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在苏南工业园区生态化转型中的功能分析*
2017-01-25孙秋芬任克强
孙秋芬 任克强
吴文化在苏南工业园区生态化转型中的功能分析*
孙秋芬 任克强
一个地区得以持续繁荣发展,一定有文化的巨大支撑作用。在当前生态危机的严峻形势下,苏南工业园区率先启动绿色“引擎”,朝生态化转型升级,无疑与吴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一种尊崇自然的生态文化,吴文化中含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为苏南工业园区生态化转型提供日久常新的智慧支撑;作为一种通达善变的智者文化,吴文化体现出来的“机智巧思、灵活善变”的特性,为苏南工业园区开启和完成生态化转型提供取之不竭的创新驱动力。通过考察吴文化的基本特点,探索吴文化与苏南工业园区率先生态化转型的内在关联,以促使吴文化在苏南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吴文化;苏南;工业园区;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
俗话说“人有精神老病少,地有精神土生金”,一个地方的“魂”是这个区域发展的关键,在“魂”的牵引下,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顺。苏南地区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的发展一直走在中国的前列,不能忽略吴文化这个“魂”的作用。经过3000多年漫长的积淀和扬弃,吴文化成为了一个深厚而繁复的文化系统,蕴藉深厚,内涵丰富,成为支撑和推动苏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根因。在当前生态危机的严峻形势下,苏南工业园区率先启动绿色“引擎”,朝生态化转型升级,无疑与吴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吴文化是一种尊崇自然的生态文化。天然的湖光山色,和谐的水乡环境,无不透露出吴地人热爱自然与师法天地的本性,这种本性孕育出吴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化。文化在人类与其生态环境之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化的生态化取向必然会折射到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苏南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转型,正是吴文化中尊崇自然、追求和谐的生态观念在经济领域上的反映。另一方面,吴文化是一种通达善变的智者文化。这种顺应潮流、灵活处世的智慧,使得吴地人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在社会风云际会、时代突变时跻身于时代大潮流的前列。在当今社会生态危机十分严峻的形势下,苏南工业园区率先进行生态化转型绝非偶然,而是苏南人再次抓住机遇,顺应时势,主动寻求新的发展,以求创造出新的辉煌。
1 吴文化是一种尊崇自然的生态文化
斯图尔德认为: “文化在人类与其生态环境之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类通过积累知识、经验、发明各种技术、创建各种组织、制度等构成文化,进而凭借文化认识环境、利用环境,并在文化的指导下获取、利用环境所能提供的各种资源以维持生存和发展,而环境对文化的形成、发展同时发挥着限制的作用。”[1]可见,文化与生态之间是相生相成的关系,特定的文化对生态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不同的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由此,分别产生了“生态文化”和“文化生态”两门学科。“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和成果,也包括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2]也就是说,生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不断积淀和沿袭传承下来的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以致能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知识和经验。从本质上来看,生态文化的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21世纪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纪元,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进一步发展生态文化,对支撑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事实上,素有“水乡泽国”之称的吴文化中就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是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强有力的文化基础。无论是因地制宜的农耕文化,道法自然的园林文化,还是民俗、宗教信仰中的生态理念,无不透露出吴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可以说,吴文化就是一种生态文化。
1.1 农耕文化中的因地制宜理念
吴地傍水而居,土地肥沃、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地理和气候都适合水稻的种植,所以吴地民众大力发展农田水利是符合实际的,切实做到了“因地制宜”。吴地民众还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整套水稻种植规律,例如《越绝书·吴内传》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失其常。”吴越至宋代,吴地的“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浦”的规格化的塘浦圩田体系,更成为吴地农业文化的一大独特景观,印证了吴地民众在利用自然和合理改造自然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农耕文明的进步与吴地较为发达的水利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自吴国建国之后,大规模的开河筑渠之举代有所闻,例如太伯的修伯渎、阖闾的开胥溪、夫差的筑邗沟以及后来春申君的“大开北渎”。隋代之开挖江南运河、吴越国之整理塘浦、宋代之修筑邗田、明清之疏浚城河等,更是众所周知。[3]水利是农业的基础,农业是经济的基础。正是吴地人民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吴地的自然优势,做到“因地制宜”,才能在蛮夷之地,创造出“苏常熟,天下足”的辉煌成就。而且,一般认为:“稻作文化推崇道家,道家志在山林,充满浪漫气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审美人生和宗教观念。”[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吴地人民农耕文化的发展,是顺应自然的必然结果,也体现出吴地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追求。
1.2 园林文化中的道法自然思想
