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与模式创新研究

2017-01-28李丹

职教通讯 2017年17期
关键词:导师校企协同

李丹

高职学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与模式创新研究

李丹

对于高职学院来说校企合作不是新课题,但校企协同育人却是个新的发展方向。校企协同育人是校企合作的深化,是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在人才培养上,不是辅助作用,不是口头上的形式,而是与高职学院一样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参与到整个育人过程,从招生到就业,企业将全程参与,最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高职学院;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明确指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由此可以看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坚持校企合作,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最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就要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企业在校企共同育人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校企双方按照“资源整合、文化融合、产学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1]

一、研究背景

笔者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背景下展开研究。信息工程系现有8个专业已全部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前两年在校接受系统专业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最后一年到校外实训基地完成专业校外实训教育。满足毕业要求的学生,毕业时可获得高等职业学历证书和专业技能认证。当前的“2+1”人才培养模式已实现了实训就是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在选择校外实训基地时要考虑毕业后的就业,对于实训成绩优异者可在实训基地就业,也可由实训基地推荐就业,还可以自由选择就业(参加学院每年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近三年来,45%的学生在实训基地就业或者由实训基地推荐就业;20%的学生在实训基地所在城市自主就业;17%的学生返回生源地自主就业;5%的学生通过双选会就业;3%的学生自主创业或专升本。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信息工程系“2+1”人才培养模式,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又保证了学生的就业率,符合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

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一个稳定并且丰富的专业人才供给机制,急需校企合作提供“零磨合”的计算机技术人才。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社会、国家对计算机类人才的新的要求与需求,笔者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视角,从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现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探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与模式。

(一)校企协同招生

以往职业院校招生都是依靠自身的招生部门,院校负责招生的教师对于报考流程和招生政策非常了解,但是,对于专业与就业问题却不是很清楚。企业参与到招生工作,就能极大地解决上述问题,企业对于招什么样的人,远远比学校的教师更清楚。企业与院校协同招生,企业负责解答报考学生的专业问题和就业问题,这两个问题也是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事情,同时,也完成了在招生环节上就实现企业招聘人才面试的工作,确保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顺利完成。院校招生人员负责解答招生政策和报考相关问题,满足不同考生与家长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入校前就已明白自己上学是来学什么,毕业后的工作内容是什么,会让更多的热爱本专业的学生投入到该行业,也避免了以往很多考生入学后不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要学什么和将来要干什么的现象的发生,也避免了不喜欢本行业的学生由于对专业不了解,错报了专业。

(二)企业参与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实施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专业,也越来越迫切。有些企业急需大量稳定的就业人员。高职院校在与这类企业合作时,可以采取订单式培养,但并不是简单的校企签署一个人才培养协议,企业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要参与到实际的教学中。企业可根据自身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教学计划,职业院校在保证企业的需求前提下,制定出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此外,企业的技术人员要定期到学校开展教学活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单纯依靠院校的专业教师来不断更新知识,培养学生是不太现实的。一方面,院校教师工作量大,除了教学工作外,可能还承担着学校的其他工作,备课不充分,更新知识不及时等,都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对于最新的技术首先都是应用到企业的,再传到学校,有一定的滞后性,并且,教师单纯依靠文字材料(如教材)来了解新技术,对技术的掌握和理解十分有限。但是,对于企业的技术人员来说,他们有大量的实际项目经验,对新技术不仅理论上理解透彻,而且有实战经历,他们到学校亲自参与教学,传授企业一线的实际项目经验和新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校企双导师

校企协同育人,学生入学后有两位导师,一位是学校指派的,还有一位是来自企业的。院校导师负责学生的日常在校管理工作、学籍注册、奖学金评优等,帮助学生顺利毕业获得高职学院毕业证书。企业的导师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为顺利步入社会做好准备。无论是学校的导师还是企业的导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和帮助都是贯穿三年的学习生涯的。学生在校期间,院校导师全程跟踪面对面指导;企业导师定期(每月一次)到院校进行面对面指导(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并结合在线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学生校外实训期间,院校导师定期到企业跟踪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可以与学生共同参与校外实训,提高教学水平;企业导师是全程跟踪的,了解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训岗位,为就业做好准备。[2]

(四)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由于行业特征,计算机行业技术和设备更新换代迅速,对于高职学院来讲,不断的购买新设备、建设实训室,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和设备,一方面,企业会拿出部门资金帮助高职学院建设校内基地;[3]另一方面,企业本身就是学生校外实训的场所。这样,不仅减轻了高职学院的办学压力,也为企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来培养自己的人力资源提供了方便。

经过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深化,由于企业参与度的提高,对于招生来说,不再是难题,学生愿意来,企业愿意要,学校的办学压力逐渐减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真正做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各取所需、共赢的目的。

[1]刘旭.基于国家骨干示范校的船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研究与实施[J].企业导报,2015(11):110-112.

[2]潘家俊.项目引领产学结合——我院开展校企合作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85-86.

[3]陶晓玲.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与促进机制探究[J].高教论坛,2016(5):55-58.

[责任编辑 李 漪]

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立项课题“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LZY15321)

李丹,女,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

G717

A

1674-7747(2017)17-0019-02

猜你喜欢

导师校企协同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V eraW an g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