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本土教育理论研究的力作
——《中国本土教育学——〈论语〉中的教育智慧》品读
2017-01-27周桢舜
周桢舜,丁 楹
(1.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一部中国本土教育理论研究的力作
——《中国本土教育学——〈论语〉中的教育智慧》品读
周桢舜1,丁 楹2
(1.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胡海建教授所著《中国本土教育学——〈论语〉中的教育智慧》有三大特色:一是内容新颖,全书新见迭涌、灵采焕发。在体例、叙述方式、以及研究视野、方法等方面独树一帜。二是理论联系实际,挖掘出了《论语》一书中许多深刻的教育理论,并将这些理论哲思和鲜活生动的具体案例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中国本土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鲜经验。三是立足本土,高度重视中国本土的教育理论,从理论上对中国本土教育遗产进行了系统的发掘、爬梳,整理提炼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成果,又广泛汲取西方教育理论的新观念,并将两者融会贯通,形成了体大思精、地负海涵的知识体系。
《论语》;本土教育学;体大思精;立足本土;融合中西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拥有连续不断和丰富厚重的文化遗产。孔子教育思想的研究一向是学术研究中的热门,成为当代国学、教育学研究中的显学,投入的人力越来越多,研究成果汗牛充栋。热门的学术园地或许被很多人开垦过,却不一定都是精耕细作。关于孔子研究的成果总量在增长,但真正的学术精品还是相当有限。在成果量化考核的压力下,学者们难免心浮气躁。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可以说是一个看似被高度关注,其实远未被深度开掘的学术领域。胡教授的研究态度、研究视野、研究方式与众不同,他精研《论语》八年,从容淡定、不急不躁,沉潜文献、精研学理,才气之高、见识之奇,令人叹为观止,实现了《论语》研究在学术观念、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的全面创新,以一位教育学者的人文关怀深入挖掘孔子思想的真正精髓,以旺盛的学术激情、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坚守,在看似积累深厚几乎让人无法措手的孔子研究领域,拓展出新的内容格局,创作出了具有独创性和前瞻性的学术精品,对引领和深化孔子教育思想的研究,无疑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方法的启示意义,有望成为教育学研究及国学研究领域最具潜力的新的学术增长点。
一、体例的创新:体大思精、地负海涵
这部著作以丰富的资料积累、磅礴的理论气度和深入的分析解读,对孔子的教育理论、教育智慧抽丝剥茧,构建出中国本土教育学研究的新框架,显示出学术研究的大家气象。袁行霈先生曾在《学问的气象》中说:“学问的气象,如释迦之说法,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宏,清远雅正。不强服人而人自服,无庸标榜而下自成蹊。”[1]胡教授治学有大气魄、大手笔,他的这部著作就体现出研究学问时恢弘大度的气象。他的研究紧紧围绕《论语》一书中的教育智慧,以辽阔的视野和渊博的学识,力图从时代风尚、公共关系、生活观念、审美习俗、中西文化对比等文化大背景下全景式地新鲜阐释中国本土教育学的论题。从理论上对中国本土教育学进行了系统地开拓,对中国本土教育之智慧所作的分析及其在当今教育事业中之价值的阐释,卓尔不群、迥出时流,真知灼见,随篇可见。对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这部著作既是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入门必读宝典,也是广大国学研究及爱好者进入传统文化这一繁茂园地的典范之作。
这部体大思精的著作“共分八章。第一章是‘不教而教——教育艺术观’,探讨了孔子的不教之道、身教重于言教、少教多学等诸多教育艺术思想;第二章是‘仁者爱人——教育人本观’,探讨了孔子的仁者爱人、用爱换爱等教育主张;第三章是‘为仁由己——教育道德观’,探讨了孔子以德治为中心的道德教化观、修身观、忠孝观、诚信观、耻辱观等;第四章是‘有教无类——教育对象观’,探讨了教育公平的理想追求、‘有教无类’的人才观;第五章是‘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观’,探讨了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内圣外王、君子具备的品行等思想;第六章是‘六经皆艺’——教育内容观,探讨了孔子教育内容中命、礼、言,立身处世之学以及‘六艺’的孔子能力观、孔子的科技教育观;第七章是‘学思习行——学习过程观’,探讨了孔子‘学、思、习、行’学习观;第八章是‘人本启发——教育主体观’,探讨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主体性教学原则等思想。”[2]414-415此书以《论语》中的教育智慧为主线,将孔子不教而教、仁者爱人、为仁由己、有教无类、学而优而仕、六经皆艺、学思习行、人本启发的教育思想,融入中外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发展成为教育的艺术观、人本观、道德观、对象观、目的观、内容观、学习过程观和主体观等,从而构建了博大精深、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本土教育学,为解决当代教育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与启迪。于他人不到处别生只眼,寄妙理于陈规之外,出新意于故纸之中,让人感受到冷静而理智的学术品格与内在的对人生的激情的融合。这种见解独特、逻辑清晰、大气磅礴的构思和编排,把散落在孔子及其门人对话中的教育智慧巧妙地“串珠成链”,闪耀出灿烂的真理光芒。因此,此书应用性强,我们教育工作者可根据自己学习、生活、教学、研究的需要随时阅读相关章节或通读全书,以解决人生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安适。