吴地的私家园林,最早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苏州,唐宋时期走向繁荣,明清时期达到极盛,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水平也很高。著名的拙政园、留院等均建于明代中晚期,当时就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5]吴地园林最大的特色在于道法自然,讲求情境融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园内没有严整的布局,也没有规矩的轴线,山水、花草、亭台、轩榭自然地整合在一起,借景以互衬,并且利用地形特色,形成视野开阔的景观,将园内园外连成一体。例如苏州的拙政园,从东部绣绮亭、梧竹幽居亭一带可西接远处的北寺塔。无锡的寄畅园,西依惠山、东接锡山,西侧叠假山于惠山东麓,园内假山有若园外真山的余脉,举目东望,园外锡山龙光塔如园中之景,达到了园外有园,景外有景,使有限园林增添了无限美景。[6]在吴地的园林中徜徉时,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
1.3 民俗文化中的生态民俗
民俗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意识,历代相沿承袭而成风俗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代吴地人的心理。吴地在生产习俗中,最重要的是对丰收的祈求,对气候的预测,以及驱邪避灾的愿望。例如,每年栽秧第一天,农户都要在田里烧香,放鞭炮,先拜土地神,然后才下田栽秧,称为“开秧门”。清明节后蚕农为了祈保蚕茧丰收,在大门中贴纸门神一对,以讨吉利。贴门神前必须用鱼肉香烛之类先进行斋供仪式,认为若不斋供,则无蚕茧丰收。蚕房内若发现有蛇,不敢惊呼,只当作是青龙降临,随即斋供,任其串游而去。七月半这天,农家于田间十字路口祭祀田神,祈求获得丰收,全家平安。在丧葬习俗中,因为有着灵魂不灭和祖先崇拜的观念,所以必须举办正式的丧礼,殁后还有烧七,百祭日,做头周年等。在岁时习俗中,元宵节时每家必备的是灶灯一盏,表示对灶神的敬意。腊八这一天要送灶,以旧灯笼糊红纸挂在灶龛两旁,并贴上一副小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除夕家家要贴门神,接财神,上供烧香,祈求一年财运亨通。这些民间习俗都源自吴地人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在他们看来自然神灵与人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吴地人民,通过各种祭祀的方式祈求自然神灵的庇护,同时祭祀仪式也能规范和约束人们对自然的爱护。
1.4 宗教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吴地是一个多宗教地区,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传播。但无论是哪种宗教,其宗教教义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道教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具有“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观。如《太平经》说:“泉者,地之血;石者,地之骨也;良土,地之肉也。地者,万物之母也……妄穿凿其母而往求生,其母病也。”中国佛教中蕴含着丰富的保护生命和生态的思想,其思想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众生平等思想;二是生态整体主义。[7]基督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比较矛盾的,曾一度认为基督教为西方文明掠夺自然提供了伦理支持,但经美国林恩·怀特等学者对基督教教义的重新理解,人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基督教中蕴含的生态伦理,人类对自然的支配权是上帝所授予的,因而人类没有任意支配自然的权力,更没有任意破坏自然的权力。[8]伊斯兰教也是特别重视整体和谐,如《古兰经》说:“你当赞颂你至尊主的大名超绝万物,他创造万物,并使各物匀称。”伊斯兰教认为真主的安排使万物和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生态系统。这些宗教在吴地传播的过程中,不断的教化和启示吴地的人民,使得吴地人民拥有生态的智慧。
2 吴文化是一种通达善变的智者文化
吴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吴文化生长演进的根源和基础。吴地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所谓“吴东有……三江五湖之利”,因而,从自然特性方面来看,吴文化主要是一种“水文化”。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所谓“知者乐水”,知,同“智”,就是说聪明的人乐于水,水文化是与儒家“仁者文化”对立互补的道家“智者文化”,具有聪颖灵慧的特性。[5]吴人性格中的灵活善变、机智敏捷是“水文化”的充分体现。简约地梳理吴地长达上千年的历史,可以发现,每当机会来临,吴地人民总是能够率先一步抓住机遇,顺应潮流,顺势而为,傲立于潮流最前端。机智巧思、灵活善变的吴文化在吴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一部吴文化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
吴文化源于旧石器文化。上古时期,吴文化相对落后于中原文化,春秋末期,吴国一度称霸中原,但始终未能成为政治经济的中心。吴文化是抓住机遇,后来居上,在“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下,成为中国最为发达的区域的。在魏晋南北朝全国经济重心南移之际,吴地人民抓住机遇,大量养种蚕桑,发展丝织业以及开垦土地,使得吴地的经济跃升至全国的先进行列。随后是隋代大运河的开通,将吴地的经济与全国的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运河所经的苏、常、润等州成为重要的经济枢纽城市。唐代的“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宋代的“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吴地的经济已为国内之翘楚。明清时吴地率先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初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征的丝织、棉织业促进了吴地整体工商业的加速发展。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吴地大批有志之士面对国家的危难,走实业救国的道路,民族工商业在吴地首度崛起。尤其是无锡,这座昔日的小县城于20世纪中国历史的转折关头敏锐地抓住了变革的机遇,涌现出了一批实业家,例如薛福成、薛南溟父子,荣氏兄弟,杨宗濂、杨宗翰兄弟,唐保谦、唐星海兄弟。
吴地人总是灵活善变,锐意进取,大胆开拓创新,走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吴地人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及时选准方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吴人特有的机智和务实,创造出了全国著名的“苏南模式”,苏州、无锡等城市经济总量跻身于全国前十位,可谓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乃至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90年代,吴地人又抓住对外开放的机遇,以工业园区建设为主要载体,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到了21世纪,传统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中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力图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在此背景下,苏南地区能够率先进行生态化转型,建设生态文明,与吴地人审时度势,善于变通,开拓进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苏南人必定也能凭借这种创新精神,确保苏南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保持先进水平。
