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思路与路径探索

2017-01-25唐昭霞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集群民族企业

唐昭霞

(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四川成都 610072)

一、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处于初期阶段

对于产业集群来说,大量相关企业在地理位置上集中,能在更大程度上共享生产要素,形成经济体内部成员之间以产业价值链分工为主导的竞争合作的互动网络,由此实现集群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外部化的规模经济效应。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规模较大又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比较少,只有旅游业、烟草产业、能源产业集群情况较好,其它大多数产业集群都处于企业集聚阶段,企业与企业之间缺乏专业分工合作的关系,在上、下游和旁侧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竞争合作的互帮互助关系,也没有基于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的认同与协同关系,更谈不上竞争和合作的创新动力。表现出产业集中度差、分工协作差、规模经济效益不高、聚集效益不明显的特征,有些省份甚至还没有自己像样的产业集群。因此西部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极不理想,大部分产业集群基本处于萌芽初期状态。

二、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

1.依托比较优势,发展竞争优势

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本地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应以现有比较优势资源为前提 ,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西部民族地区有着价格便宜的电力、土地和自然资源。与其他地区相比低成本优势非常明显,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理想地区。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些优势并不必然就意味着本地区具有经济优势。因为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与诸如资金、劳动力、技术水平、地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条件、政治环境等社会资源相比,后者的重要性更大些。由自然资源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体现的是各地区不同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和相对优势,是一种潜在的、先天的、基础的竞争力。而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区域后天形成的技术、管理、制度等高级要素,体现的是各个区域相同产业内生产率的绝对优势,是一种现实的、后天的、高级的竞争力。因此,一个区域拥有比较优势往往容易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但是竞争优势才能决定本地区相同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往往是同时作用于一个区域产业集群。西部民族地区要依托比较优势,要通过深入分析和发展比较优势产业链的重要环节,通过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的高级形式获得竞争优势,促进具有比较优势的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增强地区内生增长能力。

2.升级传统产业,承接高科技产业

西部民族地区许多地方政府往往喜欢发展处于当代技术领先地位的产业,比如生物工程、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而对许多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并不重视。要看到如果不尊重本地的比较优势基础,通过赶超战略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话,容易跌入经济失衡的困境,正如波特曾在文章中指出:“低产业是根本不存在的,竞争需要有技术和竞争方法的支持,而有活力的集群就可以做到帮助任何行业或者任何公司提升技术的先进性”。因此为了实现经济平稳发展,本文认为,不能超越实际的一味发展高技术产业集群,西部民族地区需要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用高新技术和新理念、新组织装备传统产业,使传统石化、冶金、有色金属、制造业焕发新的活力,推动集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分工从以前的产业间分工细化为企业间的分工。企业间的分工也不是单纯的初级产品与制成品之间的关系,而变成了零部件、元器件的加工或服务和专业性之间的关系。因此,西部民族地区还应该大力发展、推动配套产业自动加入到传统产业的价值环节当中去,支撑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培养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要在挖掘、梳理、分析区域的资源、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专业化、特色化的产业,再通过企业集聚,实现价值链的增值,从而增强区域竞争力。西部民族地区有很多独具特色、历史悠久的产业,比如特色农副产业、特色手工业、民族特需品等,当地政府应该大力支持这些产业的集聚,可以把一些具有当地特色,人们长期使用而不自知的生产、生活用品发展成产业。比如傣族的银饰、藏族的佛像、唐卡等。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西部民族地区沿边沿江沿海的区位优势体现出来,成为经济前沿,发展和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开始有了现实基础。一些高科技产业开始在西部民族地区开花结果,比如甘肃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起来,以兰州新区北大众志“中国芯”、华天集成电路封装生产线改造等项目为支撑的信息化产业链开始成为甘肃新的经济增长点。贵州打造大数据产业集群,通过建设贵州惠水百鸟河数字小镇、黔中大数据应用服务基地以及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吸引了一大批国际、国家、行业有名的数据中心在贵州集聚。广西目前正在建设桂东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点打造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沿江产业带。是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材、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甘肃兰(州)白(银)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深化与上海张江等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实现了合作。这些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和承接高新技术产业, 实现跨越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成功案例示范已经呈现。西部民族地区还在创建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力图形成具有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军民合作新路径,促进国防科技和地方经济紧密联系融合。

