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以来韩国汉文学研究的新动向

2017-01-28

国际汉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人朝鲜韩国

引言

韩国汉文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更是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有无数的研究成果问世。21世纪的研究出现了几个不同于之前的热点问题,总结这些问题对于理解韩国学界的研究动向,预测今后的研究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选取了进入21世纪之后近十余年间韩国汉文学研究领域新出现的最具代表性的四大研究主题,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总结。

首先是区域文学,区域文学又称文学地理学,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新兴的汉文学研究主题。其次是“日常化”相关研究,这一研究主题体现出韩国汉文学研究细致深入的特点,象征着汉文学领域的研究已经突破了文学界限,上升到了社会文化、社会伦理层面。女性相关的研究主题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女性作家及描写女性情感为主题的汉诗研究的发展与延续,21世纪又出现了一些新突破。海外体验与交流既是之前使行文学的延续,也有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对比较文学的新阐释,这些都对中国学界的对外文化与文学交流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区域文学与文学地理学

进入21世纪以后,有关区域文学、文学地理学的研究陆续开始出现。2001年有关地域研究的成果还相对较少,而且仅限于个人研究,并未出现学会的特别企划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郑万朝的《南冥学派和晋州文化圈的特点》①郑万朝:《南冥学派和晋州文化圈的特点》,城南:藏书阁,2001年。、李钟默的《16世纪汉江的宴会与诗会》②李钟默:《16世纪汉江的宴会与诗会》,《韩国诗歌研究》2001年第10辑,第5—28页。以及《退溪学派与清凉山》③李钟默:《退溪学派与清凉山》,《精神文化研究》2001年第85辑,第3—31页。。其中《退溪学派与清凉山》一文探讨了退溪和其他文人对清凉山的认识以及相关文学活动。在另一篇文章中,李钟默主要探讨了16世纪士大夫文人在宴会和诗会上创作的作品,指出了其诗歌特征以及风流精神所在,与其说是地域研究,其实更接近于士大夫的“日常化”研究,可见2001年的区域文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到了2004年,区域文学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学会研究特辑。《东方汉文学》第26期以“地理学视野下的汉文学”为主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总共刊登了十篇论文,按照首尔、京畿、釜山、五台山(江原)、忠清南道、双谷双溪(忠清北道)、全罗北道、全罗南道、庆尚北道、庆尚南道的顺序对各地的汉文学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同年,李钟默在《地方化时代汉文学研究的视角与方向》①李钟默:《地方化时代汉文学研究的视角与方向》,《韩民族语文学》2004年第45辑,第35—56页。一文中指出,应该在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资料建设方面加强地方文学研究。此外也有与地域学研究相关的学位论文,金宗西在其博士论文《16世纪湖南诗坛与唐风》②金宗西:《16世纪湖南诗坛与唐风》,成均馆大学汉文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中,不仅研究了唐风在湖南诗坛的接受情况,还以诗会为中心考察了湖南地区诗坛的情况。

此外,韩国学界以赵东一为中心,开始探讨韩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位置,认为世界化其实是与地方化的发展趋势密不可分的。赵东一在2005年出版了《世界·地方化时代的韩国学》一、二卷,在书中对地方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提出了有利于地方发展的具体方案,并对世界化和地方化的关系进行了考察,为同时开展这两项研究提供了范例。该书拓宽了韩国文学的研究范围,对世界文学史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年,金泰俊在《文学地理·韩国人的心像空间》一书强调不能忽视地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特别是在韩国文学的研究中,文学史代表的是时间范畴,而地理代表的是空间范畴,从而明确地提高了文学地理学的地位。该书继承了《东国舆地胜览》等传统,并整合了近代以后的文学地理学体系,使其更加系统。