胡教授这样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把《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智慧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问题和理论问题提出来进行研究,在当前教育学界是极为独特与罕见的。这部全面、系统、新颖、深入研究孔子教育智慧的集大成之作,不仅开创了研究中国本土教育学的先河,而且在理论上、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奠定了探索这一领域的学术基础。
二、研究方法与叙述方式的创新:重在普及、雅俗共赏
孔子在他长期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发挥了聪明才智,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教育经验,给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富的精神遗产。胡教授把其中的精华进行全面发掘、爬梳解读,使我们在阅读这部研究《论语》教育思想的著作时,就像侍坐在圣人孔子身旁,听他娓娓而谈、细细品道人生的智慧。真正的学者,是用自己的生命来进行著述,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其著述的。不得于心者,固不能笔之于手,如果不是对孔子的教育智慧有深刻的理解,对祖国优秀的思想遗产有细腻的感受,切身的体会,智慧的传承,胡教授是不可能把它写出来,并且写得如此生动感人、雅俗共赏的。胡教授八年如一日精研孔子,对《论语》的爱好与体悟,完全出自内心需要的本能,出自对祖国优秀教育思想的热爱。正如他所说:
第一次接触《论语》还是读初中时在语文课本上,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已是背得滚瓜烂熟。后来我攻读教育学博士,做教育学博士后,作为中学教师、大学教育学教授和教育管理者在品读这些语录时,感受到的是一种教育态度、思想和方法,指引着我在教育研究、教育管理、教育教学中去学习、借鉴。[2]414
由于有此经历与实践,故能通过研究将自己所体悟到的《论语》中的智慧传达出来,凭借自己深厚的学养、丰富的阅历、广博的见识,见诸笔端,对读者产生一种巨大的启示教育作用。
此书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式十分契合孔子的教育精神。正如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李零先生所说:
读《论语》,心情很重要,首先一件事,就是放松。《论语》是孔门的谈话记录,有些是老师的话,有些是学生的话。我们读这本书,是听他们聊天,不必一本正经,或激动得直哆嗦。不读就有的崇拜,最好搁一边儿。[3]
胡教授正是怀着放松愉悦的心情阅读孔子、研究孔子,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进行写作的,其丰硕的研究成果与其轻松巧妙的表述能力有着密切联系。他在阐述教育理念时,灵活多样地把教育理论问题复杂的外衣剥开,揭示出里面精妙绝伦的教育精髓,信手拈来,把深刻的道理轻易讲透,让普通读者轻松读懂,入心入脑。如他在《为仁由己——教育道德观》这一章中论述“知耻”教育重要性时,写道:
清代顾炎武认为“不耻则无所不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羞耻之心,就会坏事干尽,就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更进一步上说有无羞耻之心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之一。禽兽为什么可以光身子在大街上走,而人不行?就是因为人有羞耻之心,如果人不懂得羞耻,人就要沦为禽兽,甚至禽兽不如。所以我们必须对下一代从小就加强“知耻”的教育。[2]87看似高深莫测的圣人智慧、教育理论,经过他的分析解读、引导论征,显得通俗易懂、理浅意深、简单易行、亲切鲜活,类似这样的阐述,在胡教授的著作中随处可见。
当今学术界能够把教育学、心理学、传统文化写得如此深入浅出、流畅生动、具有可读性的学者是不多见的,当然我们不能忽略了书中那些高妙的表述手法。这样的著述方式来之不易,一方面是靠天分,另一方面也需要经过大量刻苦磨炼和长期用功才能获得。胡教授正是凭借其多年如一日的潜心研究、切磋琢磨才形成其独具魅力的表述风格。正如郭永福先生所说:“胡海建博士凭借其深厚的教育学与文史功底,深研《论语》八年,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结合中国教育实际,用先进教育理念与方法,构建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教育学,它是学术性与通俗性、古与今、中与外、共性与特性的有机结合,亦即教育学本土化的实质拓展。”[2]4又如李曙豪先生所说:“良师教人以心。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诗,是心灵的哲学。不但具有浓重的思辨色彩,还带有深厚的诗性特征,这种诗性体现在教育理想的高远、教育方法的艺术、教育道德的仁爱等方面。本书作者在这方面体会至深,同样以诗的语言来描述和论述,使本书读起来饶有趣味,又富有启发性,是一本极具可读性的学术著作。”[2]6-7
