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湘诗经五首声乐组歌音阶调式与和声分析

2017-01-28

黄河之声 2017年13期
关键词:部份音阶乐段

张 宁

(大连大学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金湘诗经五首声乐组歌音阶调式与和声分析

张 宁

(大连大学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份是对作品中所使用的音阶调式进行分析其中包括作品中所使用的中国汉族传统雅乐音阶和清乐音阶,西方自然大小调音阶和多调性发展手法的运用。第二部份主要涉及对作品的和声进行分析,包括不同结构的和弦运用和线性和声手法在作品中的运用。通过对作品的音阶调式和和声分析来应正金湘所提出的建设“新世纪中华乐派”在具体作品中的体现。

音阶;调性调式;和弦结构;线性和声手法

建设“新世纪中华乐派”是金湘老师的主张,该乐派就是要立足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合多元化的世界音乐,紧随当前时代的发展脉络。金湘老师的代表作《诗经五首声乐组歌》就鲜明体现了上述的创作观点。该作品包括《天作》、《十亩之间》、《采薇》、《葛生》、《良耜》五个乐章,在调式调性方面作者不仅使用了中国的传统汉族音阶(雅乐音阶、清乐音阶),还使用了西方的大小调音阶。在调式调性发展方面既有单一调性段落也有多调性发展段落。在和声结构方面既有传统的三度叠置和弦,又有在现代音乐中频繁使用的二度、四五度叠置和弦等。以下是本人对作品的音阶调式与和声方面的分析。

一、音阶调式分析

具有中国音乐风格特点的作品必须建立在五声音阶基础上。中国的五声音阶由三分损益法得出,五声音阶的阶名分别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五声音阶的音阶理论体系最迟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以五声音阶五个正音为主音就形成五个五声调式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在五声音阶的五声正音基础上加入不同的偏音就成为七声音阶。在我国汉族传统音乐中形成了三类音阶。第一类音阶是雅乐音阶,它是由宫商角徵羽五声正音基础上加入变徵音和变宫音形成——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第二类音阶是清乐音阶,它是在五声正音基础上加入清角音和变宫音形成——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第三类七声音阶是燕乐音阶,它是在五声正音基础上加入清角音和清羽音形成宫、商、角、清角、徵、羽、清羽。通过对金湘老师的《诗经五首声乐组歌》的分析,我发现在该组曲中金湘老师主要使用的是汉族传统的雅乐音阶和清乐音阶,西方大小调音阶也被融入作品之中,多调性的现代音乐发展手法在作品中也有所运用。

(一)雅乐音阶

《采薇》乐章第十九小节至二十六小节使用的是雅乐音阶。该乐段结构是在雅乐C宫a羽调式中陈述。该段旋律是以五声正音为旋律骨架,偏音变宫在旋律中被用来润饰五声正音,偏音变徵音在旋律中得到了强调。乐段的第一个乐句的第一个乐节由五声正音羽、宫、角组成的小三和弦为旋律骨架。第一个乐句的第二个乐节由变徵、角、商音组成,这三个音是D宫系统的宫、商、角,因此第二个乐节有离调到D宫系统的旋律意味。第二个乐句也以羽、宫、角的正音为骨干音。第一个乐句以角音为乐段中结音,第二乐句以主音羽音为乐段终结音,因此形成属主的遥相呼应。

(二)清乐音阶

《十亩之间》双主题旋律变奏曲式的第一个主题是个由上下乐句组成的乐段结构,在清乐G宫d徵调式中陈述。上句落音为商音,和弦使用的是建立在商音上的换音和弦(以角音替换三和弦中的调式偏音清角音)。下句落音是以主音羽音配以主和弦。上下两句形成属主呼应。该乐段以方整性的结构,明亮的徵调式,三和弦为主的功能式和声进行,描绘出一幅采桑女悠然自得的和谐画面。