之后,有关区域文学以及地区代表人物的研究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出现了两部相关专著:《湖南汉诗的空间和形象》③朴明姬:《湖南汉诗的空间和形象》,首尔:景仁文化社,2006年。和《江原汉诗的理解》④金丰起:《江源汉诗的理解》,首尔:集文堂,2006年。。庆尚大学南冥学研究所为传播“通俗易懂的南冥学”发行了南冥学教育丛书。汉文学会的《地方化和汉文学》这一主题研究对以往的地区学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其中有两篇论文最为引人注目,其一是李钟虎的《地区汉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以安东地区为中心》,另一篇是郑满镐的《区域汉文学研究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李钟虎提议,为了发展区域汉文学研究,应分别开展汉文讲读、国汉理论、现场实习等工作,并且灵活地应用于文化商品。郑满镐从微观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致力于搜集未发掘的资料,指出现有的研究人力物力、资源有过于偏重某些领域的倾向,提倡成立一个地域学研究中心机构。

与往年相比,2008年区域文学、文学地理学研究对“文学作品产生的空间背景研究”这一主题颇为关注。《古典文学研究》第33辑刊载了“中原地区传统文化的文学地理学考察”专题研究相关论文,主要对达川·清风、华阳洞、果川、忠州等一一进行了研究。《大东汉文学》第29辑刊载了“汉文学创作现场以及相关遗迹的深层探索”主题研究学术成果,主要集中于研究庆尚道一带,并且探讨了文学地理学的新研究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专注于文学空间研究的论文,涉及的地点主要有洛东江、溪上、清凉山、四宜堂、长水寺、楮子岛和光阳梅花村等。⑤黃渭周:《洛东江沿岸游览与创作空间》,《汉学学报》第18辑,汉文学会主编,2008年,第1281—1309页;郑锡胎:《对溪上一带与退溪相关建筑物位置的考证》,《大东汉文学》2008年第29辑,第75—101页;田炳喆:《通过〈清凉志〉看退溪李滉和清凉山》,《南冥学研究》2008年第26辑,第301—330页;李钟默:《朝鲜后期京华世族的居住文化和四宜堂》,《汉文学报》2008年第19辑,第567—592页;李钟默:《探寻真洞长水寺和玉溪卢禛》,《南冥学研究》2008年第26辑,第405—437页;李钟默:《朝鲜后期楮子岛文化史》,《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30辑,第229—264页;李钟默:《光阳梅花村水月亭》,《儒生文化》2014年第26辑,第100—109页。

总体来说,有关区域文学、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地受到汉文学界的关注。从最初的由个别学者发起的研究,发展到学会特别企划主题研究,再发展到学位论文的发表以及单行本专著的出版,区域文学研究已经成为汉文学研究领域最热门的研究主题之一,优秀的论文层出不穷,其中也不乏有很多含金量高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目前的研究多以汉文学文本内容为基础,研究空间与地区的特征,实际还未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比如,研究智异山与金刚山文学有何差异,这些差异又是在怎样的空间背景下形成的,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尚未得出明确的答案,需要今后进一步探索可以将地理与文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新研究方法。

二、日常化

2005年起,汉文学界与韩国文学“日常化”相关的论文呈明显增长趋势。所谓“日常化”研究就是指关注小品文中所表现出的日常性研究在文化领域的拓展。①姜慧仙:《朝鲜后期女性对象的祭文及墓志铭所反映的日常性研究》,《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3辑,第57—83页;安大会:《楚亭朴齐家的日常生活—以小室诗文为中心》,《韩国汉文学研究》2005年第36辑,第117—150页;尹载焕:《17世纪汉诗中日常的意义与局限性—以梅山李夏镇为中心》,《汉文教育研究》2005年第24辑,第307—335页。这种研究倾向一直延续到2006年,有两个学会以“日常化”为特别企划的研究主题,包括《国文学研究》第14辑的“韩国文学与日常生活”专题研究,以及韩国实学学会的“实学、日常、文化”专题研究。②沈禹庆:《朝鲜后期文人喜爱的造景植物及造景文化》,《韩国实学研究》2006年第12辑,第91—120页;申翼澈:《李钰文学的日常性和事物认识》,《韩国实学研究》2006年第12辑,第179—211页。

“日常化”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主题,对于“日常化”这一主题的研究对象及范围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从2005、2006这两年发表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日常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个别作家为中心的日常性研究,或是研究个别领域与日常的关系。

