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旅游思想的社会价值及其理论基础

2017-01-27李永文

南都学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管治全域价值

李永文,许 鸿

(海口经济学院 旅游与民航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全域旅游思想的社会价值及其理论基础

李永文1,许 鸿2

(海口经济学院 旅游与民航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其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态等四个方面。全域旅游思想的形成,是完全建立在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旅游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管治理论、价值工程和价值链理论等基础之上的。全域旅游思想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非同凡响,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我国凡是具有全域旅游发展条件的地区,可以不容置疑地大力发展。

全域旅游思想;社会价值;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管治理论;价值工程与价值链理论

一、全域旅游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

(一)全域旅游思想产生的背景

目前,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综合,辐射带动面越来越宽,综合影响力越来越强,优势越来越凸显,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国各地新的整体战略选择,越来越多的地方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甚至是主导产业,将全域旅游作为整体提升区域发展水平的战略。创新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全域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的创新、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更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全域旅游拓展了旅游发展的新空间,培育了旅游新的增长极,构建了旅游产业新体系,创造了旅游消费的新热点,创造了旅游发展的新引擎。

(二)全域旅游的研究进展

自从李金早先生提出全域旅游思想以来,最近两年全国旅游理论界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全域旅游学术大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全域旅游的概念、发展理念、战略意义、作用等。例如,厉新建、石培华两位学者,从创新旅游发展的角度诠释了全域旅游的内涵[1][2];刘锋、厉新建、马蕾等学者,从供给侧改革方面论述了全域旅游要解决的主要问题[3][4];胡跃龙、窦群两位学者从旅游创新发展的视角阐述了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应该高度关注的几个问题[5];吴必虎教授则在全域旅游视野下,探讨了“旅游+”的系统应用问题[6]。至于全域旅游思想在各地旅游开发中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则更多。但是,具体到全域旅游思想的社会价值表现,以及全域旅游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等纯理论层面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涉足。笔者基于这一点,才开始了该课题的研究,形成了该成果。

(三)全域旅游思想的实质

关于全域旅游的概念,李金早先生曾指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7]。从李金早先生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全域旅游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首先,全域旅游是就一定区域而言的。即全域旅游所指的区域是指涵盖多种产业、多个居民点、多个景区景点的区域,其区域范围可小到一个乡(镇),大到一个省(市)。

其次,在全域旅游发展地区,区域内虽有多种资源和产业,但旅游资源和旅游业最具优势,其他资源和产业相形见绌,区域经济是在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带动下而发展的。

再次,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为核心的地域空间系统。即在全域旅游发展地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的打造,都是以旅游为核心要素,以有利于旅游发展为宗旨所形成的地域空间系统。

最后,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更高层次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转变。其建设内容由传统的旅游景点景区建设,转变到包括景区景点建设及其赖以存在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建设;其建设主体由原来单一的旅游行业,转变为社会所有行业与部门;其业态由原来的旅游业自称的内部六要素,转变到通过“旅游+”而形成的多产业融合;其管理由原来旅游部门的“自我封闭”式管理,转变为社会多部门参与的“共同管治”。

二、全域旅游思想的社会价值

全域旅游思想的社会价值,是指人们通过贯彻落实全域旅游思想,区域旅游建设与发展能够满足社会物质的、精神的、生态的等各方面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社会价值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就目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不同领域而言,主要包括社会经济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社会政治价值和社会生态价值等。

(一)社会经济价值

社会经济价值是指经济行为主体从产品和服务中获得利益的价值衡量,这里是指全域旅游思想对于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经济价值又可分为直接经济价值和间接经济价值。直接经济价值是指全域旅游思想在指导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旅游行业自身所取得的经济利益。间接经济价值是通过旅游经济的乘数效应,给旅游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从以往大量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实例和经验总结看,旅游经济的发展不管其直接经济效益还是间接经济效益都比其他产业经济要好。而今天的全域旅游发展思想,是在以往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变革(如单一旅游向“旅游+”的转变、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粗放旅游向精细旅游的转变、封闭旅游向开放旅游的转变、旅游企业单打独斗向社会共建共享的转变,以及国际旅游合作形式的转变等)后形成的一种新理念,而在此理念下推出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会更好,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价值会倍增。

(二) 社会文化价值

社会文化价值是指客观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一定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质或者能够反映一定文化形态的属性。全域旅游思想既是旅游科学文化发展的创新性表现,也是旅游文化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尤其是在我们国家,旅游业通过30多年的发展,无论其规模或效益都已跃居到世界前列地位,如果再想有一个飞跃发展,就必须有新的变革,有新的思想和理论指导。全域旅游思想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它在促进我国旅游发展方面所展现出来的科学文化价值将是无法估量的。众所周知,一种事物的文化价值是社会的产物,文化价值任何时候都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全域旅游思想自然也是如此,它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它在世界旅游产业发展中所展现出来的科学文化价值更是无法估量的。

