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社会发展思想基本问题

2017-01-25邱耕田韩冰慧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思想发展

邱耕田 韩冰慧

(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091)

习近平社会发展思想,是关于发展起来后的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首次回答了发展起来后的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所谓基本问题,从实践的角度讲,是指存在于现实中的最根本、最重大且支配着整个理论“框架”的问题;从理论的角度讲,是指贯穿于理论中的主线性、纲领性且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任何科学理论都有其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某一理论得以形成或建构的支点,是一种理论发挥其认识和实践功能的“抓手”。习近平社会发展思想当然也有其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它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适应着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现实需要,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发展起来后的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我们不懈追求的基本实践活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三十多年来,尽管遇到各种困难,但我们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奇迹。”[1-1]尽管我们取得了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发展,但同时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发展问题,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化问题、腐败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精神信仰问题等等。这样一种巨大的发展成就和严重的发展问题并存的局面,已经在客观上深刻揭示了当今中国正在面临着发展起来以后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下、老百姓普遍贫穷的现实,人们普遍以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老百姓普遍富起来了,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减少,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的发展观,把发展与问题的关系视为一种反比例关系,以为越发展,问题就会越少。但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指出:“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问题,发展水平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高的问题,发展水平不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1-2]这表明,在发展的任何时期、任何阶段,都有发展问题存在,发展与问题如影随形,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结合中国的实际,现在看来,“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1-3]虽然我国发展起来了,如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面临的发展问题更多且更复杂。总之,“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1-4]而要应对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就必须提出新的关于发展的理论,于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指导中国发展的实践进程中,习近平社会发展思想适时而生。

二、深刻回答了发展起来后的中国要实现整体性发展的问题

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究竟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因而我们就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1-5]。可见,发展起来后的中国所要推行的是具有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整体性发展,走整体性发展之路是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一)整体性发展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我国发展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提出了一系列指导中国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例如,要求开展补短板的工作包括“尽力补上生态文明建设这块短板”和实施扶贫攻坚工程等;要求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要求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因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求增强国际话语权,着力解决“挨骂”的问题;等等。这些发展要求和发展布置鲜明地体现出了整体性发展的追求或整体化发展的趋势。

整体性发展是社会系统的关联性发展,具体而言,构成社会系统的静态的要素间(如人、物等)和动态的阶段之间的关联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真正步入了整体性发展的新时代,这表现为从发展理念的提出、发展战略的布局到发展实践的推进,都呈现出了鲜明的整体性特征。这也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要“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1-5]。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紧紧围绕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来布局指导我国的整体性发展的。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1-6]围绕着我国小康社会所具有的“全面性”这一内在特征和要求,在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整体性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主张。

发展目标。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述了中国梦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2-1]代表着中国人民整体利益的中国梦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战略目标,它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有机统一,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中国梦都是不完整的,从而也是无法实现的。目标决定着方向和选择,中国梦的战略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全面系统的整体性发展。

发展的制度属性。任何发展,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的时空条件和内容,这种发展的时空性的重要表现,就是不同的发展有其不同的社会制度属性或政治道路属性等方面的约束或要求。中国的发展也不例外。我国的发展在根本的社会制度属性上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的发展提供着旗帜和方向,提供着制度平台和政治保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2-2]。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

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系统改革观和创新观。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的协同配合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我们讲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其中步子要稳就是要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2-3]在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系统性的创新观,认为创新是一个包括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创新在内的综合、系统的范畴,而且创新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就科技创新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的统筹协调,努力克服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科技创新活动中所存在的“碎片化”“孤岛化”现象,“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2-4]

发展的生态保障。生态环境是发展的自然基础,要推进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此就要确立包括人的因素在内的系统生态观。习近平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2-5]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指出了生态系统诸要素及其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还明晰了我们进行生态建设的基本要求,即要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突出了在人的主导下的生态建设的整体关联性。

发展的安全保障。基于当前复杂的安全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2-6]只有坚持总体安全观,才能为我国的健康顺利发展提供强大的各方面的安全保障,才能顺利实现我们的既定发展目标。