2007年“日常化”依然是汉文学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但是对于“日常化”的研究对象已经开始从单一作家、单一领域的日常化研究转为研究某一特定群体,其具有普遍性的日常化生活。如韩国汉文学会发表了题为“生活和空间中的汉文学”研究论文集,其中收录了多篇论文,从音乐、舞蹈、宴会、绘画、居住空间、旅行等多个角度,研究了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此外还有针对日常性研究进行反思的论著。《汉文学和微观领域的多方交融》一文指出,近来汉文学者们发表的著作中涉及了很多微观要素,如发掘知识分子、女性、俳优等的内心世界,综合朝鲜正史、野史对朝鲜时代的日常生活情况进行复原等,认为汉文学者比历史学家更适合研究微观领域,但汉文学者在日常化领域尚未取得真正有价值的成果。③白承钟:《汉文学和微观领域的多方交融》,《东洋汉文学研究》2007年第24辑,第5—23页。

之后日常化相关研究仍然以士大夫的日常化为研究主题。《大东汉文学》以“士大夫的日常”为企划研究主题,刊登了一系列研究论文。与之前的不同之处在于,2009年的日常化研究倾向于以日记资料为研究基础。黄载文通过研究日记资料考察了士大夫们的官职生活;④黄载文:《仕宦日记与官职生活》,《大东汉文学》2009年第30辑,第41—78页。李成妊考察了朝鲜时代妓女的服役生活;⑤李成妊:《通过日记看朝鲜时代妓女的立役及运用》,《大东汉文学》2009年第30辑,79—112页。吴勇元通过‘考终日记’考察了面临死亡的大山李象靖的日常生活⑥吴勇元:《考终日记和面临死亡的学者的日常》,《大东汉文学》2009年第30辑,第113—147页。。黄渭周先生提到,目前发现的日记资料多达1600余种⑦黃渭周:《朝鲜时代日记资料和〈秋渊先生日记〉》,《大东汉文学》2009年第30辑,第257—283页。,按常理推算,随之而来的应该是以日记资料为基础的新一轮“日常化”研究热潮。但有趣的是,从2009年之后有关日常化的研究热潮逐渐消退,有关笔记日记的研究仍在继续,但是研究重点已经不再是日常性。比如,2011年金何罗⑧金何罗:《俞晚柱〈钦英〉研究》,首尔大学国语国文系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在博士论文中对俞晚柱的日记《钦英》进行了研究,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揭示作品反映出的俞晚柱的自我认识。

以“日常化”为主题的研究乍看之下很有新意,但是研究的切入点并不容易把握,对于将文学研究上升到文化研究的层次,符合汉文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探索有可能开辟出新的汉文学研究方法论,但要有广泛知识的储备与大量的资料积累为研究基础,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深入有价值的研究,反而是上述提到的大量新发现的日记资料是否可以发掘出可研究的内容值得思考。

三、女性文学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文化原因,韩国汉文学的作家多为上层士大夫男性,因此有关女性的汉文学研究一直处于边缘位置,韩国古典女性文学会的成立使得韩国汉文学领域与女性相关的主题得到了应有的关注。①朴京男:《2009年汉文学研究动向》,《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22辑,第329—374页。

事实上,2000年以来,韩国汉文学界与女性文学相关的研究主题已经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纵观近十年来的女性文学研究,根据主题内容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对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的解读。早在1999年,李慧淳就在《韩国古典女性作家研究》一书中对女性汉文学作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其后,2002年朴茂瑛②朴茂瑛:《妓女汉诗的扭曲与反抗》,《韩国汉诗研究》2002年第10辑,第373—402页。研究了古代妓女所作汉诗,反驳了一直以来认为妓女所作汉诗属于个人抒情诗的这一观点,认为妓女所作汉诗实际上是表现男性欲望的文本。除女性汉诗之外,对女性作家所作的其他文体类文本也有研究。如安顺玉③安顺玉:《〈湖东西洛记〉的写作方式与主题特征》,东国大学国语国文系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对朝鲜后期女性所作女性山水游记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金锦园《湖东西洛记》的文体特征与主题特性。此外,还有研究是将韩国女作家与中国女作家进行比较,探讨其相似性与差异。如将韩国女作家许兰雪轩与中国女诗人薛涛的作品进行比较④潘越:《许兰雪轩与薛涛的文学世界》,嘉泉大学国语国文系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还有将韩国的金云楚与中国的薛涛进行比较⑤李震宁:《金芙蓉和薛涛的诗歌比较研究》,中央大学国语国文系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对两位诗人的生活、文学思想及文学作品进行了比较研究。

