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途中群众教育的历史考察
2017-01-27王献玲
王 献 玲
(郑州大学 教育系,河南 郑州 450001)
红军长征途中群众教育的历史考察
王 献 玲
(郑州大学 教育系,河南 郑州 450001)
长征时期,红军在艰苦的征途中,因地制宜,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坚持对部队战士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对沿途群众进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和红军宗旨教育,有效地团结了队伍,争取了民众,保障了长征的胜利。红军长征中的群众教育无论是在历史意义层面还是在实践经验层面,都对今天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红军;群众教育;长征;历史借鉴
一、红军长征途中群众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在部队中开展革命信念教育
红军在长征途中始终处在敌军围追堵截、穷山恶水的境遇中,生存极其艰难,同时由于红军撤离苏区时事先没有进行充分的动员,导致不少战士思想混乱,比如,一些人发牢骚:“自离开中央苏区,我们整天走……快走了半个中国了,我这两条腿也不听使唤了。”“我们到了什么地方?怎么走起来没个完?”[1]25-29这说明坚定革命意志,加强部队团结,在长征途中是何等的重要。1935年2月16日,红军总政治部向全军提出:“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各种方法,特别是行军时的政治工作,针对红色战士的情绪与疑问,进行不断的解释与教育。”[2]16-17当时红军开展革命信念教育主要有以下方式。
一是讲解革命道理,提高觉悟。比如行军休息时,干部把战士们集中起来边教识字边讲课,用树枝或手指在地上写“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刮民党’!北上打东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3]21-25!以此来鼓励战士,坚定革命理想。徐特立常常利用讲文化课的时间给战士们讲革命道理,“战士们的情绪重新高昂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表达宁死不屈的战斗意愿”[4]。
二是发扬民主作风,促进团结。首先是政治民主,官兵平等,战士可以对干部提出批评意见。在长征途中,红一军团的某连长,因战事颇繁影响了情绪,一着急就打人骂人,战士们对他进行了批评,这位连长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表示坚决改正[1]55-56。红一军团的供给部长是高级领导,有一次犯了本位主义错误,所在支部照样开生活会进行批评,这位部长虚心接受[1]115。其次是经济待遇平等,每班的“政治战士”参与连队的经济协助管理委员会,监督伙食管理。红军自总部领导至普通士兵,衣食无别,同甘共苦,“领袖与兵士特别接近”,这种民主平等的生活氛围紧紧地把红军团结在一起[5]187。
三是领导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在长征途中,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做战士们的楷模。行军时,干部走在队伍后面,帮助掉队的战士背枪背粮,亲如兄弟;休息时,干部帮着找水,找柴,照顾伤病员,加强革命友谊[3]。红军到黔北时,为了解决吃的,周恩来和战士们一起动手用瓦片搓谷,战士们很感动,一齐动手,经过两个多小时,脱米任务完成了[6]107。徐特立长征路上已58岁,不顾年迈体弱,把组织上分配给他的马让给伤员骑,自己步行,成为战士们学习的典范[7]。在领导干部的带动下,红军战士激发出了巨大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
四是关心战士伤病,凝聚人心。长征途中战斗频繁、生活困难,红军伤病员很多,对于这些人部队都做了妥善安排,留足费用把他们寄养在当地老百姓家里。1935年2月下旬红军二渡赤水折回黔北时,总政治部要求部队对以前沿途就地寄养的伤病员,属于哪个部队的,哪个部队必须派人去慰问,伤愈归队的,连队应进行欢迎和教育[2]18。关心伤病员,这既是保护革命力量的要求,也是人道主义的体现,能够增强部队人心的凝聚力。
(二)注重红军战士的文化知识教育
长征途中红军一直坚持识字学文化。比如长征一开始红一军团一师就号召:“连队要积极开展行军识字运动,一人一天认一个字,一年就可认三百六十多个字。扫除文盲,才能更好学习马列主义。”[1]6出于长征特殊环境,红军战士学习文化只能因陋就简,常见的方法是填写认字牌和看背识字。“认字牌”以班为单位填写,行军前把标语或地名写在牌子上,供学习;“看背识字”即在每人的背上缝块布,写上字,行军中后人看前人的背,边走边认。周恩来对此颇为称赞:既行军打仗,又能识字,战斗不忘学习,这个办法好。宿营时,连队还举行识字游戏晚会,教唱识字歌,办识字展览,搞识字测验和学习比赛,学习运动搞得红红火火[5]130。
红军在行军认字时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比如红军长征路上渡河多,就在认字牌上学“渡河”两个字。通过这些方法,使红军战士在行军途中认识了大量的实用的字。红一军团一师的一个班长一天行军就能识字十二个[1]57。
