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整体逻辑

2017-01-25邓跃茂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逻辑

邓跃茂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房山 102488)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主要体现在其系列讲话之中,这些讲话深刻地反映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和工作思路,体系宏大,内涵丰富。稍加分析便可发现,这庞大的思想体系存在若干重要的规律。研究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深化对其治国理政思想的认识。在这里,思想的规律也可以称为思想的逻辑,深入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是当前理论界需要回答的重大时代命题和现实课题。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前提

对于一个国家的执政者而言,其执政思想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逻辑前提,如果脱离了这些逻辑前提去研读执政者的执政思想,往往会陷入教条的、片面的理解,不能准确地把握思想的实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形成的,因此,必然存在一些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思想逻辑前提。

(一)中国的社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事实是中国一切执政思想形成的基本背景,在中国,任何执政思想的创新都无法跳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前提。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曾经出现过许多“主义”的争鸣,但是,经过历史的洗礼,这些“主义”都没有获得人民的认可,只有社会主义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和认同,最终成为我们今天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由于一系列原因,曾经犯过一些错误,给中国共产党留下了深刻的教训。1979年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系统地纠正了这些错误,并在实践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38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也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正是嵌入于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逻辑前提之中。首先,这一逻辑前提规定了其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源头,即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开创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其次,这一逻辑前提表明了其治国理政思想的社会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其治国理政思想是在现实的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最后,这一逻辑前提彰显了“主义”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表明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由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习近平一切讲话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假设,那就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在任何一个国家,执政者的任何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往往只能代表其所在政党的执政思想。因此,执政者所具有的政党身份是其形成治国理念的另一个重要背景和逻辑前提。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其治国理政思想必然是对党的性质和主张的反映。

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性质,概括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性质深刻地影响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在逻辑。首先,中国共产党是具有人民情怀的党,在她那里,人民的利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共产党人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个人私利。其次,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生产力发展的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最后,中国共产党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政党,在重大历史关头,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把社会主义建设带向新的高度。

以上就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得以展开的两个重要背景和逻辑前提。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其治国理政思想所依托的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映了其治国理政思想所依据的政党属性。正是因为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才有可能在中国这片大地上谋篇布局,形成一套系统的治国理政方略。因此,分析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要素,必须从以上两个逻辑前提出发。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主线

所谓思想的逻辑主线,就是思想得以展开的那些核心线索,找到了这些核心线索,也就找到了打开思想大门的钥匙,能够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论述中找到一些本质的、共通的和规律的要点。任何一种思想体系,无论其内容多么庞杂,如果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都必须有一些贯穿于始终的逻辑主线。即使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庞大的思想体系,一旦触及它的整体性,也必须找到一条逻辑主线。比如,有研究指出:“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主线,以此主线来构建整体性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2]虽然这一观点并没有在学界达成一致,但它至少说明,要想在整体上把握一个思想体系,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逻辑主线,至于逻辑主线有可能存在的不一致,那只是研究视角上的差别。

笔者认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存在一些可以把握的逻辑主线。通过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可以发现,其治国理政思想主要围绕三条主线展开。

(一)人民的逻辑: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关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来源,也是党的一切力量的来源。没有人民的支持,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动摇。因此,对于一位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来说,如何认识人民以及怎样对待人民,是衡量其执政水准的首要标准。对此,习近平在以国家主席身份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指出,“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3]。纵观习近平同志的思想体系,确实处处凸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主线,把握了这条逻辑主线,也就把握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价值。

首先,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的历史证明,只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习近平对党的群众路线有着深刻的认识,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早在陕北插队期间,习近平就通过与当地农民朝夕相处,建立起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015年2月13日,他在回延川县梁家河村看望当地乡亲时,曾经深情地说:“当时我离开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心还留在这里。那时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4]由此可见,这种人民情怀从青年时期就已经根植于习近平的思想深处,在他当上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之后,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执政思路。2013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刚刚开始工作还不到一年,就着手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在这次活动的工作会议上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5]可以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用一种公开而又明确的声音传达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人民逻辑,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唯有如此,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其次,始终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只有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才能更好地显示社会主义国家推进改革发展的优越性。如果仅仅是少数人享受到了改革和发展的红利,那么,我们就背离了改革开放的“初心”,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坚持人民的逻辑,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始终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像他讲的那样,“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遵循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改革,以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以满足人民对合理收入机制的期盼;加快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完善全面医保体系,以满足人民对于更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的期盼等等。正是在上述改革举措中,人民群众深刻地感受到党的奋斗目标与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出的高度一致性,从而自发地形成了拥护和支持我们党的良好民意氛围。