第二类是研究男性作家作品中体现出的女性观与女性意识情感。弘益大学的金东俊⑥金东俊:《2003年汉文学研究动向》,《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2辑,第263—299页。在总结2003年汉文学研究动向时指出,由李慧淳等15位学者合著的《韩国汉文学史的女性认识》一书首次探讨了男性视角下的女性认识。但其实在2002年就有考察士大夫文人作品中女性观与女性意识的研究,这些研究否定了以往立足于朱子学、父权制的意识形态下,对封建女性观和女性意识千篇一律的认识,并且通过对个别作家与女性相关作品的研读,探究其对女性的认识。比如李慧淳⑦李慧淳:《河西金麟厚的女性观》,《韩国古典女性文学研究》2002年第4辑,第189—220页。研究了河西金麟厚先生的女性观,任侑炅⑧任侑炅:《通过研究吴瑗与女性相关的作品研究其女性意识》,《韩国古典女性文学研究》2002年第5辑,第57—83页。研究了吴瑗的女性认识。朴瑛敏在《韩国汉诗和女性认识的构图》一文中对以女性为话者或体裁的士大夫汉诗做了纵向研究,发掘出了女性认识与美学特征的结合。安大会⑨安大会:《18世纪女性话者诗的大量创作及其文学史意义》,《韩国古典女性文学研究》2002年第4辑,第127—156页。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探明了16世纪以来,在复古主义影响下,女性话者诗盛行的原因,并具体探讨了18世纪女性话者诗盛行的情况。金暻美等发掘整理了很多新的资料,研究了有关女性的祭文、行状、行纪、传、碑文、墓志铭等,并将研究成果收录在名为《17世纪女性生活史资料集》一书中,这些资料的记录对象虽是女性,但作者大多是男性文人。通过这些资料,不仅可以考察女性的生活及文化,还可以了解到男性士大夫的思想,对女性汉文学研究领域的拓展贡献十分显著。

第三类研究是探索女性处于弱势地位及被边缘化的原因。2003年李智凉在名为《古典文学研究中有关女性主义问题的争议》一文中提出了女性文学研究应该解决的三项课题,从而探索出女性社会地位形成的原因。第一,父权社会制度是都应该被认定为邪恶的,抑或是它只是社会历史问题的产物?第二,《周易》中所述的阴阳论是否是导致女性被贬低及压制的根源?《周易》中阴阳是对等互补的,应该正确理解儒家思想。第三,是否所有的两班贵族都是不道德的存在?作者注意到金万重曾提到两班士大夫是不合理社会制度的寄生虫,是其受害者,因此认为有必要探讨两班贵族制度与女性社会地位的关系。有关女性被边缘化原因的探索在2009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女性研究论文,主要研究使得女性被疏离的社会法律制度。除了《高丽史》及《朝鲜王朝实录》以外,还以法典、检案以及大河小说为研究文本,对高丽时代后期至朝鲜朝后期的女性法律地位、针对女性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等进行了研究。①金兰玉:《高丽后期女性法律地位—以犯罪和刑罚为中心》,《韩国古典女性文学研究》2009年第19辑,第35—63页;金恩雅:《朝鲜前期女性的法律地位》,《韩国古典女性文学研究》2009第19辑,第5—33页;郑智泳:《朝鲜时代与妾相关的规定:以法典类为中心》,《韩国古典女性文学研究》2009年第19辑,第65—92页;白玉敬:《朝鲜时代女性暴力与法律:以庆尚道地区的〈检案〉为中心》,《韩国古典女性文学研究》2009年第19辑,第93—126页;张时光:《大河小说的女性与法》,《韩国古典女性文学研究》2009年第19辑,第127—178页。

