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解剖学会 第十五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与科研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17-01-232017年7月12日15日

关键词:胚胎学组织学蛋白

2017年7月12日—15日

新疆 石河子

中国解剖学会 第十五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与科研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17年7月12日—15日

新疆 石河子

1 成年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机械痛异常慢性转化中CD4+T细胞浸润相应脊神经背根柔膜丁有权 杜彬 肖霞 齐建国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组织胚胎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成都 610041 CD4+T细胞自身免疫在神经损伤后病理性疼痛慢性转化中至关重要。致病性CD4+T细胞浸润神经环路的位置目前尚未明确,因此阻碍了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自身免疫机理的深入研究。本研究以成年SD大鼠改良备用性神经损伤(mSNI)为模型,利用脾脏或者淋巴结切除和疼痛行为学测试筛选致病性CD4+T细胞的起源局部淋巴结,再利用淋巴结切除和免疫荧光染色明确致病性CD4+T细胞浸润神经环路的位置。实验结果表明,脾脏切除可特异性抑制大鼠mSNI术后机械痛异常(而非机械痛过敏、冷痛异常和热痛异常)的慢性转化。更为重要的是,腰部(而非腘窝、坐骨和颈部)淋巴结切除能抑制mSNI术后机械痛异常。致病性腰部淋巴结特异性引流腰段的脊髓背角、脊神经背根和背根节。mSNI术后,CD4+T细胞选择性浸润相应腰段脊神经背根柔膜(而非背根节和脊髓背角),而腰部淋巴结切除可显著减少腰段背根柔膜CD4+T细胞的浸润。腰部淋巴结切除会显著抵消mSNI术后腰段脊髓背角中胶质细胞的活化和PKCγ神经元表达的增加。因此,成年SD大鼠mSNI术后,致病性CD4+T细胞来源于腰部淋巴结,选择性浸润腰部背根柔膜,特异性参与神经损伤后机械痛异常的慢性转化,提示背根柔膜CD4+T细胞浸润在神经损伤后机械痛异常慢性转化中的重要性。

2 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前体细胞的来源及特征马微 杨金伟 罗涛 王先斌 代云飞 郭建辉 李力燕 昆明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昆明 650500 背根神经节的神经细胞是躯体感觉的初级传入神经元,外周神经疾病或者损伤可导致背根节神经元减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出现紊乱、创伤性神经瘤的形成等,造成感觉传导异常,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同时也常常伴有神经修复、再生,提示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神经修复再生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成年外周神经系统中也存在神经发生或神经元数量增多现象,特别是在背根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中。新生的神经元从何而来,又是什么因素促使了正常发育甚至是在外周神经损伤情况下,背根节中神经元数量的增加呢?本研究在SD孕鼠三个妊娠时间点(E9、E12、E19)腹腔注射细胞增殖标记物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U),然后在其生后不同时间点 (P1、P3、P7、P14、P21、P28) 的仔鼠中利用抗BrU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来显示增殖细胞,并结合多种细胞标记物,双重染色来判断细胞的类型及特征。研究发现只有E19注射BrU的孕鼠,在其生后不同时间点(P1、P3、P7、P14、P21、P28)的仔鼠背根神经节中能够检测到BrU阳性细胞,并且BrU阳性细胞表达卫星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GS及神经元前体细胞标记物Tuj1。提示这一类BrU阳性细胞可能是在E19左右从细胞周期进入到休眠期,进入休眠期的细胞属于卫星细胞的特殊亚群,可能是感觉神经元前体细胞的来源。本研究追溯背根神经节中休眠期感觉神经元前体细胞的起源及特征,确定前体细胞从细胞周期进入休眠期的时期,进一步阐明外周神经发生的方式,为外周神经损伤后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 The role of BRE in ovarian follicle, neural tube and som ite developmentGuang Wang1, Kenneth Ka, Ho Lee2, Xuesong Yang11Division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Medical College,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2Key Laboratory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Hong Kong Brain and reproductive expression (BRE) gene, highly expressed in nervous and reproductive system organ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ulating DNA damage repairment under stress response and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Folliculogenesis, a process that ovarian follicle develops into maturation, is closely associated w it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matic granulosa cell and oocyte. We found that BRE was normally expressed in the oocytes and granulosa cells from the primordial follicle stage. There was a reduction in follicles number of BRE mutant (BRE-/-) mice. It was attributed to increase the follicular atresia in ovaries, as a result of retarded follicular development. We established that cell proliferation was inhibited, while apoptosis w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in the granulosa cells in absence of BRE. In addition, expressions of γ-H2AX (marker for show ing DNA double strand breaks) and DNA damage-relevant genes were both up-regulated in BRE-/-m ic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bsence of BRE, def ciency in DNA damage repairment, causes increased apoptosis in granulosa cells, which in turn induces follicular atresia in BRE-/-mice. Furthermore, little is known where BRE is expressed in the developing embryo or its role in embryonic development. We used in situ hybridization to reveal the spatio-temporal expression pattern for BRE in chick embryo during development. We demonstrate that B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neurogenesis and som itogenesis, which are associated w ith changes of cell cycle of the neural crest cells and neural tube cells during early chick embryo development.