最后,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疾苦。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初就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人民疾苦始终是其关注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曾经动情地说过这样一番话:“郑板桥有一首诗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7]可以说,关注人民疾苦,回应群众诉求,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正是出于对群众冷暖的深切关怀,习近平对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始终给予高度关注;也正是因为有了对人民群众疾苦的深刻关切,才有了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开展了大规模的“精准扶贫”工作。通过关注人民群众的疾苦冷暖,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人民情怀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

(二)现代化的逻辑: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内容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对现代生活有了较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激发了巨大的社会能量,使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现代化建设之中,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奋斗。今天,中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没有改变,在任何情况下,美好安宁的生活都是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在这里,要想将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唯一的途径就是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因为只有在现代化建设中,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才能够得到发展,人民才能够在发展中得到实惠。

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任务和历史使命就是推动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家在政治军事上的失败使中国社会精英深刻认识到了现代化的力量,无数仁人志士投身到社会变革运动之中,对现代化的道路进行了许多探索。但是,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君主立宪,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无论哪一场现代化实验,最后无不以失败而结束。分析这些失败的原因,我们发现,缺乏强有力的国家和政党推动是造成失败的重要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终于找到了一个强大的领导力量,使全国各族人民能够团结在执政党周围,向着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可以说,在完成了民族解放和独立的历史前提下,实现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任务和历史使命。

所谓现代化,是指“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8]。从现代化的概念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建设不是仅指经济的现代化,而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明等多个层次的、全面的现代化。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实践,其现代化的逻辑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的现代化,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二是政治的现代化,通过加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构建现代化的执政党和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三是社会的现代化,通过加强社会建设,构建更加公正的社会、更加安定有序的社会,营造和谐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四是建设现代文明体系,坚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现代化,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上描述只是从宏观上勾勒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若干重大战略决策,这些决策数量繁多、体系庞大,无法尽述,因此只能删繁就简,但仅从这些简单的勾勒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现代化建设这一主题来进行的。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9],是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执政纲领。其内容无论多么庞杂,无论是涉及内政外交,还是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都离不开现代化这一核心议题。从现代化这一逻辑主线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也就把握了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任务和历史使命,有助于我们找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内容。

(三)改革的逻辑: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现实路径

现代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革故鼎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旧势力和旧体制总是不甘于自行消失,因而会进行一系列反抗和抵制。历史社会学家巴林顿·摩尔认为:“在各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都面临着一个共同而巨大的政治困难,这就是社会中能否产生出一个精明强干……的阶级,它在社会中崛起并推动社会改革。关于这个阶级,在英格兰有乡绅和早期的工业资本家,在俄国有共产党,在日本有后来转化为官僚的贵族反对派。”[10]在中国,推动这场社会变革的重任,无疑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拥有强大的改革意志和行动能力,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够触动那些阻碍历史进步的顽固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的历程之后,“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3]。习近平在这里所说的“硬骨头”包括生态环境的限制、社会不平等的扩大、社会阶层固化的趋势、利益集团阻碍改革、社会矛盾频发等等多方面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很可能会给现代化建设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拉丁美洲的发展教训表明,社会发展到当前阶段,不进则退,一旦改革停滞下来,将很可能断送之前的改革成果,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越是到这个时候,就越是考验执政者的改革意志。能否继续深化改革,触动那些“难啃的硬骨头”,成为越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之处。

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了现阶段深化改革的必要性。2012年,习近平上任之后首次离京,便选择了视察广东这一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地方,向社会传达出新一届中央继续推进改革的决心。习近平执政5年来,从他的系列讲话中,无不渗透着继续改革的执政逻辑。比如,习近平讲:“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11];“我们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12]。类似这样的讲话,在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中时常出现,这也充分说明,改革的逻辑已经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一条主要线索,把握住了这一线索,也就把握住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即不断破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那些要素,推陈出新,推进现代化建设。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人民的逻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就必须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要想真正实现现代化,改革是唯一的路径,只有通过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兴利除弊、推陈出新,最终才能使现代化沿着健康、快速的道路发展。由此可见,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三条逻辑主线,实际上是一个有机整体,一环扣一环,把握了这三条主线,也就把握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脉络。根据这三条主线,我们就能较快地掌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关怀、主要内容和现实路径。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特征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逻辑前提明确,逻辑主线清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具有一些鲜明的逻辑特征。