此外,姜明官在2008年出版了《烈女的诞生》一书,提出是男性和两班改变了女性的思想,认为制度和书籍使得女性成为被动的对象,从而引发了很多争议。2009年女性文学研究者李景河②李景河:《三纲行实图的暴力性再考—以烈女篇为中心》,《古典文学研究》2009年第35辑,第453—483页。与李智凉③李智凉:《烈女的诞生及其解析》,《民族文学史研究》2009年第40辑,第438—446页。分别撰写文章对其观点进行了反驳。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女性文学研究已经超越了文学的界限,到达了社会文化学、伦理学的层面。其中,与中国相关的女性作家作品研究多为单一作家的比较研究,或许可以尝试从其他的角度进行比较,例如比较中韩两国男性作家作品中的女性话者表达方式与女性观、女性认识等,这种研究是否可行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四、海外体验与交流

近来散文研究的一大趋势就是突破文学的界限,达到了文化研究的层面,其中对东亚文化交流的关注可谓是近年来最热的话题之一。这一主题之前主要体现为海外体验研究,而海外体验研究在21世纪之前主要集中在使行文学的研究。进入21世纪之后,使行研究的重点才开始逐渐扩展到海外体验方面,尤其注重朝鲜时代文人与明清文人的文化与文学交流,并将研究主题扩展至东亚交流,既包括直接交流,也包括文献交流与文学批评方面的交流等。

21世纪初期,使行文学的研究仍在持续,魏红通过《老稼斋燕行日记》研究了作者金昌业对清朝认识的变化在作品中的表现及其叙述特征。④魏红:《〈老稼斋燕行日记〉研究:以对清朝的认识为中心》,成均馆大学国语国文系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曹荣镐研究了李元祯燕行录的特征及意义,认为与同一时期的其他燕行录相比,李元祯的燕行录对清朝的实际情况描写更为细致。⑤曹荣镐:《归岩李元祯燕行录研究》,启明大学汉文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有关海外体验及文化交流主题汉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个别作家的使行诗文以及《皇华集》的研究。李君善⑥李君善:《使行诗的特征及开展情况》,《东方汉文学》2010年第42辑,第31—50页。不拘泥于某个特定时期或是个别作家的使行诗,考察了从高丽末期至朝鲜后期每个时期的开展情况。具体来说,首先对使行诗的范围及定义进行了探讨。其次为找出使行诗的内容特征,将其按照异国见闻、遗址探访、与中国文人的交流等进行分类研究。此外,还有探索18—19世纪出使中国的行迹,并记录旅行见闻体会的研究⑦金血祚:《通过〈热河日记〉看燕行使臣的衣食住行》,《汉文学报》2009年第20辑,第71—116页;金勇泰:《1790年柳得恭眼中的东亚:以〈热河纪行诗注〉的分析为中心》,《汉文学报》2009年第20辑,第145—172页。,以及旨在探求朝鲜人对中国认识变化情况的研究⑧严泰雄:《燕行体验中表现出的记忆的变化情况以〈戊午燕行录〉和〈燕行歌〉为中心》,《汉文学报》2009年第21辑,第101—131页。。

孙裕卿⑨孙裕卿:《通过〈皇华集〉看企斋申光汉的作家认识》,《汉文古典研究》2011年第23辑,第37—68页。研究了《皇华集》中体现的明使张承宪的日常面貌以及作家申光汉的作家认识。金贤女⑩金贤女:《金进洙〈燕京杂咏〉研究》,首尔大学国语国文系硕士论文,2012年。和林濬哲⑪林濬哲:《通过幻戏诗看清代北京的幻术——以金进洙〈幻戏宴〉二十八首为中心》,《东亚文化研究》2011年第50辑,第215—248页。通过金进洙的记录,探讨了朝鲜人去清代北京的体验情况。李钟默⑫李钟默:《汉诗的普遍价值及与中国文人的诗文交流》,《韩国诗歌研究》2011年第30辑,第35—64页。认为,汉诗是东亚文明的代表,朝鲜与中国交流的过程是一种互相夸耀彼此文明优越性的过程。诗文的交流可谓是文明的对决。清朝强盛的18世纪,朝鲜文人与中国的汉族文人在交流的过程中,在文化方面找到了相对于满族的优越感,形成了共鸣。汉诗慢慢从正式交流活动转变为私下交往,建立起了友谊的桥梁。

