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对等翻译论与功能翻译目的论比较研究

2017-01-28杨司桂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奈达目的论译者

杨司桂

(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功能对等翻译论与功能翻译目的论比较研究

杨司桂

(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功能对等翻译论与功能翻译目的论都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西方翻译理论。由于都属于翻译的功能学派,这两种理论具有相似性,但是,这两种理论在理论基础、翻译标准、译者主体性、文化观等层面上的差异也是很显著的。对这两种理论的共性与差异进行比较,旨在加深我们对这两种貌合神离的翻译理论的认识与了解,让我们在不同的领域中能恰当地使用这两种翻译理论,使其在不同的翻译领域内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指导作用。

功能对等翻译论;功能翻译目的论;共性;差异性

一、引言

在西方翻译功能学派中,最为有名的要数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 A.Nida)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of Translation)以及赖斯(KatharinaReiss)、弗米尔(HansVermeer)、曼塔里(Justa Holtz Manttari)、诺德(Christine Nord)等四位德国翻译研究学者创建的功能翻译目的论(Functionalist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本文试图比较这两种翻译理论,分析探讨两者的异同,深化对这两种理论的理解与认识,希望能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促进翻译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二、功能对等翻译论与功能翻译目的论

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论是建构在符号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等理论基础之上,针对《圣经》翻译实践之研究而萌发、发展及不断完善的交际翻译理论,该理论以等效原则为基础,要求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和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基本一致,而不仅仅是信息的相同[1]P159,还强调译文的交际功能或曰语用功能,即要求译文必须清晰地反映原文的意义和意图[1]P101。为了消除人们对功能对等论的误解,以及使功能对等论更具有可操作性,奈达把功能对等划为现实的“最低”功能对等和理想的“最高”功能对等,并指出,任何低于最低对等的标准是不可取的;而最高水平的对等,即使能够达到也是少见的,除非原文很少或者几乎没有美学价值,涉及的只是常规信息[2]P87。奈达还一再强调形式对应与功能对等之间的关系——倘若所指意义与联想意义都能与原文达到功能对等的话,可以在形式上做对应翻译,即形式对应,否则,就须依据一定的原则①关于调整应依据的具体原则,请参阅2001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第92-96页。作出调整,从而达到功能对等。此外,功能对等的判断标准是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的反映是否大体一致,这样,读者因素成为了功能对等翻译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功能翻译目的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该理论的发生、发展及成熟经历了四个阶段,而与之相适应的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则是莱斯(Katharina Reiss)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弗米尔(Hans Vermeer)的目的论、曼塔里(Justa Holtz Manttari)的翻译行为理论以及诺德(ChristineNord)的功能加忠诚理论。人们通常把这四位学者的功能翻译观点之总和称为功能目的翻译论[3]P371,认为:任何人类行为都有目的,而翻译是人类行为之一,所以翻译具有目的性,其译文则是在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4]P14。功能翻译目的论的核心观点是译文在目标语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过程和手段[5]P124,而翻译目的就是翻译委托者交付给译者的翻译纲要(Translation Brief)②用于界定翻译行为所服务的交际目的。理想的翻译纲要包括以下信息:预期的文本功能、译文接受者、预期的文本接受时间及地点、文本传播媒介、文本制作或接受的动机,请参阅2001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第60页。,规定着译者怎么翻译,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等。由此可见,翻译的目的成为了功能翻译目的论的最高原则,并决定着其他的两个原则:篇内原则和篇际原则。③篇内一致原则指的是“由译者产生的信息(目标文本)必须能够用与目标接受者情景相连贯的方式来解释”;篇际一致原则,又称为“忠实原则(fidelity)”,指的是译文与对应的原文存在一定的联系,请参阅2001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第31-32页。

三、两种翻译理论的差异

功能对等翻译论与功能翻译目的论都属于翻译的功能派,对原文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进行了程度不一的撼动,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一)两种翻译理论的理论基础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的理论基础主要为符号学、句法学、文化人类学、共性论等。符号学中的同构体是奈达功能对等论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构体是符号学中类象性概念的延伸,指的是事物具有相同的或者说相类似的系统结构或功能,这种同构体在我们的大千世界里大有存在,大致可分为两种:保留信息的同构体和改变信息的同构体[6],而保留信息的同构体则是奈达功能对等论的立论基础;奈达借用了乔姆斯基句法学中的表层结构以及深层结构,藉以建构翻译的核心句转换原则,并提出:尽管不同语言的表层结构不同但其深层结构都比较接近,且可以顺利加以传译,还能把翻译中的曲译现象减少到最低的程度[7]P123-124。奈达从文化人类学中积极汲取营养构筑功能对等翻译论,比如,奈达借用了文化人类学的文化语境理论,大力拓展翻译中的语境知识,为其功能对等翻译论的充实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此外,奈达的语言共性论、文化共性论、心智共性论以及生活经验共性论等共性论思想[8]P42-44也为奈达功能对等翻译论的充实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石。

