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我们跨越新的伟大征程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2017-01-25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柯 健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江西南昌 330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1]。因而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对于推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力挽狂澜、攻坚克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发展。习近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担当,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发展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围绕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这一中心主线,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九大聚焦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主题,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这一思想体系的中心主题而言,概括起来就是如何正确认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然也就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问题。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就是发展,发展将是贯穿思想体系的主线。在确立了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后,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我们究竟要什么样的发展。在我国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两个阶段后,现已进入实现更均衡和更有效率的发展的新阶段[2]。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要解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时代,这是对党和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精辟概括,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指引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理论体系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独特贡献,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方法,完善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奠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基石,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大理论,这些重大理论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是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两大布局”和“总体方略”。明确“五位一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四个全面”形成战略布局,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方略是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战略互补”的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素在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上形成了“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四个伟大”实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来源和思想源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是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伟大”实践的理论指南,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各个方面。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还很不够,还有许多未知的必然王国。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不是凝固不变的,是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讲,“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与此同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发展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发生改变,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发生改变。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动力,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逻辑起点。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的立场或价值观、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以及基本的制度规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既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也是新时代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内在要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同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正是在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相结合、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彰显出它的强大生命力[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每向前推进一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相应地向纵深发展。然而,在马克思理论研究方法中存在一个深刻的方法论思想,即“人体解剖相对于猴体解剖来说是一把可以借鉴的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现出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4]。”我们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遵循从一般规律到特殊规律的过程,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认为研究中国战争问题也要经过这样的过程:首先研究战争的规律,而后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然后再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5]。同样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来说,同样也存在着三个层面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像中国这样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规律。对于这三个层面规律的认识,虽然说我们现在掌握得比较充分、了解得比较透彻,但还不能说已经完全掌握了,更不能说已经穷尽真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终极真理,总是在实践的变化发展中不断地提升认识真理的水平[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继科学发展观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间,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如果说邓小平理论作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部分的话,那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说邓小平提出了怎样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问题的话,那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则是与时俱进,不仅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理论,而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付诸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开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拓展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有其统一性的同时,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由于不发达国家或非资本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存在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的成果”,从而选择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对此,马克思还批评了俄国民粹派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概述演绎为“欧洲中心论”的错误做法,明确指出:“俄国为了采用机器、轮船、铁路等等,难道一定要像西方那样,先经过一段很长的机器工业的孕育期吗?”[7]然而,为了避免陷入乌托邦,他对未来社会的描述是慎之又慎的,正如他所宣布的,“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8]。因此,马克思并没有为包括中国在内的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在跨越“卡夫丁峡谷”之后,提供一套完整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现成答案。中国选择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上进行科学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依据时代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一系列适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论断。

(一)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根本方向。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批判,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大力发展生产力,实行自由人联合体占有生产资料,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直接按比例计划配置社会劳动时间,按劳分配,合理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9]马克思对社会主义所作的理论概括,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难免有历史的局限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社会主义现实,从最本质的角度出发,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就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就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破浪前行。

(二)创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基本任务。尽管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东方落后民族和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道路选择问题,但对在进入“古代类型的高级形式”之前究竟要经历哪些具体阶段,并没有予以回答。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搞清楚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及其基本国情,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依据[1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现实起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党通过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从总体目标、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等方面,科学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其总体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目标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基本政策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三)拓展“生产方式”范畴,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及其转变。把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主要方式,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揭示,是建立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基础上的。在该原理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作为具有因果性质的规律,必须以在特定方式下进行的生产活动即生产方式作为中介。生产方式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仅具有决定论的色彩,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性。一定水平的生产力在以特定方式进行的生产活动中得以应用和发展,也正是这种以特定方式进行的生产活动再生产出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正是由于处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中介”环节,生产方式才兼具了一般性、特殊性和个别性[12]。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论及的生产方式范畴关注不够,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认识还停留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上,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理论认识与实际发展存在严重的脱节严重地束缚了我们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及其基本国情,结束了长期困扰人们认识的束缚,果断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化解的好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我国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定了我国能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决定了全国各族人民能否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决定了全体中华儿女能否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决定了我国能否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四)实现从“革命主题”向“发展主题”历史性转换,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如何正确认识革命与发展的转化关系,或者说,在完成以消灭剥削、消除阶级对立为目的的社会主义革命以后,还要不要革命,采取什么方式革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作出明确地回答。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构想是原则性、初步性的,他生前对“后世”不具开药方之责,只告诉我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一切社会形态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恩格斯告戒我们,“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五年来,之所以能取得“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的“极不平凡”成果,在于以一系列创造性的、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纲”,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但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导全面建成小康阶段的社会主义实践,而且不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一系列创新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思想创新,呈现喷薄而出的局面。

