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青砂器的传承保护及市场拓展研究
2017-01-28王利君赵国翔孙建军
王利君,赵国翔,杨 静,孙建军,梁 雅
(1.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51;2.张家口市第七中学,河北 张家口 075000)
蔚县青砂器的传承保护及市场拓展研究
王利君1,赵国翔1,杨 静1,孙建军2,梁 雅2
(1.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51;2.张家口市第七中学,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张家口地处河北省西北部,早在明清时期就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集散地,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后,包括青砂器在内的一大批非遗文化遗产,都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青砂器文化在传承和保护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面对日益枯竭的传统手工艺市场,如何重振非遗文化,如何将非遗文化产业发扬光大,成为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蔚县;青砂器;非遗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市场拓展
近年来,张家口对于非遗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在逐年加强,一大批历史悠久的张家口传统文化遗产,被列入非遗文化遗产名录。
蔚县青砂器,作为已有300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制品,没有工业的机械复制,没有任何化学的添加,其身满满都是古朴的气息。青砂器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被宫廷选为供品,成为皇族及达官显贵们熬制中药的专属器皿。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审美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于青砂器的需求越来越少。虽然张家口市有关部门一直在为传统工艺品谋求新的出路,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传统制作工艺正在逐渐失去传承与发展的土壤,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非遗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是让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健康持久地延续下去,在保护过程中应明确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国的非遗文化种类众多,地方气息浓郁。任何一种文化元素都蕴含着宗教、艺术、文学、精神、民俗等无法复制的特点,其价值不容小觑。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以来,一直备受各国学者关注。日本及韩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的学者认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不应将重点放在某件物品或是某种工艺上,应当更加全面地对非遗文化进行整体的传承。这种理念在台湾学界得到普遍认可,相关的著作也层出不穷。传承是对文化形态的延续,是非遗文化保护的核心和灵魂。流于表面的复制不仅不能达到保护的效果,甚至可能加速其消亡的过程。
放眼市场,相当数量的传统手工艺品都面临着呼之欲出的革新。虽然青砂器已经被列入张家口市非遗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和众多传统工艺品一样,青砂器陈旧的器型、单一的功能、粗糙的外观、暗淡的色泽……导致其无法被当前市场接受和认可,青砂器昔日的光芒正在逐渐黯淡,甚至趋于消亡。截至目前,张家口地区只剩下蔚县南留庄镇白河东村屈指可数的几家传统烧制作坊,且产品滞销严重、产量不断下降,这一传统工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境遇。
对于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这是一个极为痛苦的抉择。一方面,墨守陈规,因遵古法的制作工艺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社会对美学的鉴赏与要求;另一方面,加入新的工艺或材料又会从根本上弱化甚至导致传统工艺的最终消亡。如何在不违背青砂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满足现代市场要求,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会同课题组的其他成员,深入考察了蔚县南留庄镇白河东村的青砂器作坊,搜集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课题组经过细致的研究和分析之后,为青砂器的革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固守“传承”的完整性
笔者认为,独特的形式和完整的内容是非遗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任何文化遗产的再现与保护,都不能将其技艺和技能等构成要素随意地重组和分割。在我国传统农耕经济环境里,艺术品的生产与创作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本土文化的统治,而古老的运输方式也决定了民间工艺品相对较小的流传范围。也正是因为如此,不同地区的民间工艺才保持了地道且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青砂器从选材到制坯、从上釉到烧制,无时无处不在体现着浓郁的地域风情。因而,对其传承与发展,应当本着张家口地区特色的发掘、开发和培养,形成地域性的非遗文化特色。
对青砂器文化的保护,必须重视其形式和内容的完整性,只对其中的部分技艺进行保护是不能完整地留存下来的。而且,保护与传承应当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从整体上对非遗文化遗产加以关注,并动用各种力量对其进行多方位的综合保护,才能使保护起到必要的支撑作用。
二、“形式之美”的提升与创新
形式美,是客观事物形态的外在呈现,在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形式美在艺术创作和审美鉴赏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是万物的本源,因而也是美的本源。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曾在1914年出版的著作《艺术》中,给艺术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艺术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青砂器器型的单调与形式之美的欠缺,也是导致其艺术价值停滞的原因之一。传统的青砂器器皿,以砂锅、砂壶、砂吊等器皿居多,且器型单一,在形制上从未有过大的改进。一代又一代的手工艺人以师徒的方式手口授业,师徒间不可逾越的等级观念,使得青砂器固有的形态成为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象征,这也是阻碍青砂器发展创新的一个顽疾。
追求形式之美,就应当打破固步自封的传统观念,将现代美学融入到传统工艺品的形式之中,熟练地运用具象和抽象等表现手法,将点、线、面等基本的视觉元素重新提炼、组合,迎合不同市场的审美需求,在重新创作后赋予在器皿之上,增强其意境感和现代感。
三、更加鲜明的视觉节奏
