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象征到隐喻: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2017-01-28邓程

枣庄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伽达默尔象征主义隐喻

邓程

(华北电力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2206)

从象征到隐喻: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邓程

(华北电力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2206)

20世纪西方文论发生了一个从象征到隐喻的转变,即20世纪上半叶以前侈谈象征,20世纪下半叶隐喻研究成风。虽然隐喻与象征在修辞上没有什么差别,这个转变其实是西方文论的一个重大转变,它有着深刻的哲学与文化背景。

象征;隐喻;西方文论

隐喻(metaphor),或称象征(symbol)的写作方式,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核心写作方法。没有隐喻或象征,就不成其为现代主义。象征和隐喻的区别,对中国人而言似乎意义不大,不过在西方20世纪,出现了一个以隐喻取代象征的过程,这又是为什么?为什么放弃象征不用,代之以隐喻?对文学理论的研究而言,这两个概念极其重要,辨析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象征主导时代

查得威克认为象征主义指的是1850~1920年一小部分法国诗人形成的流派。①话虽如此,象征主义的蔓延,却使象征主义发展成一个覆盖全世界现代主义的文学流派。象征主义对意识流作家普鲁斯特的影响是显然的。②叶芝被象征主义强烈吸引。艾略特的作品可归之于典型的象征主义。尽管意象派宣称反象征,波德莱尔对以休坶和庞德为首的英美意象派有无可置疑的吸引。查得威克正确地指出:“今后可以看出,现在作家们在许多文学作品所写的似真非真的奇妙世界,和试图用以创造一个感情的世界而非表达理性信息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受惠于19世纪末叶的法国诗歌。”③

西蒙斯在《象征主义文学运动》中指出:“所有此类的象征性文学都密切联系着神秘主义,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神秘主义。”④

在象征主义诗论中,艾略特可谓集大成者。艾略特这样解释象征:“用强烈的个人经验,表达一种普遍真理;并保持其经验的独特性,目的是使之成为一个象征。”同时,他又说,“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换一句话说,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要做到最终形式必然是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便能立刻唤起那种情感。”⑤这就是象征,从修辞上说,它和隐喻当然没有什么区别。

威尔逊出版于1931年的《阿克瑟尔的城堡》,为1870~1930的象征主义作总结。威尔逊说:“(叶芝、乔伊斯、艾略特、斯泰因)这些作家的作品大致都是象征主义的延续或引申。”“这个令马拉美沉醉其中,并使其他作家前仆后继、争相仿效的诗学革命的性质到底是怎样的?象征主义者的主张到底是什么?谈到爱伦·坡,我留意到各种不同的混淆,包括不同感官的认知的混淆,以及令诗歌趋近音乐的企图。关于后者,瓦格纳(wagner)对象征主义的影响绝不下于任何一位诗人:当时浪漫主义音乐与文学密切相关,文学为音乐所吸引。另一方面,我也留意到,在奈瓦尔的作品中,想象与真实,感官与幻想,与我们日常所见所行混淆不清。这正是象征主义的倾向,是对机械自然观与社会人类观的反悖,令诗歌比浪漫主义的作品更为个人化与情感化:事实上,象征主义有时的确比浪漫主义更为个人化,所关心的个人情感甚至演变成一种不能与读者沟通的文本。那罕见的含蓄与晦涩,由‘象征主义’本身的名词即可想见。”⑥不能与读者沟通,多么可怕的事情,那为什么西方人还要如此推崇象征主义呢?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威尔逊对象征主义的理解很有典型性,非常准确的指出了象征主义象征的私人性。“象征主义的‘象征’与一般所言的象征稍有不同,不是那种以十字架代表基督,以星和条纹代表美国之类的象征,甚至与但丁笔下的象征也不同。我们日常熟悉的象征是约定俗成的、稳定的,神曲里的象征就是这一类,合乎逻辑而又确切可知。但象征主义的象征则通常是随意选取的,由诗人决定象征物要象征什么概念——也可以说是这些概念的一种掩饰。”⑦

