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别反串的再流行:从“朱碧石”走红说起

2017-01-28代黎明王蕾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罗志祥边界受众

代黎明 王蕾

性别反串的再流行:从“朱碧石”走红说起

代黎明 王蕾

2016年,一夜走红的“朱碧石”成为当下性别反串表演最为典型的角色之一。通过回顾“朱碧石”的走红历程,探析其走红背后的社会因素,反思其对性别观念和认知的影响,进一步认知性别反串表演的现状与趋势。性别反串表演本质是一种跨界行为,其流行背后是群体对于越界快感和思想解放的诉求。性别反串表演在模糊性别边界的同时,加固性别边界;在模糊美丑边界的同时,促进审美多元化;在模糊异同边界的同时,提升社会包容度。

“朱碧石”;性别反串;越界;性别特质

2016年,在上海东方卫视推出的真人秀节目《极限挑战第二季》中,由罗志祥反串出演的女性角色“朱碧石”迅速走红。节目播出后,“朱碧石”这一形象并没有退出观众视线,其人气反而更加高涨。2016年7月,在微博发起的“七夕梦幻情人”投票活动中,“朱碧石”以51.21%的支持率当选梦幻女神。此外,“朱碧石”于2016年10月18日发行的个人单曲《你干嘛》,成为年度洗脑神曲之一。其间,“朱碧石”的形象热度甚至一度超越其饰演者罗志祥。2017年1月1日,加盟东方卫视跨年演唱会的“朱碧石”再次占据热搜榜,百度指数达128002。“朱碧石”是性别反串表演逐渐式微期间出现的代表人物形象,其迅速走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性别反串表演的现状以及受众对于性别反串表演的新期待。

一、性别反串研究现状综述

反串,可追溯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之中,旦串生、生串旦、生串净和生串丑等都是典型的反串现象。反即“相反”,串即“串角”,反串本意为反其常态,指角色的客串,即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扮演与自身本工行当①“自身本工行当”是指演员本身专攻的某个表演行当,如生、旦、净、末、丑等。不同的角色。随着现代“男扮女装”和“女扮男装”等跨越性别的反串现象增加,大众认知和提及的“反串”,往往特指性别反串。性别反串,指演员跨越生理性别的装扮表演,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乾旦坤生”。②“乾旦坤生”指戏曲表演过程中男人扮演女性角色,而女人扮演男性角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港台影视中的性别反串现象逐步流行,出现了东方不败(林青霞饰演)、许仙(叶童饰演)和虞姬(张国荣饰演)等一系列经典角色,性别反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此后,性别反串表演虽然屡见不鲜,但鲜有代表性的形象产生。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媒介内容娱乐化的发展,影视剧、综艺节目和社交平台涌现出了“大连老湿”、“青岛大姨”和“朱碧石”等一系列性别反串红人,实现了性别反串表演的再流行。

当前对于性别反串表演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传统戏曲表演、戏剧与文学、影视剧和综艺节目中的性别反串现象展开的,还包括对性别反串现象的反思。

对传统戏曲表演中性别反串表演的研究,主要以文本分析和思想解读的方法,回溯性别反串表演的历史,阐释传统戏曲中性别反串表演产生的动因。一方面,传统戏曲中性别反串表演是受到制度影响的被动行为。由于男女分演或禁止女性登临舞台,为满足娱乐的需要,必然迫使部分男性充当女性的替代与化身;[1]另一方面,人类的心理活动总是对同性更熟悉,而对异性更敏感,性别反串表演对于部分形象的塑造还原会有更好的表现。

对戏剧与文学作品中性别反串形象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文本分析探求性别反串的动因。其中的性别反串形象,实际上是表达创作者对男女平等地位实现的希冀以及对女性性别认同的女性主义构想。

对影视剧作品中的性别反串现象研究,主要关注影视作品中对两性界限的模糊和性别之间的跨越。一方面影视剧中的性别反串现象是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另一方面则是在虚幻的空间里实现性别超越的想象,带有狂欢快感特征。而对电视综艺节目中性别反串现象的研究,主要关注其产生和流行的因素,探求表演者和受众的心理动因,进而探寻电视综艺节目背后的娱乐逻辑和商业逻辑。

