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组织参与高校治理的理论探索

2017-01-27刘浏

肇庆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大学学校管理

刘浏

(内蒙古工业大学 国际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学生组织参与高校治理的理论探索

刘浏

(内蒙古工业大学 国际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大学治理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学生如何参与大学治理并发挥应有的作用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领域。通过对当前学术界关于学生组织参与高校治理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归纳和厘清其理论渊源、研究重点和发展路径,对进一步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及参与高校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组织;高校治理;理论探索

一、概念界定

(一)学生组织

按照较为一致的说法,组织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组成,具有某种特定目标,拥有可以支配的资源,并保持相应权责结构的某个群体。组织按照其目的性可以分为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和公共组织三大类型;根据其内在结构性则主要包括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高校的学生组织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有一定的变化。传统的高校学生组织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包括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类。正式组织主要有班级组织、党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非正式组织则包括各种类型的社团组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其内部组织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有人基于当今组织变革的新趋势,将高校的学生组织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班级为代表的传统组织,即正式组织,包括班级组织、党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社团组织,等等,正式组织往往是经过学校正式发文确认的;另一种是以团队为代表的新兴组织,可以称之为非正式组织,包括学术型团队组织、网络型虚拟组织和交往型互助组织等。这种非正式组织一般是基于学生自由或者自发的需求行为,有时候往往尚未被列入组织的正式计划[1]。这种非正式组织又可以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指虽没有学校的正式文件,但经学校同意成立的相对稳定的组织,这是属于正式组织的一种补充形式;另一种是不需要学校批准,完全由学生自主或自发成立的松散组织,主要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兴趣开展一些活动[1-2]。一般情况下,前者结构比较紧密,后者结构相对松散;前者被纳入学校的管理体制,后者却不属于管理体制的范畴;一般情况下,前者有一定的经费预算,后者则需要通过申请才能获得一些经费支持,有些甚至完全得不到任何经费,纯属自娱自乐性质[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学校治理背景下的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成为高校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议题,越来越多的高校出现了一些由学生自主选择成立的学生组织,有人进一步将这些学生组织划分为学生选择型和学校选择型两种类型[4]。前者是指以学生自身需求为导向、自发成立的社团组织,如各种文体类、娱乐类社团和志愿者服务型社团等;后者则是依据学校主管部门或管理者的要求设立的各类社团组织,如学生会、学生自律委员会等。

(二)大学治理

“治理”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经济学界在讨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下的企业管理问题时,引入了“治理”概念以区别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而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在反思行政管理体制的困境时,也意识到统治并非管理的唯一方式,而“治理”才能弥补“统治”的不足,提高管理效率,并把“治理”与“统治”相对照使用,赋予了“治理”新的内涵[5]。如果从词源学意义上讲,治理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统治和管理,其要旨是所辖区域和人员能够安定且有序;二是处理和修整,主要的含义是不发生危害事件,并能够发挥应有的功用。

近年,随着大学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出现以及管理模式的创新,治理理论也被引入了高等教育领域。强调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摆脱政府对高校权利的过多干预是现如今高校改革的重要议题[6]。首先,在大学治理被广泛推行之前,其适应我国行政运行模式的管理范式在高等教育领域一直扮演着主要角色。由此,从学理上区分大学治理和大学管理的内涵与意义,则是能否将大学治理落到实处的必要条件。从大学治理的主体上看,其主体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管理人员外,还应该包括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或被管理者—学生,由此涉及到的学校治理主体就必然是多元的,也是多中心的。各个治理主体以一种权责对等、利益相关、协商民主的方式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充分体现了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践行“人本”教育的科学内涵和发展需求

[7]。其次,从大学治理理论运行的整个过程看,则是伴随着大学管理模式创新发展而来的。大学治理强调按照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要求规范制度安排,在充分发挥学校育人功能的前提下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诉求。在此过程中,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体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关系,彼此间实属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当然,大学管理的产生远早于大学治理,它主要强调的则是依照层级、学术或者行政关系自上而下的配置人力、财产、信息等资源。所以说,高校管理更多地强调一种遵从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但大学治理则更多的是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情况下的一种系统的协商式关系,通过协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办学效益,这种制度安排的实质是各主体之间的分权和参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治理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我国学术界的重视,围绕高校治理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见诸各类学术刊物。当然,不可否认地是,目前我国理论界使用的大学治理概念主要来源于西方的治理理论,由于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实践中毕竟不可能完全照搬照抄这些理论,只有在借鉴国外治理理论的同时,密切结合我国历史文化背景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形成适合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的治理理论,积极制定大学章程,按照章程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落实大学依法、自主、独立办学的主体地位,吸引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各利益相关者组织和个人参与治理体系建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水平[11]。

