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链视角下的合肥包河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17-01-25商文芳王莉萍

中国名城 2017年6期
关键词:包河区产业链文化产业

商文芳 王莉萍

产业链视角下的合肥包河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商文芳 王莉萍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基于产业链理论,指出构建和完善产业链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以合肥包河为例,重点从资源、人才、资本和市场等方面分析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而提出加快包河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产业链;文化产业;合肥包河区

1 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水平,2015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2.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比同期GDP增速高4.6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3.97%,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已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未来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从产业链理论角度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对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文化产业链的内涵

2.1 产业链理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产业结构不断演变,任何一个产品或服务都不可能完全由一家企业提供[1],任何一家企业的发展都需要依靠上、中、下游相关企业的配套。著名学者马丁·克里斯托弗指出:“世界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2]。以产业合作作为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产业链,则是多重供应链条的复合体,是21世纪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组织形式[3],产业链的形成可以有效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扩大产业价值增值流量。

产业链的理论来源于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分工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分工思想作了进一步研究,赫希曼系统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迈克尔·波特首次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而我国对产业链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不仅对产业链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将产业链研究范围拓展到诸如农业、旅游、养老、循环经济、高新技术等应用领域,针对特定行业的产业特征,进行了更为具体、有针对性的研究。从产业链形成的内在关系来看,产业链可视作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及其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联结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企业战略联盟[4]。产业链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涵盖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企业甚至是不同的区域,囊括甚广。产业链中各相关联企业通过分工与协作,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化配置,进而促进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2.2 文化产业链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色的经济形态,文化产业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用以满足人们的日常文化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为: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中规定: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并根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变化,对文化产业的类别结构和具体内容作了调整,共包含10个大类、50个种类和120个小类,其中10个大类分别为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等。

基于产业链理论的内涵,笔者认为文化产业链可定义为:以文化资源为载体,以内容创意为核心,以资本市场为支撑,直接或间接地为消费者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纵向结构化的企业链条,涵盖内容策划、原创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发行、衍生产品开发等环节以及供应链管理、消费者服务等。产业链环节上各相关联的企业密切合作,形成一个“上下联动、左右衔接、相互协作”的网络系统,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化产业链上的相关联企业缺乏产业链经营意识和产业链的建构能力,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价值和增长点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挖掘,大部分相关联企业条块分明、各自为战,无法发挥产业链的规模效应、协同效应和品牌效应,降低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产业链的建设和完善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5],加强文化产业链的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强化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补充产业链的弱势环节、拓展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进而提升产业链的附加价值,造就新的产业发展态势,促进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3 合肥包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合肥包河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企业众多、文化人才荟萃,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著名高校30多所,各类科研机构60余家,同时辖区范围内汇集安徽名人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美术馆、百戏城等“十大文化场馆”,分布着包公园、卫立煌故居、大孔祠堂等众多名胜古迹。近年来,包河区大力实施“文化高地”战略,2015年文化产业投资总量88.5亿,占合肥市总量近1/3,占全省总量1/10。全区现有各类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927家,其中,全国文化企业30强1家,获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企业3家。2015年包河区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60亿元,其中以数字出版、广播影视为支撑的新兴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提高,涉及文化和相关电子信息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逐年增加,基本形成了以“广播影视业、数字出版发行业、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创意休闲娱乐业”为特色的四大产业集群,以“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国家级动漫基地、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为重点的五大国家级文化类产业基地。

当前,包河区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从产业链的视角着手,由浅表化的分析深入到对其产业内部各构成要素、各要素环节之间的关联度、相互协作度、运行顺畅度以及产业发展外部环境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3.1 文化资源缺乏深度挖掘,文化产业层次低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产业得以运行的基本素材[6],文化资源的多寡优劣、开发利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层次高低。虽然包河区文化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资源存量面的广度,但是受传统文化管理体制的制约,一方面文化资源整体开发滞后,开发深度欠缺,文化资源未实现合理配置和利用,大部分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成生产要素投入到产业链中转化成文化产业价值,导致文化资源的闲置、贬值和浪费,特别是作为包河文化产业发展最为宝贵的资源——包公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利用。另一方面,即使部分文化资源得到开发,但是在产业化选择过程中,往往过多依赖现有资源形态而缺乏创意和创新,过于局限在低层次的文化产品开发,艺术品位略显不足,缺少能够体现包河区人文特色的文化精品,难以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虽然辖区范围内汇集了“十大文化场馆”,但是空间分布不均,实际利用率较低,无法发挥场馆资源的综合效益。

3.2 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未形成产业链带动效应

文化产业覆盖面广,具有跨行业、跨市场的特性,产业形态不仅包括文化、广电、工信、旅游,甚至还涉及农业、工业等形态,在文化产业链条中,内容创意策划、文化产品设计、衍生品开发等是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虽然包河区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但是主要集中在新闻服务、出版和广电等传统业态,新型文化产业业态亟待壮大,“有规模、没经济”现象严重,产业链不完善,链条短、链核缺失等问题突出。随着安徽省政务中心的正式迁入,确实给包河区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使包河区拥有一批高端文化机构,但是,目前尚未形成基于市场机制的产业生态和规模化的产业聚集。由于规划欠缺和文化系统内不同部门横向联系较为松散,资源整合利用缺少协调,高端资源与文化发展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对接,文化产业协作与融合进展较慢,企业集成发展优势仍需培育,安徽电视台等在国内具有影响的文化机构在包河区还没有形成辐射带动的效应。

