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2017-01-28陈娟莉

职教通讯 2017年17期
关键词:协同院校高职

陈娟莉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陈娟莉

协同创新是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做出的战略选择,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也可从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探索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通过厘清协同创新的概念,梳理协同创新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具体关联,提出了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以及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机制;协同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创新”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关注话题,科技创新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提出,要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进一步提出,要“推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创新发展战略在高职教育领域的实施,需要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

在协同创新的概念提出之前,先产生的是创新的概念。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是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提出来的,主要是指生产要素的重新引入和调整,这一概念有两个主要的特征:(1)各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动;(2)企业对资金、人员、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组合。

协同创新是在创新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学界大多认同这一理念最早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葛洛(Peter Gloor)提出的,意指“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1]这一概念以协同学为基础,注重强调协同的作用,德国学者哈肯(H.Haken)将“协同”定义为系统内各部分之间互相协作,从而使系统产生各部分各层次不存在的新特征、新结构。[2]后来有学者将协同的理念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和运营中,多指企业间通过资源共享和协同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因此,协同创新主要是将各主体进行系统优化、协作创新的过程,是将知识、资源等创新要素在系统内部形成有效的知识分享机制,参与者秉承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动力,通过多方沟通协作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以及系统整体的匹配协调。笔者认为,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共同的创新目标,在多主体、多要素的互相补充、共同协作下完成的创新行为。在教育领域,协同创新主要是指在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下,实现政府、行业、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优势互补,推进高校科技创新,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

二、协同创新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方向。创新创业人才主要应具备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创新能力主要指在实践活动领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产生具有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或新发明的能力。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学界一般认为,这一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实践三个方面。而创业能力则是指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发现或创造一个新领域,并致力于创造新事物或新领域的能力,主要包括研发新产品、新材料,开拓新市场、新业务等方面的能力,创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和创业素养。创新与创业二者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体。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新的实际成效需要通过具体的创业实践证实和检验;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依仗着创新根基的扎实程度;创新是对人的发展总体的把握,创业着重的是对人的价值具体的体现。

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范式,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其价值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浓厚了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育人氛围。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注重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协同创新过程中不同创新主体基于共同利益和价值努力协作、力求创新的社会氛围,为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营造了一种良好的人文气息,为弘扬创新精神、孕育创新文化的奠定了良好的根基;(2)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协同创新的产生改变了过去各创新主体或要素间分散孤立的状况,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协同面临着行业、企业等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实现各创新主体或要素的充分整合利用,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在资源的占有上保障了高职人才培养对市场的敏感度和适应性;(3)一定程度上攻破了各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协同创新在体制上改变了高职院校过去以院系或者教研室为共同体的组织模式,在人员、技术、信息及其他资源上的与行业、企业协同合作,打破了各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变成以创新团队为共同体,重组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

三、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一)确保沟通机制的可持续性

在整个协同创新体系中,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政府主要是作为合作的促进者、利益的协调者、过程的监管者;高职院校主要是育人的主体实施者;行业协会是人才培养的导向者;而企业是高职人才未来的接受单位,也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实际参与者。这几大创新主体之间有着各不相同的心理期待和利益区分,如果不能消除这几大创新主体之间心理层面上的束缚,将会影响创新的产生和效果。[3]协同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在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心理层面还存在着不协同的状况,容易影响整体的创新效果。同时,创新的本质是对已有习惯的改造。在协同创新体系内,行业、企业愿意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打破旧有习惯、努力付出的前提,要么是政府对其施加压力或影响,要么是高职院校为其提供有效的刺激和激励,比如,学校能切实为行业、企业培养他们需要的人才,能为其提供优质、稳定的人力资源,能为行业、企业带来他们所需要的社会影响等。因此,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需要结合这些影响要素,清楚地把捉政府、行业、企业协同办学的心理因素,推动各创新主体之间心理层面的整合,建立起无障碍的心理沟通机制,消除各大创新主体之间心理约束,更容易取得显著的效果。