(一)求真务实

所谓求真务实,就是追求真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干事创业。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理论品质,比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说它是科学的,主要是因为它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理论基石之上,唯物史观是客观的历史发展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这两大理论基石都是对客观规律和现实世界的真实呈现,因此是求真务实的。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在95年的奋斗历程中,同样形成了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在这一传统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科学的思想理论,使中国革命和建设始终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前进,可以说,如果没有求真务实的传统,中国共产党就不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内在地具有求真务实这一理论品质。在和平建设时期,求真就是“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之真”[13],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路正是建立在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基础上。比如,习近平对“发展新常态”的认识,深刻揭示了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正是有了对这一规律的认识,才使我们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保持了足够的战略定力。务实就是“务谋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13],具体而言,就是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脚踏实地地推进改革,推进现代化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充分体现了其务实的风格。比如,在维护人民利益的问题上,并不是将一些宏观经济指标作为衡量标准,而是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14],使现代化成果在群众那里看得见、摸得着,使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又如,在改革的具体推进中,习近平始终强调以问题为导向,脚踏实地,解决一个问题是一个问题。他说:“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15]这样,人民总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益,社会总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步。这种求真务实的理论品质,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大地,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责任担当

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需要一批具有历史责任感的社会成员予以推动,中国正处在历史大变革时期,要想顺利地度过这个转型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承担起相应的历史责任[16]。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强烈历史责任感的政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一批又一批中国共产党人不惜牺牲生命,前赴后继,最终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那个屈辱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依然不忘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实现国家富强的道路上艰辛探索。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执政党的责任担当,“责任重于泰山”“有权必有责”“失职要问责”“领导干部要敢作为、勇担当”“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化改革责任担当”“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17]等,无不显示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责任担当的意识,纵观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可以说,责任担当已经成为每一篇讲话的内在特征。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责任担当,首先体现在对民族的责任担当,也就是“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责任担当,还体现在对人民的责任担当,始终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执政的头等大事,为维护人民权益而奋斗。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责任担当,同时体现为对党自身的责任担当,使党保持先进性,永远不脱离群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责任担当,也体现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强调中国的和平发展,为世界和平发展创造环境。综上所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必将在新的时期继续推进改革发展,做出不愧于历史的业绩和成就。

(三)与时俱进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一种理论,要想始终把握时代的脉搏,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同样,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认为,他们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8]。但即便是这样,当这一理论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时,还是很容易对其产生僵化和教条的理解。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不止一次地吃过教条主义的苦头,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所以,今天我们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定是发展着的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样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征,就像他自己所讲的那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1]。正是因为具有了与时俱进的特征,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总是能够抓住时代的核心问题。比如,改革初期,由于我国缺乏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所以强调改革要“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总结经验;但是当改革走到今天,已经形成一些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一些阻碍发展的利益格局难以突破,仅仅依靠“摸着石头过河”已经不适应形势需要,所以,时代要求我们必须顺势而为,加强顶层设计。这时,习近平提出,改革“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就是典型的与时俱进[19]。在与时俱进的特征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既抓住了变化了的实际,又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因此必将成为推进新时期改革走向胜利的重要思想保障。

四、小结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主要体现在其系列讲话之中,这是一个宏大的思想体系,我们既需要在细部研究和学习其具体论述,也应当在宏观上把握它的整体逻辑。理解一个思想体系,如果不能从整体上对其进行把握,对部分的理解也很可能会停留在表面而无法深入。对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而言,只有掌握了其中的整体逻辑,才能把握它的核心和精髓,也才能更好地指导现实的工作。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整体逻辑,离不开两个逻辑前提: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必须坚持的社会制度;其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明确了两大逻辑前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主线应该包括人民的逻辑、现代化的逻辑和改革的逻辑,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逻辑统一体。最后,从逻辑特征上来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渗透着强烈的求真务实、责任担当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些理论品质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신시대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提升党的治国理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