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楼市零距离》的非楼市视角

2017-01-28时统宇

视听界 2017年6期
关键词:零距离乱象楼市

时统宇

“零距离”大概是江苏台的节目名称的专利——《南京零距离》如雷贯耳,此外还有《幸福零距离》《楼市零距离》。在江苏台今年上半年的节目测评中,我看到了并不起眼的《楼市零距离》。说来也怪,在二十多个栏目中,《楼市零距离》的春节特别节目成为唯一让我鼻子酸酸的栏目,这是我没想到的。

因为这期节目呈现了房产中介这个特殊群体回家过年的儿女情长,表面光鲜的背后,同样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包括卖房子的实际上也买不起房子的尴尬和无奈。我的脑海里猛然浮现出一个巨大的问题:万家灯火中,房产中介的是哪一间?

于是,我在节目的评语中写道:一般来说,房产中介是很讨厌的,没完没了的骚扰电话,忽悠甚至欺诈等都和这个群体紧密联结。因此这个群体的形象很负面。但他们的方方面面以很生活化、人性化的镜头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个选题和角度都非常好。也给我很多启发。

“很多启发”不是客气,至少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首先,楼市的潮起潮落,实际上是人间的悲欢离合。记得若干年前,在大学生就业的统计指标中,曾明确表示就职于房地产中介不能算就业。这大概就像更早些年前在大街上摆一张桌子卖保险不能算就业一样,“人往哪里去”一定比“钱从哪里来”重要得多。但好多事情往往是萝卜快了不洗泥,每年七百多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可想而知。更极端的例子是遍地开花的传销。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就去传销,传销人员的年轻化和高学历化是教育失败的明证。于是,不管风吹雨打,游走楼市之间的房产中介至少也算勤劳致富,最起码也让人感叹一句:都不容易。这就好比马路上抢行猛拐的外卖小哥,你只要看一眼他们那张黝黑的脸,险些被撞的恼怒就会缓解,内心立刻会变得些许柔软。遗憾的是今天的媒体少见这种柔软,更难见柔软背后的温暖。

其次,与楼市的距离可以渐行渐远,但重要的是不能见楼不见人。人与人的距离,媒体有责任去拉近。“家有房屋千万间,睡觉只须三尺宽”。这个带有鸡汤特点的人生道理,明白的程度与年龄成正比。去年我们曾有过一次三十年前的同学相聚,不能免俗,话题也没离开孩子、房子、票子。从筒子楼、小平房走出来的我们,深感如今吃穿已没有太大区别,而住的差别实在太大——15年前买没买商品房,决定了今天家庭财产性收入的多寡。问题是:我们的诗和远方呢?房子带给媒体的资源难道就是政策的调控和官司的调解吗?《楼市零距离》能让我鼻子酸酸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不那么让人待见的房产中介原来也是邻家女孩,本性善良,不缺真善美。这就是我说的非楼市视角。

另外,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对于把衣食住行的必需品当成炒货的现象,我们的理性反思必须有。看看如今的奇葩“共享”——共享马扎、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如果这些仅仅是技术问题、手段问题,那我们可能是杞人忧天,庸人自扰。当那些年我们常用的“浮躁”“急功近利”……已不能解释今天的种种乱象时,对世道人心的反思就不是多余。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曾写过楼下共享单车乱象的文章,其实从楼上看下去还有一景——每天早上房产中介的嘶吼——像打了鸡血似的励志。不知道他们在吼什么,大概是梦想成真之类的。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房子梦,你的房子梦啥时候实现呀?那些处在城市边缘状态的群体,对其投以关注的目光本来就是媒体的看家本领,如今却成了稀罕物,这是不是媒体反而也被边缘的重要原因之一?“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难道真的过时了?

时统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新闻事业研究室主任。

猜你喜欢

零距离乱象楼市
本月楼市政策扫描
本月楼市政策扫描
4月楼市政策扫描
零距离与远距离
3月楼市政策扫描
遏止网课乱象重在落实
与元英&宫胁咲良零距离 from IZ*ONE
与英国媒体零距离
光伏招投标乱象,谁之殇?
云南旅游乱象,政府早该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