4 TLR4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邢海会1丁晓慧2解辉2谢菊华2罗崟洲3陈丰洋31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硕士研究生,2沈阳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3沈阳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5级2班 沈阳110034 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TLR4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实验共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生理盐水组(缺血组)、缺血+TAK组。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缺血1h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TAK-242(TLR4拮抗剂),缺血2h后再灌注,各组动物术前术后采用Zealonga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体征评分,分别在术后1d、3d、7d、14d取材,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TLR4及P-IKKα/β在缺血侧脑组织的表达。神经功能评分显示,缺血组和缺血+TAK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缺血+TAK组低于缺血组。HE染色结果显示,缺血组和缺血+TAK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缺血组14d时病理损伤最严重,1d时缺血+TAK组病理损伤较缺血组明显,其余时间点均为缺血组病理损伤更严重。TLR4在缺血侧脑组织的表达:术后1d,缺血+TAK组高于假手术组和缺血组,缺血组高于假手术组;术后3d和7d,缺血组高于假手术组和缺血+TAK组,缺血+TAK组高于假手术组;术后14d,缺血组和缺血+TAK组高于假手术组。P-IKKα/β在缺血侧脑组织的表达:术后1d,缺血+TAK组高于假手术组和缺血组,缺血组高于假手术组;术后3d、7d和14d,缺血组高于假手术组和缺血+TAK组,缺血+TAK组高于假手术组。以上结果提示TLR4在再灌注早期(1d)可减轻脑缺血损伤,而后期(3d至14d)可加重脑缺血损伤。TLR4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是由于影响了P-IKK a/β的表达。

5 纹状体腺苷A2A受体神经元通过支配外侧苍白球小清蛋白神经元调控睡眠-觉醒行为袁向山1,2李瑞锡1黄志力2复旦大学1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2药理学系 上海 200032 纹状体功能障碍患者常出现睡眠-觉醒的异常,纹状体实验性毁损小鼠也出现严重的睡眠-觉醒紊乱,提示纹状体参与睡眠-觉醒行为的调控。但纹状体内何种类型神经元参与睡眠-觉醒行为调控,尚不清楚。纹状体是腺苷A2A受体(A2AR)分布最高的核团之一。A2AR是内源性促眠物质腺苷发挥促眠作用的关键受体。因此,我们推测纹状体内腺苷A2AR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调控睡眠-觉醒行为。我们利用A2AR-Cre和A2AR/小清蛋白-Cre转基因小鼠、化学遗传学和光遗传学特异性神经元操纵技术,结合特异性毁损、神经示踪、免疫电镜和电生理记录技术,解析纹状体A2AR神经元与睡眠-觉醒行为调控的关系。化学遗传法特异性激活纹状体头端、中部的A2AR神经元,显著增加非快速动眼睡眠时间;但激活尾端A2AR神经元不改变睡眠-觉醒时相。神经示踪显示纹状体A2AR神经元轴突至外侧苍白球(GPe)三种投射方式,头端A2AR神经元轴突只投射至头端GPe;中部A2AR神经元轴突可同时投射至头端和尾端GPe;尾端A2AR神经元轴突仅投射至尾端GPe。免疫电镜技术、电生理和光遗传学技术证实,纹状体头端A 2AR神经元主要和GPe中小清蛋白(PV)阳性神经元形成抑制性突触联系。进而利用A2AR/PV-Cre小鼠,将GPe中PV神经元特异性毁损后,可以抵消激活纹状体A2AR神经元引起的非快速动眼睡眠的增加。以上结果揭示纹状体A2AR神经元参与睡眠-觉醒行为的调控,是通过纹状体A2AR神经元至外侧苍白球PV神经元通路得以实现,并可能为睡眠障碍治疗提供新靶点。

6 Neu-P11对急性葡萄膜炎兔视网膜GFAP表达及眼内炎症的影响石金凤 莫中成 谢远杰 张瑶 龙治峰 贺鹏程 尹卫东南华大学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衡阳 421001 褪黑素(Melatonin, MLT)是由大脑松果体腺、视交叉上核及周围组织合成分泌的一种吲哚类神经内分泌激素,具有调节昼夜节律、调节眼内压、抗炎及抗氧化等功能。Neu-P11(Piromelatine)则是一种新型褪黑素非选择性受体激动剂,我们前期研究表明Neu-P11具有调节昼夜节律、调节眼内压、抗炎及抗氧化等功能。本实验研究Neu-P11对急性葡萄膜炎兔视网膜GFAP表达的影响。本实验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组,将其中的10只分为对照组,对其它20只进行玻璃体注射LPS,建立葡萄膜炎模型,术后将葡萄膜炎模型组新西兰兔分成LPS组和LPS+ Neu-P11组,后者用Neu-P11滴眼(100 µmol/L,每天滴三次,连续滴7d),在术后24h、36h、48h 观察临床症状,术后36h抽房水检测炎症细胞,在术后8d处死动物,取眼球做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视网膜GFAP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用Neu-P11滴眼后可以减轻LPS引起的葡萄膜炎炎症反应,其炎性细胞的数目下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视网膜GFAP结果显示,LPS组呈强阳性,而LPS+ Neu-P11组明显减弱。Neu-P11能够保护视网膜的结构,降低由LPS引起的视网膜损伤。故Neu-P11可以减轻兔实验性葡萄膜炎的炎症反应,保护视网膜的结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治葡萄膜炎的药物。

