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缺失的四维因素剖析及对策
2017-01-28谢秀珍
谢秀珍
女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缺失的四维因素剖析及对策
谢秀珍
女大学生认知特点与情绪特点的独特性、高校教育模式的僵化和教育内容的缺位、家庭教育观念的固化和教育方式的错位,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信息传媒的影响,四者构成了女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缺失的主要因素。开展系统、科学的生命观教育,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当前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对女大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必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女大学生;生命观;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67世界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生命,没有生命的世界是空洞的毫无生机的世界。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人类在不断追寻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个体生命也越来越受到关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近年来,女大学生自杀事件屡见报道。2009年,这种自杀趋势越发明显,仅上半年北京市就有14名大学生自杀。[2]广东省教育厅在2010年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透露,2009年全省共有26名大学生自杀身亡,另有5人自杀未遂。[3]2015年4月10日,天津师范大学的一名大一女生在宿舍内烧炭自杀身亡。[4]2016年11月21日,岭南大学一名钟姓女生因感情及家事问题困扰,在宿舍内吊颈自杀。[5]同时,不断有大学生虐待小动物的事件发生,在互联网上引来嘘声一片。女大学生校园暴力、吸毒等行为已非偶然事件。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个性心理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与人之间丰富的情感被网络隔离得支离破碎,人际关系逐渐淡漠。正如罗洛·梅所言:“当个人的内在生活开始枯竭,感受力下降,冷漠感增加,个人无法影响或真正接触到另外一个人时,暴力便成为直接接触到外界的一种疯狂驱动力。”[6]87生命的形成与繁衍都是大自然神奇的创造,生命是值得敬畏和尊重的,而某些女大学生对此无法认知,更何谈珍惜和尊重生命呢?以上案例是部分女大学生畸形生命观的表现,虽然不能反映女大学生生命观的整体状况,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些女大学生对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偏差。因此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叩问,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生命观是人们对于生命的总的认识、态度和看法,它是一个哲学范畴,是在对各种生命现象观察和认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的理性认识。它既包括对“生”的理解,又包括对“死”的态度。生命观不仅是对人的生命的总体看法,而且包括对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认识,同时还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认为,影响女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的因素主要有女大学生认知特点与情绪特点的独特性、高校教育模式的僵化和教育内容的缺位、家庭教育观念的固化和教育方式的错位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信息传媒的影响四个维度,部分女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缺失是这四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女大学生认知特点与情绪特点的独特性
女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拥有更多的知识,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辨别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客观世界进行理性的思索。同时,女大学生心思细腻,多愁善感,当她们沉静下来思考政治、哲学、生命的意义以及其他抽象问题时,往往因为对生命黑白无常的凄凉认知、对人生意义的纠缠不清,而心生无限感慨,情绪变得忧郁悲观。当理想主义和理性认知共同遭遇现实人生时,她们常常陷入困惑和茫然状态之中。
根据聊城大学2013年10月对2013级600多名学生开展的SCL—90量表心理健康测试结果,女生抑郁、焦虑的平均值及高分组的比例都高于男生,可见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不如男性大学生。大学阶段是女大学生人生发展历程中极其特殊的时段。这一时期,女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完成,但心理发展还未完成,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世界观、人生观还未最后形成,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处于不断思索和探讨之中。因此,她们的心理容易波动,爱钻牛角尖,甚至造成行为和情绪上的失控。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日益增大,生活节奏日益紧张,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疲惫和压抑。自我国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被全面推向市场,单位和个人双向选择就业,出现了年复一年的就业困难局面,加之用人单位歧视女生等现象的存在,女大学生就业危机感更为强烈。聊城大学2015年9月对2012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有11.23%的女大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生活和事业缺乏自信心,对获得美满生活感觉没有希望,有34.72%的人对获得称心工作信心不足,22.06%的人对获得事业成功没有信心。由此不难看出,在长期的竞争和压力下,女大学生更易产生心理焦虑、彷徨和困惑,部分女大学生的心理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一状况影响了女大学生对幸福人生的渴望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不利于她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二、高校教育模式的僵化和教育内容的缺位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而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高校出现了重实用、重技能、重利益的获得而轻人类精神、轻生命意识的培养问题。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现代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太偏重于获得某些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用公正观去开拓人类的心魂。很多女大学生在学校里只受到了技能的培训,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熏陶很少,她们对生命的看法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通过课堂之外的途径,如各种社会传媒、书籍等来形成对生命的朴素认知。这致使当代女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面对一些人生问题,有些人漠然视之,有些人茫然无措,甚至出现悲观、消极情绪而一蹶不振。
高校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尊重学生的自身特点,实现学生个性发展,按照学生的个体性、阶段性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但现实中的教育却是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制造成标准化的产品。尽管我国一直在提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把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确立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但实际上教育效果亟待增强。