(二)把握制度建设的可操作性

协同创新强调组织结构的无边界化,尽量减少各成员内部的交易成本,强调资源共享的最大化。如何实现各大创新主体之间的利益最大化,实现整个创新体系的协同高效发展是各高职院校普遍遭遇到的实际难题。职教集团的成立,校企合作的盛行,多是高职院校剃头担子一头热的境况。为什么好的想法得不到落地实施?其间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制度建设虽然高屋建瓴,但也因为过于高屋建瓴,缺少具体的细化条款,中间环节缺少落实执行,各方权责不分明,政府缺少有效具体到位的激励,行业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因为中间环节的缺失而不能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政校企协同育人的制度形同虚设。在这个创新联盟中,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都需要打破原有的制度障碍,要在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建立起各方利益有保障的、切实可推进的、具体到协同育人每一个具体环节的、责任到人的执行制度,并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各大创新成员的积极性,确保制度的切实可行、实施到位。

(三)注重培养过程的衔接性

在高职院校、政府、行业、企业的协同下,将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转变为多主体协同创新实践,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还需要内协外拓,贯通融合。(1)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应协同合作,保障内部运行的协调一致。同时,还要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交流,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互助合作,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2)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性,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相融合,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相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真正面向社会需要,面向企业需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发展,确保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间的有效对接。

(四)完善保障机制的长效性

由于高职院校、政府、行业、企业各创新主体之间存在体制壁垒,学校内部也存在着体制障碍,协同创新还缺乏持续有效的机制保障,各方资源得不到有效的组合和利用。资源的分散性影响了创新资源的整体整合和有效发挥。同时,“产”“学”“研”各部分之间各自为政的情况影响了协同创新的实际效果。在此过程中,政府还应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扮演好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推进产学研的深度协同合作:(1)要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法规,细化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和制度,解决当前协同创新中存在的各种利益纠纷;(2)要推进企业、科研院校和高职院校的体制改革,完善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3)要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帮助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面临的信贷,注册登记等问题,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四、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体实践

(一)优化调整培养方案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首先应结合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定位,根据最新的高校分类体系,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基础,充分体现职业特色和技能特点,探索建立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定中,应全面注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要组织教师深入调研,结合在校学生、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2)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结合专业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切实增强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3)要将创新创业实践融入整个课程体系,将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与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校企协同制定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和专业实践的活动计划,在创新创业导师的协助引导下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和专业实践,大力推进各专业与政府、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内协外拓卓越师资

卓越的创新创业师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目前,高职创新创业师资还十分稀缺,卓越师资则更是稀缺中的稀缺。根据高职院校现有的体制和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师队伍的作用是最现实可行的。(1)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和锻炼,安排教师以团队的形式深入企业入岗锻炼,引导教师自发建立学习共同体,共享学习的收获和成果,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并逐渐在教师中行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型文化氛围”;[4](2)在政策和经济上鼓励教师加强自我学习,支持教师考取高层次的职业资格证书;(3)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注重引进和选聘行业精英、能工巧匠、创业成功人士、知名企业家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拓宽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发展渠道和优秀师资选择渠道。内协外拓,精心锻造一支优秀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三)层层推进创新实践

实践育人是被证实了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应以引导学生参与适合自身需要和发展的多层次实践为主。(1)要校企协同上好第一课堂——课堂教学,要在行业企业的协助下,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企业具体的实践项目,深入领会专业基本理论与方法。同时,大力开展仿真式教学,模拟职业工作环境,多开展探究式教学,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核心,将学生学习能力是否获得提高、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发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影响;(2)要校企联合开展好第二课堂。依托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园、创业工作室、创新论坛等实践活动和实践基地开展好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自主转化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让他们通过真实的项目实践的全过程增长才干,积累知识和经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

[1]苑大勇.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理论建构与演进[J].高校教育管理,2015(9):16-21.

[2]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3]周作宇.协同创新政策的理论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1):1-3.

[4]万哨凯.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146-149.

[责任编辑 秦 涛]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JK016BZY021)

陈娟莉,女,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G712

A

1674-7747(2017)17-0012-03

猜你喜欢

协同院校高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