可以说,将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教育智慧、传统文化阐述得如此具有“思想性”、“通俗性”与“可读性”,正是此书的一大亮点。作者是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写作此书的,作为读者也能够怀抱着轻松愉悦的心情阅读此书,并充分享受此书作者思考的乐趣与智慧的启迪。
三、研究视野与研究目标的创新:弘扬传统、开拓升华
胡教授研究《论语》中教育智慧的目标,不局限于推出学术精品成果,不停留在阐述中国本土教育理论,更大程度上,他还着眼于普及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由《论语》中的教育智慧入手,进而大力提倡学习与研究国学经典之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
为了构建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本土教育学,胡教授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升华,也不仅仅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探索与总结,他所关注的乃是广大教育研究者家长及文史工作者如何在教育这条道路上开拓出一片高远广阔的天地,并且能通过他的著作而使我们民族本土的文化和国民的品质,展现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在书中我们不断能读到孔子的经典语录,那逼人而来的人文智慧像珠玉般耀眼而摄人心魄,再加上胡教授在对每一章的论述要旨进行精心导读之后,还有深入浅出的案例分析与讲解,阅读此书就像是在上一门又一门孔子现身传授的经典课程,孔子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孔子的言辞行为、胡教授的导读以及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实例相结合的分析阐述文字并行不悖,字字珠玑、琳琅满目,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感人,令人心悦诚服。
胡教授的导读,透过《论语》这部经典之作,使圣人的生命灵魂,得到一次再生的机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启示作用。他的本土教育思想凝聚了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智慧的高度认同与热诚。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学教育经典。《论语》《孟子》《孝经》《尔雅》《集注》等都是心智与思维的修炼,都是大师们思想的升华,更是教育的精髓。”[2]5以胡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高度评价为例:
儒家教我们进取,给我们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道家教我们无为,给我们自我超越的智慧;佛家教我们慈悲,给我们一片洁净的心灵……儒、释、道,诗、书、礼、易、春秋、经、史、子、集等,犹如一道道文化冲击波,以其独特的风采辐射与影响世界各国,给人以心灵的启迪与慰藉。[2]3
这种对国学的热诚转化成文字,感染激励着广大教育研究者及文史工作者关注中国本土教育智慧,投身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通览全书,贯穿其中的是胡教授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深切认同与淑世情怀。所以,从文化传承上看,这本书导夫先路,架起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座桥梁,使我们可以站在往圣先贤的肩膀上,开拓创新,沿着孔子开创的教育路径不懈探索和实践,中国本土教育学将会因此而日益发挥出它巨大的指导实践教学的作用,必将形成一个崭新的研究局面。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文化受到破坏,我们在摒弃传统糟粕的同时,也遗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智慧,将婴儿与水一起倒掉。现在有不少的教育工作者已经不读或读不懂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了。胡教授对此现象非常重视,在本书第一章第一节《国学的精粹是什么?》中开宗明义地揭示出传统文化经典的前景与重要性:
国学传给世人的真谛,永远是善良正直的,永远是积极进取的,永远是心灵的快乐与慰藉,永远在教育化民。国学中的学术与知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兼容并包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不仅吸纳异域文化中的精华,也打上时代文化的烙印,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华与学术精髓相融、共生。今天,无论是学校教育、企业管理还是道德构建等都该是国学重归、国学重生的春天。[2]5