功能翻译目的论主要受到行为理论和接受美学的影响。冯·赖特(Gerog Henrik von Wright)的行动理论是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理论来源之一。功能翻译目的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和目的,而翻译是一种行为,所以翻译是一种有目的和目标的行为[3]P379。有关冯·赖特的行为论和翻译的关系,诺德在其书中进行过阐述[5]P13-16,而弗米尔和曼塔里的理论也是在行动理论的启迪下提出的,“交际情景是人们进行互动的背景,那么交际就是人际间的互动以及诸如此类的各种行动。行动理论能够解释翻译某些方面特征的原因即在于此。”[5]P16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接受美学对功能翻译目的论亦产生了很大影响。赖斯、弗米尔以及诺德等功能翻译目的论学者的著述中多次借鉴接受美学或其理论基础来阐述其翻译思想,例如,诺德在书中提道:不同的文本接受者在同样的文本素材中能找到不同意义,这一概念在现代的接受美学中是常见的[5]P16。

(二)两种翻译理论的翻译标准不一致

功能对等翻译论是一种交际翻译理论,旨在把原文中的交际功能传译出去,具体而言,就是把原文中的意义和意图[1]P101传译出来。而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奈达提出了交际功能上的对等,要求译文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和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基本一致[1]P159,或者说,“接受者语言中的信息接受者(应能)产生与源语中的接受者基本相同的反应。”[9]P24这样,功能对等翻译论的标准就落实到了信息接受者上,亦即源语读者与目标语读者反应的对比之上。因此,读者反应就成了功能对等翻译论的翻译标准。

功能翻译目的论注重翻译的“适当”。所谓“适当”,指的是“与‘翻译纲要(translationbrief)’相关的目的语文本的特性:译文要与翻译纲要相适当”[5]P35。而这里所说的翻译纲要,指的是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功能目的翻译论所说的“适当”是以翻译目的为取向的,有什么样的翻译目的,就有什么样的翻译行为或翻译过程。在对源语信息的取舍上要视目的而定,尽量考虑目的语接受者的需求与期望,具体而言,就是要尽量考虑接受者的审美情趣、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以及文化语境等。而为达到某一翻译目的,我们可以采用直译或采用意译,也可以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其他翻译策略,这样,翻译实践中的标准要求就由传统单一的“向源语看齐”走向了只要“适当”于翻译目的的多元化。

(三)两种翻译理论对译者的重视程度不同

功能对等翻译论要求译者必须忠实地反映出原文的意义和意图。为了达到此目的,奈达认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必须避免译者的主观性,并对其作出相应要求:必须熟悉原语,吃透语义的细微区别、词语的各种感情含义以及决定信息风味情调的各种语体特色;必须精通译语;具备所译领域的专门知识;具备“移情”能力[1]P150-152。可见,功能对等翻译论要求译者向原文看齐,把原文作为翻译的要求。这样,译者成为了原文的奴仆,在翻译实践中对原文必须毕恭毕敬。

由于功能翻译目的论的翻译标准是“适合”于某一翻译目的,导致翻译标准多元化,译者从忠实于原文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赋予其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创造空间,对原作不再是“毕恭毕敬”,而是可以超越、可以加入、可以修改等。简言之,功能目的翻译论为了“适合”翻译目的,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强调,其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从配角成为了主角,从奴隶升为了将军。

(四)两种翻译理论对原文中的文化态度不同

功能对等翻译论是一种交际翻译理论,旨在通过翻译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但是,如果译文中保留的原文文化或文化元素过多,就会使交流产生障碍。然而,交际翻译理论不会因某一文化元素或文化意象产生交流障碍而轻易将其忽视掉,而是十分注重原文文化元素或意象的移植。例如,奈达认为,在翻译古老的《圣经》时,不能也不应该使译文听起来好像是邻近城镇上十年前发生的事,因为《圣经》所涉及的历史环境至关重要,不能把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脱胎换骨,变成现代宗教的派别[9]P12-13。为了很好地保存原文中的重大文化元素或意象,奈达还列出了两种加注的方式:“(1)说明特定文化历史场合的注释,通常需要和被说明的东西放在同一页;(2)说明一般性问题的注释,通常可作为附录放在正文的后面。”[9]P111此外,奈达还把文化的保留作为成功译文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果它(笔者注:指译文)能在文化层面的对应上做到恰到好处,这种译文显然是成功的。”[2]P129可见,功能对等论十分重视原文文化元素或意象的传译。

与功能对等翻译论不一样的是,功能翻译目的论对待原文文化的态度则“摇摆不定”。功能翻译目的论者认为,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一切,决定翻译的过程以及翻译策略。翻译策略多种多样,既包括保留原文文化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加注、异化等,也含有弱化或更换原文文化的翻译策略,如意译、归化等。在翻译实践中,到底要不要保留原文文化或保留多少,全由翻译的目的决定,进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或保留原文文化,或弱化,甚至更换原文文化。例如,在旅游翻译中,为了减少外国游客的认知成本,达到交际的目的,可以使用归化翻译策略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成“ChineseRomeoandJuliet”,把“西施”翻译成“ChineseCleopatra”;而为了传播中国地方饮食文化,我们得采用加注的翻译策略来翻译,才能让国外受众很好地接受,例如“佛跳墙”的翻译便是如此。职是之故,我们可以说,功能翻译目的论对待原文文化的态度是“摇摆不定”的。