7 BDNF过表达干预海洛因成瘾大鼠NAc脑区全基因组高通量分析李一欣 梁文妹 贵州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贵州550025 为了明确BDNF对海洛因成瘾大鼠NAc脑区影响的下游靶基因,我们包装了BNDF过表达慢病毒,并对大鼠NAc脑区进行微量注射转染,之后构建海洛因成瘾大鼠模型,分为海洛因成瘾组,BDNF过表达组和正常对照组。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大鼠NAc内的全基因组转录水平,筛选出BDNF可能作用的下游靶基因,之后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对候选靶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海洛因成瘾组检测了41713条基因,BDNF过表达组检测了41734条基因。海洛因成瘾组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共有256条差异表达基因表达上调倍值超过2倍,有202条差异表达基因表达下调倍值超过2倍;BDNF过表达组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共有212条差异表达基因表达上调倍值超过2倍,有120条差异表达基因表达下调倍值超过2倍。海洛因成瘾引起包括认知能力、轴突生长、突触生长和对吗啡的反应等生物功能的上调,表明海洛因通过增强突触可塑性参与成瘾的过程。BDNF过表达后,海洛因成瘾大鼠NAc内MAPK通路正向调节功能及突触传递能力三种生物学过程较海洛因成瘾组显著上调。KEGG分析,海洛因成瘾激活了NAc内与成瘾和突触可塑性相关的信号通路;BDNF过表达后,激活的与成瘾和突触可塑性相关的信号通路较海洛因成瘾组更多。结果提示NAc脑区BDNF过表达通过增强大鼠的神经可塑性参与海洛因成瘾的过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BDNF在海洛因成瘾中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8 SIRT1对海洛因成瘾大鼠伏隔核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夏白娟 梁文妹 贵州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贵州550025 实验通过包装rAAV9-rSirt1和rAAV9-rSirt1 ShRNA腺相关病毒,并对大鼠NAc脑区进行微量转染,建立生理盐水对照组、海洛因成瘾组、海洛因成瘾+SIRT1过表达组、海洛因成瘾+SIRT1沉默组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纳洛酮戒断症状和条件位置偏爱(CPP)诱导情况;运用PCR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各组NAc中与突触可塑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定位和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突触的超微结构,探讨突触可塑性与成瘾行为变化的可能关系。结果显示经海洛因处理的3组大鼠出现明显的戒断症状以过表达最为典型,沉默组戒断症状有所减轻;CPP结果表明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在训练前、后停留于伴药箱内的时间无明显差异,而海洛因成瘾组、SIRT1过表达组大鼠经训练后在伴药箱停留时间明显长于训练前,SIRT1沉默组大鼠在伴药箱停留时间长于训练前,但较成瘾和过表达组有明显降低。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dk5、NF-κB、PSD95、Syn的表达在海洛因成瘾组表达增强,SIRT1过表达时进一步升高,SIRT1沉默组表达有所下降;△FosB的表达在海洛因成瘾组、SIRT1过表达组和SIRT1沉默组表达均升高,但3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透射电镜观察经海洛因处理的3组大鼠NAc区突触前膜内线粒体有肿胀,突触数量有所增加,突触间隙增宽,突触后膜致密物增厚。结果提示NAc脑区SIRT1过表达可增强大鼠的行为敏化,而SIRT1沉默组减轻海洛因成瘾大鼠的戒断症状和CPP诱导,有助于为戒毒治疗寻找新的有效靶点。