对性别反串现象的反思,是基于性别反串现象的兴起和衰落及其产生的影响展开的。性别反串现象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性别观念的颠覆与反抗。每个人都兼有男女两性气质,而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是在父权制社会下对男女两性的约束和规训。双性气质的觉醒带来了审美的多元化。然而,近年来性别反串现象带来的低俗化和变态化,使得性别反串现象逐渐式微。在性别反串表演式微的环境下,“青岛大姨”、“大连老湿”和“朱碧石”等反串形象异军突起。“朱碧石”更是成为新晋网红,受到大众的热捧。

二、传播:“朱碧石”形象走红历程

1.性别符号征用:“朱碧石”形象塑造阶段

在性别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会征用一定的性别符号,使与其生理性别相反的性别体验得以外化,以贴近其所扮演的“母本”。如在传统的“男旦”表演艺术中,表演者往往需要借助假髻和裙衫来表现由男向女的性别改扮,需要通过兰花指和“踩跷”走路等体态动作来表达“女性美”,需要以婉转娇媚的行腔运字来突出女性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因而性别反串表演的过程,往往体现于表演者的外在形象、体态动作、语言风格和性格特点等方面。

从外在形象来看,由罗志祥所扮演的“朱碧石”,采用了一系列具有社会性别色彩的符号。波浪头、红色蝴蝶结发带、红色连衣裙、粉色单肩包和长筒袜都是被社会赋予“女性化”特征的服饰。此外,“朱碧石”面部厚重的粉底和鲜艳的口红色,也是当下社会中女性装扮的典型特征之一。“朱碧石”的外在形象及其征用的女性化符号,指喻了其向“美女”的性别改扮,遵循了社会既有对女性外在形象的规训。但由于自身的不适感,“朱碧石”在演出后期大胆摆脱了高跟鞋这一具有女性化特征的外在符号,选择了性别色彩相对较弱,甚至是男性经常穿着的黑色帆布鞋。

从体态动作来看,“朱碧石”的形象定位是蛇蝎美人。在社会的传统性别观念中,对于美人有着“美如天仙,身若桃李”的体态要求。“朱碧石”在体态方面征用了随时随地的补妆、兰花指、抛媚眼和小幅度的摆手等具有女性化特征的动作,以凸显其作为校园美女的形象要求。但这并不是其全部的体态动作特征。“朱碧石”夸张式的呕吐、凶狠犀利的眼神、奔跑过程中的八字步和外八字站姿都是不符合传统社会观念中女性的行为特质的。

从话语腔调方面来看,“朱碧石”利用其扮演者罗志祥本身所具有的台湾腔,刻意压低声音,提高声调,形成了相对具有女性化色彩的婉转声调。在用词方面,“朱碧石”采用了“人家”和“嘛”等语气词,利用语言凸显其柔弱美。“朱碧石”也借此形成了其经典台词:“你干嘛”和“臭不要脸”。但在人物形象的表现过程中,“朱碧石”并没有保持时时刻刻的嗓音“女性化”,也有使用扮演者罗志祥浑厚原声的情景。

在性格特点方面,“朱碧石”保持了性格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近年来的节目和影视剧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呈现出“好人与坏人”的两极分化。女主角往往是柔弱的“傻白甜”形象。“朱碧石”的性格既表现在得知“酸菜”与“花泽累”幽会之后的柔弱与悲伤,又表现在其打击报复“酸菜”的决绝,更表现在其面对“酸菜”(林志玲饰演)时的勇敢和自信。

在《极限挑战第二季》中,罗志祥成功地塑造了“朱碧石”这一角色。“朱碧石”的表演既参照了社会对于“美女”这一形象的期待,又打破了这种具有性别色彩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将其从社会规训的既有框架束缚中解放出来。这种突破呈现出行为更加多元、性格更加丰富的女性形象。