(三) 社会政治价值

社会政治价值,主要指人们对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做出的价值判断,也指人们所希望得到的具有政治意义的事物。全域旅游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后一个方面。与其他价值形态相比,社会政治价值的形成更具有群体性质,它往往是被一个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普遍接受的衡量尺度。众所周知,全国脱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更快建成社会主义强国,既是十三亿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长久以来所追求的宏伟经济发展目标,也是其长久盼望实现的宏伟政治目标(任务)。全域旅游思想就是这样,它体现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意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全域旅游思想体系中,“共融和共享发展”等理念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所谓共融、共享发展,就是通过“旅游+”发展模式充分释放旅游业的综合功能,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如通过“旅游+”实现各业共同发展;通过共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美丽生态环境等,共享美好生活;通过全域旅游发展,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旅游扶贫和中国模式的乡村城镇化等。

(四)社会生态价值

社会生态价值,是生态环境科学术语,指哲学上“一般价值”的特殊体现,包括人类主体在对生态环境客体满足其需要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判断、人类在处理与生态环境主客体关系上的伦理判断,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独立于人类主体而存在的系统功能判断等。社会生态价值的表现形式包括生态的经济价值、伦理价值和功能价值三个方面[8]。在全域旅游发展思想中,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建设十分注重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始终把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旅游发展的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生态价值中的经济价值、伦理价值和功能价值。尤其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其目的就是增进人们对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的理解;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基础之上的[9]。

三、全域旅游思想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一种科学思想或理论的提出,不是随意而为的,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事物发展规律和相应的学科理论基础之上的。全域旅游问题属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旅游经济问题,其发展既受制于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受制于区域内部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其思想的形成必然是建立在与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等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理论基础之上的,诸如地域分工理论、旅游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管治理论、价值工程与价值链理论等。

(一)地域分工理论

地域分工理论,又称地理分工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理论。苏联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巴郎斯基运用马克思观点,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地理分工理论。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与部门分工一道成为社会分工的两种基本形式。地域分工通常是通过地域间的部门分工及其所反映的地域间部门结构的差异显示出来的,它是在生产地与消费地分离、靠运输进行交换的条件下形成的。通常条件下,实现地域分工的前提是产品在生产地的价格与运费之和低于在消费地生产同种产品的价格。合理的地域分工有利于地区间的相互支援与合作,充分利用各地的生产优势条件,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地域分工是一种既稳定又非常活跃的过程,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紧密相关。区域生产条件的差异是地域分工形成的自然与物质基础,区域生产专门化是地域分工的具体表现。

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同其他产业一样,同样存在着一个合理的地域分工问题,即旅游经济学所讲的“合理布局旅游生产力”。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虽然空间面积很大,但并不意味着都可以发展旅游业。另外,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看,也不允许片面发展旅游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由于各地区之间的自然、技术及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为旅游产业布局提供的适宜性和可能性条件也就各异,从而产生空间地域差异所引起的单位旅游产品在劳动消耗上的差别,以及布局经济效益的不同。因此,在旅游产业的区位选择时,应该在旅游资源条件、环境条件、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比较好的地区优先发展。这样才符合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才有好的旅游经济效益和旅游发展环境。

李金早先生在谈到如何正确理解全域旅游,避免陷入认识误区时,曾明确指出:就目前来讲,我国并不是所有地区都有条件实行全域旅游,全域旅游要分步推进,且不能搞运动,不能刮风。有条件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地区,一般应具有几个“主”的特点,即区域内有明显的旅游主打产品,旅游资源禀赋高,旅游产业覆盖面广,旅游业有优势成为该区域的主导产业、主体功能、主打品牌。由此可见,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地区选择是严格建立在旅游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基础之上的。

(二)旅游系统理论

“系统”(System)是当今社会被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系统论认为,系统是一组结构有序的要素、属性、对象或过程的集合。系统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都广泛存在着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系统。旅游系统是系统的一个方面,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旅游功能的有机整体。有学者认为,就一个旅游区(或景区)而言,旅游系统是由旅游系统中的主体、客体、媒介体三要素构成[10]。

旅游系统的运行不仅受其内部结构和具体内容所影响,而且还与其外部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因为旅游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与外部环境时刻保持着密切的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等的交换与联系,如果中断了这些交换与联系,旅游系统将无法运行与生存。