他这样说:“每一位诗人都由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时刻都有自己的语调和元素的组合。诗人的任务是去找寻和发明一种特别的语言,以表现其个性与感受。这种语言必须用象征符号来完成,因为这种独特、一瞬即逝而有朦胧的感受,是不能直接用语言来陈述或描写的,只能用一连串的字句和意象,才能对读者作出适当的提示。象征主义者本身充满把诗歌变成音乐的想法,希望这些意象能像音乐中抽象的音符与和弦。然而我们的语言始终不是乐谱里的符号,真正的象征主义所用的符号,就是与本体剥离的喻体——因为一个人毕竟不会单纯地欣赏诗歌中的颜色与声音等抽象事物,他一定会猜想这些东西有何寄托。象征主义可以被定义为利用可刻意钻研的手段传递个人独特感受的尝试,而这些手段就是由多种混杂的隐喻所表达的概念的复杂联想。”⑧一种特别的语言,是什么语言呢?后面我们知道,他说的这种语言实际上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私人语言。象征主义,用的又是隐喻,看来在威尔逊心中,象征与比喻有很大差异。

其他,马拉美也同样强调诗人与自然神秘的对立关系。马拉美强调暗示,反对在诗中直陈其事,其实就是要强调隐喻(象征)的运用。瓦雷里追求“纯诗”等,都说明了象征主义这一特征。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把“象征”与“意象”和“隐喻”当作文体的最核心的部分。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这样说:“常常是一个隐喻或象征”⑨,“所有这一切都变成隐喻性的或象征性的了”⑩,说明韦勒克、沃伦不把象征和隐喻的区别当一回事,象征和隐喻似乎是一回事。他又说:“有人提到‘纯象征主义’的观点”,然后说:“‘象征’与‘意象’和‘隐喻’之间有无重大意义上的区别呢?首先,我们认为‘象征’具有重复与持续的意义。一个‘意象’可以被一次转换成一个隐喻,但如果它作为呈现和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完成了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或者神话)系统的一部分。”尽管如此,我们看出,韦勒克、沃伦对隐喻与象征的区别并不看得很严重。

韦勒克、沃伦是新批评大家,他们这样看象征的私人性:“只要讨论到诗歌的象征问题,就很可能出现把象征分成现代诗人的‘私用象征’与前代诗人广泛采用并容易理解的象征的情况。‘私用象征’一词首先至少是一种指责,但我们对诗歌象征的感情与态度仍是十分矛盾的。要用一个别的词来取代‘私用’的一词是困难的;如果我们用‘约定俗成’或‘传统的’取代,就与我们期望诗歌是新奇惊人的看法相抵触。‘私用象征’暗示一个系统,而细心的研究者能够像密码员破译一种陌生的密码一样解开它。许多私用象征系统(如布莱克和叶芝的系统)中,有大部分与象征的传统相合即使重合的部分并不是被普遍接受的象征。”这显然是用形式主义的思路来分析象征主义的象征(隐喻)的私人性。

就像整个20世纪的西方文艺理论,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也一样突然就抛开象征,直接转到了隐喻。大谈换喻(转喻)与隐喻。这意味着什么?

二、象征转变成隐喻

从象征到隐喻,笔者以为这是西方文论的一个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要溯源于海德格尔。“从海德格尔以后,实际上西方大陆哲学有一种‘语言学的转向’,语言学的转向就是因为海德格尔对语言的扩展,对语言的暗示性、隐喻性的模拟的研究。就是语言不仅仅是逻辑的语言,语言还有诗性的语言、诗意的语言,海德格尔研究了大量的诗,不仅仅是诗,而且还有建筑,还有绘画,像梵·高的美术。”海德格尔对语言的隐喻性的重视,启发了他的后来者。

伽达默尔敏锐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他曾认真辨析过象征与譬喻(隐喻):“这两个词最初是彼此根本不相关的。譬喻本来属于述说,即logos(讲话)领域,因此譬喻起一种修饰性的或诠释性的作用。它以某个其它的东西替代原来所意味的东西,或更确切地说,这个其它的东西使原来那个所意味的东西得到理解。象征则与此相反,它并不被限制于logos(讲话)领域,因为象征并不是通过与某一个其它意义的关联而有意义,而是它自身的显而易见存在具有‘意义’。象征作为展示的东西,就是人们于其中认识了某个他物的东西。”但,“象征与譬喻的内在关系在近代已发生了变化。”

