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北古代金融业的发展
2017-01-28冯石岗苏艺伟
冯石岗,苏艺伟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浅析河北古代金融业的发展
冯石岗,苏艺伟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的发展,是一个具体的、特殊的不断继承发展的过程。金融理论界对于古代金融业的研究,严重滞后于中国金融改革的发展步伐。通过对河北古代金融业的发展的论述,从而彰显当今的金融是从历史上发展而来,明了历史是已经沉淀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演绎的历史。基于这种理论,勾勒河北古代金融业发展演变轨迹,以便为探析当今河北金融发展的特点抛砖引玉。
金融;古代金融;历史演变
金融,是货币与资金的融通。金融事业就是管钱的事业,办理金融的事业机构就是银行。货币、银行在河北省有着长远的历史。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各个时期,货币和金融业都随着生产力、社会分工、商品交换的发展,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而曲折发展、前进着。货币产生于几千年前,而银行的出现是近几百年的事情,中国的银行则不到100年的历史。所以本文分析古代河北金融业的发展,无非就是货币和信贷机构的发展。
一、货币
河北使用货币的历史迄今约有3000多年,是中国最早使用货币的省份之一。河北省地处黄河流域中下游以北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货币的起源与发展,是中国古老的货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一定的河北地方特色。
(一)贝币、布币、刀币
据现有资料显示,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币,起源于商朝。河北使用货币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最早在河北普遍流通的货币为贝币。海贝是河北最早使用过的实物货币之一。从商代开始居住在河北的华夏祖先,就已经把贝作为货币使用,由于其具备了产生货币的条件。河北省中、南部,曾为殷商王朝的京畿要地,西周初期大举平定北土之境殷商残余势力,使大量失去土地的殷移民转为商贾。当时河北中、南部地区的商业活动,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初步分工得到了发展,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贝类普遍发现。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产生的,它的出现,是以商品交换的发展为前提的。在河北,贝币作为一种实物货币,经历了由装饰品发展到货币,而后由货币退还到装饰品的发展过程。
古代货币到了春秋战国,进入了早期发展阶段。春秋时期由于人们对山林薮泽的大量开发,四方的土特产开始大量的交流。基于河北地区自然环境、生产条件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先后出现了仿照生产劳动工具形态的金属铸币——刀币和布币。在河北中北部以畜牧为主的民族区域内,产生了日用工具刀削形态的青铜铸币——尖首刀币。在河北南部以农耕为主的区域内,产生了农用工具铲形状的青铜货币——空首布币。鲜虞、中山、燕国主要铸行“尖首刀币”,在河北中北部地区流通。晋国主要铸行“耸肩尖足空首币”,在河北南部地区流通。
进入战国以后,这些四方土特产都大量投入包括今河北省在内的中原市场,从而“中国得而用之”。春秋战国大概600年时间里,古代经济由一般的商品交换,发展到商品经济萌芽再到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经济方面的重大转折主要体现在货币方面,就是铜铸币的发展及其广泛流通。刀币和布币的形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随着列国征战,疆域的变迁,民族的融合,刀币和布币出现了相互影响、仿铸和混合流通现象。赵国以铸行布币为主,其形制有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和三孔布。此外,受燕国刀币影响,还铸行了少量圆首直身刀币。中山国以铸行刀币为主,除铸行本国的“成白”刀币外,还仿铸和盗铸燕、赵两国的货币。燕国亦以铸行刀币为主,其所铸小方足布。
(二)方孔圆钱
战国末年,秦国在兼并赵国、燕国的统一战争中,将“半两”方孔圆钱带入河北,燕国受其影响,在退居辽东时,在河北北部曾铸行了“易刀”、“一刀”方孔圆钱,此为河北铸行方孔圆钱之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地方货币,并且规定新的货币分为上、下两等。金钱本位的货币制度,亦即黄金和铜钱并行。所谓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当是大数用金,小数用钱。铜钱按枚使用,币面铸有“半两”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两,史称半两钱,首次实现了中国货币形制的统一。秦半两钱尤其在我省北部燕秦遗址中有大量出土。从河北境内多处出土秦半两钱来看,当时秦半两钱确实以通行全国。