四、两种翻译理论的共性

尽管功能对等翻译论与功能翻译目的论研究的重点和角度不同,致使它们在很多层面的差异很显著,但毕竟他们研究的对象一致,对翻译这个宇宙间最复杂的现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0]P247-262,对翻译规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示,鉴于此,这两种翻译理论也存在一些共性。

(一)两种理论都强调语言的功能性

奈达在其《语言谜》(Fascinated by Language)一书中提道,韩礼德(Halliday)以及其他学者所提出的功能主义思想给他对语言的思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1]P141。例如,奈达提出,若要翻译基本原则的意义,就必须对语言的各种交际功能以及语言在具体的运用中是如何产生这些功能的问题有所了解,并从翻译的角度把语言的交际功能分为九种:表达功能、认知功能、人际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移情功能、交感功能、施变功能以及审美功能[8]P25-32。而为了在翻译实践中确定恰当的翻译方法或策略以便更好地达到翻译的目的,功能翻译目的论学者把原文本或译文本分为不同的类型以及相应的功能,例如,赖斯在比勒的语言功能理论的基础之上把原文本分为表征功能、表达功能、劝说功能等三种功能[12]P26,而诺德则把译文本的预期功能分为元文本功能、指称功能、表情功能、诉求功能、寒暄功能等[5]P48-52。由上可见,功能对等翻译论与功能翻译目的论都注重语言文本的功能,所以这两种理论被统称为翻译的功能学派。

(二)两种理论都强调读者因素

功能对等翻译论的最终检验,落实在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对信息反应是否基本一致之上[1]P159,换言之,一篇文章翻译得成功与否,主要看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是否大体一致。这样,读者或读者反应成了功能对等翻译论的一个重要参数,处于很重要的地位。鉴于此,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使译文自然、规范,不要带“翻译腔”,尽量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特征以及民族文化特性,使译文被很好地接受。此外,奈达还对读者类型进行研究,认为读者大体可分为四类:儿童、初识文字者、成人以及专业人士,并提出:读者对象不同对原文进行的翻译策略也应有所区别[1]P158。而功能翻译目的论更加注重读者因素,读者因素在功能翻译目的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处于核心地位。该理论主张,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而决定翻译目的的最终和最重要的因素是目标语读者,可见,目标语读者在翻译实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这么说,目标语读者需要什么样的译文,译者就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去翻译原文,进而满足目标语读者的需求:或用逐字翻译的方法翻译科学文本,或把唐吉坷德的故事改编成儿童版,或删掉佛经中大多数现代读者不可接受的没完没了的重复;抑或将美国商务信件译成德语时增加额外的礼貌用语[13]P225。鉴于此,我们可以说,该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读者至上”或“唯读者论”的翻译理论[13]P202。简言之,功能对等翻译论与功能翻译目的论都考虑到了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强化了翻译过程中的译文读者或读者因素。

五、结语

以上的比较研究表明,功能对等翻译论与功能翻译目的论既存在差异,也有着共同的地方,有着各自的理论特色和存在价值,都对复杂的翻译现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揭示和探究。本文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异同谈了刍荛之见,旨在使大家了解这两种理论的异同,加深对这两种功能翻译理论的认识及理解,明确这两大理论各自的适用阈,以便更好地发挥这两大理论对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1]Nida,Eugene A.Towardsa Science ofTranslating[M].Shang 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Nida,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张沉香.功能目的理论与应用翻译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6]Hofstadter,Douglas R.Goedel,Escher,Bach:An Eternal Golden Braid[M].New York:Vintage Books,1980.

[7]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8]Waard,Jan de and Eugene A.Nida.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M].Nashville:Thomas Nelson,Inc.,1986.

[9]Nida,Eugene A.and C.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10]Richards,I.A.Towards a Theory of Translating[C]//Arthur F.Wright.Ed.Studies in Chinese Thought.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53.

[11]Nida,Eugene A.Fascinated by Language[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3.

[12]Reiss,Ka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13]卞建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传承与超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A Comparative Study o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nd Functionalist Skopos Theory

YANG Si-g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unyi Normal University,Zunyi 563006,China)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nd functionalist skopos theory are relatively influential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he west.The two theories share similarities because they fall within the school of functionalism of translation;nonetheless,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two theories are salient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foundation,criterion for translation,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attitude towards culture.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theories to make us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ies,letting the two theories guide us well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functionalist skopos theory;similarity;discrepancy

H315.9

A

1009-3583(2017)-0073-04

2017-07-03

2016年度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黔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项目(2016JD115)

杨司桂,男,湖南怀化人,文学博士,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与跨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徐国红)

猜你喜欢

奈达目的论译者
传奇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目的论——基于《虬髯客传》五个英译本的分析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紫杉醇、奈达铂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评价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生活大爆炸》汉语字幕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