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社会主义视野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7-01-25辛向阳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发展

□ 辛向阳

科学社会主义视野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辛向阳

再过五年的时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既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承载着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的承诺。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能够不断推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社会,是使人民有更高水平的获得感的社会;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创新发展的社会,是能够在理论、文化、科技、制度等多方面进行创新的社会;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的良性社会,是通过多层面、多领域、多方向的互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大新动力;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的健康社会,人民的满足感、幸福感得到极大提升;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初步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美丽社会,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科学社会主义 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

中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社会?这个社会的鲜明特征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予以科学回答。

一、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能够不断推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十分强调未来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一旦夺取政权,“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P293)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也强调: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革命胜利后,必须充分发挥无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就是这样一个能够为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提供更加坚实基础的社会。

第一,经济保持“双中高”的服务社会。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总量达到17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80%以上,物质基础更加强大。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2015年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按照发展趋势,到2020年,这一比重会进一步提高到55%以上,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到这时我们可以说,中国进入后工业社会,发展的活力会进一步增强。

第二,使各方面的制度成熟定型,使成熟定型的制度能够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中国,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通过司法体制改革,建设法治中国,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达到政府职能依法全面履行、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完备、行政决策科学民主合法、宪法法律严格公正实施、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人民权益切实有效保障、依法行政能力普遍提高的标准要求;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化的财税体制,使财税体制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第三,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使生产力的发展有更好的所有制基础作为支撑。2016年3月4日,在看望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习近平指出:“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2]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完全能够通过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抓住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发展新经济,依托“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不断创新技术、产品与服务,提高主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使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国家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没有非公经济,增长就会不稳定。2016年7月1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6〕12号)中明确指出:“非公经济创造了6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非公有制经济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截至2015年4月底,我国私营企业发展到1653.8万户,个体工商户发展到5139.8万户,目前非公有制经济贡献了国家税收的70%;非公有制经济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涌现出像华为这样的创新企业,2015年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3950亿元人民币(约608亿美元),净利润369亿元人民币(约57亿美元),研发投入596亿元人民币(92亿美元);非公有制经济是金融发展的重要依托;非公有制经济是解决民生就业的重要渠道,非公有制经济贡献了我国新增就业的90%。中国这样一种国有经济和非公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经济格局,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有自身独特优势的。

二、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创新发展的社会

第一,有明确创新目标的社会。总的要求就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体目标是:(1)创新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标志是两个方面: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成长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就是科技创新。(2)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要求是三个方面: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一系列重大瓶颈问题,初步扭转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为国家繁荣发展提供战略储备、拓展战略空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3)创新体系协同高效。基本要求是四个方面:科技与经济融合更加顺畅,创新主体充满活力,特别是企业主体创新动力澎湃;创新链条有机衔接,创新决策、规划、投资、项目储备、研发、实验以及产业化环环相扣;创新治理更加科学,创新的决策体系符合科研规律;创新效率大幅提高。(4)创新环境更加优化。激励创新的政策法规更加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形成崇尚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激励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

第二,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的创新型社会。创新型社会既包括创新型国家,又包括创新型经济和创新型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人均8.7万元提高到12万元以上。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我们还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支持企业建设一批出口产品“海外仓”,促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要促进价值链创新,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的良性社会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市民人口城镇化率显著上升;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显著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广大人民群众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生产由大规模、排浪式转变为小型化、渗透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和低效供给,扩大有效和高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以及对需求结构的引致性、诱致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会不断提升产业结构的水平,使更多的产业迈向中高端。中高端产业不仅会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而且能够为企业员工带来更高的收入,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

第二,新型城镇化极大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到2020年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目标是: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这就意味着到2020年,中国有近8亿人口居住在城市,享受着城市文明,同时这8亿中有6亿人口具有城市户口,享受着城市公共服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范围,使居住证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要加快覆盖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使他们依法享有居住地义务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到2020年,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第三,区域发展协调性提高到新水平。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十三五”时期和更长时期的发展,逐步明确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3个大的发展战略。首先,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中国区域的协调发展,各个地区的发展都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构成节点。截止到2016年8月底,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到2020年,“一带一路”建设会达到一个更高水平。其次,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形成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再次要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另外,还制定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2016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分年度明确了137项重点工作和127项重大项目。这些项目是滚动实施的,估算总投资约有1万多亿,将有力带动东北地区的发展。陆续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新十年规划,支持东部地区在体制创新、陆海统筹等方面率先突破,这些都会使中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达到一个新高度。

第四,促进国内发展与全球发展的协调均衡。到2020年,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2015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统筹开放型经济顶层设计,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实现开放型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扩大开放中树立正确义利观,切实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四、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的健康社会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第一,共享发展充分得以落实。共享发展其内涵主要有4个方面。(1)就共享的覆盖面而言共享是全民共享。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就要从各方面确保全民共享的实现。(2)就共享的内容而言共享是全面共享。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要从所有这些主要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做到经济共享、政治共享、文化共享、社会共享、生态共享。(3)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共享是共建共享。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实现共建共享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度,为所有人的共建提供所有制基础;就要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共建提供政治保障。(4)就共享发展的推进进程而言共享是渐进共享。一口吃不成胖子,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

第二,让广大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辛福感明显增强。2020年要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推进教育公平性发展:基本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5%,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包括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持续扩大覆盖面。

第三,扩大中等收入人口比重。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缩小全社会收入差距。主要举措是: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使这部分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例不断上升;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完善鼓励回馈社会、扶贫济困的税收政策,公共资源出让收益更多用于民生保障,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使广大群众得到的实际收入更多一些;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第四,健康中国建设取得实效。健康中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在出席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时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3]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为此,就要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通过一系列努力,确保“十三五”期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

第五,群众的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达到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有极大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质明显改善,社会丑恶现象有明显下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个社会得到真正培育和践行。

五、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初步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美丽社会

人类最终要走向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要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社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PP185—18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努力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之间能够和谐相处。

第一,使可持续发展始终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2014年7月2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分析研究了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可持续发展背后有什么自然规律需要我们遵循?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习近平引用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一段话:“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4]自然规律告诉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不能突破自然所承载的极限,应当给自然以自我修复的空间。遵循这样的自然规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第二,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美丽国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实现天蓝、地绿、水清、气洁,让人民群众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今后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3%、15%、18%,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特别是治理大气雾霾取得明显进展,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习近平2016年9月3日在出席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明确指出:“我们将毫不动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们推动绿色发展,也是为了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和产能过剩问题。今后5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下降23%、15%、18%。我们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让老百姓在宜居的环境中享受生活,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效益。”[5]我们要持之以恒,建设美丽中国。为此,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自觉行动起来,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 , 2016-3-9.

[3]习近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N].人民日报,2016-8-21.

[4]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0.

[5]习近平出席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6-9-4.

(责任编辑:杜洪梅)

D61

A

1243(2017)01-0004-005

作者:辛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发展部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邮编:100732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主题班会发言稿作文导写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