确立新发展理念。要实现我国的整体性发展,必须在发展观念上进行革命性变革,即要确立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整体,因而要从相互关联性的角度把握它们。在落实新发展理念时,切忌单打独斗、顾此失彼,要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2016年1月,习近平在重庆视察时就明确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要一体坚持、一体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二)整体性发展的特征和功能。在习近平社会发展思想的视阈内,我国的整体性发展具有鲜明的特征和功能,而这些特征和功能恰恰蕴含着当今中国如何实现这种整体性发展的内在机理。

整体性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传统发展重物轻人或只认钱不认人,它主要以经济产值、人均收入等可量化的经济指标来衡量发展的功效,这样,在传统发展中,人往往被物化、被矮化进而被异化。我们推行整体性发展,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以人为本而非以物为本,具体说,整体性发展既见物更见人,把“物”视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一是以人民为中心而非以少数人为中心。“人民”是广义的、具体的概念,即整体性发展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要由广大的人民“说了算”的发展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取向,在发展的本质上实现了由传统发展向整体性发展的转变。

整体性发展是一种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发展。传统发展在当时所亟须解决的温饱问题的压迫下,适应着当时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呈现出了一种虽然快速但却效益低下的发展态势。“过去,我国生产能力滞后,因而把工作重点放在扩大投资、提高生产能力上。”[1-7]现在,我们则要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去产能、提效益等的做法来推行整体性发展。也就是说,整体性发展不仅仅表示关系的协调、范围的全面、外延的扩大,其在内涵上还应是一种高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整体性发展是一种具有平衡性、协调性、全面性的发展。传统发展由于只着眼于当时最紧迫的温饱问题、经济问题,因而在实践中造成了片面化、失调化等的倾向,导致了一系列相当严重的“经济外”问题的出现,造成了这样那样的“短板”,例如,“在三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我国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大,但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却在减弱,一些地方生态环境还在恶化”[1-5]。现在,我们则要通过“补短板”等做法来尽力实现平衡的、协调的、全面的即整体的发展。

整体性发展是一种低风险的发展。传统发展尽管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其在本质上是一种高代价、高风险的发展。传统发展主要解决了一个方面的问题如贫穷落后问题,但却造成了更多、更严重的问题。早在1993年9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也表达过类似的思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3]。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高代价的传统发展将我国拖进了“高风险社会”。现在,我们则要通过“防风险”等做法努力实现具有低代价、低风险的整体性发展。

习近平社会发展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的发展现实并指导中国的发展实践的。换言之,习近平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整体性思维理念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具体说是对唯物辩证法观点和方法的现实运用,这种运用,显然增强了习近平社会发展思想的深刻性和说服力。“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1-8]众所周知,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在兼顾一般的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1-8]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社会发展就是一个直面矛盾、化解难题的过程。这样一种运用矛盾思维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既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又利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习近平还提出了“要十个指头弹钢琴”的系统工作方法,他指出:“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2-6]

三、系统回答了发展起来后的中国如何实现整体性发展的问题

整体性发展的含义和特征,体现在整体性发展的方法论上,要求做到高瞻远瞩、顶层设计、统筹兼顾、全面布局,即整体性发展也要求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的发展方法、发展思路和发展方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一直在各方面进行着实现整体性发展的谋划和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一系列具有整体性的发展理念和发展主张等,既是对我国推行整体性发展的揭示和反映,更具有指导我国整体性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因而,“马克思最重视的是群众的历史主动性”[5]。这一原则是唯物史观的现实运用,深刻体现着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效要由人民说了算的价值意蕴,它所揭示的发展所应有的普惠性、包容性、共享性等的价值特征,与我国整体性发展的本质、功能是高度契合的,因而为我国的整体性发展提供着价值基础,并发挥着价值定位和定向的作用。

(二)发展是基础。这是实施整体性发展的底线要求。“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6]整体性发展尽管与传统发展有着重大不同,但它仍然是一种发展。在整体性发展中,整体性是发展的整体性,没有发展就没有整体性。这表明,整体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仍然是发展,它要求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出发,依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始终强调发展的必要性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合理性。他指出:“发展是基础,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仍然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1-9]