(五) 建构超越“生产主义”的现实路径,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科学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各国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杰出的代表。马克思极其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发展观——生产主义。资本主义“生产只为资本而生产,而不是反过来生产资料只是生产者社会的生活过程不断扩大的手段”,这种以抛弃人的主体发展,以及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代价的生产方式,终究要被“炸毁”。自由王国只存在于真正的物质生产的“彼岸”,那里“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14]人们“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5]尽管马克思意在告诉我们,真正的物质生产的“彼岸”在于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但并没有为我们提供超越“生产主义”的具体现实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破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这是对党和国家发展历史方位的精辟概括,是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考量,标志着党和国家事业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凸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内涵,体现为今天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还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中国取得了伟大成功,而且向全世界展现出了强大生命力。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初心和愿景,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历史发展新形势,抓住时代发展新机遇,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着力推进新发展理念、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理论成果,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为马克思主义宝库添加了新财富。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我们跨越新的伟大征程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作出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当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客观上需要党的指导思想实现新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思想引领。由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全方位、开创性成就,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深层次、根本性变革,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树立了崭新的面貌,五年来历史性的重大变革和历史性的成就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新的使命担当、新的时代特征,必然地要求新理论新思想的来引领。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反映时代要求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集中体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的立场或价值观、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以及基本的制度规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既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形成的,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所要求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6]。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不是要坚持其中的某一个具体的观点或结论,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论原则,并以此为指导研究新时代中国的具体情况,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有主题、活的灵魂和不竭的源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史、系统经验和丰富的实践,它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需要正确借鉴并广泛吸收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兼容并包,博采众长。但必须注意的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理论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运行的一些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它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特殊的历史条件、价值体系和利益要求。因此,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理论我们绝不能照搬照抄,而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科学地借鉴和吸收。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坚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借鉴并广泛吸收西方理论以及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科学理论。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的发展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高度地概括了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各个方面,系统地回答了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现代中国如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不断理论创新,站在历史的高度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方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障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这一思想体系包括以下内容。(1)“八个明确”: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2)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四条”: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向新世纪,着眼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发展潮流,顺应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视野,引领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的世界大势和我国的经济发展变化,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论断,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意义在于,它既积极借鉴当今世界各国科学的发展理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又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作出了新的科学揭示;既继承了我们党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又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用新的思想观点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奋斗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启航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目标,这是我们党走出历史周期律,达到长治久安、再攀高峰、再创辉煌新的长征,也是我们党为民族复兴履行使命、向中国人民兑现承诺新的长征。”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冲刺阶段,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二个百年目标全面开局起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开端,这前后两个关键阶段的领航者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历史贡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7:10.

[2]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36.

[3]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6:167.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3-155.

[5]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3-194.

[6]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87-18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M]. 北京:人民出版社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恩室编, 1983,213-21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78-79.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67-268.

[10]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59.

[11] 邓小平.社会主义的中国谁也动摇不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8.

[12]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4-126.

[13] 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1-43.

[14]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316-319.

[15]王守常.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57-259.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96-98.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