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暨中国企业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7-01-24马红光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社工工会工作工会

马红光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工会学院,北京 100048)

全国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暨中国企业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会议综述*

马红光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工会学院,北京 100048)

2016年12月10日至11日,由全国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首届年会暨中国企业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中国企业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发展,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在京高校联合承办,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协办。来自全国企业社会工作界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79篇,先后有60余位专家学者在大会及分论坛发言交流。

会议开幕式由全国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默教授主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院长刘向兵、全总社会联络部部长杨汉平、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徐永祥、民政部社工司副司长黄胜伟分别作开幕致辞。

刘向兵院长在致辞中指出,企业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专业性企业工会社会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专业人才匮乏,学术研究成果较少,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成果更少,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都迫切需要加强企业工会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积极探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应围绕全国总工会的主职主业,彰显工会和劳动关系领域特色,服务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应突出“立足工会、服务职工、面向社会”的特色办学思路,突出专业价值观的培养和实务技能的训练,为由特色专业建设推进特色学科建设探索一条可行的道路。

杨汉平部长在致辞中指出,企业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劳动关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在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和社会组织发展中大有可为。根据中央群团改革精神,工会工作应重点关注劳动关系领域的社会组织,扩大社会组织工会覆盖,推动资源共享。工会组织对劳动关系领域的社会组织应起到引领、联系和桥梁作用,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徐永祥会长在致辞中指出,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社会工作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在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早期,主要是运用社区工作模式开展企业社会工作。后来随着单位制的建立,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跌入低谷。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转型、人口结构转变,传统社会管理模式逐渐失效。从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看,在单位制解体、社区制推行的背景下,体制外的庞大群体以及社会组织的发展亟需社会工作提供专业服务。围绕职工群众产生的诸多问题,都需要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企业社会工作的开展应注重本土化资源的链接运用,提升理论认知,总结实务经验,探索应对新时期社会问题的新模式。

黄胜伟副司长在致辞中强调,企业社会工作是工业领域开展服务的普遍经验,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手段。企业员工面临压力大、劳动环境恶劣、社会资源缺乏、社会支持不够等问题,给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带来了风险。应对这些问题需要发展企业社会工作,注重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专业企业社会工作在国内发展时间不长,2013年,民政部开始在上海等地区实行试点,现在已正逐渐扩展到更多的地区、企业和社会组织。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政府、工会、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参与合作。

随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本次会议主题中国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模式探索交流研讨,大会研讨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马凤芝教授主持和评议;企业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大会交流研讨,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院长杨冬梅教授主持和评议。

围绕会议主题研讨会分三个分论坛进行了深入研讨,分论坛一主题为中外企业社会工作实践与理论探索,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佟新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郭伟和教授主持。分论坛二主题为农民工及灵活就业劳动者的社会工作介入探索,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副院长刘元文教授和副院长叶鹏飞副教授主持。分论坛三主题为企业社会工作机构实务探索,由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杨荣教授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副主任刘曦副教授主持。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充分深入研讨,形成基本共识即企业社会工作与工会工作联系密切,需加强二者的合作。具体研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企业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发展的宏观思考

针对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院长刘玉方教授认为,发展企业社会工作应采取积极的合作、沟通、融通,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将是以工会为主导的两大模式为主流。一是企业外部模式,即政府或工会出资建设,购买社工岗位或社工机构项目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职工服务中心)模式,可以采用企业服务整体外包或服务直接面对员工的方式。二是内置模式,即大中型企业内部“职工之家”和“员工俱乐部”模式。企业工会设立社工岗位,将工会建成“职工之家”,或者是通过购买社工岗位或项目入驻提供专业服务,协助企业工会或党群工作部协助建设“职工之家”和“员工俱乐部”。