越来越多的经济现象表明,西部民族地区一手用高新技术优化升级传统产业集群,一手抓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己成为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手段与关键。西部民族地区由于产业发展水平落后、自然历史条件限制、科技水平低下和信息流通不畅,现有产业集群组织能力不能有效发挥,竞争优势缺乏。因此, 要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西部民族地区支柱产业的技术不先进,主导产业又尚未形成,因此只发展一种产品,只发展一条产业链并不适合处于工业化初中期的西部民族地区。所以由政府市场互动发力,加快多种相关复合产业培育,拓展多条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的模式可以参考。这种模式围绕几种互有关联的产品为立足点发展产业链,政府认真分析每条产业链的价值特征,细分价值链环节,引导企业在每条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中聚集,细心培育努力扩展价值链。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开发挖掘不同产品,通过技术提高其附加值,形成相关的配套支撑服务行业,做大做强每条价值链,从而形成庞大而紧凑的产业集群。发展多种复合产业集群,要求政府有全局的观念和对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生命周期的认识,发展多种复合产业集群可以避免单一的产业规划带来的短视和局限

3.突破行政格局,打造特色产业带

西部民族地区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使之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动机,就必须突破区域行政管理格局,对产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如发展跨区域特色工业园区,解决工业布局分散、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从而实现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可以发挥重点地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依据区域资源条件和开发条件通盘谋划,形成几个跨区域的特色经济产业链带,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1)沿黄资源深加工产业带。根据资源的分布情况,黄河两岸的宁夏吴忠和银川, 内蒙古鄂尔多斯、乌海、巴彦淖尔、包头和呼和浩特、青海的海南这些城市可以利用丰富的黄河水资源,布局煤化工、煤电和高载能的产业,构建起沿黄能源资源深加工产业带。

(2)沿路产业带。包兰铁路、包西铁路、神朔铁路、陇海铁路、兰新铁路、宝中铁路、太中银铁路这七条铁路是西部地区的主要资源分布区,铁路横穿能源资源区,与每个省的中心城市衔接,具有便利的运输条件和丰富的能源条件,可以沿路发展煤炭开采和石油、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形成装备制造产业带、能源产业带或综合性产业经济带。这些经济带包括关中——天水经济带,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经济带,河西走廊风电产业带,平凉——庆阳——黄陵煤电一体化产业带等等。

(3)沿边产业带。西部民族地区具有先天的优势,可以发展边境贸易。西部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极佳,内陆周边有六个国家,人口数量约有 15 亿,衔接的边境口岸规模和层次不一,边境口岸近百个。同时泛北部湾经济区、大湄公河流区域、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也为西部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广宽的前景。西部民族地区完全可以顺应比较优势,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沿边发展边境贸易产业集群。西部民族地区的新疆地势很好,是我国通往中亚、俄罗斯甚至是欧洲地区的重要枢纽。对于新疆来说,可以运用国家提出的“一路一带”倡议发展产业集群, 而且目前其二三产业集群是中端集群层次,对外发展前景不错,经济比西部平均水平要高,所以政府应大力扶持新疆的产业集群,成为中国最西边的高端层次,从而发展甘肃和青海的经济,带动中亚地区的发展。

三、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

(一)完善现有集群

西部民族地区目前所拥有的产业集群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两种类型,一是计划经济时代以“嵌入型”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由于以垂直化管理和产品外销为主,这些国有大中型企业集群并未与地方经济形成紧密的产业联系, 没有带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另一种类型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发形成的,这个类型的产业园区源于当时的“园区热”,园区是在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的条件下建设的,没有从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视角去招商引资。因此园区内企业种类多而缺乏联系,根植性差,集群的效果不佳,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因此从西部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类型可以看到,要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需要依托、根植于本地资源,而非依赖外力作用来形成。因此,西部民族地区要认识到已有的产业集群由于处于集群生命周期的初期阶段和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面临诸如专业化分工少、产业关联程度低、自主创新能力弱、社会网络缺乏等特殊问题,产业集群效应难以充分发挥。所以完善西部民族地区已有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过程实际就是使集群内的企业从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成为基于组织创新的竞争优势的过程。这需要西部民族地区制定鼓励和支持现有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在内部优化分工互动机制,充分发挥集群网络化优势,对外密切产业集群之间的联系,优化产业集群的外部关系生态环境,通过外部技术升级扩展价值链,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成熟。

