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孙膑的历史地位及文化弘扬
2017-01-27王廷文
王廷文
浅谈孙膑的历史地位及文化弘扬
王廷文
关于孙膑的历史地位,历来褒奖的居多。作为兵圣孙武后世子孙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孙膑几乎可与孙武齐名。《汉书·艺文志》将孙武称为吴孙子,而将孙膑称为齐孙子。两位孙子都是杰出的军事家,都指挥过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且都有兵书传世。孙膑作为孙武的后世子孙,不仅继承了孙武的兵学思想,而且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由于汉代以后《孙膑兵法》的失传,使得孙膑并未得到应有的历史地位。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随着对《孙膑兵法》整理和校释工作的不断开展,孙膑军事思想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孙膑也逐渐获得他本该有的历史地位。
一、孙武、孙膑的“孙氏之道”,共同构成恢宏的孙子兵学殿堂
“孙氏之道”一词最早见于1972年银雀山出土的汉简中。编号第0455号的汉简被编入《孙膑兵法》的《陈忌问垒》篇,现存文字有:“明之吴越,言之于齐。曰知孙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孙氏者……”这里首次出现“孙氏”和“孙氏之道”两个概念。据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的注解,“孙氏”所指应是孙姓家族,“孙氏之道”当为孙姓家族的用兵之道,最起码、最主要的应指孙武、孙膑两位孙子的用兵之道。①《银雀山汉墓竹简》(壹),文物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关于这一点,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得到印证。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实际上是给三个人立的传,即孙武、孙膑和吴起。司马迁这样安排,显然是将孙武、孙膑合称为孙子。在这篇著名的《列传》中,司马迁各有侧重,但是绝没有偏见。记载孙武、孙膑、吴起的文字各占三分之一。孙武部分重点记载了“吴宫教战”,却对著名的破楚入郢之战一笔带过;孙膑部分重点记载了“田忌赛马”和桂陵、马陵两场著名的战役。该篇结尾,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就患与被刑。”前孙子指孙武,后孙子指孙膑。在司马迁的眼里,孙武、孙膑和吴起都是同等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和孙膑都是“真孙子”。同样是《史记》,在《六国年表》《魏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孟子荀卿列传》《太史公自序》等篇中所称孙子皆为孙膑;《孟尝君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则直呼孙膑其名;《卫将军骠骑列传》《货殖列传》则用“孙吴兵法”统称两位孙子和吴起。
关于两个孙子的记载,更具体表现在《汉书》中。《汉书·刑法志》著录有两个孙子:“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注篇籍。”《汉书·艺文志》为区分两个孙子而著录:“吴孙子八十二篇,图九卷;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因孙武在吴地辅佐吴王建功立业,故称“吴孙子”;孙膑在齐国建功辅佐齐王,故称“齐孙子”。该书其他地方,则盖以孙子称之。如《汉书·司马迁传》:“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此处的孙子,显然说的是孙膑而不是孙武。再如《汉书·霍去病传》:“上尝欲教之孙吴兵法”,此处的“孙吴兵法”,显然是孙武、孙膑和吴起兵法的总称。虽然颜师古曾注“吴,吴起也;孙,孙武也”,未免有失偏颇。按照司马迁的本意,“孙”,应该包括孙武和孙膑两个人。推知,则先秦诸子中所提“孙吴”,如《荀子·议兵》中的“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韩非子·五蠹》中的“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应当都是孙武、孙膑和吴起的总称。
二、孙膑世系的排序,构成了乐安孙氏世系中尤为重要的一环
关于孙膑的世系排列,已成为乐安孙氏世系中争论的焦点。宋代欧阳修、宋祁编纂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成书于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书中除交代了乐安孙氏“因公赐姓”的得姓之源,还对乐安孙氏始祖孙书的前后世系作了交代:“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明生膑……”由此可清楚看出,书的儿子是凭,凭的儿子是武,武的儿子是明,明的儿子是膑。孙武和孙膑是祖孙关系。
然而研究历史的人们发现:孙武生活在春秋末期,其有确切历史记载的活动时间是阖闾三年(前512年),孙武以兵书十三篇进献吴王阖闾被吴王拜为将军,从此协助吴王经军治国,并于公元前506年协助吴王破楚入郢完成霸业。孙膑生活在战国时期,其有确切历史记载的活动时间是公元前353年的齐魏桂陵之战,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在桂陵设伏击败魏军并俘获魏将庞涓。两者在时间上相差153年,如果孙武和孙膑只是祖孙关系,153年的时间内中间只有一代后人,与事实严重不符。