9 人骨髓来源的Muse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组织细胞的研究赵雅玉2陈美美2张亚平2陈颖2陈雪11江南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 无锡2141222南通大学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系 南通 226001 本研究主要利用多系分化持续应激(M use)细胞的多能分化特性,定向诱导其分化为神经组织细胞,希望通过提高分化率来改善种子细胞移植修复神经系统损伤的效果。首先利用长时间胰酶应激法从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中分离得到M use细胞,体外通过神经诱导培养基诱导M use细胞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Muse-NPCs),利用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诱导培养基诱导Muse-NPCs分化。神经诱导培养基培养的M use细胞呈现干细胞球状悬浮生长,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结果显示其表达神经干细胞标记物Nestin和NCAM,为Muse-NPCs;神经元诱导培养基培养的Muse-NPCs 细胞胞体透亮,突起逐渐伸长,类似神经元形态。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β-Tubulin Ⅲ和NF200,Western-blot结果显示其表达特异性运动神经元标记物HB9;星形胶质细胞诱导培养基培养的Muse-NPCs胞体增大,有较粗而短的突起发出。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在3d和5d时均表达有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S100β和GFAP。ELISA检测显示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合成并分泌bFGF。少突胶质细胞诱导培养基培养的Muse-NPCs细胞胞体小而透亮,突起细长。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结果显示7d和14d时细胞表达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O4和CNPase,同时诱导少突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共培养发现两种细胞随着时间逐渐贴合,并有部分突起缠绕。经体外诱导形成的Muse-NPCs具有神经干细胞特性,经诱导培养基培养之后可以向3种神经组织细胞分化,并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功能,这为后期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神经损伤修复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10 周围神经损伤后感觉与运动神经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贺倩茹1,2季煜华1吴启运1仇嘉颖1丁斐1南通大学教育部,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神经再生协同创新中心2南通大学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系 南通226001 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能否良好的恢复,主要取决于再生的神经是否精确地再支配靶器官(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终板)。因此,充分理解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基础,在临床治疗中加以运用,促进周围神经更好地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等量异位标签 (iTRAQ) 偶联在线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2D LC-MS/MS) 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建立成年大鼠运动与感觉神经损伤后14d蛋白质组表达谱,通过定量分析获得176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47个感觉神经近侧端高表达蛋白,27个运动神经近侧端高表达蛋白,49个感觉神经远侧端高表达蛋白,53个运动神经远侧端高表达蛋白。将以上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学功能分类发现,涉及脂质运输、内部信号级联反应、蛋白复合物生物发生、大分子复合体装配等生物学过程的蛋白在运动神经近侧端高表达;而涉及细胞粘附、细胞增殖、肌动蛋白骨架组织、循环系统过程、蛋白激酶级联的正调节、氧化应激等生物学过程的蛋白在感觉神经近侧端高表达。涉及轴突髓鞘化、神经冲动的传播、神经元凋亡、运动调节、神经系统过程、氧化应激反应、蛋白质运输等生物学功能的蛋白在运动神经远侧端高表达;而涉及轴突发生、再生、轴突损伤后反应、氧化还原、组织重塑、血管发育、转运、蛋白激酶级联调控、神经系统进程等生物学功能的蛋白在感觉神经远侧端高表达。通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对部分差异表达蛋白进行验证,验证结果和蛋白质组学检测结果一致。以上结论提示在周围神经损伤后趋化性再生过程中损伤神经近侧端及远侧端蛋白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可能在再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1 DJ-1/PARK 7 m odulates Nurr1 activity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Jing Ren, Yi Li, Lingling Lu Department of Neurobiology,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Center of Neural Regeneration and Repair, Key Laboratory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069 China Parkinson’s disease (PD)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DJ-1, also known as PARK7, is a multifunctional molecule which is initially identifed as a novel oncogene and has recently been found to be a causative gene for PD, w ith protecting dopaminergic neurons against oxidative damage and the biomarker value for the PD diagnosis. It is particular noteworthy that DJ-1 has been shown to directly regulate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s 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 (Nrf2) and p53. Thus, it is possible that DJ-1 regulates the activity of other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Exam ining this possibility is more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pathogenesis of PD because transcription factor defect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 ith this disease. The orphan nuclear receptor, NR4A2 (Nurr1) is the most important transcription factor involved in PD and is required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survival of dopam inergic neurons in the CN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regulatory ef ects of DJ-1 and its L166P mutant on Nurr1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w ith their underly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We found that exogenous application of DJ-1, but not its L166P mutant, signif cantly enhances the nuclear translocation and the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of Nurr1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Moreover, overexpression of DJ-1 but not its L166P mutant can modulate the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of Nurr1 via the Raf/MEK/ERK m 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 signaling pathway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Furthermore, knocking down of DJ-1 attenuates Nurr1 activity. Further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signaling of Raf/MEK/ERK is involved in the regulatory process and that activation induced by exogenous DJ-1 is antagonized by U0126, an ERK pathway inhibitor, also indicating that DJ-1 modulates Nurr1 activity via the Raf/MEK/ERK pathway. Our fndings shed light on the novel function of DJ-1 to enhance Nurr1 activity and provided the f rst insight in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by which DJ-1 increases Nurr1 activity.