中国的传统绘画讲究“以线造型”,线条的粗与细、曲与直、长与短、光滑与粗糙、倾斜与直立等因素之间,都有着对比暗喻性的作用,会给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玛雅陶器、非洲古陶、罗马黑陶和日本的绳纹陶器,都无一例外地绘制有精美的纹饰。而我国更是早在商代的陶器上,就出现了大量精美的几何纹饰。我国商代的陶器几何纹饰不单单满足于单独纹样的有序排列,甚至出现了大量的不同几何纹之间、几何纹饰和抽象动物纹饰之间的组合。很多灰陶的表面都包含有两三种或更多种类的纹饰,给观赏者带来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色彩是人类视觉感官中最主要的表现语言之一,它对视觉神经的刺激作用尤为明显。色彩是最容易吸引人的视觉元素,且具有情绪性。色彩世界有众多种美,无论是绚丽辉煌的,还是低调深沉的,都是心情的表现,是一种对生活的追寻与思考。工艺品色彩的运用应当遵循视觉美学的表现规律,充分发挥色彩不同明度与纯度在空间位置的交替及组合,悉心地规划每一个色块的位置、面积,调整好不同颜色区域间的冷暖关系和对比关系,让整件工艺品中的装饰色彩有秩序地相互联系、相互呼应,使整件作品的表现力更加鲜明。
可是,张垣地区现有的青砂器制品色泽单一、沉闷黯淡,已经很难满足信息时代人民的审美需求。因此,青砂器必须遵循色彩的基本规律,打破固有思维,推陈出新。
因此,青砂器若要在视觉节奏上有所突破,就必须打破传统僵化的界定,从美的角度出发,尊崇现代人的审美需要,突出青砂器独有的个性与内涵。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风格不是自己造出来的,造出来的都是假的。风格是你自己走路时留下的脚印,是你在风中虚幻婀娜的背影。”
四、加强政府对青砂器的关注,打造非遗文化特色产业
政府是各类政策的制定者,是推动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源动力。健康的艺术品市场应当在政府的影响下平稳运行,青砂器等非遗文化遗产需要更多雨露的滋润,需要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和扶持。例如,政府应出台法律法规适当地给予政策倾斜;或者建立专门的非遗文化产业聚集群,让非遗文化遗产的地位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使更多的百姓能够观赏到高质量的、免费的非遗文化展览,使每个人都能有条件了解非遗文化。
其次,政府应当扮演“担保人”的身份,直接或间接地引导各大银行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用于支持非遗文化产业。通过出台鼓励政策,树立“标杆”、“典型”,引导当地或外来资金和人才进入非遗文化产业。组织专家会议细化张垣地区青砂器文化的保护方案,落实资金。或是采用财政拨款,专款专用的方式,经由文化、教育、宣传等多个部门扶持非遗文化产业。同时,政府还可以邀请一些有实力的组织或个人,让他们参与设立非遗文化基金,支持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三,青砂器文化遗产传承的岌岌可危,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传承人数量的稀少。从目前来看,张家口市各大高校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教学模式,都无法与非遗文化产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的教学目的中,没有能够很好地认识到传统工艺的重要性,没有认清其在张家口本土文化形成过程中存在的意义。因此,在我市各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加入传统工艺文化的理论及实践教学势在必行。
五、发展区域战略,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打造张垣地区非遗文化品牌战略群落,使本地区包括青砂器在内的众多非遗文化产业规模化,规范运营、加速提升产业影响力,通过多种渠道统一对外宣传。加强与省内外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的合作,借鉴其他同类传统工艺品的宣传销售经验,发挥大企业的辐射作用;把区域品牌建设和企业品牌相结合,扶持开发一批优特产品,使其在同行业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着重发展一些市场潜力大和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及产品,努力争取创造国际知名品牌,并且要时刻把握国际同类产品发展的最新动态,加快传统工艺的发展速度,促进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美术的完美结合。
文化产业的布局要坚持分工合作、共同发展;协调好不同文化产业基地间、不同文化产业园区间的关系,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其次,促进与不同地区的沟通与交流,推进青砂器文化的传承与革新,掌握核心技艺,保证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为青砂器全方位地注入现代设计艺术的美学理念和外观元素,加强张家口传统工艺制品信息的采集与整理、传播与服务工作,更好地保护张家口本土的非遗文化遗产,需要我们通过新的方法和手段对其加以再次阐释,赋予其新的主题定义。
[1]赖荣伟.德化瓷雕创作的传承[M].北京:中国陶瓷工艺,2010.
[2]王伟.提升和壮大特色优势文化产业[N].甘肃日报, 2013(1).
[3]萧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J].文化遗产,2008(1).
[4]邹启山.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5]杜夫海纳.学与哲学[M].孙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6]李葆年.塑造基础与陶瓷雕塑[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1.
StudyofthePreservationandMarketExpandingofGreenSandWaresinYuxianCounty
WANG Li-jun1,ZHAO Guo-xiang1,YANG Jing1,SUN Jian-jun2,LI Bin2
(1.Zhangjiak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Zhangjiakou, Hebei 075051; 2.No. 7 High School, 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Zhangjiakou,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Hebei province, was once a transportation hub and a trade distribution centr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cluding green sand wares, have been preserved. As time goes by, the problems with the preservation of these green sand wares draw people’s attention. How to carry forward and further develop the intangible culture industry becomes an urgent issue to be solved.
Yuxian County; green sand war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 preserve; market expanding
J528
A
1008-8156(2017)03-0003-03
2016-08-22
2017-09-02
王利君(1984-),男,河北安国人,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装饰艺术系助教。研究方向:装饰艺术设计。
本文系2017年度张家口市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蔚县青砂器的传承保护及市场拓展研究”(项目编号:201704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