“当然,譬喻和象征彼此还是很相近的。因为它们都具有通过彼一物再现此一物的共同结构,而且象征在中世纪获得了一个比类性功能。譬喻是解释活动的,象征是认识活动的。”象征在中世纪的变化就是承担了神人沟通的功能,所以是认识活动。“在象征概念里显现了一种譬喻的修辞学运用完全不具有的形而上学背景。从感性事物出发导向神性的东西,这是可能的,因为感性事物并不是单纯的虚无和幽暗之物,而是真实事物的流溢和反映。现代的象征概念如果没有这种灵知性的功能和形而上学背景,就根本不可能理解。”“象征绝不是一种任意地选取或构造的符号,而是以可见事物和不可见事物之间某种形而上学关系为前提。宗教膜拜的一切形式都是以可见的外观和不可见的意义之间的不可分离性,即这两个领域的‘吻合’为基础的。”这样,“象征性的东西是艺术作品所特有的理想和外在显现的内在统一。反之,譬喻性的东西则只是通过指出某个他物而使这种富有意义的统一得以实现。”伽达默尔概括说,18世纪末,作为内在的本质的意味的象征和象征性与譬喻的外在的人为意味相对立。象征是感性的事物和非感性的事物的重合,而譬喻则是感性事物对非感性事物的富有意味的关联。

换一种说法会对伽达默尔的说法更容易理解。张首映说:“20世纪象征主义理论家在对象征的认识上,主要观点都比较一致或接近。他们认为,现实世界是不可信的,诗人的追求点不在现实世界,而应该在远离现实的另外一种更真实的世界。这种观点,类似柏拉图的意见,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三层:理式的世界、现实的世界、诗画中的世界。象征派诗人们所追求的是高于现实的世界,认为诗并非远离真理,只有诗才能认识和把握最高层的真实。”这另一个世界,就是形而上学的世界。

现在我们知道,形而上学本体论和先验唯心主义就是象征的哲学基础。西方哲学是世界上唯一有本体论的哲学体系。按中国学术界最新认识,本体论就是“是”论,即研究“是”的学问。按理说,“是”是一个最抽象的概念,那么说本体论是研究世界根本的学问也能说得通。不过,由于“是(being)”在西方语言中的特殊性质,以及柏拉图建立的理念论改变了本体论的方向,因此,西方本体论便不能说对这个世界的研究了,因为理念,按柏拉图的设定,它属于另外一个世界,我们现实世界则是理念世界的模仿。当然,文学世界又是现实世界的模仿。

“理念”,《希腊哲学史》翻译成“相”。但邓晓芒认为译成理念也未为不可。他认为理念是理性所认识到的,具有“一”的统一性的观念。并认为柏拉图的贡献即对“逻各斯进行了一种本体论上的颠倒”,“本体论上的颠倒就是我说的‘倒名为实’,即把一种概念、名相的颠倒颠倒为本质性、实体性的东西,而把那种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吃到肚子里去的感性实在的东西当做只不过是现象,是过眼烟云、飘乎不定的东西,它们只是理念的‘摹本’,理念则是他们永恒的‘蓝本’。这种看法对中国人来说是闻所未闻的,我们会觉得他要么是个骗子,要么是个狂人。”此论十分精辟,对中国人心里把握尤其深刻。不过柏拉图的“名实颠倒”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玄妙精美,对中国人而言,只要了解柏拉图的“名实颠倒”的背景和来源,也不会觉得完全不可理解。