(三)加强红军团结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
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地方基本上是未涉足的新区,当地民众对红军不了解,对红军抱有很大的怀疑甚至有敌对心理。为了争取沿途各族人民,扩大革命影响,开展群众教育十分必要。1935年1月14日《总政治部关于对地方宣传工作的指示》提出:“用布告、群众会议、飞行集会、宣传队等等方式进行广大的宣传解释,针对群众对于我们的一切怀疑,捅破国民党地主和反革命分子对于红军苏维埃的造谣。”[8]38-39红军在长征途中,对当地民众的教育主要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政策,介绍红军的宗旨和纪律,号召各族同胞团结起来拥护中国共产党,参加红军,打倒反动势力。
长征途中,要经过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同胞对汉人有很多误解,因此在长征途中对少数民族同胞进行群众教育更为迫切。1934年11月29日,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强调争取少数民族“对于实现我们的战略任务有决定的意义”[9]99。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在毛尔盖会议上再次指出:“争取少数民族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苏维埃政府领导之下,对于中国革命胜利前途有决定的意义。”[9]123
遵循红军总部和党中央指示,“红军在长征途中的宣传工作十分出色。每到一个地方的第一位工作就是针对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开展宣传活动。宣传党和红军的革命宗旨,宣传动员少数民族人民起来参加革命”。常见的方式是标语和布告,比如在四川有“彝、番、藏人一律平等”,在贵州有“政治上、经济上苗人、侗人与汉人有同样的权利”等标语。在云南,贺龙亲手书写标语“兴盛番族”[9]145-147。红军途经大凉山时,广泛张贴朱德总司令署名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向群众宣讲“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的道理,讲明了红军的使命和民族平等政策[9]105。
另外,召开少数民族群众大会也是主要形式,比如红军在经过四川黑水、芦花一带的瓦布梁子藏民区时,工作队到各村去召开藏民群众会,“详细宣传红军的主张”,通过宣传教育,“他们已经晓得共产党、红军对他们很好,愿意帮助我们做事”[10]。
红军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遵义会议后,中央就作出指示:“在可能的条件下,要组织兄弟民族革命武装力量,维护民族自决权。”[1]41红军进入四川的冕宁、越嶲等县,就帮助成立了彝、汉人民革命武装——抗捐军,废除国民党欺压彝族人民的“坐质换班”制度,使彝民同胞真正认识到了红军是彝汉平等、解放穷人的队伍[9]70。
二、红军长征途中群众教育的主要方式
长征中红军流动作战,军事斗争频繁,教育活动没法依靠学校开展,只能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
(一)依托连队支部开展教育
1934年12月21日,红军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布训令:“应全体动员起来,以一切方法(干部会议、党的会议、军人大会、化装讲演、宣传棚等)深入连队中去”,“务使每个红色战士了解我们行动的总方针与当前的任务”[6]98。1935年4月6日,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连队宣传组织工作命令》,明确了连队宣传教育的组织,“设立党支部、列宁青年组、政治战士”“设立十人团与地方工作组”[8]39。
在上述精神指导下,红军全军上下大力开展以连队支部为抓手的士兵教育活动。1934年11月10日,周恩来、刘伯承在红一军团一师三团和指战员们座谈时指出:“要注意加强连队政治思想工作,要提高士气,巩固部队。”[1]12-13过草地时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要求部队“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注意发挥党支部的堡垒作用”[1]。依托连队支部做好士兵工作,部队普遍反映效果好:“连战斗力较强,主要是连队干部团结,支部堡垒作用好。”[1]111
(二)利用多元的宣传方式进行群众教育
一是利用创办报纸、制定文件等宣传工具。红军长征途中编辑出版的报纸有《红星报》和《战士报》。前者是总政治部主办的,开辟有扩大红军、群众工作、红军纪律等专栏,是向全军传播政治知识的重要载体。后者是红一军团政治部主办的,旨在宣传红军的战斗精神和业绩。报纸的创办激励了士气,凝聚了精神。如《红星》报在红军连续突破国民党军队的三道封锁线,军队士气低落、军心涣散的情况下发表了《我们在反击中的胜利》一文,要求红军战士同悲观、失望的不良情绪及开小差等行为作斗争。再如红军飞夺泸定桥后,《战士报》很快在第184期上对其英勇事迹进行了报道,号召全军学习[11]。报纸内容短小精悍、传播军情快、知识性强,对巩固和提高红军的战斗信心、交流战斗经验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制定宣传口号,张贴、刷写标语。标语简短易懂,快捷高效,当时红军所经之地都会张贴、刷写标语。1934年11月21日红军经过道州城,在城里留下的标语“触目皆是”,至今在一堵高墙上还保留着“工农革命胜利万岁,工农革命努力奋斗”的字语[12]38。1934年12月27日,红军到达贵州施秉,即在街巷里写满了“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援助少数民族”“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等标语[1]30。红军二、六军团长征到达云南毕节,军团直属队和各师、团的政治部人员都出动,“到处都在写标语,没有纸,就在城乡的石灰白墙上写,没有颜料黑墨,就用锅烟红土来写,没有大笔,就用草扎起来当笔”[8]379。