而生命观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关乎生命观的课程、实践等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只是在教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门类里有初步的探讨。在教育实践中,系统性、全面性的方略还没有形成,没有像美国、日本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那样形成生命观教育的成熟的体系。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从小学阶段就开设有相应的课程,教育学生如何正视生死、珍爱生命、珍惜人生,并开设有相应的实践体验课,通过模拟亲人离世的场景来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别尔嘉耶夫在《论人的使命》中认为:“死亡问题是生活中最深刻和最显著的事实……只有死亡的事实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义问题。这个世界上的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有死亡,假如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7]56只有实践的真切体验,才能使学生站在思维的高度来体验生活、审视生命,真正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进而才能善待生命、珍惜人生。
三、家庭教育观念的固化和教育方式的错位
古人所说的“养不教,父之过”,强调了家庭对个人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就接受父母的教养,父母是他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父母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世界观等都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传统上,父母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及其期望是不一样的,对男孩一般都要求独立、大胆、有创造力等,而对女孩则要求乖巧、听话、温顺等。随着女孩年龄的增长、第二性征的发育,父母对女孩的期望还往往开始降低,同时对她们的行为进行更严格的约束,如,不放心女孩单独旅游,不允许女孩与异性同学过多接触,等等。
每个人的行为方式、理想情趣、生活态度等都与其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在当代中国,因为过多独生子女的产生,导致很多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致使一些孩子逐步形成了自私、傲慢的性格,缺乏独立精神,这是一种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和外部诱惑的增多,一些夫妻关系趋于淡漠,父母对孩子忽视和放任,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性格孤僻冷漠、放纵任性,做事善于投机取巧等,这是一种忽视型教育方式;还有一些家长教育方式过于强硬、简单,总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意志去做事,不顾及孩子自身的感受和想法,使孩子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这是一种专制型教育方式。而且,一些家长过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关注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一些女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缺乏学习以外的能力,很难适应大学生活,从而造成心理上的焦虑、自闭、抑郁等问题,对人生产生悲观失望情绪。
四、现代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信息传媒的影响
在我国,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使社会变迁日益剧烈,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念在以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冲击下,出现了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畸形价值观念的发展,一些人沉醉在物质文明带来的快乐中不能自拔,过分享受物质生活而忽视生命的价值,精神生活无聊乏味,甚至连人生都变得空洞而支离破碎。随着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生命却被逐渐工具化,无法领悟活着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就像罗洛·梅所说的那样:“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的人们所遭受到的最大问题是‘空茫感’的问题。空茫感的来源其实是来自人们失落了世界,人们失却了与世界、他人和自己沟通的途径,即人们不知自己置身于世界中的哪个角落。”[8]107这种“空茫感”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人们对身外事物的冷漠和不关心。
信息的多元化,社会传媒的无孔不入,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尤其是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技术,深刻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但是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部分女大学生整日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愿与他人交流,感情冷漠,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被隔断;一些女大学生逐渐被“快餐文化”所浸染,生活失去了本该有的丰富和热情,她们对生命的存在产生怀疑,感觉生命无意义,从而不求进取、自暴自弃。另外,由于网络传播的跨时空性、信息自由化、交往隐蔽性等特点,致使对信息源的限制及对信息过滤的难度较大,各种非法、色情、虚假信息充斥网络,也毒害了一些辨别能力较差的女大学生。
同时,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多种价值观念互相冲突与碰撞,极易造成一些女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道德滑坡,在价值取向上出现混乱现象,在精神世界上出现无助感、失落感和空虚感。而学校又缺乏有力的引导,当女大学生面对生命的困惑而又无法有效解决时,一些人开始萎靡消沉,浑噩度日,一些人开始怀疑人生,怀疑社会,甚至走上了轻生的道路。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开展系统、科学的生命观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女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对女大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要通过开展生命观教育,将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加以塑造和锤炼,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她们认识和提升生命的意义,获得人生的真谛,提高生活的质量。对女大学生加强生命观教育,必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1.夯实基础性生命教育
女大学生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要在帮助她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基础上,构筑有利于提升女生生命观的新的教育和管理方法。要引导女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所蕴含的真谛,掌握生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真正懂得生命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用辩证统一的思维看待生命、看待死亡。要引导女大学生认真思考人生,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价值,思考怎样在有限的生命中绽放无限的能量。要激励女大学生积极融入社会实践中去,将个人生命观融入社会观之中,勇于面对挫折、失败,担当起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赋予的责任,实现远大理想和抱负。同时,还要对女大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和生活技能、生存方法的教育,教会女大学生如何保护自身安全,帮助她们形成体验生活、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念,用丰富多彩的生活充实生命的内容。针对女大学生价值取向和道德评判标准出现的多元化趋势,要加强女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引导她们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关爱他人,心系社会,忠于祖国,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的幸福,体现生命的意义。
2.构建完整的生命观教育体系
高校加强女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不能只是进行简单的理论式贯通,而是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首先,要将生命观教育纳入学校基本教学内容之中。高校现已普遍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生命观教育也应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部分内容进行授课,并针对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的生命观教育课程方案。例如,针对大一女生可以进行适应教育,帮助女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学会生活上的自理和学习上的自立;针对大三女生可以进行恋爱观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女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就业观,正确面对个人感情和就业中的压力。