(三)“五位一体”总布局。“五位一体”是对“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概括性表述。“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而正是在这一布局中,体现出了整体性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其一,“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揭示了我国整体性发展的态势或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1-10]实际上,“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涵盖了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它是对社会有机体各方面或各领域建设发展的高度概括,更重要的是,这五大方面绝不是彼此独立、互不关联的,它们具有“一体性”或整体性,都紧密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可见,“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正是关于我国要走整体性发展道路的战略安排。其二,我国的整体性发展不是空的,它是以“五位一体”为内容、为基础的,或者说,要推进我国的整体性发展就必然要求进行“五位一体”的发展或建设。离开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五大建设,整体性发展无疑会流于空谈或成为纸上的东西。因此,要实施整体性发展,就必须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实践中认真推进五大建设的协调发展。

(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的概括性表述。从整体性发展的角度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为我国的整体性发展设定了具体的目标,也为我国的整体性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和根本的条件保障。因此,要推进整体性发展,就必须认真落实这一重大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7]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所蕴含的整体性发展的意义或功能在于:其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阶段我国整体性发展的具体目标,为整体性发展指引着方向;其二,全面深化改革为整体性发展提供着动力支持,只有全面的、系统的改革才能为我国的整体性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其三,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为我国的整体性发展提供着十分重要的保障条件。其中,全面依法治国为整体性发展提供着法治保障,它能确保整体性发展在一种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全面从严治党为我国的整体性发展提供着领导力量或领导核心,或者说,没有党的坚强有力的领导,任何发展都无从谈起,遑论更复杂的整体性发展了。因此,在当下的中国,要推进整体性发展,必须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在对这一战略布局的落实中推进我国的整体性发展。

(五)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发展实践的指南。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8]。实施整体性发展既需要目标定向、内容支持、条件保障,更需要理念引导。这种理念就是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所构成的新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系统性、引领性的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全面、更加协调、更可持续的整体性发展的要求。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新发展理念是适应着我国整体性发展的要求提出来的,新发展理念与整体性发展具有同向、同质、同构、同功能的关系,它指明了我国整体性发展的思路、方向和当下的着力点。

(六)统筹好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在全球化潮流全面创造“世界历史”的时代,中国的发展显然离不开国际社会,中国的整体性发展也需要我们统筹好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好这两个大局,是整体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整体性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例如,我国的整体性发展,在国内有全民共享、共同富裕的要求,在国际有共同发展、全球受益的含义,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加大对外开放等做法或举措,让世界各国都搭上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以实现我国发展效益的“外溢”效应。可见,在整体性发展的视阈内,显然不可缺少国际社会及其应变这一重要条件。一方面,中国与国际社会的积极的、良性的交往互动以及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学习借鉴都为我国的整体性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条件。“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1-11]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的意见、态度也成为我们在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上进行变革创新的动力。因此,要实施整体性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国内发展和国际发展的关系,充分利用国际社会所提供的资金、技术、市场、经验等的平台或条件,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中国发展的国际受益。

四、习近平社会发展思想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社会发展思想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针对我国整体性发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而开出的“药方”。习近平社会发展思想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并要回到实践中去,它具有这样几种品质和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品质和追求、克服发展问题的品质和追求、整体性发展的品质和追求、公平正义的品质和追求、大国担当的品质和追求。基于这样的理论品质和实践追求,习近平社会发展思想为我国实现具有新质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导武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如何把握社会习近平发展思想的重大意义