3.3 文化科技融合偏弱,文化产品附加值不高

科技创新与文化生产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空间拓展、文化生产方式变革、文化产业形态新生、文化产业价值链提升;文化的发展也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文化产业正是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得以不断发展。虽然包河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技术与应用严重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两低”现象普遍,同时,文化企业和科技企业缺乏主动融合的积极性,双方往往采取单打独斗的方式,缺乏有效合作和利益共享,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偏少,投入产出效率偏低,导致文化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院”安徽分院、科大讯飞等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科研企业,与包河区文化产业上下游相关企业合作不紧密,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率低,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带动和提升作用还远远没有显示出来。

3.4 人才、资金缺乏,市场基础薄弱

文化产业最为核心的要素是资源、人才、资本和市场,其中,资源是基础要素,人才是核心要素,资本是关键要素,而市场则是文化产业价值实现的根本要素[7]。一方面,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但由于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时间还不长,从事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产业经营的人才数量较少、能力水平也不高,随着新媒体、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人才匮乏问题更加凸显;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由于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加上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筹资渠道不完善,资金短缺问题也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目前,包河区虽然通过设立区级文化产业引导基金来吸引民间资金,但是发挥作用有限,民间文化机构没有呈现普及之势,民营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同时,由于地域文化、城乡差距、大众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开放有序的文化市场还不健全,文化消费的社会氛围还未形成。根据《合肥统计年鉴》,2015年合肥市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文教娱乐服务支出比重占仅为7.5%,远低于江浙沪等周边省会城市,偏低的市级文化消费比重严重制约了包河区文化产业市场的发展。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包河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比较单一,居民多元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文化市场还存在明显的供需缺口。

4 产业链视角下完善合肥包河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做好文化产业规划研究

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应强化顶层设计、突出规划引导作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是文化产业战略主体的一种长远的整体性谋划、要求和政策安排[8],在文化产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规划编制的水平高低和专业程度,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战略的实施效果。虽然包河区早在2014年就编制了《包河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但据了解,此规划至今还未正式审批通过,造成规划与实践严重脱节,规划对实践的引领和指导意义较低,失去了编制规划的意义和作用。建议包河区应加快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发展相关规划,在前期规划编制的基础上,从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高度出发,深度挖掘城市文化资源,系统论证文化产业类型,统筹优化产业布局,明确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预期目标、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和政策保障措施。出台《加快包河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政策、土地、资金上给予支持,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推进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实施,提升区域文化竞争力,确保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4.2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基础性元素,具备转化为文化产业形态的资本,但是这种转化并不是自然而然的,需要对文化资源的深度、广度进行深入挖掘,对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重塑,正确把握文化消费市场规律,创新文化艺术产品展示方式,通过传承和创新文化资源从而发挥其社会价值和经济功能。在包河区众多文化资源中,最有亮点、最具开发利用价值的当属包公文化,包河是包公出生地、成长地,也是他尽孝从政地,他在合肥生活了长达41年之久,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包河也因是包公及其后裔居住之地而得名。但是包河作为包公的故里,其知名度远不及仅任职一年零三个月的开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包河对包公文化资源的内涵、价值缺乏重视,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整合、包装运作和宣传营销,缺少相关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大项目的投入打造。建议包河区应充分重视包公的文化意义和利用价值,做好做活“名人故里”文章,对包公文化进行重新诠释和提升,将包公文化遗存和传统元素与包公文化园串点成线,设计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和具有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同时,可以以包公文化为主题,举办包公文化节、博览会、国际研讨会,开发各类影视产品,促进包河文化产业发展。

4.3 构建完备的产业链

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增值性是构建产业链的最终诉求,一般来说,产业链越紧密,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相关企业关联性越强,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进而实现产业价值链整体最优。一条完备的产业链,能够实现1+1>2的经济效应。拓宽、延伸产业链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前期缺少政府重视,包河区文化类企事业单位发展相对独立,资源衔接、企业衔接、区域衔接不足。因此,为实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要拓宽自身产业链,根据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文化产业可以划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要选择核心层中具有核心技术或掌握行业资源的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链的链核,整合外围层、相关层的企业并依附其进行生产;另一方面要延伸产业链,一条完整的文化产业链由创意设计、制作生产、传播影响和消费服务等环节组成,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是两端小、中间大,产业链亟待向两端延伸,增强文化产业多业态发展的动力。以包河区数字出版业为例,应以安徽出版集团和安徽新华发行集团为数字出版龙头企业,打通和整合数字出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完善“内容+平台+终端”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强化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内容制作与加工、数字阅读终端设计与制造业,打造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加快产业数字化升级,提升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水平。

