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7-01-25张婷婷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生产力特色时代

张婷婷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指导下结合中国具体国情逐渐探索出的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理论、道路和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新模式。自1982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的发展已历经35年。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主义进入新时代”,从时代判断上重新界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宣告35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时代。新时代的提出回答了中国“现在何处”的问题,为继续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精准的时代判断。回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早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释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要经历一个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将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概括为社会主义。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础上提出新时代,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进一步历史性解读,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运用和发展。正确理解新时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必须要从思辨的角度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什么”“进入了一个怎样的新时代”这三大基本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判断依据

列宁曾指出,只有明确了“从一个时代转变为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理解我们面前发生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1]从哲学上讲,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时代的出现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结果。人类社会是在同自然界一样的偶然性支配的必然性规律中发展着,世界历史过程或社会形态呈现的差异性正是社会发展规律有序性或阶段性的动态表现,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社会形态把人类社会外现为不同的时代。时代的判断标准、性质、主题和特征等都是由本社会形态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详细阐述了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划分时代的标准。他指出:“判断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实冲突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影响时代的转换。从根本上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时代,“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3]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划分方法首先考虑到了历史进程的客观内容,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在此基础上,1915年列宁在《打着别人的旗帜》一文中从阶级出发补充了时代划分的内容。他指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决定着时代的性质、特点和内容。

毛泽东在坚持马列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创新提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集中表现是社会主要矛盾,时代性突出的表现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在生产力发展上的种种障碍,使国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曾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4]经过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得到改善,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正是这些历史性的变革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即万事万物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之中,认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一个连续性或阶段性的发展过程。自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人民就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实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此后各个时期的党中央也始终用科学发展的态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出发,创新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准确定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成就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动发展涵盖到一切变化和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运动发展具有方向性,总是从低级简单运动到高级复杂运动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绝对不是盲目的、无规律的、甚至倒退的。实践证明,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的领导下各方面已从不成熟、不完善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一穷二白的时代早已过去,温饱问题早已解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也逐渐得到满足,21世纪的今天,人民更加注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适时把握社会发展态势,及时总结长期努力取得的成就,判断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实践表明,新时代的到来绝不是某个代表人物的头脑中主观臆断的结果,它是一个客观发展的历史运动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难探索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历史过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性质

1859年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在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曾用“现时代”与整个大历史时代相区别。列宁也曾根据资本主义历史的发展将资本主义划分为三个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基础上做出的准确判断。本质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大历史时代背景中出现的一段上升性小时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的阶段性发展与飞跃。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量变发展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质量互变规律是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运动着的物质通过量的积累增加或减少引起质的变化。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中通过阐释力、热、电等的运动形式证明了“量转化为质”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他指出“纯粹的量的分割是有一个极限的,到了这个极限,量的分割就会转化为质的差别。”[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基于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积累上提出来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国紧跟时代步伐,各项事业与时俱进。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约占三分之一,政治、文化、民主、法治等都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一系列重大成就总量的积累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的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生产关系随生产力的发展发生部分的质的变革,从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尽管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性质,但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复杂的,并不是生产力一经有了发展的事实,生产关系就会立刻随之进行变革。生产力在总的量变发展过程中总是包含着依次发生的部分的阶段性的质变,受生产力制约的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表现出依次的阶段性的层次性的变化。只有生产力极大的增长到生产关系不能容纳的地步,生产关系才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即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关系部分的质的提升仅影响的是在本社会形态内的阶段性的时代变化。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仍处于社会主义阶段,性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量变发展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到这个最大的国情没有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方针和策略都是在考虑这个国情的基础上策划和提出的。

(二)人民民主专政时期的阶段性发展

继空想社会主义家魏特林对旧制度向新制度作出的“过渡时期”的期盼,马克思在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时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7],《哥达纲领批判》中又系统阐述了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将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整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采取的形式。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实践,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专政中的领导作用。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带领中国人民分两步走,历经新民主主义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在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基础上创新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认为人民民主专政是阶级政党消亡之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要的国家形式,“有了人民的国家,人民才有可能……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进。”[8]在整个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人民民主专政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中国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阶段性的发展和飞跃。“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从整体上把握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方法论原则,涵盖了国家的经济、政治、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力量扩大到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各种便利的社会条件使得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法治、国家建设的积极性极大的提高。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迎来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从本质上说,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迎来了新的阶段性的发展,即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征