1.优化内部互动机制

完善西部民族地区已有的产业集群需要通过发展配套支撑产业, 提高分工合作水平,密切产业关联,提高创新能力,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产业集群的生产效率,使集群的外部效应、集聚效应以及结网协同效应充分发挥出来。

西部民族地区已有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以能源化工为主的重化工企业,这些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大而全”企业组织结构为主,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由于组织结构与体制的僵化,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很难出现,同时这些企业产品与原料的“远辐射”特性,致使其与地方经济难以建立共生互补的地方合作网络。 因此,对这些“嵌入”地方经济系统的大中型企业进行改造拆分是完善已有产业集群的重要手段。首先国有大中型企业需要围绕自己的核心技术与资源进行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张,成为集群的主导,使其成为核心技术的主要载体与创新中心。其次, 政府要鼓励大中企业将内部化于企业的一般零部件、各种辅助、支持机构外部化, 通过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合作网络把这些非核心的制造环节分散到中小企业中去,形成大中小企业的合作生产体系,从而实现生产社会化和组织网络化,获得专业化分工的高效率。如果这些“嵌入”的国有企业能与地方经济结成紧密的生产联系网络,将极大增强西部民族地区重化工产业集群的根植性,促进集群的快速成长和壮大。

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上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是西部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另一种类型,如小煤电产业集群、小炼钢厂集群、小农副产业集群等,这些产业集群大多以横向、同类企业集中为主,处于低档次、低技术、初级产品加工型阶段,企业之间很少有生产交易,没有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链关系,没有达到企业网络型阶段,更没有达到自主创新、研制开发、企业品牌形成的阶段。完善这些产业集群,政府可以推动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一方面扩大规模化,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向精细化发展,实现深加工,也可以采取政策促进企业集中于产业链某一环节某一种中间体的生产;还可以引导企业把生产经营向产业链两端扩展,拉长和延伸现有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

2.强化外部生存能力

完善西部民族地区已有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需要通过转型升级强化集群的生存能力。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成本上升、产业转移、 生态保护和绿色壁垒等障碍,同时西部民族地区的产业集群由于排外与僵化的问题, 容易变成一个孤立内向的系统。因此西部民族地区产业集群需要强化外部生存能力,用创新和升级的手段防范生存风险。

提高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生存能力,需要加强产业集群与外部的知识联系和对外部技术的吸收力,以实现知识创新与技术升级。可以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联盟等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提高价值的获取能力,推动产业集群沿着全球价值链不断向两端延伸,保持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避免步入衰退阶段。也可以源于技术性创新,推动集群从一条产业链条转换到另外一条产业链条的升级方式,例如台湾企业从晶体管收音机——计算机——电视——电脑监视器 ——掌上电脑等产品生产的升级过程。

(二)强化龙头企业

培育、强化核心龙头企业对优化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具有重要意义。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托和基础,培育强化核心龙头企业是优化产业集群结构的重要举措,提供了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最重要的动力,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 西部民族地区存在区位劣势、体制僵化、人文及市场封闭的特点,国有大中型企业处于极强势和垄断地位,而民营中小企业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一般具有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的特点,制约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需要通过改革适度“剥离”国有大中型企业非核心业务,强化国企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同时需要培育壮大一批民营核心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集群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集聚带动作用,从而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

1.强化国企龙头企业聚合作用

由于西部民族地区 “嵌入式”工业发展结构布局,导致西部民族地区存在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这些企业生产流程普遍自我封闭,在市场环境中处于强势与垄断地位,与中小企业和当地产业关联度较低。所以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对国有企业进行改组改制以增强国有企业的龙头聚合作用。