二、学生组织参与高校治理的现状与途径

近年,与其他领域同步推进的高等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学治理作为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步骤已经在教育界形成共识,但大学治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进程却形成明显的反差,主要表现在,整体面临独立性不足,治理主体过于单一,社会力量以及大学内部学生、教师群体参与度较低、积极性不高,大学内部管制者权责不明等问题[12]。

由于长久以来我国高校普遍采用“党委—学生处/团委—学生会”这样的学生管理模式,学生组织在高校治理中既要充当“传声筒”,向学生传达学校的决策,又要作为学生的利益代表者,向学校传达学生的诉求,并且代表学生参与高校民主化管理。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和学校存在的根基,其参与地位不容忽视。但是,目前我国对于学生组织参与高校治理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学生组织的有效作用得不到保障,大学生参与学生组织的作用往往还停留在自娱自乐、校园文化传播等基础性、业余化的层面上,对于其参与高校治理的认识尚不清晰、动力明显不足,因而参与度不高。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大学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管理模式,决策者权力过于集中,导致高校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传统的办学理念、不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学生参与机制的匮乏,导致学生组织的参与地位不平等,学生期望参与的领域和他们实际能够参与领域的比例并不相称[13]。在大多数师生眼中往往扮演着学校行政部门的辅助者,对于一些学校重大决策性事务管理的参与几乎为零,即使有参与,也往往集中在与学生权益相关的基础性事务中。

另外,学生自身素质、业务水平、认知等方面的局限性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参与高校治理的有效性、能动性,所以在参与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学生自身的阅历、层次、认知很多方面从根本上讲都是有所欠缺的,对于涉及学生权益的很多方面只看到了表面上的问题,但是并不能站在一个相对的高度去考虑深层次的问题,从而不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有价值的意见、建议。认知有限制,所以行为也受到了限制。小至参与组织活动,大至参与学校管理,他们自身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往往有心无力,达不到比较良好的参与效果。事实上,高校学生组织参与高校治理过程中普遍出现的参与度低、效率低下、无完善的法律保障等问题,总体上应该与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文化背景有关,当然,与学生自身的局限性、第三方组织起步晚、发育不成熟也有一定关系。

《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对于学生组织参与高校治理缺乏法律制度保障的现状,各大高校相继出台的大学章程中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学生组织依法参与高校治理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通过合法的学生组织参与到高校治理中来,学生代表大会、研究生代表大会等相关代表学生利益的会议受到了法律的保障,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途径被有效拓展,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得到了重视。

高校治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作为高校主体之一的大学生究竟参与哪些事项,也同样引起人们的关注。卢静认为,目前大学内部治理过程中学生参与的主要领域还是集中在学生事务管理方面,而与其直接相关的课堂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管理却明显不足。整体上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领域或事项还是比较单一,涉及内容的层次较浅,学生不仅没有话语权,也几乎难以触及学校管理的核心问题和敏感问题,许多情况下只能是一个知情者,而非参与者[14]。对于学生组织自身而言,由于长期缺少在处理学校事务中的话语权,导致自身发育不够成熟,参与意识、权利意识并不强,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这些组织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15]。由于学生组织在高校治理中的弱势地位,因此,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组织在参与高校管理中采用的主要方式并非民主协商或谈判妥协,更多的往往是下达命令或强制式管理[16]。据此,由多元参与、联合互动的学生事务治理模式被高校管理者采纳,并较多地运用于高校的治理实践中。该模式的主旨就是在党团组织等正式组织的引领下,学生非正式组织在学校事务中积极发挥建议、咨询、申诉等特殊作用,满足学生作为治理主体的利益诉求。而学校的党团组织、学工组织等积极充当发挥在组织、引导、督促、检查方面的作用,与学生组织形成分工合作、相互影响、运转高效的多元化治理体系[17]。这种参与模式还被一些学者细分为学校事务管理和学生事务管理两个层面。前者主要是指学生组织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学生相关管理制度制定、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后者则指学生组织参与校园文化管理、学生专项服务、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等[7]。

