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外国文学隐性课堂建设的探索
2017-01-28孟智慧
孟智慧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外国文学隐性课堂建设的探索
孟智慧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外国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目前外国文学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而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更是给外国文学教学带来了冲击和挑战。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外国文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微信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打破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构建外国文学隐性课堂,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进一步提高外国文学的教学质量。
外国文学;隐性课堂;微信平台
随着网络、智能手机和数字电视的不断发展,人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自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信息交流的方式,使信息传播更加多样化、私人化和自主化。高校大学生是积极使用微信的重要群体,微信平台不仅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改变了他们的思维习惯、交流模式以及学习方式。这样就为高校中文专业外国文学的教学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改革的机遇。高校外国文学教师应该适应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根据外国文学自身的教学特点,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打破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构建外国文学隐性课堂,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进一步提高外国文学的教学质量。
一、隐性课堂的概念及外国文学教学构建隐性课堂的必要
1.关于隐性课堂的概念
就课堂教学而言,一般分为显性课堂和隐性课堂。显性课堂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室中规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课程设置向学生讲授相关课程;它主要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说理灌输。而隐性课堂则与之相对,它是隐性课程的载体,是指教师在教学计划之外采用非正式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一些知识和经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1]与显性课堂相比较,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隐蔽性,不需要教师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公开进行课程讲授,而是采用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授课内容,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同时,隐性课堂不像显性课堂那样具有强制性、强迫学生在课堂时间内必须学习,它更加尊重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主要靠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潜移默化地去接受教育。隐性课堂与显性课程相辅相成,它是显性课堂不可缺少的补充,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上世纪60年代起,西方学者对隐性课程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起也开始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如此,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注意到了隐性课程的作用,并在传统显性课堂之外积极探寻构建隐性课堂的可能,外国文学教学也是如此。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新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为高校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构建外国文学隐性课堂提供了新的契机。
2.目前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外国文学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仍然以显性课堂的讲授为主,对隐性课堂的补充作用还没有十分重视,“教”与“学”受到一定限制。目前很多高校的外国文学课程仍旧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把重心放在课堂讲授上,教师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在规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有计划地对学生传授外国文学相关知识。作为一门跨越空间比较广、时间比较长、涉及作家作品比较多的课程,外国文学需要讲授的课时比较多。但事实上,相较于其他课程,课时十分有限,而且课时也往往随着培养方案的调整不断地被压缩。于是,大量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成为许多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课时的限制也使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讲授部分重要作家作品,一些重要内容和经典作家作品被迫舍弃掉。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会认为课堂上没有讲授的内容无关紧要,不需要对它们进行关注和学习,以致知识面狭窄。
其次,教学方式仍是填鸭式教学,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如前所言,目前的教学方式仍是以教师在显性课堂上讲授教材内容、学生被动听课为主。这种“一对多”的授课模式就会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够,使教师不能了解每个学生具体的学习状况;而且这样的方式只是单向度的知识输出,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和需求,忽视了他们的主体性,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认为学好这门功课只是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考试时读读背背就可以了,至于其它的就无需考虑。对于需要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很少有人去认真地阅读,更不会对作品进行深入地思考和鉴赏,仅有的了解也只是课堂上老师讲授的观点,缺乏自己独特的见解。虽然也有一些教师采用了各种方法如课堂讨论、翻转课堂等,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且由于教学大纲所限,翻转课堂、课堂讨论也只能偶尔为之。
再次,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使传统的显性课堂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自媒体时代,众多的数字媒介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学生能够通过搜索引擎,很容易获取关于外国文学的知识,而且获取的知识可能比教师的讲解更透辟、更全面。应该说从某种程度上数字媒体分担了教师的“授业解惑”的功能,这就使教师的权威地位下降,显性课堂教学的难度也迅速增加。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适应新的形式,充分利用丰富便利的自媒体资源和技术条件,在显性课堂之外为学生搭建课外隐性课堂的学习平台,不仅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来弥补显性课堂课时太少的缺憾,而且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微信平台构建外国文学隐性课堂的优势
在众多的自媒体媒介中,微信是目前使用最广的移动社交软件。它是2011年腾讯公司为智能手机开发的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功能十分强大,不仅可以发送文字、图片、音频,支持群聊,而且还提供朋友圈、公众平台、消息推送、支付等功能。这款软件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根据2017年11月9日腾讯公布的最新数据,每天有9.02亿人登陆微信,日均发送微信次数达到380亿次。[2]在庞大的用户中,年轻人特别是在校的大学生是微信使用最活跃的群体。
就其基本特征而言,微信平台比其他自媒体在构建外国文学隐性课堂方面更具有优势。
第一,微信信息传播十分便利、快捷。微信主要安装于智能手机等移动端上,借助移动端的便携式优势,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受和发送信息,没有时空的限制。这样它就能够为外国文学教学创建了无所不在的“教”和“学”的环境。教师可以随时在微信上进行教学,发布相关的外国文学资源,特别是那些在显性课堂上由于课时有限没有讲到的知识;学生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浏览教师所发送的课程内容,进行自主地学习,不再拘泥于显性课堂时间、地点的限制而影响对知识的接受。