按照《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司马迁的表述与153年的时间差距也是相符合的。可以想象,孙武被吴王阖闾拜为将军、孙膑被齐威王拜为军师大抵都在壮年,中间153年仅有孙明一代人绝无可能,由此推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有关“武生明、明生膑”的世系表述有误。
2011年9月,孙其海、孙明金、孙学法等编纂出版了《中华孙氏通谱·乐安孙氏卷》。在其前言中特别说明,本谱采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在具体世系上采用溧阳、云阳、竹园等族谱记载的传承关系,即:“武生明,明生顺,顺生机,机生操,操生膑。”孙武至孙膑相距六代,每代间隔30余年。得出这一结论,应该说是有一定依据的,也是合理的,相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而言也是科学的。
广饶县流传下来的一部《乐安孙氏宗谱》上,其谱最后抄录有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进士、曹州司法参军兼丽正殿学士殷践猷撰写的《乐安孙氏七迁碑记》,其中详细表述了乐安孙氏赐姓、世系及七次迁徙的过程。此碑记所言“食采于乐安”之语,比《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记要早340年左右,而关于孙武与孙膑世系的记载则更合理、更可信。《乐安孙氏七迁碑记》载:“武生明,食采于富春。明嫡孙膑生于阿、鄄之间,后为齐王师。与魏将涓战于马陵,杀涓,掳太子申,遂率子孙居齐之乐安。”孙膑是孙明的嫡孙,孙武又是孙书的孙子,自孙书至孙膑中间相隔四代。孙书为乐安孙氏始祖,孙膑则为六世祖。
孙膑为乐安孙氏六世祖的记载,可见于山东鄄城大明景泰五年邑庠生膑公五十七世孙南山撰写的谱序中。《再修主修南山公序》载:“书字子占者,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为孙氏,封地为乐安,曰乐安孙氏。六世祖讳膑,曾为齐王军师,因功封左丞。因诞生于兹,后世各方迁居,故定名孙老家也。”孙南山谱序中“六世祖讳膑”这一世系排序,正好与广饶县的《乐安孙氏七迁碑记》契合。孙武至孙膑世系明矣。
三、重新定位孙膑的历史地位,大力弘扬孙膑文化
孙膑在军事上的天赋和才能得益于家学渊源。他不但在实际指挥作战中神机妙算、用兵如神、功勋卓著,而且在军事理论上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所撰写的《孙膑兵法》在理论体系上与其祖孙武撰写的《孙子兵法》一脉相承、互相辉映,而且还根据时代的发展有了创新和发展,在战争观、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为我们后世学习《孙子兵法》、运用《孙子兵法》、弘扬孙子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孙膑根据战国中期齐国争雄的现实,鲜明地提出了“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的观点。孙膑认为富国是“强兵之急者也”,主张发展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为强化军事、强化国防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孙膑继承《孙子兵法》“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的思想,提出了“必攻不守”的积极进攻战略,更加深刻地体现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对指导战争具有较为普遍的意义。
孙膑强调“道”。孙膑将战争中规律性的东西称之为“道”,明确提出“知道,胜”,“不知道,不胜”,“以绝胜败安危者,道也”,认为战争的指挥者必须正确认识战争的规律,做到“知道”,全面掌握天文、地理、民心、敌情、阵法等等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然后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违背战争规律,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孙膑重视“势”。孙膑强调在一定客观条件基础上,要主动制造有利于己方的态势,争取战争的主动权。孙膑把“势”看作改变敌我力量对比、转化敌我交战态势、战胜强大敌人的重要手段,强调这种“势”是在不断变化、相互转化的,因此要善于“便势利地”,因势利导,遏制敌人的优势,改变我方的劣势,打破敌我的均势,夺取并牢牢把握战场上的主动权。
孙膑重视人的作用,强调在战争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了“以人为贵”的治军原则。孙膑认为,“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要求将帅具备智、信、仁、勇、严等“五德”,要“得主专制”“得众”“左右和”等,强调“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要求严格挑选士卒,严格训练士兵,使之“素听”“素信”,做到赏罚分明,令行禁止,始终充满战斗力。
以上列举的这些观点,仅是孙膑全部军事思想的一部分,这些思想足可以与时俱进,应用在当今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孙膑兵法》对充实我国军事理论宝库做出了突出贡献,它与《孙子兵法》一起共同构筑起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军事谋略的殿堂,为我们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发挥着指导作用。
(责任编辑:仝晰纲)
Review of Sun Bin’s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Cultural Enhancement
Wang Tingwen
2017-04-17
王廷文,广饶孙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