(三)自然大小调音阶

尽管西方的自然大调和自然小调与我国的清乐宫调式和清乐羽调式的音阶结构完全相同(西方自然大调和我国清乐宫调式的音阶结构为全、全、半、全、全、全、半。西方自然小调和我国清乐羽调式的音阶结构为全、半、全、全、半、全、全。)但源于两种不同文化系统的音阶却在音级关系和旋律特征等方面截然不同。自然小调:《采薇》乐章的再现复三部曲式的中间A部份的陈述结构是复乐段结构。采用的调式调性是e自然小调。尽管该段旋律仍有中国五声性音阶的旋律特征如五声音阶级进的运用、五声正音做为旋律骨架,但显然该段旋律的自然小调特征更加明显如上乐段结束落音和下乐段第一乐句落音是五声偏音变宫音及偏音在旋律中的多处强调。自然大调:《良耜》乐章的中部是一个以乐段为基础的三次变奏,该乐段在G自然大调中陈述。相异于清乐宫调式自然大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旋律模进步伐以非五声性音阶模进(乐段前四小节与后四小节乐节模进关系,乐段后乐句第五、六、七、八小节的模进关系),乐段结尾落在偏音上并加以强调,因此该乐段为G自然大调。

(四)多调性发展手法

多调性的发展手法是现代音乐发展手法中常见的一种发展手法,它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调性在同一时间内一起对置发展。西方爱用多调性发展手法的代表作曲家有巴托克、米约等。《葛生》乐章对比单三部曲式的B部份的女高音独唱声部、女低音独唱声部和钢琴伴奏部份。女高音独唱声部在七声G宫e羽调式中陈述,女低音独唱声部由一开始的C宫系统至末尾转至G宫系统,上下声部统一于同一个宫调系统。两声部在前乐句成对比复调关系,在后乐句则形成声部的同向进关系。由于C宫系统和G宫系统只相差一个升号,因此两声部的对比并置效果并不强烈,声部之间的关系仍比较协和。《葛生》乐章的对比单三部曲式的C部份的女高音合唱声部和女低音合唱声部。两声部之间的关系为平行进行关系。开始模进原型(前六小节)的女高音合唱声部在D宫系统e商调式中以五声音阶中陈述,与之成平行关系的女低音合唱声部前两小节(乐汇的重复),由于只出现g、a、b三个音,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它在G宫系统中。女低音合唱声部后四个小节在A宫系统e商调式中陈述。该段音乐的第七至第十二小节是模进结构原型第一次模进,女高音合唱声部在G宫系统a羽调式上而女低音合唱声部在D宫系统e商调式上,上下两声部宫调系统相差一个升号。第十三小节至十九小节是模进原型的第二次模进,上声部回到模进原型的D宫系统,下方声部也回到起初的G宫系统(由于后面六小节出现的a、d、b三个音为D宫系统和G宫系统五声音阶的共同音,因此也可把低声部后面解释为转到了D宫系统,上下两声部实现了宫调系统的一致)《良耜》乐章的再现复三部曲式由B部份到A’部份的连接部份。女高音独唱声部、女低音独唱声部、钢琴伴奏部份三个声部在两个宫调系统中陈述,三个声部之间的关系为复调对位关系。钢琴伴奏部份的旋律线和女高音独唱声部在降B宫调系统,女低音独唱声部在C宫调系统。由于降B宫调系统与C宫调系统相差两个降号,因此三个声部的对比并置效果是强烈的。

二、和声分析

对《诗经五首声乐组歌》的和声分析主要集中于不同结构的和弦使用、线性结构的和声方法。

(一)不同结构的和弦使用

三度叠置结构和弦:三度叠置和弦以泛音列为基础。西方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作曲家扎利诺在其著作《和声基本原理》就提出了三度叠置和弦的重要性。和弦三度叠置也是西方传统功能和声的和弦结构基础。《良耜》乐章的五十至五十三小节的钢琴伴奏部份的第一个小节是个小七和弦(该和弦也可解释为两个三和弦的纵向叠置),第二个小节是个小三和弦(该和弦也可解释为两个三和弦的纵向叠置),第三个小节是个大三和弦,第四个小节是个小三和弦。和声低音以和弦构成音做下行级进进行。和声进行是色彩性的,而非功能性的。《十亩之间》乐章A部曲式进入前的四小节的引入部份。这四小节不仅为后面音乐做了速度和钢琴伴奏织体准备,四小节的宫和弦的使用还具有五声性和声手法的特点(相异于欧洲传统功能和声以属功能和弦为下一部份做准备的典型手法)。五声音阶五个调式由于由于以共同宫音做为基础,因此被称为同宫系统。宫音及宫和弦在各调式中不仅具有在各调式中的功能作用,而且具有超越功能作用的确定调式音列作用。在这四小节之后的d徵调式的乐段结构开始的两小节旋律也配上宫和弦,显示了宫和弦在五声各调式中的特殊地位。

