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人的空城计
2017-01-27名岗
郑国人的空城计
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一,一般人都知道诸葛亮的空城计,但很少有人知道比诸葛亮早700年的郑国人的空城计。
郑国是春秋时期十二诸侯之一,在今河南省新郑市一带。郑国的开国之君是周宣王的弟弟季友,本封于陕西的西都畿内,周都东迁以后,郑武公亦东迁郑国到今河南,故称“新郑”。郑国南靠楚国,北邻中原诸侯。楚国是所谓“蛮夷”,不服从周的领导,所以经常侵犯别国,且有问鼎中原之势。郑国夹在楚国和晋国等国之间,是春秋时期发生战争最多的地方。
公元前666年,楚国的宰相“子元以车六百乘伐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这比孙武以兵法见吴王阖庐早了150年,其出兵规模在当时是罕见的。子元以斗御强、斗梧、耿直不必为前军,以斗班、王孙游殿后,自己将中军。楚军之所以出动如此大的兵力,主要是为应对中原诸侯增援郑国。
楚军进入郑国远郊的“桔柣之门”,并没有遇到任何抵抗。楚军继续进军,进入郑国都城外郭的“纯门”,到达了郭内的“逵市”,郑国人仍无动静。市场上的人对楚军的侵入似乎并不在意。郑国人在楚军到来后的平静,让楚军感到意外和震惊。再往里走就是郑国的内城大门了。为了防御敌军的入侵,当时大多数国家用的都是悬着的闸门。看看郑都的城门“悬门不发”,连城门都不关,这时从城里走出来一些人,他们边走边谈,都说的是楚语。这让楚军大生疑惑,子元怕城中有伏兵,不敢进城。他说:“郑有人焉。”杜预注此说:“郑示楚以闲暇,故不闭城门,出兵而效楚言,故子元畏之,不敢进。”这和诸葛亮的空城计是相同的,子元就很像是司马懿,说不定诸葛亮之计就是从《左传》中学来的。子元不敢贸然进入郑国都城,他退兵暂驻郊外。
而这时城内的郑国人,一方面密切注视城外的楚军动向,一方面在抓紧时间做着逃往桐丘城的准备,桐丘在今河南许昌市东。郑国自知无法抵抗楚国的入侵,早在探知楚军侵郑后,就派人向各国求救兵,在救兵未到之前,郑国人冒险了用空城计,还真把楚帅子元吓唬住了。
楚军驻在郑城郊外,侦探报告诸侯救郑国的大兵来到。子元怕受郑国和诸侯的内外夹击,夜间就下令撤兵而去。这时郑国人正想趁天尚未明奔桐丘,忽然,“谍告曰:楚幕有乌。”郑国人知道这是乌鸦到楚军的营地吃食,说明楚军已撤走,才停止了“奔桐丘”的准备。
孙子论兵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空城计实际是虚而示之实,不能而示之能,紧张而示之闲暇。郑国人用此计糊弄了楚国人不足一天,诸侯救兵一到,郑国就不怕了。楚国宰相子元自知不敌多国联军,所以也就退兵而去了。
(名岗 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