北京市总工会社会工作部部长魏国围绕以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推进北京基层工会改革与创新的主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工会工作目前存在宏观做的多、微观做的少,专业人才资源集中于行政系统、企业相对比较缺乏等问题,亟需做好工会工作与社会工作的衔接。工会组织应有明确的自我定位,即做好维权和服务两大主业。推动工会改革与创新,需要统筹宏观、中观和微观举措,即完善顶层设计,注重体制建设,健全政府、工会联席会议制度等,创新工作方法,走进职工群众,吸引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职工群众提供多样化服务,切实维护职工权益。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名誉会长王思斌教授认为,企业社会工作应着力构建帮扶·发展·维权三位一体的模式。其核心是服务—帮扶服务,发展服务—素质提高和能力建设,维权服务—法律服务。本土社会工作的实践需着重于工会福利工作、女工福利和权益保护、帮扶工作等,应充分认识工会工作方法的有效性及其限制。工会工作的发展和创新需要发展专业的社会工作。他提出在企业社会工作研究中,应区分体制内与体制外、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研究重点,既要做量化研究,也要做定性分析。加强工会、企业和学者之间的合作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和学术研究质量的提高。

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顾问团主席钱宁教授认为,当前企业社会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社会工作的使命是应对工业社会劳动关系矛盾,促进工业福利发展。其具有三大目标,一是改善劳动关系,维护权益,促进生产力发展;二是发展员工福利,增进员工福祉;三是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为达成这些目标,必须重点关注三大实务领域,即劳动关系领域、员工协助领域和企业社会责任领域。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顾问团副主席佟新教授辨析了企业社会工作的两种目标导向,即实用目标与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长远目标,应以工会组织为依托,以劳动者为本,维护劳动者权益,满足其多样化需求,维持其在劳动与生活、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实用目标是近期目标,应关注劳资双方需求的交叉点,服务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劳资双方合作型关系的形成,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郭伟和教授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生产政体理论以及制度主义理论分析,指出企业社会工作的宗旨定位和发展策略是借助于各级总工会和基层工会的职工之家,或是依靠基层社区服务中心推动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企业社会工作要超越福特制时代的生活教育和情绪管理,要主动和工会靠拢,把职工权益维护当作核心工作,提供职工合法权益教育和依法维权能力培训。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晓凤教授总结了珠三角企业社会工作的七种实务运作模式,即厂内运作模式、外包运作模式、企业购买运作模式、项目嵌入运作模式、社工+社会企业模式、工会运作模式、工业园区“政企社”服务模式。认为在企业员工协助方案EAP模式、工会社会工作模式及社会企业模式之外,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综合发展”模式将有力推动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全总基层部副部长王英分析了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专职工会工作者比较缺乏,人才队伍需进一步扩大,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管理不规范,经费保障力度不够等。指出需采取以下举措:密切工会与社会工作的合作,吸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参与工会事业,扩大工会社会工作者队伍规模;加快社工岗位设置和机构建设,加强教育培训,通过多元筹资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经费保障体制;联系服务职工的社会组织,推动工会购买服务。全总网络工作部副部长彭恒军探讨了互联网时代工会工作的创新,认为网上工会是网络时代工会的工作型态。网上工会改革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互联网的本质及其理念,即互联直通,这要求组织建设扁平化,打通信息孤岛;互动,通过互动了解职工的心声,开辟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空间;智慧柔性,通过人工智能呈现端口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构建实名、动态、统一的数据库,这是实现普惠、点对点精准服务的基础,借此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推动工会工作创新。

二、中外企业社会工作实践与理论探索

(一)美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经验

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系刘继同教授概括了美国职业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范式以及经验教训,认为深入发掘美国职业社会工作实务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发展方向,可为中国特色现代社会工作实务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和历史基础。基于美国历史经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王晓慧副教授认为,工会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在不同时代呈现不同形态,早期是合作与矛盾并存;二战期间先是短暂合作,后关系失和;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更紧密的联合。中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需依托工会组织体系,工会应主动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改变工作方式,去行政化,增强服务意识,社会工作教育应增加与工会、劳动关系有关的课程。

(二)企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

企业社会工作在国内开展服务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与工会工作的关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思政部张默教授认为企业社会工作与工会工作存在交叉。发展企业工会工作既不能将工会业务都作为企业社会工作,也不能将其与现实的工会工作对立,这将使企业社会工作失去主战场,阻碍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北京市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副主任李真认为,本土企业社会工作服务需置于社会融入视角和社区发展的框架下,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曹荣副教授认为,员工参与有助于员工实现“全人”发展,也能促成工业民主在企业组织层面的实现,有助于企业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乔东教授提出,职工文化建设是开展企业社会工作的理想途径。职工文化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文化,可通过引导职工学会自律、懂得尊重、善于自控等提高企业社会工作的效果。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裴秋宇副教授指出中国EAP工作者秉承东西方经典理论来源、文化旨趣和操作规程,创立了悟践疗法、认识领悟疗法、意象对话、道家认知、正念体悟疗法、感受分析疗法等本土化EAP实践。