四五度叠置和弦:四五度叠置和弦以四度音程和五度音程叠置为基础,和弦产生的音响效果与传统三度叠置和弦迥然不同,四五度叠置和弦在现代和声手法中大量使用。

《十亩之间》乐章的最后两小节。从谱例上我们看到最后两节使用的音级是G宫系统的五声正音g、a、b、d、e.作者把该五个音分成两种和弦形态。第一种和弦形态是由b、e、a纯四度叠置的四五度叠置和弦,由女高音合唱声部、女低音合唱声部、钢琴伴奏的下方声部以静态的柱式和弦出现。第二种和弦形态由d、e、g、a四个音级组成的小七和弦,该和弦以一拍为单位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形式的四音列形式出现,由钢琴伴奏的上方声部演奏。两种和弦形态形成动静的对比。《天作》乐章A乐段的结尾三小节。由女高音和女低音独唱声部共同陈述主题旋律,而男女声混合四部合唱以柱式和弦织体伴奏。第一小节后两拍开始由独唱声部和男女声四部混声合唱组成了一个由升c、升f、b、e构成的四五度叠置和弦(纯四度叠置)。最后一小节的最后两拍省去了升c音,以b(调式主音)为低音,升f、b、e三音叠置结束乐段。

空五度和弦:建立在商音和徵音上的三和弦,和弦三音分别是五声偏音清角和变宫。在创作中作曲家为了与五声性旋律风格一致,经常省掉和弦三音而形成具有空旷、飘逸的空五度和弦。《良耜》乐章再现复三部曲式的中间发展部到再现部连接部的最后四小节。经过两小节的单音进行后,出现的是由a与e构成的空五度和弦。和弦由于去掉了和弦三音,因此小三和弦的不协和感消失了,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该和弦的使用还体现了西方传统功能和声与中国五声性和声手法的思维的融合。由a、e二个音组成的空五度和弦在这里是做为主调属和弦出现的。诗经《天作》是首祭祀歌曲,歌颂了周太王到周文王的丰功伟绩。为了塑造歌词中的音乐形象,从五十小节至五十四小节男低音独唱声部以两小节为单位进行重复。方整的结构、属主音的遥相呼应、平稳的节奏似乎描绘了从周太王到周文王期间周朝日益强盛的局面。钢琴伴奏声部以一小节为单位重复,由b、升f组成的空五度和弦伴奏。有规律的伴奏音型,空旷的和弦音响这是种具象的描绘是在描绘鼓声,为周朝的日益强盛击鼓助威。

换音和弦:为了避免与五声性旋律风格的相异,空五度和弦是省掉商和弦和徵和弦的三音,而换音和弦是以五声正音去替换和弦中的偏音如以角音或徵音替换商和弦的清角音,羽音或宫音替换徵和弦中的变宫音。《十亩之间》乐章第十九小节至二十小节女高音合唱声部的旋律音全部由五声音级构成,作者为其配的和弦显然考虑到了旋律的风格特点。第一小节的和弦是建立在羽音上的小七和弦,第二个和弦是以角音替换清角音的换音和弦,羽和弦到商和弦的和声进行是和弦上四度进行的强力度进行。《十亩之间》乐章第四十四小节至四十五小节为了适应旋律的五声旋律,作者为之配上的和弦也是羽音上的七和弦到商音上的换音和弦。

二度结构和弦:二度结构和弦以大小二度音程叠置构成和弦,由于大小二度音程的音响效果极其尖锐不协和,因此二度结构和弦经常被用来表现紧张、恐怖等音乐内容。二度结构和弦在现代和声手法中经常使用。《良耜》乐章中部B进入前的连接部份,随后B部人声演唱的主题旋律就以其伴奏。和声手法非常简练以两小节为一单位,循环进行。从上面谱例上我们看到两小节内只包含g、a、b、升c、d5个音级。这五个音在钢琴织体中分为三个层次,最下面是主、属音级,中间是升c和d音级构成的小二度音程,最上方是a和b组成的大二度音程。上中下三层出现在不同的节拍位置,因此减弱了二度音程连续叠置的不协和效果。该段和声手法是西方功能和声思维和现代和声手法思维的融合《良耜》乐章的第一百三十六小节至一百四十一小节钢琴伴奏织体以两小节为一个单位进行循环。织体分为上下两个层次,下方以降a到d的减五度进行,上方则以降d和降e的大二度音程到d、e、a、b两组大二度音程(e、d和a、b)。其中降d和降e的大二度音程到e和d的大二度音程进行为特别不协和的半音进行。