千金梅①千金梅:《18—19世纪朝鲜清朝文人尺牍交流研究》,延世大学国语国文系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介绍了27种交流尺牍资料,并以这些资料为基础,以18世纪北学派和19世纪北学派的后继者们为中心考察了朝鲜与中国文人交流的情况。王琳童②王琳童:《19世纪朝鲜与清朝文人的交流》,成均馆大学东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分析了19世纪金景善所著的燕行录《燕辕直指》,揭示了朝鲜和清朝文人交流的情况及对彼此的认识。权政媛③权政媛:《通过尺牍看与清代学者的交流》,《东洋汉文学研究》2011年第32辑,第103—128页。研究了1765年洪大容的燕京之行引发了朝鲜文人与中国文人的交流以后,李德懋、朴齐家等人通过尺牍与清代文人进行交流的情况。朴寿密④朴寿密:《朝鲜的中国书籍引入情况及其意义》,《东亚文化研究》2011年第50辑,第125—154页。以中国的序班和琉璃厂为中心,考察了朝鲜与中国之间书籍流通的情况及其意义。李元锡⑤李元锡:《朝鲜与清朝的学术交流与通学学术观》,《明清史研究》2012年第38辑,第273—318页。以19世纪前期扬州学派和秋史金正喜为中心,考察了朝鲜和清朝的学术交流情况。朴现圭⑥朴现圭:《朝鲜朴齐家、柳得恭与清朝画家罗聘的画缘》,《韩国学论丛》2013年第50辑,第69—96页。对朴齐家、柳得恭与清朝画家罗聘之间的画缘进行了分析,展现了朝鲜与明清文化交流的友好性与多样性。林永吉⑦林永吉:《19世纪朝鲜文人与清朝江亭展禊文人的交流小考》,《汉文学报》2013第29辑,第323—352页。对19世纪前期和中期的燕行使遇到的清朝文人集团进行了分析,并聚焦“江亭展禊”,阐明了两国文人交流的情况。金允朝⑧金允朝:《18世纪后期中韩文人交流与李调元》,《韩国学论丛》2013年第52辑,第443—468页。对18世纪后期四家诗人与朴趾源等留下的清朝李调元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朝鲜和清朝文人之间的交流情况。李春姬⑨李春姬:《朝鲜李尚迪与晚晴文人王鸿的交游——以尺牍为媒介》,《韩国学论丛》2013年第50辑,第7—35页;李春姬:《朝鲜中后期汉文学与明清文学大家——道光咸丰年间大家祁隽藻与朝鲜文人李尚迪的交流》,《韩国汉文学研究》2015年第57辑,第343—375页;李春姬:《中韩文士的交流圣地——北京宣南》,《渊民学志》2014年第21辑,第73—108页。对朝鲜文人李尚迪与晚清文人王鸿的尺牍交流、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李尚迪与清朝大家祁隽藻的交流情况以及朝鲜时代和明清时代两国文人交流较多的北京宣武门一带进行了考察。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采取相反的视角,重点放在与朝鲜人士交流的清朝文人身上。刘婧⑩刘婧:《朝鲜典籍情人序跋考论》,《大东汉文学》2013第39辑,第505—531页。对49位清朝文人为朝鲜文人题写的96篇序跋文进行了调查,总结出分布时期,探讨了其社会与文化史意义。千金梅⑪千金梅:《壬午军乱时期中韩文士的文化交流》,《韩国学论丛》2013年第50辑,第37—68页。以壬午军乱时期访问朝鲜的清朝文人为主题,考察了具体的人物,以及两国文人共同关心的问题。