(三)企业社会工作理论架构

企业社会工作的主要关注对象是员工,员工的需求结构是理论架构的起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吴建平副教授认为,企业社会工作理论架构应从员工作为社会成员、企业成员、工业关系成员和国家成员四个层面入手寻找合适的理论,并将其整合成内在逻辑一致的理论架构。从中可梳理出如下核心议题:企业社会工作关注的是如何帮助员工实现其需求结构,改善其生活福利,这需结合企业提供的资源和手段才可能实现;企业所处其中的工业/产业关系、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会对员工需求结构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

(四)专业关系与专业伦理困境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唐远雄副教授发现,企业社工想要进入私企并与员工建立专业关系非常困难。从规范上,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来源可分为主动求助、外展、转介三种;但在实践中,企业社会工作者很难做到与服务对象完全以职业身份互动。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建立需有本土化的理论和实践路径。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沈黎副教授探讨了企业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认为应从个体层面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伦理自觉,从机构层面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的风险管理意识。从性别差异出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王黎芳副教授认为,制定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政策来满足女性的需求是企业社会工作的目标之一。在法律和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企业社会工作具有挑战性和战略意义,这也是检验企业社会工作是否达成目标的重要标准。

(五)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是推动本土企业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深圳市龙岗区至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副总干事黎志芬等认为,企业社工普遍面临企业认同度、认可度不高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社工队伍年轻化。因此,企业社工的职业成长需求非常迫切。广州医科大学宋宇宏副教授认为,内置介入实务模式可以有效开发企业社工岗位,对企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具有导流作用。工会工作是我国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的重要领域,上海浦东公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郑俨提出,工会社会工作者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定位不清晰、激励机制不健全、薪酬待遇不统一等问题。推进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需倡导督导制度的实施;倡导统一平台的搭建;倡导职业资质的健全。

三、农民工及灵活就业劳动者的社会工作介入探索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民工及灵活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最突出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这一群体的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个性化的多重特点,亟须进行服务创新。

(一)农民工社会工作体系构建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叶鹏飞副教授认为,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困境涉及劳动权益、社会融合和子女教育等核心领域。组织化维权是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根本路径。中国工会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是农民工维权的主要组织形式。在群团组织之外,还需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工作机构正是在此背景下进入到职工维权和服务领域。要以工会组织为枢纽,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群体的整体体系,避免过于个体化、微观化和短期化的弊端。加强农民工管理服务,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李晓声认为,需要不断拓展工会工作领域,推动工会工作由员工队伍向农民工队伍延伸,推进农民工入会,推动农民工服务站、农民工之家建设,坚持从思想上重视、管理上纳入、政治上尊重、权益上维护、生活上关心、发展上引导,健全农民工管理服务机制,构建和谐共赢的新型劳动关系。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及其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出现了诸多变化。广西总工会干部学校副校长何华英认为,这一群体具有文化程度较高、维权意识强、工作期望值高、注重生活质量等特征。石家庄学院张红霞副教授认为,新生代农民工面临个体化的生存境遇与流动样态,其原有的地域链接、宗族关联、社会关系处于“脱域”状态,在行为逻辑、价值诉求、情感归属等方面呈个体化的新特征。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进副教授分析了新生代劳务工的各种需求:工作方面,希望提高薪酬水平,缩短工作时间,提高休假时间;企业管理方面,希望企业采取人性化管理;精神生活方面,希望企业多提供休闲娱乐服务;人际关系方面,希望拓展社会支持网。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以下问题:权利受损比较普遍,社会保障水平低,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政治生活参与度低,心理问题突出,技能、文化素养低以及发展空间少。工会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吕楠老师认为,城市或社区融入、农民工权利维护以及农民工子女教育等是目前社会工作干预探索的重点。当前干预一般考虑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使用个案、小组、社区等社会工作干预方法,涉及经济融入、心理及文化融入、社区融入等。对外来务工滞留人员聚集地区,北京和风社工事务所主任张潇提出可采取以外展社会工作为主要介入方式。对女职工而言,广东木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助理社会工作师杨春认为,女工面临着性别与工人双重身份困境,应从女工的性别与工人双重身份出发,分析女工实用性需求与战略性需求,探索女工赋权的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四、企业社会工作机构实务探索