五声纵合化和弦:五声纵合化和弦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有三个音组成的大三度音列式和弦、四度三音列式和弦、四五度式和弦、大三和弦(和弦构成方法与建立在泛音列基础上的大三和弦构成方法相异)、小三和弦(和弦构成方法与建立在泛音列基础上的小三和弦构成方法相异),四个音组成的大三和弦四音列式和弦、小三和弦四音列式和弦、五度四音列式和弦、小七和弦四音列式和弦(和弦构成原则与建立在泛音列基础上的小七和弦构成方法相异),五个音组成的五音和弦。《十亩之间》乐章的第六十三小节至七十小节钢琴伴奏声部使用的五声纵和化和弦有第一二四五六小节使用的三个音组成的四五度式和弦,第三小节使用的是由四个音组成的五度四音列式和弦,第八小节使用的也是五度四音列式和弦(C宫系统)《采薇》乐章的最后四小节,使用的和弦是由d、e、升f、a、b五个音组成的五音和弦(D宫系统五声正音)。《葛生》乐章的一百二十四小节至一百二十五小节是由f、g、a、c、d五个音组成的五声和弦(F宫系统五声正音)。在女高音独唱声部出现的是升f音为和弦外音,它与f音形成尖锐的对比并置效果。

(二)线性结构的和声手法

以上所涉及的不同结构的和弦如二度叠置和弦、三度叠置和弦、四五度叠置的和弦等,都是先有了不同结构的和弦,再把不同和弦运用到作品中形成和声进行。而线性结构的和声手法则与此相反,它以逻辑性的声部线条做为出发点,和声的纵向结构是在声部线条横向运动中形成的。线性运动和声手法可以分为三类:同向的线性运动、斜向的线性运动、反向的线性运动。以下是对作品中的线性结构和声手法的分析。

同向线性进行:《天作》乐章的第五十八小节至六十三小节和声即在三声部线性进行中形成。三个声部都是下行的旋律线。女高音合唱声部为D宫e商调式,五声式的旋律进行(第二小节为综合A宫系统的宫、商、角三音),级进进行为主的旋法。女低音合唱声部与女高音合唱声部为以四度平行进行为主的平行进行关系,D宫b羽调式。男低音合唱声部以升f、e、d、升c、b五音级进下行,在节奏上与上方二声部形成对位关系。三个声部在最后小节联合成纯四度音程。《天作》乐章的第六十六小节至七十二小节女高音独唱声部的旋律是前面A乐段的最后六小节的旋律材料。调性调式上由D宫e商调式转至G宫b角调式。男低音独唱声部与上方声部形成以五度进行为主的平行进行,最后结束在G宫a羽调式。

斜向线性进行:《采薇》乐章的第三十六至第三十九小节分为上下两个层次。上层前三小节为由e、a、b三个音级组成的四五度式和弦,下层前三小节为下行的纯五度音程。上下两层形成斜向进行的线性和声手法。第三小节上下两层联合为a商调的属和弦,第四小节解决到主和弦。《葛生》乐章的第五十九至六十二小节的钢琴伴奏部份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以小节为单位三音的四五度和弦做环绕式进行,下层也以小节为单位八度音程做半音级进式进行。最后小节上下两层联合成三音的四五度和弦。

反向线性进行:《葛生》乐章的第二十八小节至三十五小节的间奏部份是反向进行的典型例子。后四小节是前四小节的提高八度重复。前两小节环绕小字组的c,上下两声部五度音程做倒影进行。第三小节前两拍的倒影轴是f,后两小节的倒影轴是c.第四小节的倒影轴是c.《良耜》乐章的第七十二至七十五小节女高音合唱声部、女低音合唱声部、男高音合唱声部向上方音区进行(钢琴伴奏上部份随腔伴奏),男低音合唱声部向下方音区进行(钢琴伴奏低音声部随腔进行)。上下两层形成反向进行。最后上下两层结合成大三小七和弦(属和弦)。■

猜你喜欢

部份音阶乐段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大小调五声音阶,来了解一下
解析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美学特征*
对称音阶(Symmetrical Scale)解析
第七屆立法會選舉基本會維持36個投票地點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编钟、音阶、和声与数学之美
理财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