4.4 加强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新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文化内容是体现文化产品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核心部分,具有低成本投入、多元模式盈利特点,是文化产业的主体。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内容需求和服务的不断创新是拉动整个新媒体价值链不断扩展、衍生、优化、升级的引擎。据统计,美国和英国的内容产业、传媒与平台产业的产值合计占文化产业的比重为70%以上,而我国文化制造业占文化产业整体比重接近70%,文化内容产业占比仅为8%左右,文化内容的严重不足,与当前“内容为王”的全球化发展理念是相违背的,也将进一步阻碍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基于此,包河区应引导、鼓励传媒与平台企业制作内容,特别是国有传媒企业——安徽广电集团制作精品内容,鼓励采取自主原创、联合制作、联合开发、委托制作等方式,创新内容模式,积聚种类多元的优质内容版权资源,做大做强内容库,增强广播影视内容的原创能力和集成能力;依托优质内容和创新平台,开发付费服务市场,面向市场深度挖掘版权内容价值,延伸版权内容产业链,实现长尾效应;积极利用互动、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创新节目形态,激发用户参与节目创作热情,增强广播影视内容的吸引力。同时,应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建立文化内容创新激励机制,重点扶持和奖励文化内容创新企业和项目,加大对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

4.5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我国文化产业已经从起步、培育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实施重要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在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将文化资源要素集中到比较有优势的领域,实施基础性、引领性、示范性的文化产业骨干项目,促进文化产业的崛起,提高文化产业在国内外的整体竞争力。包河区应紧抓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和安徽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契机,重点引进发展前景好、企业实力强、产品占有率高的新兴文化业态企业,加大对题材新颖、市场看好的原创精品扶持力度,打造大项目品牌。以广播影视产业发展为例,应围绕新一代广播影视综合制播云平台、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广播影视业务云平台以及有线、无线和卫星传输网络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协同覆盖等技术,探索和创新技术、产业、应用相结合的项目运作和管理机制,研究广播影视“采、编、播、存、用”制播流程再造,提供面向多个播出系统、多种传播渠道、多类用户终端的广播影视内容和媒体应用,利用广播影视新技术,建设先进的摄影棚、演播室及化妆间、道具库、服装库,建设后期制作机房及配套的工艺系统,形成一个配套设施完善的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和体验中心,将广播影视培育成包河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拳头产品”。

4.6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可以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文化业态,依托高新技术可以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针对包河区文化与科技融合不足问题,一方面要提升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重点打造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新兴骨干文化与科技融合企业,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产业的硬件设施、软件、内容、传播渠道的发展。建立由政府、科研院所、文化企业共同组成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文化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联合科研院所开展技术研发,打通产学研合作渠道,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利益共享机制,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和成效。另一方面,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向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重点培育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动漫游戏、移动互联网应用、试听新媒体、3D打印和绿色印刷等新兴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和文化产业发展层次,实现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4.7 培养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文化产业链条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环,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业态,具有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的特点,综合了文化、艺术、经济、科技等学科,综合性和专业性都很强,这就要求文化人才是复合全面、兼容并蓄的。目前包河区文化产业相关行业需求与人才储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及复合型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因此,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要坚持多管齐下、多元发展,从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等不同层面培养文化产业人才,鼓励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构筑社会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文化产业人才。同时,加大核心人才、重点领域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造就一批领军人物。

4.8 加大产业资金投入

文化产业既是一个大投入、大产出,又是一个高风险、高影响力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通过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可知:文化产业投资与文化产业发展呈正向变动关系,特别是产业发展起步阶段,资金投入对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9]。包河区应建立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民营资本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划拨专项资金,采用奖励、补助和贴息等方式,对文化企业进行扶持;加强银企合作,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发展创投基金、债券基金、担保基金等,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文化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推动互联网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尝试P2P、众筹等模式,满足多样化融资需求。

[1]张晖, 张德生. 产业链的概念界定——产业链是链条、网络抑或组织?[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4):85-89.

[2]马丁·克里斯托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创造增值网络[M].何明珂,崔连广,郑媛, 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3]芮明杰,刘明宇,任江波.论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4]刘贵富, 赵英才. 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6, 27(3):114-117.

[5]董承华, 王莹莉. 产业链研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环节[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3(2):30-33.

[6]范建华. 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化产业十年总揽(下)[J]. 学术探索, 2012(3):92-99.

[7]范建华. 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齐骥. 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化产业十年总揽(上)[J]. 学术探索,2012(2):95-103.

[9]张亚丽.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 2014.

责任编辑:于向凤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Basedon the theory of industry chai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in Baohe District of Hefei city as an example, analysesdevelopment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ofculture industryfrom the aspects of resources, talents, capital and market, And then suggests some strategies to develop it.

industry chain;cultural industry;Hefei Baohe district

C912

A

1674-4144(2017)-06-42(5)

商文芳,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工程师。

王莉萍,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包河区产业链文化产业
教育发展江淮行 包河区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产业链春之奏鸣
合肥市包河区语文老师书法作品选登
民建合肥市包河区第一届基层委员会成立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