与会者从工会与社工机构的关系、服务模式、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实务探索。

(一)工会与社工机构的关系

广州市和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苏玲认为,现阶段绝大部分有意在企业社工领域长足发展的机构或项目都面临两大挑战:更好生存的挑战与培养“职业化企业社工/工会社工队伍”的挑战。应对这两大挑战,深刻认识与践行“工会+社工”的“1+1>2”的双赢关系是关键。工会和社工机构需明确各自角色和职责,做出改进和突破。上海浦东公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主管张婕认为,工会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是群团组织改革的有益尝试。工会通过向社工机构购买服务,有利于走出“内偱环”,整合更多的社会专业资源,服务职工群众,提升工会工作效能。深圳市龙岗区至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副总干事黎志芬提出,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有两类即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前者可通过工会购买服务获得。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在与工会的对接中存在着困难。工会是其中的强势方,社工机构应尝试增加理解,适应工会的需求和原则,发挥各自优势,与工会合作,共同成长。

(二)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企业社会工作在国内的开展因地区、企业、行业组织等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的服务模式。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王淼老师探讨了“天津模式”,认为这一模式结合了深圳模式中对民间社工机构服务的整合、东莞模式的督导制度、清溪模式的三方联动机制,注重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四方联动。深圳大学社会学系易松国教授分析了园区社工服务模式,认为其与传统意义的驻企社工不同,它是围绕园区所有企业员工开展综合服务,通过政府购买形式在企业、工业园区以及社区开展外来工领域专业服务,建立“岗位为基础,项目为支撑,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发展格局。厦门开心社工服务中心总干事韩秀云提出建构社会工作者、企业、职工与所在社区共同参与建设的企业社会工作伙伴关系,建立“双社双工”联动机制,以“社区牵头,社工介入,义工助力,职工参与,双社双工联动”理念为指导,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服务职工的同时也促使企业反哺社区,促进社区建设和发展。企业志愿服务作为我国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得到企业重视和社会关注。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杨桂宏副教授认为,企业志愿服务在常态化、规范化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需要搭建企业员工志愿者与社会服务组织、社区的长效沟通机制,构建企业员工志愿服务模式,建立企业员工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机制。

(三)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

为促进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刘曦副教授提出了心理测评的方法和技术。心理测评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测试个体的智力、性格、能力、兴趣、工作行为,具有鉴别、预测和导向功能。使用心理测评技术需要在企业中培养相关专业人员,保证测评技术的规范性、科学性,以及测评结果运用时的客观性和严谨性,避免出现解释偏差及对结果的过度依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阳辉副教授分析了社会剧的运用。社会剧是通过暖身、演出、分享探索群体之间的冲突和动力,创造出更加和谐的系统环境。社会剧在企业社会工作中,尤其在帮助处理不同角色、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系统间的冲突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可以推动练习新的行为并运用在工作之中。

最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院长、全国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刘玉方教授在闭幕式上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指出,这次会议践行“研究、交流、服务、共享”的理念,从中外、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务等多维度、多视角深入探讨了当前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呈现了众多新观点、新见解,展示了最新研究动态,取得了丰硕成果。希望借此推动学术交流活动制度化,形成会议交流机制,促进企业社会工作与工会工作的衔接融通,实现共赢发展。此次会议对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升 华]

Summary of the First Annual Conference of National Enterprise Social Work Specialized Committee and Seminar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rporate Social Work in China

MA Hongguang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Beijing 100048, China)

D412.6

B

1673-2375(2017)02-0120-06

2016-12-15

马红光(1981—),男,山东济宁人,社会学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社工工会工作工会
工会经纬
青春社工
新时期油田工会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探究
工会动态
论新时代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
如何发挥工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关于国有企业工会工作改革创新发展的思考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浅谈创新在工会工作中的重要性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