2.社交平台发酵:“朱碧石”形象丰富阶段

“朱碧石”这一形象自《极限挑战第二季》第5期播出以来,迅速走红。尽管其定位是爱慕F4的女路人,但是“朱碧石”却成为当期的关注焦点,并在社交平台实现了其个人形象和影响力的持续发酵。节目播出后,“朱碧石”的美艳外表和夸张表演成为受众讨论的热点话题。“朱碧石”在节目中的动作和表情被网民自发制成各种表情包,在社交平台广为流传。“悲伤都呕吐”、“蛇蝎美人”和“邪魅一笑”等表情包,由于生动形象又夸张搞笑,得到了网民的大力追捧。此外,“朱碧石”这一名称,被网民在微博平台抢先注册,粉丝数量迅速达到12万以上。传统性别观念中女性被压抑的行为在“朱碧石”身上得以体现。这一抛弃了性别束缚和顾忌的形象符合当下观众的心理期待,也为观众提供了情感寄托与释放的对象。

2016年10月18日,“朱碧石”以艺人罗志祥“龙凤胎妹妹”的女歌手形象正式出道,其新歌《你干嘛》在短短3天之内就霸占了“酷狗音乐飙升榜”第一的位置。在歌曲MV之中,“朱碧石”凭借波浪头、裙子等服饰和兰花指、频繁补妆等动作,进一步强化其作为女性的社会性别形象。MV中,“朱碧石”更以教师(女性从事较多的职业)和广场舞(女性参与较多的活动)作为主要场景,进一步与扮演者罗志祥本身的男性形象进行了区隔。在这一MV中,“朱碧石”征用了更多传统观念中的女性外化符号,强化了其女性形象,呈现出更明显的社会性别色彩。但MV中仍然保留了“朱碧石”丰富的性格特质,如夸张的动作行为、对自我形象的自信和对恶意批评的反击等。

10月27日,罗志祥以“朱碧石”形象进行网络直播。在约28分钟的直播中,在线围观人数超过323万。“朱碧石”在直播中仍然以钻石发卡和“A字”红裙的经典造型示人,强化了其固有形象。嘟嘴、卖萌和撒娇等具有女性化意味的体态动作,“朱碧石”在直播中运用更加熟练,并跳起扭臀舞。与之相对的,则是“朱碧石”手部动作的豪放,以及面对打赏的夸张表现,都使得“朱碧石”与一般的女性形象有所不同。此外,“朱碧石”在节目中霸气回应称“我才是真正的网红”,表现出强大的自信。“朱碧石”的这次表演在一直播平台的直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2534.4万,点赞累计次数超过7012.7万。“朱碧石”的形象在社交平台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相较于经过剪辑的节目,直播过程赋予了受众更加真实的体验感。

社交平台的发酵为“朱碧石”提供了自我表达的渠道。其形象不仅是节目中被凝视的对象,而且逐步在网络公共领域中获取了一定的话语空间。“朱碧石”依靠突破社会束缚的行为和话语表达,实现了女性对自我性别的享受。

3.性别形象区隔:“朱碧石”形象独立阶段

“朱碧石”形象在被塑造之后迅速走红,经过社交平台的推广,已然深入人心。曝光度的增加使得这一形象不断丰富,并与扮演者罗志祥的形象产生了区隔。早在“朱碧石”形象走红之初,就有广告商点名“朱碧石”唱歌,而没有选取罗志祥。饰演者罗志祥本人也在Facebook上表示:“朱碧石你有必要把我逼到绝境吗?”“朱碧石”形象已经不仅是罗志祥的附属品,而且拥有了特有的粉丝群体和影响力。在2017年东方卫视跨年演唱会中,“朱碧石”作为独立形象,上台表演其成名曲《你干嘛》。此外,节目组还设置了“朱碧石”与罗志祥同台的桥段,让二者的区分更加明显。波浪头与短发、鲜艳红裙与暗色衣裤、尖细嗓音与低沉腔调等都成为“朱碧石”与罗志祥两性之间的重要区隔符号。“朱碧石”与罗志祥的同台,让“朱碧石”这一性别形象更加独立、丰富。此外,罗志祥的粉丝与“朱碧石”的粉丝甚至在网络上产生了冲突,双方均认为自己的偶像更优秀与完美。“朱碧石”形象的独立,体现出当下性别反串表演已经不再满足于塑造饰演者的附属形象,而是试图生成更具有真实感的独立形象。