汉初沿袭秦制,仍铸行半两钱,但体形较小,俗称汉半两钱。河北大部分地区官、私均有铸造。由于铜钱由民间自铸,钱名和钱的实际重量开始分离。因为减重,造成物价上涨。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改铸五铢钱,这就是中国史上行用了几百年的五铢钱。且令各郡国铸造,河北石家庄、涞源等地曾出土铜制和铁质五铢钱范。由于五铢钱大小适中,制作精整,历经两汉、三国、两晋,至隋朝,通行长达700余年,成为中国主要货币。五铢钱在河北考古发掘中有大量发现。1985年,石家庄市文物单位发现一个铜制东汉五铢钱范母,反映了东汉初年河北冶铜铸钱的情况,是极宝贵的材料。
王莽称帝后废除刀币和五铢钱,另铸新币,但名目复杂,以失败告终。东汉政权建立后,重铸五铢钱。但河北地区少见钱币流通,民间仍以谷帛为市,货币经济不发达。
从三国到隋朝大约400年时间,大半时间中国处于分裂状态,货币制度也处于混乱状态。两晋没有铸造钱币的记录,河北地区的民间交换,仍是以物易物为主。十六国时期,后赵置有钱币铸造机构,这是魏晋时期河北地区惟一的见诸记载的货币活动。这期间魏、蜀、吴都铸过钱币。北魏初期,有的地区铸钱,有的地区不铸钱,有的地区只有旧钱流通,无法做到货畅其流。河北地区就属于不铸钱币的地区,且旧五铢钱的使用又遭到禁止,因此都是以粗劣的丝织品和麻织品,充当一般等价物。在晋到隋朝这个历史时期,币制最为显著的问题,是私铸私毁。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实行币制改革,废五铢钱,始铸“开元通宝”钱,这也成为唐代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铸钱的标准;这次改革使钱币名称同钱币重量完全分离。通宝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改成“宝”、或“通宝”、或“元宝”、或“泉宝”等,前面冠以年号,从此中国钱币进入年号钱阶段。河北定州、涞源等地曾设炉铸造,流通甚广。北宋时期的河北地区铜钱为主要货币,没有铁钱,金银和纸币也很少。河北地区的钱币,朝廷没有专门的特别规定,所以实际上是最通常最自由的钱币流通地区。所以河北地区的铜钱流通特点和状况,也就是北宋时期的特点。其中河北流通的铜钱多为外地制造,且河北北部与辽进行边贸的地区用铜钱较多,铜钱流入辽境现象严重。北宋朝廷曾立“禁钱”之法,不只是经济贸易的考虑,更是基于军事上的考虑,因为铜钱流入辽境后被销熔铸成武器。
通宝制钱,经宋、元、明、清几代相沿,除年号变更外,其他未有大的变化,成为继汉五铢钱以后,中国历史上货币相对稳定的另一阶段。各朝宝文钱在河北境内,或多或少均有铸造流通,直到清末民初,才被机制铜元取代,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三)金银币
金、银货币的使用在河北有悠久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金、银已具备货币的某些职能,在河北境内的晋、燕、赵、中山等国上层统治者中使用。河北境内平山县、灵寿县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金贝、银贝为证实,具有一定形态的金、银,至迟在战国时期已进入货币领域。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金钱本位的货币制度,黄金按重量行使,是称量货币。白银为器物、宝藏不为币。西汉后,金、银逐渐流行,形制有饼状或马蹄形,重量以“斤”计,河北石家庄、定州、满城、易县均有出土。魏、晋、南北朝以后,金、银价格昂贵,开始以“两”为计量单位。隋、唐时,金、银形制出现长条“铤”状。在晋到隋朝这个时期,货币制度的特点是关于黄金和白银的行用。黄金在西汉多做赏赐使用和大宗交易时的支付手段,使用量很大。东汉减少,魏晋以后更少,南北朝时更甚,单位从斤到两。原因是佛教的盛行,黄金用于装饰寺庙的奢靡行为。致使白银受到重视,单位为两。不过,仍主要用于赏赐。唐代的黄金除做宝藏外,也做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白银在唐代地位渐显重要。
宋、金时,金银为贵金属,黄金在北宋时期只是贮藏手段,用作支付手段的时候很少;白银已有流通货币的性质,使用较多。但宋代河北地区不产黄金,产白银的只有西路卫州共城郡一处,在这种背景下,河北地区的金银流通较其他地区少一些。其形状发展为束腰“锭”形,大银锭重约50两,河北出土有数十锭。元、明、清历朝金、银形制沿用锭形,称“锭”或“元宝”银两在民间得到广泛流通,并以白银做本位。清代咸丰朝以后,省内各县大多数都铸造银锭,尤以蔚州为甚。至民国“废两改元”后,银锭被机制银元取而代之。银两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四)纸币
北宋时期首先出现在四川的“交子”,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纸币。但北宋在把交子推行到“诸路”时,只往北推广到陕西和河东就遭遇大额贬值,没来得及推广至河北地区。河北省最早发行和流通的正式纸币,为金代的“交钞”,作为交子的辅币。初行时分大钞和小钞两类,面额一至十贯称大钞;一至七百文为小钞。与交子式样、性质相同。泰和六年(1206年)河间、冀州、真定(正定)行用小钞,与铜钱并行流通。真祐二年(1214年)又印造二十贯至千贯大额交钞。真祐三年(1215年)改交钞为真祐宝券,遂至物价翔踊,河北宝钞愈滞。金代后期纸币膨胀,币名屡易,价值日跌,终归失败。