三、学生组织在高校治理中的影响力

大学生组织作为联系学生群体与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对话与沟通的重要桥梁,其作用不可小觑。学生组织是学生利益的真实代言人,对于高校与学生相互利益的调配、沟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从学生自身发展来看,学生组织可以从参与高校治理的实践中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很好地诠释了“权利与责任并重”的公共价值取向,为培育大学生的公共价值观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和契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公共意识、公众意识和共同体意识,激发当代大学生在自觉遵守大学共同体规范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的超越[18]。而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与学生组织,并通过学生组织参与高校治理,能够培养其参与公共事务的兴趣和责任心,树立主人翁意识,提升自身的自律意识和管理能力,并且在参与过程中能够接受各方的监督与协助,发现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从而在发展中进行纠偏和完善,保证自己的健康、全面、有序发展。其次,对学生组织参与高校治理的研究,有利于推进高校的民主化管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肩负实现国家战略使命的高等院校,必须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而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已经由改善外部环境,向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逐渐转移。高校内部治理的难点之一在于内部权力配置不当,去行政化的难以实现,而鼓励、支持学生组织参与高校治理,有利于将权力分散,改变高校一直以来事无巨细、大包大揽的做法,提升高校治理的行政效率,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制度,实现高校的民主化管理,提高高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最后,对学生组织参与高校治理的研究,有利于落实高校“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的生存之道。高校治理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服务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而以人为本作为高校管理的基石,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新时期,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管理的主体。学生组织的参与使得大学生群体实现了从“被管”向自我管理的转变,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当然,就目前高校学生组织参与高校治理的实践看,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还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生组织的主要职能之一便在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部分的加快,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高校治理现代化建设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生组织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对于高校的管理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学生组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课余活动、身心健康,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作用,还可以维护师生正当权益,促进校园公平公正,推进学生自身的社会化进程。因此,正确引导学生组织参与高校治理,在高校治理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自觉践行“人本”教育理念,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任务[19]。

五、结束语

综上,学生组织参与高校治理体系建设依然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相关的理论探索也涉及诸多方面。研究者对于学生组织参与大学治理的研究主要基于治理理论对学生组织参与高校治理的起源、依据、途径、现状、前景等领域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也有一些问卷调查、数理分析和现代研究方法的运用。但是,总体上看对于学生组织参与高校治理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且主要集中在校园文化建设等浅层次的参与方面。对于学生组织在高校治理体系建设中的影响力明显认识不足,相关的理论成果还不够深入,不仅成果数量很少,也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和精准、专业的数理分析。为此,笔者的研究视野将通过集中分析某一个高校的案例,并运用精准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学生组织参与高校治理的影响力进行分析,以求在该领域取得更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1] 冯培.从班级到团队:高校学生组织模式的重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4):65-71.

[2] 孙德芬.高校学生组织的功能及管理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30):50-51.

[3] 石国亮.高校学生组织研究的几个前提性问题[J].学工视窗,2007(12):62-64.

[4] 王占军.建设大学创新文化背景下的学生社团自治及其价值[J].高校教育管理,2007,3(2):67-69.

[5] 赵成.大学治理的含义及理论渊源[J].现代教育管理,2009(4):5-37.

[6] 钱颖一.大学治理:美国、欧洲、中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5):9-12.

[7] 陈丽丽.学生组织在高校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和参与路径研究—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 2012:4-7.

[8] 李福华,王颖,赵普光.论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的协同推进[J].高等教育研究,2015,4(4):28-31.

[9] 朱家德.提高大学治理的有效性—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大学治理结构变化的总趋势[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2):124-126.

[10] 潘春胜.协同共赢:现代大学治理的新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4(21):76-81.

[11] 王亚杰.美国大学治理对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9):34-36.

[12] 黄畅.我国公立大学治理结构现状与问题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2):1-2.

[13] 徐晓丹,张志忠,谢雪玲.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现状及路径选择[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28(6):118-120.

[14] 卢静.大学内部治理中学生参与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24-26.

[15] 王怀勇,杨扬.学生组织参与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的反思与重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5):55-57.

[16] 魏琳.治理理论视域下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13-17.

[17] 况广收,黄晓芹.多元参与联合互动:学生事务治理的新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70-72.

[18] 何晨玥.学生参与大学治理与公共价值培育[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21):20-22.

[19] 杨青伟,孙玲.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学生社团影响力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8):45-47.

TheoreticalExploration of Students’Organization Participating in University Governance

LIU Liu

(School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of Inner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ohhot,InnerMongolia010080,China)

University governance has beca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higher education reform.How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university governanceand play a role isstilla field to be furtherexplored.It isof greatpracticalsignificance to further exert student organizations'participation in the governa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summarizing and clarifying their theoreticalorigins,research prioritiesand developmentpaths in the current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studentorganizations'participation in university governance.

studentorganization;university governance;theoreticalexploration

X196;F832.5

A

1009-8445(2017)03-0070-05

(责任编辑:杨怀玫)

2017-01-03

刘 浏(1992-),女,甘肃兰州人,内蒙古工业大学国际商学院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大学学校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学校推介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