关于习近平社会发展思想的重大意义,需要我们在大的时空背景下,通过纵向对比的方式来把握。而这种对比的“平台”,就是发展与问题的关系。马克思曾提出了文明生成和发展的“对抗律”。马克思指出:“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9]这种文明发展的规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文明与对抗、发展与代价或发展与问题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习近平就曾明确阐释过发展与问题的关系,认为无论发展不发展、无论发展水平高低,都有发展问题存在。就是说,发展与问题相互依存、形影不离、密不可分。这里,我们根据发展与问题的关系,可以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自1970年代末起至1997年,当时主要解决的是“不发展”的问题,即贫穷落后的问题。例如,1978年,中国就有2.5亿贫困人口,当年9月,在东北三省视察期间,邓小平就说:“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10]因而对贫穷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可以说是邓小平发展理论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或基本问题。邓小平就是始终基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来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第二个时期自1997年起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为止,主要是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随着1980-1990年代的快速发展,我们出现了“发展中”的问题,如党建问题、科学发展的问题等等,而对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可以说是江泽民发展思想和胡锦涛发展思想所要谋划的核心问题。第三个时期,从党的十八大的召开至今,主要是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对前两个时期发展问题的解决是比较成功的,因为有一个最重要、最现实的依据,就是改革开放以来至2012年前后,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达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中国的面貌也由此得到了根本的改观。以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而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标志,中国可以说是逐步“发展起来了”。但一方面,由于以前“发展中的问题”解决得并非十分成功,有些问题还有遗留或发展,如发展的公平问题、生态问题以及腐败问题等;另一方面,也由于发展起来后又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如出现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等等,因而,在这种新旧问题的叠加效应下,形成了发展起来后的“总问题”。要解决中国发展起来后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顺利实现既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需要新的发展理论,于是习近平社会发展思想应运而生。“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2]在某种意义上说,习近平发展思想正是适应着解决发展起来后中国所面临的发展问题的需要而诞生的。换言之,习近平发展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恰恰体现于对发展起来后中国发展的战略谋划和实践指导上。

(二)习近平社会发展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讲,习近平社会发展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推进到了新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阶段主要有两大历史性任务:其一,解决发展起来后的中国的发展问题,其二,要实施整体性发展。当然,这两大任务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要解决发展起来后的发展问题必须走整体性发展之路,而只有在对发展问题的克服中才能开启整体性发展的新进程,它们是合二为一的。新阶段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于是需要新发展,而这诸多的“新”,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所没有遇到过的东西;其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需要新的发展。可见,习近平社会发展思想的出现,实际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推进到了需要解决当下中国发展起来以后的发展问题、实现整体性发展的历史阶段。习近平社会发展思想又一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与时俱进性,是我们必须研究、学习和落实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

从实践上讲,习近平社会发展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在回答了发展起来后的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如何发展这一重大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发展目标论、发展价值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整体发展观、全面发展论、人的全面发展论、命运共同体思想等在内的完整的科学体系,从发展目标到发展方式、从价值原则到发展要求等等,全面回答了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究竟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我国的整体性发展起着定向(方向)、定位(发展的现状方位)、定则(原则方法)等的指导作用。也就是说,对于中国的整体性发展而言,习近平发展思想主要具有两方面的现实指导意义:其一,理论观照意义或认知意义,我们透过习近平发展思想这一“视窗”,可以对当前中国的发展存在及要采取的发展方式等获得科学的判断和认知,即获得一种关于当前中国发展存在的真实知识,而只有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我们才能采取具体的、科学的行动;其二,方法论功能或方法论指导意义。习近平社会发展思想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当今中国发展存在及其所要采取的发展方式的一般理论知识,让我们知道了“是什么”“为什么”,更有关于当今中国整体性发展如何推进的具体的方法论功能,也让我们知道了“怎么样”。这种方法论上的指导功能主要体现在习近平发展思想中的相关理念、原则、要求等等的内容上,如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功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发展原则、倡导和平发展和共同发展的主张、降低发展风险的要求,等等。也就是说,在推进整体性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唯有坚持既具有认知意义(包括价值观指导)又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习近平发展思想,我们才能在“发展起来以后”的时代节点上,真正取得发展的成功。

(三)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习近平社会发展思想

习近平社会发展思想就是当今中国发展的“指挥棒”,这要求我们在思想认识、价值取向、行为方法等方面要与之“对表”,做到同频共振、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就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领导干部出现的“本领荒”问题指出:“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由于不懂规律、不懂门道、缺乏知识、缺乏本领,还是习惯于用老思路老套路来应对,蛮干盲干,结果是虽然做了工作,有时做得还很辛苦,但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搞出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来。”[1-12]可见,所谓“本领荒”,其实质是指面对着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缺乏新知识新理论的武装,还在用老一套的东西来应付工作、蛮干盲干,导致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在中国驶入整体性发展这一“历史轨道”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重大变化,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以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包括习近平社会发展思想为指导,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才能带领人民走对路,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1-13]。

猜你喜欢

思想发展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