自柏拉图建立理念论,理念和现实的沟通就是一个大问题。柏拉图说,诗人写作是神灵附体,同时又说,人类的认识其实是回忆。这已经是先验唯心主义的雏形。但柏拉图的理念和现实的沟通依然是个大问题。从笛卡尔到胡塞尔,为了解决柏拉图理念和现实的隔绝,笛卡尔和胡塞尔都是采取怀疑一切的方法,把外在世界完全悬置起来,向内追溯,一直追溯到不能追溯的起点,这个起点就是先验自我。再从先验自我出发,重建整个世界。所以笛卡尔、胡塞尔和柏拉图一样,先验自我是联系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桥梁。神学建立以后,人神的沟通当然就方便多了。本体论到中世纪变成神学。在《圣经》里,充斥着大量的象征,或者说,后人认为《圣经》里有大量的象征。这也是但丁《神曲》的意义:象征的森林无处不在。人神沟通的方法就是象征。随着神学与形而上学的崩溃,隐喻取代了象征。形而上学虽然崩溃,但主客对立的矛盾依然没有消除。主客对立的矛盾,当然好办得多,理性主义(广义的理性主义,包括经验主义)沟通主体和客体就是现成的榜样。应该说,继承海德格尔传统的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开辟了与理性主义相对立的人文主义的方式,这就是隐喻的方式,以隐喻的方式沟通主体和客体。

伽达默尔认为,由于天才概念和“表现”的主体性的影响,当理性主义屈服于浪漫主义,象征这一概念便压倒譬喻。从康德开始,象征性表现被康德视为图式性表现的对立面。席勒又继承康德,指出,美的对象应充当某个理念的象征。伽达默尔认为,在席勒和歌德的书信交往中出现对象征概念最初的重新创立。而在谢林哪里,象征就和譬喻明确完全对立了。谢林用sinnbild(意义形象)这个德文词来解释象征:“它是如此具体的,仅其本身就完全与形象一样,并且它还是如此普遍的和富有意义的,就如同概念一样。”“在歌德那里,象征意味着感性形象与超感性意义的合一。”

伽达默尔到这里对象征做了一个绝妙的评价:“象征概念向审美的普遍原则的扩展不是没有障碍的,因为构成象征的形象和意义的内在统一并不是绝对无条件的统一。象征不是简单地摈弃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的对峙关系,这就是说,象征恰恰也使人想起形式和本质、表现和内容之间的不协调。”“就象征是通过其意义而超越其可感性而言,形式和本质的不相称性对于象征来说就是本质性的。象征所特有的那种形式和本质之间的摇摆、不可决定性的特征正是来自于这种不相称性。显然,这种不相称性愈是强烈,象征就愈难以捉摸而充满意义。”象征要联系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当然就会不协调。伽达默尔就这样贬低象征,为比喻开道。

施莱格尔说,一切美都是譬喻。说明浪漫主义对比喻的看重。我们知道,这里的比喻其实就是明喻。“譬喻确实不单纯是天才的事情,它依据于固定的传统,并时常具有一种特定的可说明的意义。而这种意义甚至并不与概念而来的合乎知性的理解相矛盾。”伽达默尔因此质疑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审美意识’的东西是否是一种抽象呢?”他认为,“在审美意识中,某种独断论的要素其实也是有其效用的。”在他看来,仅仅审美地享受艺术形象也是可取的。“一切自然的概念构成都是以语言的比喻为基础的。”

伽达默尔就这样完成了从象征到比喻(隐喻)的转变。这对西方人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文化转变的标志。象征,属于形而上学,与神学相关,联系超验世界。海德格尔以后,形而上学崩溃,再加上一直与形而上学做对的经验主义的影响,象征从天上回到人间,成为了隐喻。隐喻取代象征,意味着形而上学的终结。当然对中国人而言,象征隐喻还是一回事。

