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胜湿理论指导下的诊疗思路研究※
2017-01-28叶青
叶 青
(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护理系,江苏 常州 213000)
风胜湿理论指导下的诊疗思路研究※
叶 青
(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护理系,江苏 常州 213000)
“风胜湿”理论见于《内经》,自金元时期提出“风药”概念以来,运用风药治疗湿邪为患病症的方法从理论到实践都已逐渐成熟,但这一方法在临床的应用尚不十分广泛。古今医家在“风胜湿”理论的指导之下,创立了一系列用风药治疗湿邪为患的方法,包括泄泻、水肿、瘾疹等病症的治疗。
风胜湿;风药;黄帝内经
“风胜湿”理论出自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一理论可能属于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以有风之处,潮湿能迅速消除;也可能属于五行理论指导下的治疗方法[1]。王冰[2]注曰:“风为木气,故胜土湿。”以风为太阴风木,湿为太阴湿土,木能制土,故风能胜湿。这一理论在临床上多有发挥,并引发了一系列治疗思路。
1 风药原始
风在临床上多指风药。按“风药”一词首见于张元素《医学启源》。张氏在其《药类法象》一篇中,提到了“风药”两次,一是“羌活气微温,味甘苦,治肢节疼痛,手足太阳风药也”,二是“藁本气温,味大辛,此太阳经风药”。从张氏的药物分类看,其所谓“风药”大约是指味薄而辛散者。可惜的是,张氏遗留的文字并不多,有关于“风药”描述以及临床应用方法难以详尽。其弟子李东垣继承了张元素的理念,并将其发扬光大,据统计,在李氏约4万字的《脾胃论》之中用“风药”一词共计15次,加上称“诸风之药”1次,多达16次。考李氏有关“风药”的描述,其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类:①胜湿(“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②辛散解表(“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③升散阳气(“此阴气也,风药升阳以发火郁”)。尤当注意的是,李东垣还提到了“清凉风药”。李氏虽未明言何谓“清凉风药”,但从其方剂来看,当指柴胡、升麻等性凉兼具升散之功的药物。统而言之,李氏所谓“风药”基本属于张元素《药类法象》“味之薄者”,包括防风、升麻、羌活、独活、柴胡、葛根、藁本、麻黄、荆芥、柴胡、升麻等等。李氏弟子罗天益总结师门经验,将张元素“药类法象”中的药物分类重新冠名,将药物分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张、李所指的“风药”属于“风升生”一类,可说是为“风药”正名。“风药”的共同特点是性味辛散,均具有祛风的功能,此风包含内风以及外风。
2 风胜湿的临床应用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王冰注:“濡泄,水利也。胕肿肉泥按之陷而不起也。水闭,则逸于皮中也。”简而言之,此处指出了湿邪所致的两种病症——泄泻与水肿。按《内经》所指,这一类病症当发生于土运较旺、六气属太阴湿土之年或长夏时节。但因该症状与湿邪密切相关,故临床诊断可不拘时令,见是症,综合其他四诊资料属于湿者便可诊断。
2.1 治疗泄泻 湿邪所致的泄泻本属于水液代谢障碍引发的一类病机,正治之法当为调整恢复水液代谢。故古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论。诚然,淡渗利湿确为治疗湿邪为患的一大方法。但这一方法是否适用于全部湿证,李东垣《脾胃论》道出了不同观点:“今客邪寒湿之淫,从外而入里,以暴加之,若从以上法度,用淡渗之剂以除之,病虽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气矣,是阳气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阴重强而阳重衰矣,反助其邪之谓也。故必用升阳风药即瘥。”李东垣一贯重视升举阳气,降泻阴火,以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湿邪所致的泄泻,往往有脾胃之阳气下流、阴气上冲的病机。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化湿之外,往往要加药物升阳。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药物即是风药,以其既能胜湿,又能升阳,两者兼顾。升阳一说,医界多有异议,笔者窃以为或是风药能兴奋交感神经,令阳气振奋,犹存疑待考。
李中梓论治泄泻,于“淡渗”之法外,列“升提”为第二法:“气属于阳,性本上升,胃气注迫,辄尔下陷,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又如地上淖泽,风之即干,故风药多燥,且湿为土病,风为木药,木可胜土,风亦胜湿,所谓下者举之是也。”
根据李东垣与李中梓的论述,“风胜湿”之法适用于脾胃中焦为湿邪所伤,阳气亏虚,谷气下流,见有泄泻之证。
历代医家治疗泄泻创制了许多以风药化湿的经典方剂。
如李东垣治疗“大便一日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时泄泻,腹中鸣,小便黄”的升阳汤,药用柴胡、益智仁、当归身、橘皮各三分、升麻六分、甘草二钱、黄芪三钱、红花少许。方中柴胡、升麻升举阳气,黄芪益气,当归、红花理血,橘皮理气,益智仁温中阳,甘草缓中、调和诸药。可以说是在“风胜湿”理论指导下的实际运用。
又如朱丹溪治疗痛泄用炒白术三两、炒芍药二两、炒陈皮两半、防风一两(后世张景岳名之为“痛泻要方”)。《医方集解》论方中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丹溪于该方加减中写道“久泄,加升麻六钱”,也是在升阳除湿理论下的实践。
若要给“风胜湿”治疗泄泻的临床应用找一个源头,大概可以追溯到张仲景的葛根芩连汤。方中葛根清疏发表,属于风药,使津发越于外,不下大肠,水液重新分布,以减少湿浊聚集。