成均馆大学大东文化研究院以出使中国及日本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及译官为中心,研究了17—19世纪韩国与世界交流的实际情况,相关研究成果包括17—19世纪的东亚中日韩知识交流情况、18—19世纪初知识及信息的流通体系及中间阶层以及朝鲜王朝与琉球使节团在断绝外交关系时在北京的接触等。⑫林荧泽:《17—19世纪的东亚韩中日间的知识交流情况》,《大东文化研究》2009年第68辑,第7—23页;陈在教:《18—19世纪初知识及信息的流通体系及中间阶层》,《大东文化研究》2009年第68辑,第81—112页;夫马进:《断交期间朝鲜—琉球使节团在北京的接触》,《大东文化研究》2009年第68辑,第25—42页。 金文京:《高丽本孝行录与中国〈二十四孝〉》,《韩国文化》2009年第45辑,第3—14页;李钟默:《17—18世纪传入中国的朝鲜汉诗》,《韩国文化》2009年第45辑,第15—49页。

在研究中韩两国知识交流时,有一部分学者着重于文献交流的研究。相关研究包括论文主要有高丽本孝行录与中国《二十四孝》关系的研究,以及对于17—18世纪在中国传播的朝鲜汉诗的研究等。⑬韩国汉文学会还对中国的影响做了专题研究。研究了从郑梦周的诗到茶山的论语说,各个时代的文人对中国的文学、哲学的参考及接受情况。包括郑梦周诗对楚辞接受的研究、荪谷李达对乐府诗接受的情况及美学成就、朝鲜中期文人对韩愈文章的注释及其意义、韩国诗歌论受《诗经》的影响等。①郑日男:《郑梦周诗对楚辞接受的研究》,《韩国汉文学研究》2009年第44辑,第23—50页;金宗西:《荪谷李达对乐府诗接受的情况及美学成就》,《韩国汉文学研究》2009年第44辑,第51—84页;郑载喆:《朝鲜中期文人对韩愈文章的注释及其意义》,《韩国汉文学研究》2009年第44辑,第115—144页;尹仁铉:《韩国诗歌论受〈诗经〉诗的影响》,《韩国汉文学研究》2009年第44辑,第145—183页;金彦钟:《茶山论语说的梗概及精髓》,《韩国汉文学研究》2009年第44辑,第185—205页。

对实学的研究也扩大到了东亚层面,韩国实学学会在《韩国实学研究》第18期上的企划论文集探讨了在东亚层面实学的意义,对东亚实学概念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东亚地区“新实学”的研究方向。②林荧泽:《东亚实学概念的确立》,《韩国实学研究》2009年第18辑,第7—39页;葛荣晋:《时代呼唤东亚“新实学”》,《韩国实学研究》2009年第18辑,第119—135页。

有很多研究是关注对中国文坛的认识、接受及批评情况的。在与诗选集相关的研究中,以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研究占主流。俞正③俞正:《19-20世纪初清人编撰朝鲜汉诗文献研究》,延世大学国语国文系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研究了19世纪至20世纪初,清朝人编撰的朝鲜汉诗文献。卢京姬④卢京姬:《东亚文化交流和韩国汉文学:17世纪前半叶明代文坛发行的朝鲜诗选集及对朝鲜汉诗的认识》,《韩国汉文学研究》2011年第47辑,第33—63页。研究了17世纪前半叶,明朝文坛朝鲜汉诗选集的发行情况,以及对朝鲜汉诗的认识。

诗话研究也是韩中文化交流研究的重心。初家男⑤初家男:《通过李书九的〈薑山笔豸〉看清代考证谈论的影响》,延世大国语国文系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通过研究1778年李书九编撰的诗话集《姜山笔豸》,论证了李书九受到了清代考证言论的影响。尹廷琦将自己的诗文托付给燕行使带给清朝文人画家周棠,周棠看后写了《兰西批评》。金志泳⑥金智泳:《〈兰西批评〉反映的韩中文人交流及文学批评情况》,《韩国汉文学研究》2011年第47辑,第711—738页。以此为中心,研究了当时的朝鲜与中国文人进行文学批评交流的情况。