上面我们所阐述的旅游系统及其结构组成,是就一个旅游区(或景区)而言的,其区域范围有限,系统内部的要素关系以及旅游系统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相对简单,系统问题的解决相对也比较容易。至于全域旅游,其系统性更强,可以说是一个包括地域范围更大、系统要素更多、要素关系更为复杂,处理起来更为烦琐的地域旅游系统。首先,从地域范围看,前者是一个旅游区(或景区),后者是一个包括旅游区(或景区)在内的行政区;其次,从包括的系统要素看,前者主要涉及旅游系统内部的人、事、物,以及旅游系统的周边环境,后者则除了包括旅游系统内部的人、事、物之外,还包括地区内部的其他产业、各种社会事物,以及地区内、外部的环境;再次,从各种关系的处理看,前者仅处理好旅游系统内部以及旅游系统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即可,而后者则除了这些关系之外,还要处理好地域内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旅游事务与其他社会事物,以及地域内、外部环境关系的处理等,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因此,解决全域旅游的发展问题,没有一个高度完善的旅游系统理论做指导,不用系统观点、系统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不行的。关于全域旅游的系统性特点,我们从其概念和内涵、全域旅游思想的形成背景、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具体要求等方面,都可得到充分体会。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发展的模式产生怀疑并展开讨论。 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与会者的认可并形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共同发展,即世界上每个国家和地区要共同发展;二是协调发展,既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的整体协调,也包括世界、国家和地区三个空间层面的协调,还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以及内部各个阶层的协调;三是公平发展,公平发展包含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后者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四是高效发展,即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协调下的高效率发展;五是多维发展,即各国与各地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该从国情或区情出发,走符合本国或本区实际的、多样性、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 GraphPad Prism 5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绘图。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 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检验水准(α)为 0.05。

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以后,在旅游领域也迅速得到应用,成为指导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区域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基础之上的,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们的旅游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进行保护,使后人具有同等的旅游发展机会和权力。区域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关注的是旅游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环境的保护。在发展指标上,不单纯用旅游收入作为衡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指标衡量其发展。这种多指标综合性考虑,能够较好地把旅游经济发展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区域旅游经济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如果今天我们从可持续发展或区域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去审视全域旅游问题,可以发现全域旅游思想是完全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从全域旅游的概念、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全域旅游建设的主要任务,到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检查验收的标准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及相关要求。例如,在概念和内涵上,曾明确指出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其指导思想是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在建设任务上,要求全域旅游体现五大特征,即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统筹规划全区建设、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以及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验收指标方面,赋予“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项有一票否决权。其内容包括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区最大承载量核定与控制、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推进绿色旅游认证等。

(四) 旅游管治理论

管治理论是目前正在被管理学界逐渐认可并广泛使用的一种理论。关于“管治 (governance) ”的内涵,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11][12][13][14][15][16],综合这些不同认识可以发现,管治不同于传统的以控制和命令手段为主的“管理”模式,管治是通过多种利益集团的协调与合作达到对社会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实现“共赢”的社会治理模式,即管治是通过不同利益集团的协商、合作达到资源最有效配置的方式,用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调控的缺陷。张京祥先生将管治的基本特征概括如下:(1)管治不是一套规章制度,而是一种综合的社会过程;(2)管治的建立不以“支配”“控制”为基础,而以“调和”为基础;(3)管治同时涉及广泛的公私部门及多种利益单元;(4)管治虽然并不意味着一种固定的制度,但确实有赖于社会各组成部分(部门)之间的持续相互作用[12]。

旅游管治理论是管治理论在旅游管理方面的应用,目前初见于旅游规划管理[17]。旅游管治是指在对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未来发展时,不同利益群体通过沟通、协调使原本相互冲突的利益得以调和,共同参与旅游发展中涉及的各种资源的分配与利用,制定相关制度并共同遵守,彼此合作与共赢,从而在保证旅游者完美体验经历的同时,实现区域内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均衡与优化。

(五)价值工程理论

价值工程(简称VE)是以产品或作业的功能分析为核心,以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为目的,力求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或作业所要求的必要功能的一项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其基本思想,就是以最少的费用换取所需的功能。价值工程是一门显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价值的资源节约型管理技术。目前在工程建设和生产发展、组织经营管理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旅游经济发展和旅游管理等方面也有大量应用[18][19][20][21],曾解决了旅游经济效益、旅游不动产、旅游产品改进、旅游产品设计与价值增值等方面的许多问题。

如果用价值工程理论去审视全域旅游问题,全域旅游不也是以提高旅游产品的价值为目的吗?不也是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旅游产品必要功能的旅游开发活动吗?说到底,全域旅游发展的基本思想是以本地有限的资源,以最少的旅游开发成本,换取旅游经济效益最大化,使当地的所有自然与人文事物发挥出最大的旅游功能。

(六)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不同于价值工程理论。波特认为,价值链是指“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包括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