12 RNA干扰EphB2的上调抑制胶质-纤维疤痕形成并促进轴突生长李奕 谈玲 强慧萍 王晓冬 南通大学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系 南通 226001 脊髓损伤后所形成的胶质-纤维疤痕,是脊髓损伤后难以修复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我们拟利用RNAi技术争取从源头开始阻止其形成。在改良的腔室载玻片系统中培养星形胶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经过特殊的划痕损伤建立胶质-纤维疤痕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EphB2的RNAi和微流控芯片观察神经元轴突的生长情况。当两种细胞共培养并划痕后,光镜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发现两种细胞交界处会出现成纤维细胞包裹星形胶质细胞的特殊结构;EphB2、ephrinB2、NG2、phosphacan和neurocan的免疫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而当对其进行EphB2的RNAi后,发现两种细胞交界处细胞虽有交叉,但未能出现成纤维细胞包裹星形胶质细胞的特殊结构。Western blot显示,EphB2、NG2和neurocan的表达量明显下降;而ephrinB2、FN、GFAP和phosphacan的表达无显著变化。当使用微流控芯片观察对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影响时,发现VSC4.1细胞能从胞体室伸出细长的突起,沿着微流控芯片的微通道进入疤痕室;当疤痕室中含有CSPGs或者星形胶质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并损伤时,轴突末端会出现膨大样结构,且轴突长度与相应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而当星形胶质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并损伤,同时添加EphB2的siRNA后,轴突的生长状态得到明显好转。这些结果提示针对EphB2的siRNA作用后,能适当地抑制胶质-纤维疤痕的形成,尤其是对轴突生长产生抑制作用的NG2和neurocan表达量下降,使轴突再生的微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13 青春早期暴饮高浓度酒精对海马的影响徐帅帅1刘向前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第二临床学院2013级本科生,2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武汉 430030 暴饮(binge drinking)是指短时间(约2小时)内大量饮酒,使血液酒精浓度≥80mg/100m L(与醉酒驾驶标准相同)的危险饮酒方式。对我国部分城市中学生饮酒行为的调查显示,暴饮高浓度酒精在青少年中比较常见,并呈现低龄化趋势。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滥用酒精可能会对机体产生破坏性和持久性的影响。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青春早期暴饮高浓度酒精对雄性大鼠脾指数(脾/体重比值)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其中一个重要机制是不同个体对酒精(应激原)会产生不同的应激反应。海马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应激反应的负反馈调节中枢,也是应激反应的易损脑区,其形态改变和蛋白表达异常与学习记忆损害以及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随后探讨了青春早期暴饮高浓度酒精对海马的影响。将青春早期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酒精组(用浓度为50%的酒精灌胃,6 g/kg/d,每天一次,共3天)和对照组(蒸馏水灌胃),第4天取材,并根据脾指数将酒精组大鼠进一步分为酒精易感组(脾指数明显下降,值最小的1/3大鼠)和非易感组(脾指数没有显著变化,值最大的1/3大鼠),然后检测酒精对大鼠海马形态和有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酒精没有造成大鼠海马形态结构的明显改变,但可导致易感组大鼠海马γ-微管蛋白(γ-tubulin)和突触小泡蛋白synaptophysin水平的显著下降(非易感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些结果表明青春早期暴饮高浓度酒精对雄性大鼠海马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并提示酒精对易感个体产生脑损害的机制可能包括影响海马的囊泡转运和突触传递。

14 少突胶质细胞相关基因高甲基化导致髓鞘丢失与小鼠精神分裂症样行为相关的实验研究晋旭锐1李文英2黄南昕1牛建钦1刘淑宝1陈显军1陈兴书3肖岚21第三军医大学学员旅,2西南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3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重庆 400038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精神疾病,其病理机制不清。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脑中出现少突胶质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异常和髓鞘的缺失,部分学者提出精神分裂症的少突胶质细胞异常学说,但该学说仍需进一步的论证,且导致少突胶质细胞异常表达的原因也不清楚。DNA甲基化作为最早被发现的表观遗传调节因子之一,可能调节少突胶质细胞相关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而影响基因的表达。因此,我们运用甲硫氨酸诱导小鼠脑高甲基化,观察精神分裂症样的行为,详细记录少突胶质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和髓鞘的缺失情况,以期为精神分裂症的少突胶质细胞异常学说提供实验证据。甲硫氨酸(Met)皮下注射6周龄小鼠两周,每天两次。Western blot 和免疫细胞化学 (IHC)检测总甲基化水平5mC的表达。MeDIP-ChIP, 硫化测序PCR(bisulf te sequencing PCR,BSP)检测少突胶质细胞相关基因的甲基化变化。电镜(EM),快蓝(Luxol fast blue,LFB) 和MBP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髓鞘的变化。IHC 和qRT-PCR检测少突胶质细胞相关基因的PDGFRα, Olig1, Olig2, Id2, Id4, Sox10和CC-1等的表达变化。Rota-rod,场实验(Open-feld),社交和前脉冲抑制(prepulse inhibition, PPI)实验检测小鼠精神分裂症样行为。Aza去甲基化用来观察能否逆转精神分裂症样的行为缺陷和髓鞘的丢失。结果显示Met诱导后5mC在整个脑内呈现高表达的状态,在前额叶皮质和胼胝体表达显著增强,而此区域髓鞘丢失明显,Olig1、 Olig2、 Sox10、 CC-1和MBP的表达显著下降,行为学的结果显示探索能力显著下降,社交和前脉冲抑制明显减弱。运用Aza以后髓鞘丢失和行为学有明显的好转,少突胶质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较Met组有所增强。这些结果显示少突胶质细胞相关基因的高甲基化导致基因表达下调和髓鞘丢失,且与小鼠出现精神分裂症样的行为密切相关。