其次,加强教师生命观教育意识的培训。专业教师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为人处世、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要提高教师的生命观素养,建设一支人生境界高、信念坚定、自我修养高的教师队伍。辅导员作为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日常接触较为密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也较为直接。辅导员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着影响。因此,要选拔、任用思想境界较高的教师担任辅导员工作,并且根据高校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和指导,使辅导员真正做到将人文关怀贯穿到学生工作中去,对学生的精神世界随时进行关注,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情感、人际关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有障碍或存在问题的女生给予更多关注,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再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作用。生命观教育强调的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人文素质的提升,是要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活,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对女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不只限于第一课堂,还需要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在实践中去感受和体验。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教育活动,如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心捐助等,通过这些有意义的实践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女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真正明白“活着”的意义。
3.建立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
加强女大学生生命观教育需要父母的积极配合、支持和参与。家长需要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支持,生活和事业上互相帮扶,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使孩子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真切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唤醒她们对生命的感悟,对他人产生生命的关爱,从而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品格,促使她们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父母还要多与学校老师、班主任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齐心合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4.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生命观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家庭,整个社会都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大环境,是生命观教育最生动的大舞台。当前,社会文化环境被过度商业化运作的大众文化所浸染,越来越多的不健康的语言、画面充斥在网络上,凶杀暴力、变态自私、吸毒淫秽等丑陋的东西毒害了一些辨别力较差的女大学生。针对这种现象,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贯彻好党的文化政策,把握好文化发展的方向,加强文化传播的监管和检查。各类新闻媒体、宣传部门要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加大力度宣传生命的意义,引导青年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而对于一些女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媒体不能因为某些商业利益而过度夸张和渲染,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生命观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是学生本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任务,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影响生命观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各方面要密切配合,发挥合力,共同促进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朱春花.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困惑及其对策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3]肖华.在校大学生自杀引发的高校法律责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大一女大学生烧炭自杀死前嘱咐妈妈照顾好自己[EB/OL].中国青年网,http://news.youth.cn/sh/201504/t20150430_6607289.htm,2015-04-30.
[5]黄丽洁,何平月.浅析大学生自杀的现状与影响因素[J].法制博览,2017,(3).
[6](美)罗洛·梅.爱与意志[M].蔡伸章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7](俄)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M].张百春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8]谢曼盈,潘靖瑛.生命意义与价值之探研——从心理学与哲学观点检视使生命有意义的要件[R].生命的认知、尊重与实践教学与成果研讨会,2002.
责任编辑:董力婕
Four-dimensional Analysis of Life Value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XIE Xiuzhen
The four-dimensional factors that mak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lack correct life values can be listed as follows:the uniqueness of their cognition and emotion,the rigid higher education and lack of relevant education,the fixed and wrong family education,and the changing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impact of mass media.Developing life value education can guide femal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life outlook and values.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life value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necessary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of cultivating mentally healthy female students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To strengthen this kind of education, we must optimize ou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s of families, universities and society.
female college students;life valu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0.13277/j.cnki.jcwu.2017.03.005
:2017-04-13
G776
:A
:1007-3698(2017)03-0035-05
谢秀珍,女,聊城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52059
本文系山东省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项目2013年立项课题“新时期高校女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C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