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伽达默尔对接受美学的批评看“审美无区分”思想的理论意义
2016-06-21乔增辉
乔增辉
【摘要】接受美学在20世纪中后期独领风骚,然而,一般学界认为源自伽达默尔解释学思想的接受美学,同解释学美学实乃背道而驰。本文以伽达默尔对接受美学的批评为入口,认为对于审美区分问题看法的不同,是两者美学理论差异的重要原因,并进而对伽达默尔“审美无区分”思想进行理论阐释,以此管窥“审美无区分”思想在现代美学史上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伽达默尔 审美无区分 艺术 解释学
【中图分类号】B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82-01
一、解释学美学同接受美学关于“审美区分”问题的论争
学界一般认为以姚斯、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理论,其思想来源是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思想,然而伽达默尔并不认同接受美学的思想,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等著作中对接受美学进行了批评。
伽达默尔认为姚斯以读者为本位,使得读者对艺术作品理解的多样性消解了艺术作品的同一性,“把作为一切接受模式基础的艺术作品消融在声音的多角形平面中”,这同伽达默尔的艺术作品本体论和真理观相违背。对于审美有无区分的认识,是两者最重要的差别。
姚斯对伽达默尔的批评进行了回应,他通过对审美经验理论的的历史回顾,坚持了“审美区分”的基本判断,认为正是审美区分原则下审美意识的独立,使得审美具有革命的力量,审美经验对抗着异化,维护着人类的诗意世界。这种对主体论美学支持的态度,也是为其读者论提供哲学基础。
因此,针对双方争论的焦点,我们有必要对伽达默尔的“审美无区分”思想进行阐释和解读,以此考察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的基础和他关注的核心问题,并由此来窥见其同接受美学问题域的差异和理论观点的异同。
二、伽达默尔的“审美无区分”思想
1.对康德审美区分思想的批判
审美区分思想肇始于康德,而成熟于席勒。康德美学的核心,即是为“鉴赏判断力”寻找合法性依据。在康德关于审美判断四契机论中,康德认为趣味判断力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又不涉及概念,对象只以它的形式而不是以它的存在来产生美感,因此,康德美学中有明显的主体论倾向。在伽达默尔看来,康德的审美问题是服务于其批判哲学的整体之中的,但后世理论基于康德对审美活动理论的片面理解,普遍认为审美活动成为与认识活动和道德活动无关的活动,成为一种心智状态即一种审美意识。
2.海德格尔的启示
海德格尔认为,要说明艺术是什么,就应该到艺术的本源那里去寻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海氏决定先从艺术的中心——作品本身入手,来追问“作品是什么以及如何是”。从艺术作品入手,是海德格尔论述艺术作品本质的思路,而海德格尔更富创见的地方,则是对艺术家重要性的消解。
海德格尔为伽达默尔的美学指示出了根本方向:反对主体论美学、反对主体论美学背后的主客体二元论、反对艺术否弃真理。接下来的问题是,艺术作品的本体论是如何体现“审美无区分”的呢?伽达默尔认为,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是“游戏”(play),而不同于康德、席勒的游戏观,伽达默尔的游戏观是存在论意义上的。
3.游戏——走向艺术本体论
伽达默尔将“游戏”概念与艺术的本体论联系起来,认为艺术作品就是以游戏的方式存在的,具有游戏性的特点。
伽达默尔提出,游戏的真正主体是游戏本身。游戏者在游戏里的地位只是一个参与者,他们使游戏得以表现。游戏的意义在于游戏的存在方式就是自我表现。伽达默尔另一个具有创见的观点是:观赏者是游戏的组成部分。他强调观赏者对于游戏的重要性,认为艺术作品的本质通过游戏来揭示,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如同游戏的存在方式——艺术作品本身是艺术经验的主体,艺术作品的真正本质是自我表现。伽达默尔对游戏的分析,旨在提出艺术作品的“同一性”问题。
4.艺术作品的“同一性”问题
接受美学认为对作品的理解可以存在多样性,而伽达默尔认为,艺术作品具有“同一性”。关于艺术作品的同一性问题,伽达默尔从游戏构成关系、构成物、时间性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伽达默尔认为,游戏不是游戏者面对的对象,而是将游戏者卷入其中的存在事件。游戏同艺术是同性的,具有内在结构的一致性(即表演)。在对游戏进行分析时,伽达默尔提出了“构成物”的概念,即对作品内在结构的揭示。伽达默尔认为,具体的游戏活动千差万别,但游戏本身的结构却是稳定的,并且是“可重复”的结构。伽达默尔还认为,艺术时间同节日时间具有内在结构的相似性。
从伽达默尔对游戏、构成物和时间性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把艺术作品始终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艺术的意义和真理不是离开人而孤立存在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生成、演变和呈现出来的,它是一个无限的历史过程。所以人类的艺术和审美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类的一种历史性的解释活动和交往活动,其价值和意义不在于模仿现实,也不在于表现主观情感,而在于不断地揭示存在的真理。伽达默尔美学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强调审美理解的历史性。
三、结语
在伽达默尔看来,读者的地位,同创作者、表演者、作者等等具有同样的地位,并没有某一主体具有“导向”地位的言论,伽达默尔更多地是在动态结构中去揭示艺术要素之间的关系,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恒魅力,不是不同时代读者的个人选择问题,而首先是伟大作品同时代发生关联并保存着“真理”而显现出来的。因此,基于审美无区分思想,伽达默尔走向了存在论,并由此构建了解释学的大厦。由于审美区分,以审美意识为中心,姚斯始终未能摆脱主体论美学的窠臼,并由此走向审美解释的多义性,这构成其读者本位为中心的美学思想。实际上仍然是对主体论美学的发展。
总之,伽达默尔以审美无区分理论对立于主体美学的审美区分理论,并试图构建精神科学的方法论,以本体论的眼光来寻找人文科学传统的基础。伽达默尔以美学作为精神科学整体架构的切入点,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基于他对人文科学的整体认识和把握之上的。伽达默尔的游戏说、表现说都在这里有了深入论述。而这些思想判断的起点,即是伽达默尔的“审美无区分”思想。可以说,“审美无区分”思想是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理解伽达默尔其他美学思想的关键。同时,审美无区分思想也体现了伽达默尔的美学“野心”,即试图推翻现代美学建构的根基,并为解释学美学奠定了取之不竭的丰富资源。
参考文献:
[1][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修订译本)·第2卷[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德]汉斯·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顾建光、顾静宇、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C].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4]章启群.伽达默尔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