从中可以看出胡教授把自己摆在人类文化的历史背景上和现实世界的经纬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智慧作了全景式、系统性的概括和理性把握,并立足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智慧,广泛涉及古今中外哲学、社会学、艺术学、心理学、教育学、人类文化学等诸多领域,以广阔的文化视野、细腻的教育体验和多元的思维方式,有力地印证了自己提出的学术观念,既体现出中国本土教育研究思路的多棱面,又传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国本土教育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在当今中西文化、教育对比的大视野下,胡教授更加认识到了中国本土教育的价值与意义。胡教授曾对哈佛积极教育心理学做过一番精深系统的研究[4],故能自然娴熟地运用西方教育理论来阐述中国本土教育,在世界文化传统的大背景下观照中国本土教育学,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阅读汇集了胡教授近三十年教育职业生涯思想的《中国本土教育学——〈论语〉中的教育智慧》,仿佛两千多年前孔子在杏坛教育学生的场景重现,大成至圣先师亲身来到我们的面前。我们站在离圣人很近很近的地方,近得仿佛可以听见他的心跳,听他亲口向我们诉说他的理想与意志,他的热望与失望,他的孤危蹉跎、他的苍凉寂寞、他的万端感慨及绵绵长恨、他的时不我予、壮志未酬的悲伤。我们跟着胡教授的导读,慢慢走进了孔子生命的深处与远处,心里涌起了对孔子真正的仰慕与同情,从而深切地领悟到他的教育智慧与人生境界。这是此书的独到之处:融合哲学、历史、文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人类文化学于一炉,纵观古今、融合中西,把深邃浩瀚时空中的个人与民族、古代与当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与思索都总括于其中,精辟独特,既弘扬传统,又新人耳目、发人深省,由其著作可见胡教授研究内容之深广,治学视野之开阔,研究目标之创新。
[1] 袁行霈.学问的气象[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11-12.
[2] 胡海建.中国本土教育学——《论语》中的教育智慧[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6.
[3] 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
[4] 丁楹.深沉的思考 敏锐的探索——评《哈佛积极教育心理学》[N].西江日报,2016—07—27(A 1).
AReview of Chinese Local Pedagogy-On EducationalWisdom in TheAnalectsof Confucius
ZHOU Zhenshun1,DINGYing2
(1.Collegeof Chinese Languageand Literature,South China 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06China; 2.College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 Guangdong 526061China)
The book Chinese Local Pedagogy—On EducationalWisdom in The Analects ofConfucius w ritten by Hu Haijin has three characteristics:Firstof all,the contents are novel and there aremany new ideas.Secondly,integrating the theory w ith practice,the book digsouta lotof profoundly educational theories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integrates these theoriesw ith vivid cases in daily life,draw ing new experiences for currentChinese localpedagogy research.Thirdly,it isbased on the localeducational theorieswhileabsorbing theadvantages of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s.Giving priority to Chinese indigenous pedagogy theories while extensively absorbing the latestwestern educational theories,the book digs outa series of creative pointof views from traditionalChineseeducationalheritageand createsa rich and groundbreaking know ledge system.
The Analects;indigenous pedagogy;grand system and deep thoughts;local-based;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Western
G40
A
1009-8445(2017)03-0079-04
(责任编辑:李曙豪)
2016-09-10
肇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文学艺术类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XGG201328)
周桢舜(1996-),男,广东佛山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