三是成立宣传队。长征中红军各级政治部都成立有宣传队,在行军中进行宣传教育,激发战士们的斗争意志。比如1935年6月红军翻越夹金山时,宣传队在山顶上“尽管呼吸十分困难,但仍在积极宣传”[6]89。红军过草地时,红四方面军一个宣传队到连队演唱,鼓舞士气,“部队情不自禁地高歌起来”[13]669。有时红军沿途设立宣传棚,通过放留声机、唱歌、打快板等形式,鼓励行军。爬老山界时,政治部就在半山腰设宣传棚,鼓励战士们越过难关。
(三)深入群众当中,通过召开群众大会等方式进行群众教育
红军长征途中遇到宿营或行军休息时,便会走村串户,深入群众进行交流。比如1935年11月上旬红军到达湘粤边界的汝城文明乡沙洲村,三名红军女战士住在一老乡家里,晚上向女房东“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红军宗旨”[12]22。红军在过老山界时,红军总政治部宣传干事陆定一利用行军休息间隙到附近一瑶民家里攀谈,这户瑶民了解了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便“变忧为喜”,主动给红军煮粥[13]95。
集会有氛围,感召力强,是长征途中常见的群众教育方式。比如1934年11月14日红军到达湖南宜章,“召开一系列的工人会议、居民会议,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主张”。在宜章的白石渡有很多穷苦的铁路工人,红军一到这里“就发传单,写标语,召开工人大会,宣传党的主张”,“极大地激发了工人的斗争情绪”[6]56。1935年2月初,红军土城战斗失利后退居扎西,在当时紧急的环境中仍坚持群众宣传教育,“在扎西禹王宫,红军主持召开了穷民大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讲解红军的宗旨和纪律。“扎西人民展开了热烈的拥护红军的活动”,“红军扩大了3000多名新战士”[6]237-238。
此外,在行军途中同战士交心、讲故事、官兵同乐会、演讲会等随处可见,都是教育的好形式。比如陈云长征途中随五军团行军发现有掉队现象,就同战土们谈心,做思想工作,“使部队战士掉队的现象大为减少”[5]181。
[1]肖锋.长征日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2]李富春.李富春选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
[3]刘维菱.中央红军长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1996(7).
[4]唐澜波.教育尊师徐特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111.
[5]李安葆.长征与文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6]郑广瑾,方十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7]屈晓军.徐特立在长征中的教育实践[J].特立学刊,2016(6):1-4.
[8]董有刚.川滇黔边红色武装文化史料选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9]周锡银.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10]成仿吾.长征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93.
[11]张云,张广宇,韩洪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文化遗产[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93.
[12]罗开富.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7.
[13]回顾长征编写组.回顾长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岳岭]
2017-09-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青少年流动人口职业生涯教育现状调查及提升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JA160065。
王献玲(1963— ),男,河南省南阳市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教育史研究。
K264.4
A
1002-6320(2017)06-00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