吴地人的聪颖灵慧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发展上,吴地是人文荟萃之地,教育发展也是成绩斐然。经济的发达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同时,教育的发达反过来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吴文化是一种通达善变的智者文化,在吴地的教育建设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者李琳琦在《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一书中这样描述苏州人(也可以说是苏南人)与徽州人的差异:“苏州的特质可归纳为‘风流’,即富有才情,率性而为,不拘守法度的气质风度;而徽州推崇的则是知书识礼、循规蹈矩。”[9]可以说,吴地教育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吴地人灵活善变,开拓进取,紧跟时代步伐是密切相关的,而同样取得过辉煌成就的徽州,则因为“循规蹈矩”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适时转型,自然只好瞠乎其后了。在古代,吴地文人在科考中独占鳌头者不少。以苏州为例,在明代89科考试中,苏州被录用进士1075人,约占全国进士总数24966人的4.32%,因此苏州儒生在朝廷中做官的也多,曾出现“户部十三司胥算,皆吴、越人也”的情景。清代自顺治三年(1646 年)开科,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科,共会试112科,苏州考取13个会元,6个榜眼,12个探花,658个进士,为全国之冠。清代的112名状元中,江苏占49名,其中绝大多数为吴地人,光苏州就占了25名。[10]
到了近代,中国遭遇西方列强的侵略的同时,西方科技文化也大量涌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在此背景下,吴地开明人士主张改革中国的教育,因而,在吴地出现了从教育理念到体制的全方位的变革。具体表现为新学兴起、留学热潮涌动,既有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弘扬传统经典,又有各类新式学堂分门别类教授自然科学知识、技能,一时间,吴地教育呈现出一派气象更新、人才辈出的喜人景象。[6]进入现代,吴地又抓住先机,借助厚实的经济基础,大力发展教育,人才培养为全国之冠,造就的专家学者遍布四方。涌现出了如经济学家孙冶方、薛暮桥,文史专家钱穆、顾颉刚、吕思勉、钱钟书,作家叶圣陶,诗人柳亚子,画家徐悲鸿、刘海粟、吴冠中,科学家华罗庚、吴健雄、唐敖庆、周培源、王淦昌、钱伟长,社会学家费孝通,心理学家潘菽等一大批杰出的知识分子。[10]
3 吴文化推动苏南工业园区生态化转型
无论是令人瞩目的历史,还是令人振奋的现实,吴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演绎出的生动轨迹都在提示我们: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正如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所说:“文化是人类向上的活动力和创造精神,受着‘理想’的领导和支配,着重在不断的向前追求,和精神的登高望远。”[11]大而言之,文化是引导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力量。20世纪90年代初期,吴地尤其是苏南地区开始了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获得了继“苏南模式”之后的又一次经济的飞跃。苏南地区大大小小的工业园区,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人力、物力和财力最为聚集的地区,又获得了国家相当大的优惠政策力度,从而在向外开放的过程中吸引了大量外资的入驻,拉动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传统工业园区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原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工业园区的环境容量已达极限,必须进行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面对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吴文化的核心精神必定能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既为苏南工业园区生态化转型提供日久常新的生态智慧的支撑,也为苏南工业园区率先启动生态化转型提供取之不竭的创新驱动力,更为整个苏南地区乃至整个长三角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文化基础。
3.1 为苏南工业园区生态化转型提供智慧支撑
作为一种尊崇自然的生态文化,吴文化中含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从而为苏南工业园区生态化转型提供日久常新的智慧支撑。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毕竟是一个区域长期积累流传下来的传统智慧,是无法与现代科技相比的,在现代化过程中,吴文化便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苏南的经济发展史也是环境污染史。所以,吴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必须要与现代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密切结合起来,才会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现代知识和现代技术同样也要与传统的生态智慧结合起来,才不至于失去根基。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不要一味地把传统生态智慧抛弃,因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这个环境中的人们去建设,而建设的出发点在于人们的自觉。所以,苏南地区要建设生态文明,要对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转型,就必须努力找到吴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伦理、行为与现代经济伦理和行为的结合点。在吴地这样一个传统文化深厚的地区,传统的智慧更容易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它可以唤起人们的感情和良知,更容易激发人们的积极性。