费伯雄[3]指出下利诸症中有“风入肠胃……内犯于肝”的病机,可用疏肝气、祛外风之法治之,其自创回风外解汤,以风药祛风疏肝,辅以健脾理气。
2.2 治疗风湿 若外感湿邪,挟风挟寒,出现发热、身重、骨节疼痛等症,治疗中常取用风药之既可发散风邪,又可胜湿,两全其美。《金匮要略》:“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如麻黄加术汤散寒祛湿,陆渊雷等人均以为方中白术当指苍术[3]。麻黄、苍术皆属于风药。风湿在表,必加风药发散,使邪自汗发出。又如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以邪气渐入阳明,故加薏苡仁以利湿,兼制麻黄之温性,而风药麻黄仍为一方之主。但此处需注意的是,风药常常有发汗之功,但在风湿病的治疗中发汗不可过度,必“微微似欲出汗”,否则“病必不除”。
2.3 治疗水肿 水肿的治疗中,风药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一般讲水肿分为“阳水”和“阴水”两种。阳水发病多在上在表,部分可采取风药治疗,自张仲景起便有此法。《金匮要略》中有治疗“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的越婢汤,治疗“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的越婢加术汤。方中麻黄、生姜发汗行水,以风药胜湿,石膏辛凉,制热散邪,臣辅麻黄。赵锡武[5]老先生治疗心源性水肿甚者,常用陈修园的消水圣愈汤通阳利水,方中麻黄、桂枝、细辛均属于风药,既可祛湿,亦可振奋心阳,如离照当空,水邪消散。
2.4 治疗瘾疹 《内经》“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张志聪解释其病机为“湿热郁于皮肤之间”,是故治疗当以清热除湿散郁为大法。如近世冉雪峰治疗瘾疹的麻黄蝉衣汤,药用麻黄、蝉衣、槐花米、黄柏、乌梅、板兰根、甘草、生大黄。方以麻黄、蝉衣命名,而麻黄、蝉衣皆属风药,两者寒温并用,透邪于外。皮肤病大家朱仁康[6]治疗瘾疹时亦常常加入荆芥、防风、蝉衣等风药,严重者甚至酌情加入乌梢蛇以增强祛风之力。需要注意的是瘾疹的治疗方药中,风药基本没有单独使用,往往搭配清热药、利湿药,始能建功。
不得不提的是,虽说风药具有“胜湿”的作用,但临床运用时,不论治疗哪一种湿邪所致的疾病,风药极少单独使用。然而,在这些疾病的治疗方药中加或者不加风药,前后的治疗效果有着一定的区别。“风胜湿”或能为当代临床治疗湿邪为患提供一些新的方法。
综上,风药治疗这些疾病都是在《内经》“风胜湿”的理论指导之下实现的。虽然《内经》没有直接给出疾病的治疗方法,但却以高度概括的理念影响中医临床治疗的发展方向。历代的临床大家无不从《内经》中汲取智慧,提升临床思路,创制了一系列有效的具体疗法。整个中医临床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段对于《内经》不断诠释的历史,惟有好好研修《内经》,才能不断发展、加深对于临床的认识,增强临床诊疗的底气。
[1]廖晓红,张勇.“风能胜湿”理论探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9):94-95.
[2]王冰.王冰医学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8.
[3]费伯雄.医醇賸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12.
[4]李克光,张家礼.金匮要略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5]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赵锡武医疗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朱仁康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Study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Wind Prevailing Over Dampness
YE Qing
(Department of Nursing,Changzhou Higher Health Vocational Technology School,Jiangsu Province,Changzhou 213000,China)
The theory wind prevailing over dampness comes from Huangdi Neijing.During the Jin and Yuan Dynasties,the concept of wind medicine began to appear.By now,the method of using wind medicine to treat dampness disease is gradually mature from theory to practice.However,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is not very extensive.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the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ine created a series of ways to cure diarrhea,edema,urticaria and other diseases.
wind prevailing over dampness;wind medicine;Huangdi Neijing
10.3969/j.issn.1672-2779.2017.19.028
1672-2779(2017)-19-0066-03
江苏省卫生计生委科研课题【No.J201516】
2017-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