元代以使用纸币为主。元代曾流通地方性纸币,庄圣皇太后的封地真定(正定)行银钞,蒙哥辖地燕京行宝钞,忽必烈辖地刑州(邢台)行“楮币”。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以后,印造发行“中统元宝钞”、“中统交钞”、“至元宝钞”、“至大银钞”,又名通行宝钞,河北流通较广,并将印造纸币之权收归中央。至元十三年(1276年)在大明府置行户部,掌印造交钞,通江南贸易,次年七月罢。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更造至元宝钞,至大二年(1309年)更造至大银钞,至正年间又造新钞,称至正中统交钞,钞法渐坏,民间拒钞,交易又以货易货。
明洪武八年(1375年)始印造大明宝钞,并规定商、税、课一律钞、钱并用。弘治、正德年间以后,宝钞渐废。清初,见于历代印造纸币无度为害,用铜钱而不用钞。
二、信用机构的发展
旧式金融机构包括典当、钱庄、银号、票号。典当俗称“当铺”或“押店”,是以收取实物作为押进行放款的高利贷机构。钱庄起源以货币兑换为业的钱店、钱铺,后发展为专门经营存款、放款业务的汇兑机构。银号与钱庄性质相似。票号是经营异地之间款项汇兑的金融机构。同全国一样,河北金融组织的活动出现比货币要晚的多。
(一)典当
典当俗称当铺,南北朝的典质,唐朝的质库,宋朝的解质,都可称为当铺,都是一种高利贷资本,经营以物品抵押的个人放款。
南北朝信用事业发展,这有赖于信用组织机构的推进。南北朝的寺庙是重要的信用供给者。寺庙十分富有,遂凭借其优厚的财力发放贷款,进行高利盘剥。那时的寺庙成了办理存放款的高利贷场所。典质就是专营放款的金融机构。典质是否由寺庙创办,不能肯定。它由寺庙经营,办理抵押放款和质押放款,抵押和质押的物品没有限制,贵的黄金、衣饰,贱的甚至一束苎,都可以用做于押。典质的产生和抵押物的种类,可以反映当时信用发展的状况。由于南北朝时期实物成为重要货币,所以有的王朝还有实物高利贷。
唐朝的政府放款沿袭隋朝的公廨本钱办法,但有了一定发展,并且成了一种经常性制度。无论公私放款,利息都很高。存款业务也有了发展,商人经营商店、药店或者外国人开的波斯店,这便是最早的存款和保管业务。在这些商店、药店中,有一种接近于专门办理存款业务的机构,就是寄附铺,还有柜坊。由于存款业务的扩大,一种重要的信用工具产生了,这就是书帖。书帖可以说是世界最早的支票,是存户向寄附铺或柜坊发出的要求付款的通知书。
宋朝的商品经济比唐朝更为发达,而信用事业却发展缓慢,并不比唐朝更发达。但政府放款方面,比唐朝显得有制度性,这主要体现在王安石的信用政策上。其中民间放款仍为信用放款和抵押放款。办理抵押放款的为质库和寺庙的长生库。汇兑由于纸币的流通而逐渐衰落。
宋代在今保定一带出现典当业。明清时期,在辛集、正定、保定、张家口等地有多家当铺。由于明代商业较发达,商人投资经营典当并成为这一行业的主要力量,这是明代典当业的特点。当铺的业务以接当为主,也接受普通放款,甚至兼营军粮买卖、货币兑换等业务,是当时一种主要的信用机构。清代,典当业更加发达,规模更大,地位更重要。
(二)钱庄(银号、账局)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一大特点,是多种货币同时流通,唐宋以来尤甚,这就使货币兑换业发达起来。唐朝的汇兑叫飞钱,又叫便换。经营汇兑的有各道的进奏院,还有各政府机关。商人也经营汇兑。那时汇兑不收费用,是平价汇兑。货币兑换是金、银、钱的兑换。经营兑换的是金银铺。两宋的货币兑换业比唐朝发达。唐代的金银铺,宋代的交引铺,都具有货币兑换的职能。
明代也是如此。随着兑换业的发展,自然就有专门以此为业的人,开启钱铺来,这就是最早钱庄。到了明末,钱庄已成为重要的信用机关,不仅从事金、银、钱的兑换,还办理放款、存款和汇兑。约在明朝中期,当时直隶省内的较大城镇已出现钱庄。在河北早期的钱庄中,外省人开办的占一定比重。如明末在任丘城内,就有山东大商人孟存瑞建立的瑞生祥、瑞林祥、贵和源等十余处钱庄。
钱庄在清朝有了初步的发展。清代的银号,大概是由打造器饰的银铺发展而来,其业务同钱庄极为相似,所以人们对钱庄和银号并不刻意区分。在北方,还有账局性质与其类似。清初,山西汾阳商人王荣廷投资白银4万两,在张家口开设祥发永账局,这是最早的账局。以后,经营账局的多为山西人和冀中一带商人。在张家口,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晋人设立的大川玉钱庄,其分支机构辐射北京、上海等地。辛集镇的钱业,在清乾隆到清光绪年间,有20余家钱庄,其中山西人所办的占多数。河北人在外省办钱庄的,为数也不少。
清乾隆年间,河北省乐亭县人在黑龙江省开办钱庄,业务兴隆,被当地人称“乐亭帮”。另外在京、津、沪、鲁、晋、豫、蒙等全国大多数省开钱庄的,为数也很多。由于河北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省内各地钱庄发展的差异也很大。
(三)票号
票号是清代重要的信用机构,起初以汇兑为主,又为山西人首创,所以又有票庄、山西票庄、山西票号等称谓。一些商号由最初兼营汇兑发展为专营汇兑,商号改为票号。实际上,票号是由一般商号演变而来,它的产生,是同地区之间的货币汇兑紧密相连的。