一是要强化国企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引导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型开采业走向资源型加工业。积极支持和鼓励西部民族地区国有企业做出适当让渡,与当地有实力的非国有企业进行联合。通过国有企业价值链、技术链、供需链的分解,把这些处于龙头位置的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引导到战略创新管理、核心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上来,从而把产业链中的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分开,或者在当地发展配套的中小企业, 或者引导和鼓励将其在外地协作配套的业务收回本地,通过对本地企业指导,促使本地企业承接收回的业务,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国有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使其在新的产业布局中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形成围绕龙头企业集聚的发展新局面。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供应网络,建立垂直分工与协作的生产体系,促进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型加工业产业集群发展。二是要增强这些龙头企业的集聚力,逐步引导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走向研发和应用领域。比如西部民族地区的贵铝、 包钢稀土、云锡、云铜、西铝、攀钢、包钢等在矿冶行业优势明显,需要鼓励西部矿冶行业中具有核心优势的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研发实力,通过开发一大批市场前景广、下游产业增值空间大的金属材料产品,在市场产品的开发上走出一条差异化的道路,从而逐步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技术力量雄厚、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并在全国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企业。西部民族地区应发挥这些龙头企业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提高西部冶金企业对下游产业需求的话语权,以此吸引下游企业汇聚在其周围,形成集群发展的新格局。

2.培育民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近几年来,随着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西部民族地区一些民营中小企业迅速壮大,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在经过一定阶段的生产扩展和资本积累之后,部分中小企业也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具备了龙头企业的雏形。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民营龙头企业的核心作用,以这些龙头企业为骨干,整合品牌、技术、市场、资源等要素,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我们应该看到,当产业集群还没有发展到社会网络极度发达、促使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外部化从而节约成本的时候,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关键一步。随着集群的发展壮大,各种服务环节、条件都成熟时,政府要积极鼓励这些企业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注重生产关键环节,在继续做大做强的同时将一些配套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把周边中小企业吸纳进来,形成一个专业化高、分工明确的产业链,继而发展成为完整的配套产业。同时按照技术要求、客户要求对整个产业链进行重组和改造,最终建立起核心企业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提升集群的发展活力。

(三)园区优化升级

各级各类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助推器。然而西部民族地区众多的工业园区却由于体制、文化、 技术、资金等原因成为各类企业“扎堆”之地,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从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来看,工业园区是由外力驱动形成,产业集群是自身集聚形成。 因此,用产业集群的战略理念发展升级产业园区,可以抑制产业园区出现的“集而不聚”的弊端,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突出园区的特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实现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的持续发展。

西部民族地区产业园区之所以发展较为缓慢,主要是因为相当一部分企业的随机集聚,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对于西部民族地区来说,园区的区位与投资环境要落后于东部地区很多,因此只能依靠土地和财税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所以对于西部民族地区来说,只要有企业入驻园区实现投资,就算是成功,很难理想化地按照产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链引导企业集聚,随机招商引资是目前西部民族地区政府的理性选择,所以企业的随机集聚也成为一种必然。第二,长期以来,西部民族地区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经济结构,这种结构主要以重工业、国有企业和军工企业为主, 这种条块分割、军民分割的生产经营结构极大制约了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分工和交易,导致中小企业的集聚环境很差。同时,计划经济的观念和运行体制依然在发挥作用,科技成果转为民用,实现产业化的步伐缓慢,也阻碍了西部民族地区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第三,西部民族地区传统的保守、等级制度、小富即安的文化阻碍了产业园区的发展。合作共赢、不畏失败、创新的集群文化很难根植当地,不利于分工与协作的形成。