在吴文化的生态智慧指引下,苏南工业园区在“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下进行工业生产,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2011年《苏州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要“加大舆论引导与宣传,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社会生态环境行为,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苏州工业园区湖西社工委、星海实验中学共建环保教育专题网“绿洲网”,通过“环保百科”“绿色行动”“低碳视点”“生态科技”“星湖茶语”等栏目让学生发表评论,宣传环保低碳的理念。张家港把生态文化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率先开展了“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并规划建设了暨阳湖生态教育馆,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生态教育基地,深入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目前该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创建成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比例达到90%以上。《无锡市“十二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和教育等媒介,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观念根植于人们心底。《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0)》也强调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健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网络、拓宽生态文明宣传渠道、开展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活动。这些措施意味着苏南地区意识到生态文明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而生态意识获得的基础之一就是吴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理念,一方面能直接提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智慧,另一方面吴文化中生态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苏南人更加容易理解生态环保知识、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化是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吴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正是苏南工业园区生态转型过程中的精神动力和内在支撑。其实说到底,人的文化观念也是生产力,而且是重要的生产力,因为看似抽象的文化观念就落实到人们的具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现代化建设也只有与生态智慧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吴文化中无形的生态智慧看似无力,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与文化便不再是主辅关系,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就会日益彰显,生态智慧便会形成人的内心自觉,在经济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3.2 为苏南工业园区率先生态化转型提供创新动力
作为一种通达善变的智者文化,吴文化体现出来的“机智巧思、灵活善变”的特性,为苏南地区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新驱动力,使苏南地区始终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在古代,吴地的先民就曾创造过辉煌的成就:经济上,从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发展为财富之区,国家的财政支柱;文化上,从蛮夷之邦,转变为人文荟萃之地,文化渊薮。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在这里两度崛起,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苏南模式”,后又抢得开放型经济发展之先机,获得了经济的再一次飞跃,在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上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吴地辉煌的成就显现了吴地人的聪颖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也体现了吴文化精神内核的延续和传承。在吴文化的浸润下,吴地人民必定还能继续创造奇迹,我们相信苏南工业园区能够率先实现生态化转型,率先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吴文化的价值功能在于勇于争先,追求先进。敢不敢争先,善不善于争先,能不能够争先,反映出来的首先是一种心态和精神。[12]在苏南,我们看到的是“四千四万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破除千难万险。”正是凭着这“四千四万精神”,苏南才能在改革开放之初,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才能创造家喻户晓的“苏南模式”。敢为人先,开拓进取一直是苏南人的精神主流,“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苏州城市精神,“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的无锡城市精神,“好学善思、谦和人本、明德尚义、弘毅进取”的常州城市精神无不显示出苏南人的奋勇争先。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江苏省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意见》,率先颁布《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率先划定生态红线,率先开展绿色发展评估,扎实推进生态空间保护、经济绿色转型、环境质量改善、生态制度创新等“七大行动”。2015年10月20日江苏省又颁布了《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坚持“率先建成生态省,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的目标不动摇,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奠定坚实基础。在整个江苏省率先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下,苏南历来是江苏的区域经济中心,因而苏南的生态文明建设对江苏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工业园区的生态化转型是关键。