与汉诗批评相关的中国文学接受情况的研究也不在少数,相对比较集中于对于杜甫诗歌的接受情况的研究⑦金南伊:《朝鲜前期对杜甫诗理解的水平及〈杜诗谚解〉发行的文学史意义》,《韩国语文学研究》2012年第58辑,第123—164页;孙灿植:《杜甫诗〈同谷七歌〉在韩国的接受情况》,《汉语文教育》2011年第24辑,第67—103页;李国振:《杜甫诗〈北征〉的接受情况及对其意义的研究》,《东洋汉文学研究》2011年第33辑,第71—107页。。安世铉⑧安世铉:《李钰对金圣叹〈西厢记〉批评接受情况及发展》,《语文研究》2011年第39辑,第411—439页。论证了在李钰文学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了金圣叹《西厢记》批评文消遣的文学论和极微论的影响。朴京男⑨朴京男:《金昌协、钱谦益看王世贞的视角》,《古典文学研究》2011年第39辑,第229—267页。比较了金昌协和钱谦益看王世贞的不同视角。论证了他们在评价王世贞时,会根据个人所处的立场不同而变化,或是看到与事实不吻合的负面信息。李学堂、魏红⑩李学堂、魏红:《李德懋对明代文学批评的考察》,《韩国实学研究》2011年第21辑,第201—235页。认为李德懋在评论明代文学批评情况时主要以拟古派和公安派的主要作家为主。李澈熙⑪李澈熙:《朝鲜后期对竟陵派的批评情况》,《语文研究》2012年第40辑,第445—471页。分析了朝鲜后期对竟陵派的批评情况,认为朝鲜文人在面对竟陵派独特的文艺美时,所持态度具有两面性,在被竟陵派的魅力吸引的同时又表现出戒备的态度。张裕升⑫张裕升:《对前后七子的接受与对秦汉古文派确立的批判考察》,《汉文学论集》2013年第36辑,第97—128页。认为,朝鲜后期对前后七子的接受与壬辰倭乱之后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将朝鲜后期受前后七子影响的文人称为“秦汉古文派”有将其文学倾向过于简化的危险。郑珉⑬郑珉:《19世纪东亚的慕苏热潮》,《韩国汉文学研究》2012年第49辑,第397—430页。认为,始于清朝翁方纲的追慕苏东坡热潮也对朝鲜时代诗人申纬和金正喜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在20世纪初甚至扩散到了日本。

与交流相关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整理目录的方式,即谁与谁相遇、交流了些什么、读了什么文章等,从宏观的角度考察,并对其进行目录式的整理。第二种是针对一个人或一本书中的一篇文章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旨在发掘通过交流之后,引发了那些具体的变化,并探究这些变化的意义。2009年之后的相关论文主要采用的是第二种研究方式,也就是说现在对于“交流”相关内容的研究已经突破了表层、形式层面的研究阶段,达到了发掘内部潜在意义的阶段。

结语

本文针对21世纪韩国汉文学界新出现的区域文学、日常化、女性文学以及海外体验与交流四大主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在这四个主题中,前两者属于全新的视角,后两者则属于现有研究视角的延伸与扩大。

区域文学的研究方兴未艾,但这种研究不应该仅仅成为一种流行,而是应该更加深入和系统地连接起来,为文学史的整体研究做出贡献。日常化的研究虽然一度很热,但目前已经逐渐停滞。这一领域的研究资料十分丰富,如何利用这些资料,将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有机地联系起来,拓展研究领域的深度,可以说是这一主题的研究摆脱困境的关键。女性文学研究并非新主题,但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主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研究成果更加丰富,对女性文学的评价也日趋客观和肯定。今后如果能将跨领域的女性文学研究扩展到比较研究的范畴,则可以取得更多有价值的成果。随着国际化时代的发展,预计海外体验与交流这一主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是研究的热点。中韩两国研究人员各有所长,如能就某一主题进行合作,展开共同研究,一定可以取得更多突破性的进展。

猜你喜欢

文人朝鲜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文人吃蛙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
韩要求朝鲜为泄洪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