西部民族地区应该促进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协调发展,让园区借助产业集群的组织优势优化升级。园区应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以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产业关联为导向,转变发展思路,对园区产业进行重新定位,产业集中布局,集聚产业共同发展,形成专业化突出的产业区。具体来说,一是各级政府在涉及本区域范围内的招商引资时,应加强统一协调,有意识的做厚做长产业链。做厚产业链是指要多引进生产同类产品企业,提高同类企业扎堆的密度。做长产业链是指要对具有优势资源的产业进行加工延伸,在强化大类产业链接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中小类行业细分链接,拓展配套企业扎堆的深度,使园区企业从产业集群中获得尽可能大的增值空间。二是各级政府要通盘谋划产业布局。对本区域内的引资项目进行科学统筹规划,根据生产力布局确定项目落户区位,做到不任意安放,合理建设。三是西部民族地区园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重点应该注意增强外来资本的“根植性”。要让引进的外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地产业集群所缺乏的核心技术在核心链条上进行补缺,从而有效完善本地产业集群产业链结构,促进外来企业与本土企业融合。

(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深入,东部地区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东部产业和相关企业开始不断寻求最优发展区位。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技术力量、人力资源和市场环境不断改善, 正适应了东部产业的需求,产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2010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最近几年来国家又先后批准设立了 10 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其中广西桂东、黄河金三角、重庆 沿江、甘肃兰白经济区、宁夏银川——石嘴山示范区等西部民族地区占了一半,这标志着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进入了规模扩大、层次提高的新阶段。 借东部制造业转移之机,西部民族地区应当依托国家级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国家级产业开发区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较髙发展水平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从而努力形成国家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经济发展优势互补的新产业格局。在集群发展方向上,西部民族地区应积极探寻“区域产业转移 ——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途径,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在对东部产业进行承接转移过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引导东部产业集群整体转移,这是西部地区建立和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渠道。因此,西部地区政府与东部地区政府、行业商会或协会应倾力合作。西部民族地区要把土地、劳动力、能源与民族优惠政策的优势,与东部省份的技术和管理以及资金等对接起来,整合双方优势,引导龙头企业和配套产业整体迁入西部民族地区产业园区。 目前很多合作共建园区已经开始积极筹备,如浙江欲在新疆已批园区中设立“浙江工业园”,已经签订了框架协议。内蒙古也与东部的江浙等省份积极的洽谈,力求在开发区中建立相关的产业园,彼此双方共享资源与政策,力求在利益分配、集体招商等方面实现双赢。

目前,宁夏等省份已经与天津开发区达成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在制度层面进行合作,彼此发挥自己的优势,如天津在产业的培育和招商引资以及资金方面具有优势,西部省份则在资源、市场以及区位方面具有优势,彼此进行优势互补,树立了合作的典范。由于一些制度性障碍,如土地指标和财政税收等,使得东西部产业合作共赢还不能实现。因此,国家应及早出台和制定相关具体的政策法规,为东西部地区间的产业合作扫除制度障碍,早日实现东西部地区产业合作共赢的目的。

西部民族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还需要健全各类市场体系,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建设良好的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要不断完善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资料市场, 探索发展大中小市场协调配套,发展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自由贸易区和免税区。 建设完善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形成商品仓储、产品运输、商品配送的商流、物流、 信息流和资金流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在这些基础上对金融和证劵以及资本等市场不断进行完善,保证市场的公平合理有序,通过培育具有市场前景的中介技术服务市场、信息咨询市场体系,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发展循环产业集群

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高效率利用、生态环境效益极大的产业组织形式。它通常以产业生态链为载体,以清洁生产、废物回收、循环利用为手段,将上一环节(企业)产生的废物作为原料投入到下一环节(企业)中去。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实现物质和能量的梯次利用,尽可能减少废弃物向自然生态系统排放,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友好发展。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和无害化是循环经济的特点,以往的生产模式都是直线性生产,即资源消耗到产品生产再到废物排放,而循环经济要实现的生产模式是闭合循环,即从资源利用到绿色生产再到再生资源,达到了生产中的资源和物质循环利用的目的,实现对环境的友好,因此,在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生态经济。但是循环经济在资源转化、循环衔接、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等方面的技术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导致循环经济经济效益欠佳,需要政府许多补贴才能维持,因而在西部生态脆弱地区, 循环经济模式很难得以推广。