15 Purα修复GGGGCC六核苷酸重复扩增非编码RNA介导的神经细胞毒性张瑜 李宏莲 叶翠芳 汪薇曦 沈建英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解剖学系组织胚胎学室 武汉 430030 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和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均呈渐进性发展,两种病患有相同的遗传病因,其9号染色体开放阅读框72基因(C9orf72)的非编码区存在大量的GGGGCC六核苷酸重复扩增,已发现此扩增抑制下游基因转录,且其非编码RNA (r(GGGGCC)n)可导致神经退行性变。本研究拟进一步探讨此突变的神经毒性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构建野生型质粒pEGFP-(GGGGCC)3(3个六核苷酸重复片段)和突变型质粒pEGFP-(GGGGCC)30 (30个六核苷酸重复片段),将pEGFP-N1(空载体)和以上两种质粒分别转染小鼠成神经瘤细胞株(N2a)48 h, MTT结果显示:突变组细胞活性最低,另两组无明显差异;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显示细胞内生长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2,MAP2)阳性表达,并对阳性细胞突起的数量及长度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突变组细胞突起最短,突起数量也最少,其余2组无明显差异。免疫印迹显示3组细胞的细胞周期依赖的蛋白激酶5(cell cyclin-dependent kinase 5,CDK5)和MAP2总蛋白水平无变化,而突变组CDK5活性(Phospho-Tyr15-cdk5)明显增加, MAP2的Ser136 磷酸化水平(Phospho-Ser136-MAP2)也明显增加。说明突变组可能通过激活CDK5,使MAP2磷酸化,导致细胞毒性。多种寡核苷酸重复扩增通过富集RNA结合蛋白(RBPs)介导神经退行性变,且富集的RNA结合蛋白的主要成分是嘌呤丰富单链DNA结合蛋白alpha(purine-rich single-stranded DNA-binding protein alpha, Purα),从而干扰Purα的正常功能。为探讨Purα对r(GGGGCC)n介导的神经毒性的影响,在N2a细胞中过表达Purα,比较control(不转染组),EV(Purα的空载pcDNA3.1)+pEGFP-N1,EV+ pEGFP-(GGGGCC)30,Purα+pEGFP-(GGGGCC)30 四组细胞活力,突起生长和MAP2蛋白含量,CDK5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过表达Purα可明显升高突变组细胞活力,抑制CDK5的活性,减少MAP2Ser136位点的磷酸化,说明过表达Purα可以修复该重复扩增序列介导的细胞毒性。本研究表明GGGGCC六核苷酸重复扩增可通过激活CDK5致N2a细胞的MAP2发生过度磷酸化,抑制细胞突起生长,过表达Purα可抑制此毒性作用。

16 未损伤L4 DRG神经元活动诱发的脊髓胶质细胞活化在成年大鼠L5脊神经结扎术后机械痛异常发生中的作用冯亚平 丁有权 齐建国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组织胚胎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成都 610041 本研究采用成年SD大鼠L5脊神经结扎术(SNL)模型,研究未损伤和损伤DRG神经元活动诱发的脊髓胶质细胞活化在外周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中的具体作用。该疼痛模型中直接损伤的L5 DRG神经元和邻近未损伤的L4 DRG神经元在解剖学上是分隔开的。我们发现: ①SNL同时显著活化L4和L5脊髓节段的小胶质/巨噬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②对于预先接受L5背根切除手术和假手术的成年大鼠而言,SNL导致时间和强度特征基本相同的机械痛异常,而L5背根切除阻止脊神经结扎诱发的L5(而非L4)脊髓节段背角小胶质/巨噬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显著活化,这说明损伤的L5 DRG神经元活动诱发的脊髓胶质细胞活化对于SNL机械痛异常的发生不是必要的;③SNL导致未损伤L4 DRG神经元Kv1.2和Kv1.4钾通道的快速而持久的表达下调;④SNL术后,急性期L4 DRG选择性阻滞(靶向性给予布比卡因)可特异性抑制L4脊髓节段背角小胶质/巨噬细胞的快速活化,显著延迟机械痛异常的急性诱发。而亚急性期L4 DRG选择性阻滞可特异性抑制L4脊髓节段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阻碍机械痛异常的慢性转化。我们的结果首次表明,未损伤L4 DRG神经元活动诱发的脊髓胶质细胞活化是SNL机械痛异常发生的必要因素。