苏南工业园区在“勇于争先,追求先进”的吴文化推动下,率先开启了生态化转型之路。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国首批3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的2家,截止2014年4月18号,无锡新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保税区暨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都被评为国家生态示范工业园区[13],达到30.7%的比例,说明苏南地区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中苏州工业园区还是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产业园区,在全国率先启动生态文明示范园区建设,打造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园区试点。《苏州工业园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确定,到2020年,将实现生态文明的高级阶段,全面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统一。[14]无锡新区是江苏省唯一首批进入中央命名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还是江苏省唯一与科技部合作共建的国家创新型园区。以循环经济为发展理念,无锡新区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无锡新区制造业项目评估办法》,设置地评、技评、 业评、环评、能评、安评、人评、效评八道门槛,限制资源能耗大、污染程度高、 环境行为差的企业进入无锡新区。对于区内存量企业中的化工、“五小”、“三高两低”企业,实施最大限度地关、停、并、转,总量减排绩效持续显现。
当一种创新型的精神深入到吴地人的心中,深入到吴地城市发展定位与目标的理性预设之中时,苏南工业园生态化转型的率先实现也就不再是幻想,吴文化之灵动智慧、开拓进取赋予苏南工业园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深厚的根基沃土。创新理念的文化自觉让我们相信,吴文化不仅造就了苏南地区昨天和今天的发展奇迹,更为明天生态文明建设的率先实现勾勒出绚丽的图景。
[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229.
[2]余谋昌.生态文化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326-328.
[3]王卫平. 吴文化与江南社会研究[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94.
[4]周欣. 江苏地域文化源流探析[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6.
[5]王长俊.江苏文化史论[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11.
[6]庄若江,蔡爱国,高侠.吴文化内涵的现代解读[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210, 91.
[7]高扬,曹文斌.中国佛教生态伦理的思想基础[J].中国宗教,2011,(11):57-58.
[8]王伟博,殷有敢.基督教环境伦理及其生态回归[J].中国宗教,2006,(1):34-35.
[9]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0.
[10]许伯明.吴文化概观[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4,4.
[11]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233.
[12]杨余春.吴文化的基本特点与当代价值[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04-108.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名单[EB/OL].[2014-04-18]http://kjs.mep.gov.cn/stgysfyq/m/201302/t20130222_248379.htm.
[14]《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模式与创新》编委会.中国生态园区建设模式与创新[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221.
责任编辑:王凌宇
Only when there is rich and strong culture supporting an area, can it prosper persistently. Under the huge press of ecological crisis, south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is the first one among others to launch green “engine” in order to achieve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nd update. It is no doubt that it has intimate relationship with Wu culture. As an ecological culture respecting nature, Wu culture contains ecological wisdom that pursuing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t provides a wisdom support for the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uth of Jiangsu Industrial Park. As a wise access to fickle culture,Wu culture is reflected in the "quick witted ingenuity, flexible and changeable", providing an inexhaustible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for the South of Jiangsu Industrial Park to open and complete the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Wu cul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Wu culture and South of Jiangsu Industrial Park that is the first one to launch the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t shows that Wu culture could play a greater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South of Jiangsu.
Wu culture; South of Jiangsu; industrial park;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912
A
1674-4144(2017)-06-79(6)
孙秋芬,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
任克强,南京市社科院社会发展所副研究员。
江苏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苏南工业集聚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3SHC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