列宁指出:“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9]时代特征是社会发展历史方位的外在表现,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的特征即“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0]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新时代”的问题,从方法论讲,这五个方面体现了继承性和渐进性的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一)继承性和渐进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表现为从过去、现在到将来的方向性运动。在历史发展的任何一个时期人们都是在既有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开始的创造,“人不能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积累上迎来的一个新阶段,没有前人成果的积累,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但回望历史,主要是为了把握当下,现实的运动更容易使社会推向前进。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及时的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扬弃的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上,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上升的运动。从方法论讲,这种运动是事物在连续发展过程中对间断性的否定,体现了继承性和渐进性的统一。新时代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的历史演进中出现的对历史发展间断性否定的一个不间断上升阶段。

马克思主义认为,新事物的产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革命发展到新事物,二是通过进化或改革发展到新事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在不断的运动中上升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不是通过革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不断地全面深化各方面改革,一点一滴渐进发展的结果。不是全部否定或推翻前人的成就,而是在前人成就基础上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结果。在这一基础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坚持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从新时代出发提出党的第二个100年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习近平指出:“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在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2]

(二)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应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虽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上升运动,但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伴随着困难和曲折。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虽具有质的稳定性,但依然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过程,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也是不断的从稚嫩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从中华民族史的角度看,新中国的成立使全国人民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中华民族实现了真正的站起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中国人民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华民族走进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发展阶段;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发展理念、兼顾发展格局、夯实发展战略,使中华民族完成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角度看,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没能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才使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现实,中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摸索,才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曲折性的发展特点依然存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又开始面临着新的难题。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亟待满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亟待解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亟待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亟待实现,这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需要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走向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3]理清中国特特色社会主义“现在何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不同于旧时代的新问题,科学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对社会主义的中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的中国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到高质量发展阶段。”[14]质量决定效益,强起来的中国在实践中要多追求“中国智造”,以“智”取胜,把中国推向前进。

所谓“智”,突出体现在人的主观能动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主体在于全体中华儿女,核心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是智慧的集结者,创造着社会的历史,历史证明不发动人民的力量,社会发展就不能前进。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执着于本阶级的立场,没有看到群众的“智慧”,孙中山把人民群众说成“愚民”,没有看到群众的智慧,他们的革命或改良最终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捧在手心,坚信“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15],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离不开人民。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也始终心系人民,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经历了95年的历练和洗礼,中国共产党更加自信和成熟。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完成社会革命,不断探索自我革命。在追求“中国智造”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动员全体中华儿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新气象。

所谓“智”,集中表现在尊重客观规律下的能动性改造。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同自然界一样有内在的发展规律,坚持规律性和能动性的统一才能实现社会的最优改造。新时代的中国要有新作为,必须坚持在尊重规律事实基础上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35年,改革开放即将迎来40周年,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累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中国人民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深刻总结经验分析教训,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把握一般的客观规律,在深刻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发表以来,社会主义从16世纪到21世纪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中国作为拥有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数量的国家,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在世界历史上竖起社会主义的大旗,拥有一席之地,并为世界贡献着较大比例的经济总量,这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充分肯定,更是对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的充分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经过部分质变进入一个新时代,并创新发展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不仅表现出二十一世纪中国强大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更加表现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焕发的更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的一部分,有能力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贡献。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能够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过渡”[16]提供模式和说明方法。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案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能够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致力于保持自身独立性又想要增强国家实力的国家提供代表中国特点的智慧和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7],社会主义的中国也愿意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为全人类解放贡献力量。尽管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充满曲折,中国人民将同世界人民一道共同推进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主动肩负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责任,在共产主义的道路上继续发挥作用,挑起智慧担当的大梁。

[1]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3.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0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6.

[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6.

[9]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1.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新华网,2017-10-27.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8.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新华网,2017-10-27.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6.

[14]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N].人民日报,2017-10-26(02).

[1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7.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新华网,2017-10-27.

猜你喜欢

生产力特色时代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