所谓循环产业集群是一种以循环经济为理念,以循环经济模式运行的产业集群。它是特定区域内由产业集群各个层次的产业链、生态链和价值链整合而成的,由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相联系的众多企业及相关机构组成,集合物质、能量和信息循环功能的空间聚集体,因此它是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模式。循环产业集群可以实现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优势互补,一方面发挥着产业集群的高效率和强大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还具有循环经济的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效益等优点。循环产业集群弥补了传统产业集群模式生态效益差、资源利用率低的缺点,也弥补了单一循环经济模式经济效益差、可持续性低的缺陷,因此循环产业集群是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组织模式。既达到了发展经济的目的,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对于西部民族地区来说,由于原材料资源丰富,应大力发展能源、石油化工、 机械制造、采矿、农林等产业。而对具体的产业领域来说,构建生态产业链所采用的技术体系有所不同。在我国西部地区创建循环产业集群需要对传统产业集群进行生态化补链升级,对原有的循环经济体系进行集群化引导。

1.对传统产业集群进行生态化补链升级

西部很多产业大都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由于体制和技术的原因,钢铁、能源化工、采矿、农林等传统行业的集群产业链缺损严重,导致上游产业的废弃物没有经过消化处理就直接排入环境,严重污染环境。这就需要创建更多的下游生态产业链,将各种产业链融合在一起,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对于上游企业来说,要考虑到废弃物的处理和环境保护问题,对于下游企业来说, 有偿承接上游企业制造的污染,不但能有效解决污染问题,还能获得经济利益。而且下游企业自身的资产专用特点就决定了其为了获得来自上游企业的稳定的能量、 副产品等的供应,愿意与上游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而且随着合作推广的深入,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把各个企业连接起来,这样,彼此合作的企业间就形成一个互补的局面,产业生态链能够实现连续性,产业集群的发展也能够实现生态化。

西部地区要想实现传统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应把市场作为导向,并加强与高校和各种科研院所的合作,创建创新体系,合作建立研发机构,朝着生态化和循环经济方向研发,确保研发的产品能够为传统的产业集群服务。此外,需要国家对生态科技创新的支持,西部民族地区企业还要积极争取并参与到国家重大生态科技项目建设中。对于承接国家重大生态专项科技项目的企业,政府应在技术和资金以及人才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如云南铜业等在生态冶炼技术方面获得支持,四川的攀钢与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实验室围绕着冶金工艺和材料等方面进行研发,为企业的生态产业链构建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最后,对传统产业集群进行生态化补链升级,需要不同产业的不同企业进行合作,按照生态产业链的特点和情况进行合作研发,共同面对生态产业链中的技术难题。

2.对原有循环经济体系进行集群化引导

对于单个企业来说,由于发展循环经济效益差、效率低,单个企业并不愿发展循环经济,但是一旦许多企业都发展循环经济,大家共用循环技术,共享环保设施, 彼此互相提供原料,可以极大降低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因此,要想在西部建立循环产业集群,先要做大产业的规模,实现规模经济,还要增加企业的数量。同时,西部地区地域广阔,资源的分布不集中,也使得传统资源类的企业布局不够集中,若以这些企业来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园,将无法达到集群的规模效应,规模经济将会面临损失。所以,在循环集群被创建之初就要考虑到企业的集中化,政府可发挥主导作用,对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引导,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引进循环类的企业。具体来说,政府可利用自身的政策优势和经济手段对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等进行分析处理,比如在土地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把同类型的企业吸引到一起,从而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出台相关的政策促进企业间的合并重组,壮大企业的规模;在产业技术方面出台合理的促进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在循环利用和绿色生产等方面的研发投入,为循环型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方面的保障。此外,若一些物质和能量无法融入到生态产业链中,政府应综合考虑各种成本要素,可在就近区域建立回收体系,如污水处理厂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厂等。

[1] 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4.

[2] 王洁.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7.

[3] 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8).

[4] 袁正明,秦盛丰.国家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内在联系和差异[J].经济研究导刊,2014(7).

[5] 罗哲.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政策发展研究[J].兰州学刊,2013(6).

[6] 郭景福,解柠羽.生态视角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7] 李福龙,赵景柱.西部能源资源富集地区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能源,2011(5).

猜你喜欢

集群民族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我们的民族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多元民族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