票号在河北分布面较小,主要局限于张家口、保定等城市中。票号在河北最早出现是19世纪初。1827年,张家口日升昌票号分号,是河北最早出现的票号。该票号是山西省平遥县人雷履泰创办的。张家口是山西人在省外所建的少有的几个票号所在地之一,称为“张家口帮”,其分号分布在河北省外。清代,张家口票号兴盛时期,曾有票号十余家。保定在清朝乾隆末嘉庆初时建立的日升李油漆颜料店,后成为日升昌票号天津分号的代办处,位于保定东大街路南。另外泊头也曾出现过票号。
结论
在生产力螺旋式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长河中,古代河北金融的发展,受到了每一个因素的推进和制约,金融关系复杂,金融现象多变,从而构成了独特的古代河北金融业。本文主要通过论述河北古代货币和信用机构的发展,以期为古代河北金融文化凝练抛砖引玉。
[1]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之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J].学术月刊,1962(2):32-34.
[2]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8-70.
[3]郑绍宗.热河兴隆发现的战国生产工具铸范[J].考古通讯,1956(1):12-14.
[4]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50.
[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M].石家庄:文物出版社,1996:34-78.
[6]王海航.石家庄市发现东汉五铢钱范[J].文物,1979(3):23-24.
[7]李孝聪.论唐代后期华北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J].北京大学学报,1992(2):45-47.
[8]严耕望.唐代交通图稿[M].台北:工商出版社,1986:45-47.
[9]杜荣泉.河北通史之隋唐五代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32-67.
[10]熊梦祥.析津志辑佚[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11]吴晓亮.宋代城市化问题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OntheDevelopmentofHebeiAncientFinancialIndustry
FENG Shi-gang,SU Yi-wei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Finance is the core of modern economy, and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 country'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s a specific, special continuous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research o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n the financial theory field lags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inancial refor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financial industry in Hebei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reveals the truth that the current financial industry develops from the ancient time. The history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reality of precipitation, and the reality 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Based on this theory,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evolution of the ancient Hebei financial industry, so a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bei's financial development.
finance; ancient finance; historical evolution
F729
A
1008-8156(2017)03-0009-04
2017-04-28
2017-07-10
冯石岗(1955-),男,河北冀州人,教授、博士,博导,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冀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