三、隐喻以后

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的思想,以上均说明了西方学术在此方面的转向。西方学术有了从象征到隐喻的转型。其实,在我们看来,浪漫主义的譬喻其实就是明喻。而象征,改头换面,变成了隐喻。但其实,骨子里是一样的。从修辞的角度看,比喻、象征、明喻、隐喻,其实都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与伽达默尔相对照,请看保罗·利科的议论。保罗·利科非常精当的谈到象征以及隐喻及其关系。“宽泛地说,由响亮的声音的相同形式的周期重现引起的这种含义的交感,可以称为‘隐喻’。”“意义已经被‘置换’,被‘转移’,词语在诗歌中所意指的与它们在散文中所意指的完全不同。”由于有了隐喻,“因而诗是这样一种策略,其目的在于保护我们的语词的一词多义。而不在于筛去或消除它,在于保留歧义,而不在于排斥或禁止它。”“人们曾经说,每个隐喻是一首小型的诗,而一首诗则是一个巨大的、连续的、持久的隐喻。”

保罗·利科说:“隐喻只是在出现语义冲突时才存在,通过以一种使诗歌语词系列富有含义的方式来释读,就可以使隐喻消除。但诗歌还有更多的功能。它不只是创造隐喻,而且通过把它们联结在一个隐喻的网络中保持它们。这种隐喻的网络不是飞逝的,而是经久的,它使诗歌成为一个连续的,持久的隐喻。我把这种隐喻网络的一致原则叫诗的象征。”这就是隐喻取代象征后的情形。

这样,“从纯语义学的观点来看,象征的定义和隐喻的定义没有什么不同。”“象征也像隐喻一样,是不可替代的。它不是修辞,不是可以用详尽的释义来替代的一种说话方式,但是,如果从语义学的观点来看,象征与隐喻由着相同的定义,它就引进了一个我们必须到别的地方而不是言论的结构中去寻找的永久原则,与罕见的、不寻常的奇异的隐喻不同,构成稳定的、持久的象征之力量的,是这些象征将其双重意义的共同结构再次与一种文化,一个共同体,有时是人类整体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象征可以被称为(不是没有某些危险的)原型——用这词来指称那些名符其实的象征,它们似乎对于广阔的文化整体来说都是共同的。”“在隐喻和象征之间总是需要某种文化中介、神话中介。通过作为言论能力的象征、隐喻,开始在语言中构造人类深刻而广阔的存在。但反过来说,也总是要借助于以隐喻为显著过程的语言策略,人类的神话——诗歌的深涵才能被唤起。”虽然保罗·利科和伽达默尔在对象征隐喻的理解可能略有差异,总之一句话,象征和隐喻在修辞上是一回事。

阐释学以后的最近几十年来,隐喻成了西方学术研究的热点。不光修辞学、语言学、语言哲学,文艺学、文学也热衷于研究隐喻。隐喻一词也终于完全取代了以前流行的象征一词。

孔多塞认为,“在语言的起源时,几乎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比喻,每个短语都是一个隐喻。”莱科夫/约翰逊这样界定隐喻的本质:通过一件事来理解、经验某事。这样隐喻不仅属于语言,而且属于思想、活动、行为。莱科夫/约翰逊认为,除了某些原始的像上下、物体这样直接从经验萌生的概念,其他像辩论、理论、时间这些概念则是包含隐喻的概念。这样大多数概念都是包含隐喻的概念。很显然,我们的整个概念体系本身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隐喻式的。这些议论,使我们想起西方学术的一贯特点,即本质化的倾向和努力。

从象征到隐喻,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走过了百年历程。而语言的隐喻论的确立,也说明理性主义的独断论的语言观转向经验主义的语言观,从明确透明的语言工具论转向相对主义的不确定的语言论,同时也是认识论的转向,从数学式明确的对世界的认识转向模糊的隐喻式的认识。

与卡西尔认为隐喻是原始人思维特征不一样,理查兹认为隐喻无所不在。掌握隐喻就是对我们所创造的世界的把握,其把握方式,就是心理学上讲的移情。既然隐喻是将一种事情说成另一种事情,那么我的感知、思想以及意识本质上也是隐喻的。这样,隐喻就不仅是修辞方法,而且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尤其是抽象思维的工具。隐喻不再是特例,而是语言发挥作用的必由之路。