三、越界:性别反串表演再流行的原因分析

“朱碧石”的走红是多种社会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对于边界的跨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划界”是对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中不同领域的界限进行自觉的区分,通过澄清事物的界限,揭示不同领域事物所遵循的差异性游戏规则。[2]人在传统观念中树起一道道墙,来实现对事物的区隔。但人的思想观念又总是试图超越既有边界,以获得越界的快感和思想的解放。弗洛伊德认为,禁忌意味着广义上的界限,即“文化加之于一系列可能发生现象身上的约束”。[3]而禁忌往往会激发欲望本身,进而引发越界行为。“朱碧石”的形象不仅满足了受众对于性别边界、美丑边界和异同边界的跨域欲望,而且突破了社会传统的刻板教条,为思想的解放提供了具象化的寄托。

1.对性别边界的跨越

在人的传统观念中,男女两性有着清晰的性别边界,二者呈现对立的状态。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认知。社会性别是相较于生物性别而言的。人的生物性别是与生俱来的,通常依据染色体和内外生殖器官等标准划分为男女两性。而社会性别强调社会的建构性。社会所构建出的性别差异,外化为具体的行为和规则,形成社会性别的标志,如女生应该温柔娇弱,男生应该勇敢强壮等等。生理性别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会改变的,而社会性别却可以实现跨越。生活中,勇敢果断的女性实质上就是对传统社会性别边界的一次跨越。“朱碧石”这一性别反串形象实现了性别间的跨越,打破了对于男女两性之间的刻板印象。罗志祥能够以“朱碧石”形象合理展现出多种传统社会观念中的女性特征,而“朱碧石”形象则先天的带有饰演者罗志祥本身的男性特征。“朱碧石”没有刻意回避男女两性中的任意一方,因而受众在“她”身上既可以看到美丽柔弱,又可以看到勇敢自信。社会形塑出的两性界限与规则在“朱碧石”身上可以轻易地被打破,表演呈现不再受到社会性别的观念束缚。“朱碧石”的走红,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罗志祥调动潜藏于内心与外表性别特征相反的性别体验,实现了性别的越界。这种越界产生的代入感,不仅对表演者自身,而且给受众带来一种跨越性别边界的快感。正如卡尔·荣格在《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一文中所指出的:“不管是在男性还是女性身上,都伏居着一个异性形象。”[4]78

2.对美丑边界的跨越

对于性别反串表演的观看目的,大多数受众所追求的是“审美”抑或“审丑”的体验。性别反串表演中的经典形象,主要是柔情万千的杨玉环(梅兰芳饰演)和霸气潇洒的东方不败(林青霞饰演)等美好形象,或者是甩头挖鼻的如花(李健仁饰演)等丑态形象。“审美”需求的满足,多数是反串表演呈现出良好的角色还原和表演效果。“审丑”心理的满足,则主要通过性别反差呈现出丑态与滑稽感而得以实现。这种丑态的扮演还会使受众自发地将角色与自身进行对比,进而产生一种心理层面的优越感与满足感。这两种性别反串表演塑造出大量的经典角色,近年来的反串表演都难以逾越。“朱碧石”这一形象,可以说既没有力争完美,又没有刻意扮丑,呈现出一种超越以往的真实感。“朱碧石”如同现实中的大多数女性一样,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却没有刻意扮演美好形象,呈现出对自我形象的强大自信。“朱碧石”在表演过程中,神态举止夸张,却不显得故意丑化,表现出一种自由发挥和真实、不做作的态度。尽管“朱碧石”的形象没有很多女性形象那么完美,但“她”的夸张表演和不加掩饰的自然态度,让这一形象更加真实可感。受众寻求审美还是审丑的体验已经不再重要,美与丑之间不再泾渭分明,“朱碧石”本身就属于真实而美好。

3.对异同边界的跨越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一书中将收视率看作“隐匿的上帝”,没有了收视率,电视节目很快就会被淘汰出局,收视率的高低决定了电视节目存活时间的长短。[5]在当前互联网所构筑的数字生活空间中,海量信息使得受众的注意力成为稀缺的资源。因而,与受众认知不相同的“异类”才更容易得到受众的关注。性别反串表演实质上是在打破受众的既有认知,提供与其相异的表演来博取关注。绝大多数的性别反串表演,正是由于演出性别与饰演者性别所形成的反差感,才使得受众得到快感。“朱碧石”的走红确实是对这种异同边界和反差感的再一次突破。如果在形象塑造时,这种异同边界使得“朱碧石”得以被受众关注,那么当节目结束后,“朱碧石”这一形象的相对独立则是对异同边界的突破。“朱碧石”通过在社交平台与受众互动,在舞台上为受众表演,在直播中与受众沟通,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性别形象。这使得罗志祥对“朱碧石”的扮演不再是异类的存在,受众者逐渐接受并将其认可为生活中的“同类”。受众对于“朱碧石”的喜爱不仅在于罗志祥扮演了“她”,还在于“朱碧石”是一个在受众认同下的立体人物。至此,受众认知中对于“异”和“同”的边界,被“朱碧石”所跨越。或许,受众并没有意识到异同边界的存在,当逾越界限时,界限本身才得以显现。

