生距离感与个体的孤独感。一旦大学生习惯用冷冰冰的网络社交工具进行人际交往,就会浇灭现实交往的热情,与现实脱节,导致对家人、朋友的漠不关心。
此外,大学生在这个时期抵抗诱惑的能力还较弱,易受网络社交中的虚假信息、负面情绪的影响,进而采用消极态度对待社会,如网络暴力事件已经蔓延到大学校园、社会,害人害己,不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网络社交的隐匿性,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信任度降低
网络社交的隐匿性通俗地讲,就是网络交往对象身份、行为举止等的不确定、不可靠。在道德生活中,诚实与信任是人际关系基本的道德准则,但是,大学生屡遭网络诈骗,从而引起大学生对交往关系的怀疑,降低了人际关系的信任度。
在完全虚幻的网络世界中一切都是未知的,通过网络社交工具将处在异地的人联系在一起。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转换交往身份,如男扮女、女扮男,仅仅凭借文字、图片、符号等互相自由传递,缺乏交往的真实性、可靠性。网络社交中,由于交往的广泛性与每个人的身份不确定性,使大学生可以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无需考虑现实人际交往的法律规范,无需考虑所需承担的后果,当网络中的虚言假意、随意侮辱诽谤成为大学生们交往的习惯,这就必然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缺乏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真诚、信任的伦理道德准则,把人与人真诚、互信的交往关系当成网络游戏,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种怀疑、不安的交往心态,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健康有序发展,降低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信任度,引发信任危机。
(三)过度依赖于网络社交,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减弱
无论在公共场合还是在亲友聚会的饭桌上,“低头族”随处可见,是典型的社会现象。大学生之所以对网络社交工具情有独钟,是因为少了法律道德规范的限制与交往伦理准则的约束。假如手机不在身边就会惊慌失措,这种过度依赖网络交往的现象,使大学生与现实生活逐渐脱离,减少了与身边父母、老师、同学的沟通;增加了人际关系的隔阂。他们体会不到人与人之间真实交往的热情与温暖,只对冷冰冰的社交有一片真心,“他们选择的是逃避,选择的是暂时的满足”②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失意,大学生选择在网络社交中寻求安慰代替向师长、同学倾诉。久而久之,自我封闭起来,有意识的不愿面对现实交往,即使有交流,也只是给予简单的回应。这样基本的道德选择、判断能力与道德责任感就会减弱,不仅会形成心理疾病,而且还会降低人际交往能力,最终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很难适应学校、社会的集体生活,形成无限的恶性循环。
此外,网络社交工具的精简化,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符号多于情感,导致大学生运用工具理性思维待人接物,严重的会出现精神麻木、行为冷漠等道德问题。这样不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友好相处。
三、解决负面影响的对策
(一)师长要及时关注和引导大学生情感,用爱化解冷漠
只有教师与家长的相互配合,双管齐下,才能转变大学生冷漠的行为和意识,重燃交往的热情之火,化解人际关系冷漠。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波动起伏较大,逆反心理较强,家长要耐心倾听、开导,而不是一味地说教,否则反而适得其反,致使消极情绪长期积压心里,最终选择自由、开放的网络社交环境进行发泄,长期如此,必然会疏远与家人的感情,变得冷漠。家长是大学生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因此,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行为变化,及时发现,及时改正,不要重智育而轻德育,要用爱引导大学生的情感,用爱纠正大学生沉溺网络社交的行为,建立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另外,爱不等于溺爱。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宠到大,因此造就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就需要家长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传递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还要发挥育人之作用,课上是老师,要多向学生提问,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课下要与学生成为朋友,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让他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关心和温暖。这样大学生就不会逃避现实社会,冷漠地对待人际交往,恢复本应有的青春活力与交往热情,用爱化解人际关系冷漠。
(二)大学生自身要树立自律意识,用理性避免不良信息的影响
网络社交的开放性与自由性,使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接触到五花八门的信息,网络社交的虚拟性与隐匿性,使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具有不真实、不可靠性。因此,要避免这些良莠不齐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学生自身就要树立自律意识。
作为有着高素质的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正处于塑造优秀人格的关键时期,心智还未发育成熟,因此,要避免不良信息的诱惑关键还是要靠自己。自律就是指遵循法律和道德规范,进行自我约束,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调节自身的道德行为。尽管没有外在的制度与约束下,大学生也要自觉遵守道德原则。在这里,并不是禁止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方式,而是要合理运用网络交往媒介,不要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工具,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不可能孤立地生存;同时,人区别于动物就是人有意识,有情感。因此,大学生要与他人交流互动。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要远离不良的信息的诱惑,学会自我控制。特别是在人格的塑造和道德素质的养成方面,自律的效果要比带有强制性色彩的他律效果明显。只靠他律的强制,可以对大学生的冲动情绪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对其自身的意识并没有起到约束、调适的作用。因此,大学生自身要树立自律意识,用理性避免不良信息的影响,倡导大学生文明使用网络社交。
(三)高校要积极开展活动,用实践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高校在传授大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那么,高校应采取何种措施才能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呢?秘方就是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真实地发现交往的乐趣,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从而抵制冰冷网络社交工具的诱惑,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首先,高校既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又要经常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认知基础,具备道德选择与道德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激发交往热情,调动交往的积极性,丰富单一的校园生活,可促进大学生与同伴、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往和情感沟通,进而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感受到友好互助的人情味,实现和谐友善的人际交往关系。其次,高校要寓教于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要让大学生避免受到低俗文化的影响,用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情操,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在互动中强化道德认知与道德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交往观、人生价值观,将交往的道德准则内化为道德信念,外化为交往行为,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健康全面成长。最后,高校可以从大学生酷爱网络社交这个兴趣点出发,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优势,积极开展网络知识竞赛、网络技能大赛等活动,有利于将大学生的注意力从痴迷状态,转移到利用网络互相学习进步与沟通交流上。高校也可以利用网络社交的平等开放自由的特性,为大学生建立展示自我,亲身体验的平台,为每一名学生倾诉、畅所欲言提供交往空间,让他们重新找到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信心,在实践中提高人际交往水平。
注释:
①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143.
②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105.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143.
[2]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105.
[3]焦国成.公民道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13.
[4]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449.
TheNegativeInfluenceofOnlineSocializationonCollegeStudents'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andtheCountermeasures
LIU Dan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chen,Tianjin 300401)
The emergence and popularization of online socialization has facilitated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it also brought a series of negative effects to the norm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rough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easibl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harmonious and friendl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is is of great value to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online socializa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fluence; countermeasures
C912.1
A
1008-8156(2017)03-0048-03
2017-04-23
2017-07-20
刘 丹(1990-),女,河北承德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