17 RAS-Sirt3信号通路在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中的作用及天麻素干预对其的影响刘顺金1刘晓宇1李经辉2李秀华1袁云1李娟娟1昆明医科大学1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2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二科 昆明 650500 缺血缺氧是诱发小胶质细胞活化和增殖的重要因素,小胶质细胞激活与其介导的炎症反应在急性脑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激活后的小胶质细胞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促使多种炎性因子、蛋白酶、一氧化氮、氧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盐合成和释放增多,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研究发现,天麻素可以有效的抑制脂多糖(LPS)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但天麻素是否可以通过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发挥脑保护作用还未见报导。因此,本实验采用SD大鼠,将其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缺氧组和脑缺血缺氧+天麻素组。体外使用BV-2小胶质细胞系,分为正常对照组、LPS组和LPS+天麻素组。通过免疫荧光双标、Western blot、细胞培养等方法,检测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后大脑皮层、胼胝体及体外LPS激活的BV-2小胶质细胞中RAS系统(ACE、 AT1、AT2),炎性介质iNOS 和TNF-α,NOX-2以及Sirt3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后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以及LPS激活的BV-2小胶质细胞ACE、AT1、NOX-2、iNOS与TNF-α表达均明显增加,而天麻素干预能有效的抑制上述因子的表达。另一方面,体内与体外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中AT2与Sirt3的表达有显著增加,应用天麻素干预后其表达进一步上调。结果提示,天麻素可能通过RAS-Sirt3信号通路调节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为治疗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性反应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18 灯盏乙素调节大鼠脑缺血模型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及BV-2小胶质细胞MAPK信号通路的研究韩宏1贾文姬1李红娥1李璠2袁云1吴春云1昆明医科大学1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2科研实验中心 昆明650500 缺血性脑损伤后,常伴随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过度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可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CNS)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神经元损伤。抑制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及其介导的炎症反应被认为是治疗CNS损伤疾病的重要策略。研究发现,灯盏乙素可以有效的抑制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激活的小胶质细胞诱导的炎症反应,但灯盏乙素对激活小胶质细胞的作用机制还少见报导。因此,本研究力求阐明灯盏乙素是否能通过调节MAPK信号通路影响脑缺血大鼠模型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以及脂多糖(LPS)激活的BV-2小胶质细胞的功能活动。本实验采用SD大鼠,将其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组和脑缺血+灯盏乙素组。体外使用BV-2小胶质细胞系,分为正常对照组、LPS组和LPS+灯盏乙素组。用蛋白质印迹法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APK信号通路中3个成员在激活小胶质细胞的表达,即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 ERK1/2)及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 2( p-ERK1/2)、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及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和p38MAPK及磷酸化p38MAPK(p-p38MAPK)。结果显示,大鼠脑缺血后及LPS诱导后激活的小胶质细胞MAPK信号通路各成员JNK及p-JNK、p38MAPK及p-p38MAPK、ERK1/2及p-ERK1/2蛋白表达水平均出现明显升高。灯盏乙素可减少体内、外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的JNK及p-JNK、p38MAPK及p-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但却进一步增加了ERK1/2及p-ERK1/2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灯盏乙素可通过调节MAPK信号通路调节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这为治疗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性反应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思路。

19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TGF-β1启动心肌分化及与W 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相关性吕洋1张雷2王海萍11河北北方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石家庄 050017 以慢病毒作为过表达载体将外源性基因TGF-β1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探讨其在体外诱导BMSCs心肌分化过程中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相关性及机制。全骨髓贴壁法从SD大鼠四肢骨中分离、培养BMSCs,流式细胞术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对第2代BMSCs进行转染及分组:A组(Lenti-TGF-β1-GFP慢病毒转染组)、B组(Lenti-对照-GFP慢病毒转染组)、C组(BMSCs空白对照组)。C组细胞不进行基因转染相关的操作。qRT-PCR检测各组BMSCs经慢病毒转染后β-catenin、cyclinD1及MMP-7基因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BMSCs经转染14d后β-catenin、cyclinD1及MMP-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①C组细胞在培养过程中无细胞死亡,未出现荧光。②qRT-PCR检测结果显示,各组细胞在7d、14d及28d均可表达β-catenin、cyclinD1及MMP-7基因。以14d作为时间点,A组和B组β-catenin及cyclinD1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C组,A组β-catenin mRNA相对表达量是C组的0.60倍,cyclinD1 mRNA相对表达量是C组的0.68倍,但B组β-catenin及cyclinD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C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A组和B组MMP-7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C组,但A组与B组MMP-7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C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③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A组细胞无β-catenin及cyclinD1蛋白的表达,与C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均有MMP-7蛋白的表达,且A组MMP-7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C组。以上结果说明,TGF-β1促进B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过程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的β-catenin以及下游转录活化靶基因cyclinD1的表达来实现,MMP-7亦参与由TGF-β1促进BMSCs分化的过程,且这种作用可能不是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下游转录活化而产生的。