据胡壮麟概括,对隐喻的实质的理解有四种理论:替代论、比较论、互动论、创新论。最早的解释便是亚里斯多德的替代论。由于替代论不够周全,又有所谓比较论。比较论是替代论的补充。因为隐喻的两个成分很多时候不能随意替代,也不能逆向替代。这种理论其实也由亚里斯多德提出。在这两种经典理论之外,理查兹提出互动论。亚里斯多德说:“至今最伟大的事是对隐喻的掌握。隐喻是不能向他人传递的;它是天才的标志,因为要创造好的隐喻意味着对相似点具有敏锐的眼力。”理查兹的观点就突破了亚里斯多德的范围,从而为隐喻研究开启了新的道路。

理查兹认为,语言本质是隐喻的,隐喻在语言中无所不在。所有语言在深层包含隐喻结构,这种结构影响了不显露的意义。隐喻的意义是喻体和本体互动作用的结果。即两个词义互相影响,互相启示,才能把握其意义。这种互动理论还导致了张力理论的出现。由于把相距甚远的两件东西放在一起,必然产生巨大的张力。理查兹认为隐喻的作用不是认同或融合,而是互动,这就为张力提供了解释。同时,大脑是一个连接器官,它的功能就是把事物连接在一起,它可以以各种方式将两件事情连接在一起,这就实际执行了隐喻的功能。从而为传统理论做出了突破。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隐喻理论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创新论。

布莱克在互动论的基础上,提出隐喻中两个词项或概念的相似点不一定都是预先存在的,而是通过互动创建的。也就是,相似点也是创造出来的。这种创造性首先体现在隐喻的“过滤作用”,因为隐喻的两个词都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意义,这两个词的相似点便需要过滤掉一些无关的义项和侧面。其次,这种创造性来自词义的变异。比方Men verbs,not nouns.这里Men 和verb都不是原来的意思,而发生了变化。

保罗·利科(Paul Ricoeur)认为,隐喻通过句子范畴之间的张力,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真正的隐喻是创新的,创新的隐喻经过重复会变成死喻。利科使隐喻的功能从词语级过渡到句子级和话语级,虽然隐喻的意义效果反映在孤立的字词,但隐喻产生于作为整体的句子中。强调整个句子和话语的语境对隐喻意义的创造性。不过总的说来,没有什么太多的不同。

从象征到隐喻,表面上象征消失了,实际上象征扩大成了隐喻。在逻辑的语言观念之下,象征的含义是狭窄的,它局限于现代主义。隐喻不仅把象征扩展到整个文学,更扩大到整个语言,整个思维方式。

注释

①查得威克《象征主义》,见柳杨编译《花非花——象征主义诗学》,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5页.

②查得威克《象征主义》,见柳杨编译《花非花——象征主义诗学》,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7页.

③查得威克《象征主义》,见柳杨编译《花非花——象征主义诗学》,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62页.

④西蒙斯《象征主义文学运动》,见柳杨编译《花非花——象征主义诗学》,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10页.

⑤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7~8页.

⑥威尔逊《阿克瑟尔的城堡》,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4~15页.

⑦威尔逊《阿克瑟尔的城堡》,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5页.

⑧威尔逊《阿克瑟尔的城堡》,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5~16页.

⑨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213页.

⑩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215页.

[责任编辑:吕艳]

FromSymboltoMetaphor:AMajorChangeofWesternLiteraryTheoryinTwentiethCentury

DENG Cheng

(Huabei Pouer University,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2206,China)

In twentieth Century, the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has undergone a transformation from symbol to metaphor,namely,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wentieth Century second half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about symbol, metaphor wind. Although the metaphor and symbol does not have what difference in rhetoric, this change is a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it has a profound philosophy and culture background.

symbol; Metaphor;Western Literary Theory

2017-08-09

邓程(1968-),男,湖南涟源人,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I04

A

1004-7077(2017)06-0040-07

猜你喜欢

伽达默尔象征主义隐喻
台州学院李国辉教授新著《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象征主义》出版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当代象征主义流派研究的困境和出路
理想的彼岸世界——象征主义的绘画艺术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新释
荻原朔太郎象征主义诗学略论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何以是一种新亚里士多德主义
从伽达默尔对接受美学的批评看“审美无区分”思想的理论意义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