旅游的价值链现象在区域旅游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在旅游与第一、第二、第三三大产业之间,存在着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和其他产业旅游的现象,在与旅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行业价值链,如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行业之间,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也同样存在着企业的价值链,如宾馆内部客房与餐厅、小卖部等。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其他产业、其他行业、其他企业等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因此,价值链理论在解决旅游问题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22][23][24][25][26]。

全域旅游思想就是基于旅游业与各产业、各行业,以及旅游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关系而提出的。价值链理论在全域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讨论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全域旅游思想是旅游发展理念的创新、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更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全域旅游思想拓展了我国旅游发展的新空间,培育了旅游新的增长极,构建了旅游产业新体系,创造了旅游发展的新引擎。全域旅游思想的提出及其实践活动的展开,确实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非常有必要在旅游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予以推广。另外,全域旅游理论的产生不是随便提出的,它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因此,全域旅游思想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非同凡响,具有里程碑意义。故在我国凡是可以发展全域旅游的地区,完全可以甩开臂膀不容置疑地去大力实践。

[1]厉新建.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N].北京青年报,2016-03-01.

[2]石培华.如何认识与理解全域旅游[N].中国旅游报,2016-02-03.

[3]刘锋.旅游的供给侧改革需要缓解供给不足[EB/OL].[2016-04-20].http://travel.people.com.cn/nl/c41570-28291485.html.

[4]厉新建,马蕾.把全域旅游作为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N].海南日报,2016-03-30.

[5]胡跃龙,窦群.全域旅游需全新的发展理念[N].中国旅游报,2015-10-26.

[6]吴必虎.全域旅游视野下,旅游+的系统应用[EB/OL].[2016-04-30].http://www.crttrip.com/showinfo-9-973-0.html.

[7]李金早.务实科学发展全域旅游——在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N].中国旅游报,2016-06-03(01).

[8]卢艳芹,何慧琳.生态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关系探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5-40.

[9]刘爱玲.绿色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8-56.

[10]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8-56.

[11]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urhood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2]张京祥,庄林德.管治及城市与区域管治:一种新制度性规划理念[M]//城市管治——概念·理论·方法·实证.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35-64.

[13]顾朝林.发展中国家城市管治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发[C]//城市管治——概念·理论·方法·实证.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21-33.

[14]MCCARNEY PETAL.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governance[G]//SYREN R, BELL J K ed. Urban research in the developing world,1995(4):93-141.

[15]STOKER G.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nd urban governance[M]//PIERRE J ed. Partnership in Urban Governance: European and American Experience.Great Britain: Macamillan Press LTD, 1998:34-51.

[16]JESSOP B. The regulation approach, governance and post-fordism: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o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 [J]. Economy and Society, 1995(3): 307-333.

[17]李永文,康宏成.旅游规划管治及其保障机制[J].人文地理,2011(2):122-127.

[18]李敏.价值工程在泰山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初探[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6-39.

[19]姜锐,姜华.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旅游不动产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J].生态经济,2010(2):274-277.

[20]王国新.价值工程在旅游产品改进方面的应用[J].杭州科技,2001(1):44-45.

[21]张铁山,赵畅,刁昳,高慧洁.价值工程在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2(7):93-94.

[22]张捷,张进,刘佳.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科学技术与旅游业结合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05(1):12-16.

[23]任瀚.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7:18-23.

[24]刘人怀,袁国宏.我国旅游价值链管理探讨[J].生态经济,2007(12):102-104.

[25]郑大宾,潘娣, 汪绘琴.基于价值链的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18-120.

[26]余群.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旅游产品延伸与耦合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6-10.

[责任编辑:杨金玉]

OntheSocialValueandTheoreticalFoundationofAll-for-oneTourismIdea

LI Yong-wen, XU Hong

(Tourism and Aviation Management Faculty, Haikou College of Economics, Haikou Hainan 571127, China)

All-for-one tourism is a new idea and mode of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with the advantage of tourism driving and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ts social value mainly lies in four aspects of social economy, social culture, social politics and social ecology. The formation of all-for-one tourism is completely based on the theory foundation of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tourism system,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urism governance, and value engineering and value chain, and others. It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milestone and plays a notable guid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economy. Therefore, every area satisfying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China can develop all-for-one tourism undoubtedly and rapidly.

all-for-one tourism idea; social value; the theory of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system theor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the governance theory; the theory of value engineering and value chain

2017-07-25

1.李永文(1953— ),男,河南省杞县人,教授, 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区域旅游经济;2.许 鸿(1979— ),男,广东省汕头市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

F59

A

1002-6320(2017)06-0106-06

猜你喜欢

管治全域价值
精细化管理在采矿物资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
香港办“圆桌会议”推广良好企业管治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整体信息管治考验公司法律顾问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