四、反思:当代性别反串表演的困境

1.性别边界的加固与模糊

“朱碧石”的走红在于其人物的丰富性。“她”不仅仅是一味地迎合社会规范中的女性形象和特质,而是塑造出具有自身性格的女性形象。“朱碧石”既有传统认知中的女性特质,又承载着传统观念中的男性化符号。“朱碧石”否定了女生就要温柔,也否定了女生不能豪放等刻板印象,实现了性别的越界。这种跨越虽然模糊了性别边界,但在某种程度上加固了性别边界。“朱碧石”这一形象将生理性别定义为女性,为了让观众感知到饰演者的性别改扮,通过选取红色裙子和发箍等服饰、兰花指和嘟嘴等体态、细腻嗓音和低声说话,甚至是选取教师职业和广场舞活动,来表现其“女性特质”。这种表现方式,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受众对这些符号与性别关系的刻板印象,进而固化了性别边界。“朱碧石”在与罗志祥同台过程中产生的对比,则将性别边界划分得更加明显。

2.性别反串表演的包容与排斥

“朱碧石”形象的走红表达了受众性别意识的觉醒。受众对“朱碧石”的认同隐含着对于个体双性气质的认同。正如伍尔夫所说:“艺术家必须是女性化的男性或男性化的女性,伟大的艺术家都有一颗双性同体的心灵。”[6]225但在“朱碧石”形象的构建和传播过程中,也有一部分受众表示了排斥。这种性别反串表演颠覆了既有的性别认知,进而使部分观众产生了心理上的不适感。社会趋于包容和多元,但不可否认,仍有部分群体难以接受此类现象。如何使得广泛受众对性别有进一步的认知,而不仅仅是少数人在性别反串表演中的狂欢,这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

五、结语

从“朱碧石”的走红,我们看到的是受众对于性别反串表演的日渐包容。人们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正在逐步被打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社会性别的可变革性,也意识到性别特质的社会建构性。但这种包容与认识的觉醒仍然是有限的。在面对表演甚至是媒介的时候,受众实现了一次思想上的性别越界。但在现实生活中,受众能否摆脱社会性别规范的“包袱”,仍然值得商榷。

[1]徐蔚.男旦:性别反串——中国戏曲特殊文化现象讨论[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贺来.“划界”与“越界”:哲学介入中国现实的基本方式[N].光明日报,2012-03-22.

[3]金万锋.越界与文学书写[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4](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5]周妍妍.当代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性别意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M].贾辉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责任编辑:张艳玲

Re-Popularity of Performance of Gender Bending: Research on Zhu Bishi’s Popularity

DAI Liming,WANGLei

Through reviewing the popularity process of Zhu Bishi,the paper explores the social factors behind the popularity and re-thinks the influence on gender outlook and cognition to have a further knowledge of the status and trend of performance of gender bending.Performance of gender bending is a trans-boundary behavior which reflects the need of the group who seek the happiness of trans-boundary and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Performance of gender bending not only obscures the gender boundaries and it also fastens the gender boundary;when obscuring the boundary of beauty and ugliness,it promotes the aesthetic diversification;when obscuring the boundary of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y,it promotes social tolerance.

Zhu Bishi;gender bending;border-crossing;gender traits

10.13277/j.cnki.jcwu.2017.03.010

:2017-04-08

C913.68

:A

:1007-3698(2017)03-0065-05

代黎明,男,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6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王 蕾,女,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媒介文化、媒介与社会性别等。211102

猜你喜欢

罗志祥边界受众
守住你的边界
拓展阅读的边界
探索太阳系的边界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罗志祥 “全能”是我的代名词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