第二,微信传播方式比较多样化,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在微信公众平台,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不仅可以通过添加好友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也可以建立群组、朋友圈进行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此外,利用微信交流的手段也很多,既可以使用文字,也可以使用语音、视频聊天。于是教师和学生也就有了充分交流的空间和方式。教师可以针对某个学生的问题通过私聊的方式解惑答疑,也可以在群组里组织大家探讨外国文学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他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既可以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同时又可以自由地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就外国文学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比起显性课堂的教学要多得多,也就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第三,微信平台的媒体资源丰富,便于分享。微信平台功能很多,它能够支持发送文字、图片、语音、音频等,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功能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除此之外,微信还具有支持公共平台推送消息、发送朋友圈的功能,使不同用户之间可以分享彼此的资源。针对公共平台推送的功能,教师可以建立一个为外国文学教学服务的微信公众号,让学生添加关注后,定时推送一些外国文学方面的文章;学生不仅可以关注教师的微信公众号,还可以订阅其他关于外国文学的微信公众号,学到许多在显性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而发送朋友圈的功能,既可以让教师推送许多外国文学知识和文章让学生们学习和评论,另外也可以鼓励学生发表外国文学学习日志,分享他们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后的读书体会。
三、利用微信平台建立外国文学隐性课堂的探索
从前面可以看到,微信平台具有传播信息的及时快捷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播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这就为我们在显性课堂之外构建外国文学隐性课堂提供了可能。也正是基于微信平台的这些特点,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对建立外国文学隐性课堂进行了探索。
第一,建立起隐性课堂的框架。首先,利用微信平台建立班级微信群,添加学生微信号,务必让每一个学生都进入班级群里,选择一个比较负责的学生作为群主,负责日常对班级群进行维护和管理;其次,教师建立一个“走进外国文学”的微信公众号,把这个微信公众号发到班级微信群里,让学生进行关注,并鼓励学生对其投稿,发表相关文章;再次,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加微信,彼此能够看到朋友圈的内容。这样,外国文学隐性课堂的框架就基本建立起来,这就为后面教师的交互式教学、学生进行自主协同学习,以及隐性课堂资料库的建设奠定了基础。[3]
第二,建立隐性课堂的课程资料库。教师可以按照外国文学的讲课进度在微信公众号、班级群里上传相关的资料,包括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研究论文、外国名著改编的电影、学习链接等,也可分享到朋友圈供学生查看和学习。学生也可以把与外国文学有关的文章、资源链接、图片、音频和视频材料发送到群组和朋友圈,与大家共享。这样就在显性课堂之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课程资料库,学生在隐性课堂进行自主学习时就可以容易很多,也有助于显性课堂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和学习。
第三,进行隐性课堂的互动教学。教学就是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但因为显性课堂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达到很好的互动,而利用微信平台就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教师在教学前可以把将要讲授外国文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发到微信公众号和班级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程讲授之后,教师可以在班级群、公众号、朋友圈询问学生对于有些难点问题的理解,并鼓励学生就某一问题或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师生之间的互动就增强了,不仅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解决外国文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教师也能够及时知晓学生课下学习的动态和状况,根据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显性课堂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建构学生自主、协同的学习模式。构建外国文学隐性课堂的前提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微信平台的各种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式的自主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协同的学习意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既可以就外国文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微信平台上请教,也可以订阅有关外国文学的公众号来获取外国文学的知识,还可以把自己的读书体会分享到朋友圈。除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外,微信平台还有助于学生建立与他人之间集体协作学习的模式。通过班级微信群,学生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共享学习资源,共同解决外国文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此外,教师可以借助“走进外国文学”的微信公众号设置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共同讨论、交流,“从而实现了信息和知识的固化沉淀,避免了群组交流中话题发散和信息零散的问题”,[4]实现了让学生协同学习的目的。
四、结束语
应该说,微信这种新的媒体形式为外国文学隐性课堂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实现的可能,它拓展了显性课堂之外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交流的空间,是外国文学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微信平台在建构隐性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在利用微信学习中注意力会分散等,因此它只能作为显性课堂教学的辅助方式,而不能够完全替代传统的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另外,教师在使用隐性课堂时,也要坚持与显性课堂一样的标准和要求,不能由于自媒体平台的自主性、个性化而随意发表不负责的言论,把握好正确的课堂导向,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切实履行立德树人的大学教师的职责。
[1]纪德奎,秦弦.课堂隐性文化的内涵、类型与特点[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2):89-92.
[2]官方的2017微信数据报告来了,还有全套现场资料拿[EB/OL].(2017-11-09),http://tech.ifeng.com/a/20171109/44753420_0.shtml.
[3]赵婷,李繁.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隐性课程建设[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5(6):37-41.
[4]王馨晨,党建宁.基于微信的翻转课堂教学平台设计与创新策略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78.
On the Recessive Classroom Construction of Foreign Litera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WeChat Platform
MENG Zhihui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China)
Foreign literature is a basic cours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t present,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and students’learning initiative is not high.Now both WeChat and other we-media have brought about impact on and challenges to foreign literature teaching.Facing the new situation,the teachers concerned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modern technologie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recessive classroom construction,so as to expand the students’learning time and space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oreign literature teaching.
foreign literature;recessive classroom;WeChat platform
G642.0
孟智慧(1979—),女,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天津理工大学教学改革资助项目(YB15-13)。
姚歆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