20 m iRNA-431-5p靶向IRS2抑制hM SCs成脂分化许晓源1,2汪涛2吴萍2熊建军2李卫东2曹玲玲31九江学院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2江西省系统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3南昌大学附属九江医院内分泌科 九江 332000 为了筛选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成脂分化过程中具有潜在价值的m iRNA及其靶基因,本研究收集hMSCs成脂分化过程中0d、7d、14d、21d的细胞样品,应用miRNA 芯片和转录组测序 (mRNA-seq) 技术,分析四个时间点细胞中m iRNA和mRNA的表达水平,并将m iRNA与mRNA的表达趋势进行关联分析,聚焦具有研究价值的miRNA与mRNA相互调控关系,同时采用TargetScan、PicTar和miRanda等数据库进行靶基因的预测,获取呈现负调控对应关系的m iRNA及其预测靶基因。荧光定量PCR验证发现m iR-431-5p在成脂分化中表达逐渐下降,而胰岛素受体底物蛋白2(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2, IRS2)表达逐渐升高,两者表达趋势呈现负相关;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证实miR-431-5p能够结合IRS2的3’-UTR而阻断其表达。构建过表达m iR-431慢病毒载体,感染hMSCs后显示m iR-431-5p表达升高,继续成脂诱导至7d、14d,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成脂分化过程相关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脂蛋白脂酶(LPL)、脂肪酸结合蛋白(AP2)及IRS2表达显著下调,油红O组织化学染色发现,成脂分化过程受到抑制。以上结果提示miR-431-5p通过靶向IRS2抑制脂肪细胞分化,为深入分析miR-431-5p与肥胖、胰岛素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本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460170资助)。

21 海洋海绵衍生生物矿化硅包被的丝蛋白复合支架对人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龙灿玲 常静洁 成旭 卫盛楠王秀丽 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大连 116044 多能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其在有效扩增及分化成骨、软骨、脂肪甚至肌原细胞方面具有潜力,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尽管诱导MSCs特异性成骨分化研究已经取得诸多进展,目前仍需要更多具有形态发生活性的支架来获得性状更为稳定的成骨细胞。本研究以六氟硅酸钠为底物,通过酶介反应生成海洋海绵衍生生物矿化硅,并将其均匀包被于多孔丝蛋白支架,同时结合胶原基质得到复合支架材料。实验中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生物矿化硅包被的丝蛋白复合支架进行表面超微结构的表征,通过接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同时,在体外借助成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分化21d后,采用活-死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分别对分化细胞的形态、活性、成骨特异性蛋白及基因进行评价。实验结果显示:培养于丝蛋白复合支架中的hBMSCs增值活性良好。相比于平面培养、三维培养的hBMSCs茜素红S染色阳性程度高,矿化程度更为理想;BMP-2、ALP、collagen type-I基因显著高表达;成骨特异性蛋白BMP-2、 OPN、 RUNX2表达阳性率高。以上实验结果提示:海洋海绵衍生生物矿化硅包被的多孔丝蛋白复合支架能够有效促进MSCs体外成骨分化,获得活性及表型更为理想的成骨细胞。这将有利于生物工程获得更多骨组织样结构,并启发其未来在骨缺损替代疗法中的应用。

22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的体外诱导分化研究常静洁 卫盛楠 龙灿玲 刘铭 王秀丽 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辽宁 116044 种子细胞的数量与质量问题是制约神经组织工程研究工作的“瓶颈”。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因兼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项分化潜能而成为神经组织工程理想的供体细胞。本研究拟对照传统的平面诱导体系,在三维培养条件下以人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作为种子细胞,以胶原-纳米纤维丝蛋白水凝胶为三维支架,分别通过添加小分子化合物(DMSO/BHA)和添加含有生长因子的生物诱导培养基(Cocktail)体外诱导hBM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以期建立优化的诱导方法,并获得表型和功能更为理想的神经元样细胞。实验中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不同诱导条件下(2D v.s 3D)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神经元相关特异性基因(map-2、nf-m、tublin-Ⅲ)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神经核蛋白NeuN以及神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GFAP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相差显微镜下可见3D培养条件下,hBMSCs呈伸展状态,增殖活性理想,提示该支架体系可提供适宜hBMSCs生长、增殖的微环境。经诱导后,各诱导组均有类神经元形态的细胞出现,但2D培养条件下小分子诱导组内的细胞形态改变最为快速、显著,在5小时后细胞收缩成球,且折光率增加。与之对比,3D培养条件下,Cocktail诱导组和DMSO/BHA诱导组内的细胞形态变化相对缓慢,且细胞突起更多、更细长。其中3D Cocktail诱导组内细胞的突起更多且交织成网。基因检测发现,对比2D培养,3D DMSO/BHA 组可显著高表达nf-m、tublin-Ⅲ基因;3D Cocktail诱导组的map-2及tublin-Ⅲ基因在各诱导组中表达最高。免疫组化显示,在两种诱导方法中,3D诱导组的NeuN和GFAP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2D诱导组。以上实验结果提示:基于胶原-纳米纤维丝蛋白水凝胶的3D培养体系能够促进hBMSCs向神经细胞的诱导分化。该研究将可能为成体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研究提供新技术、新方法,从而推进神经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获取及优化研究。

23 梓醇下调ERK 1/2信号通路抑制晚期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缺氧性损伤蔡其燕 马腾 李成仁 田衍平 李红丽 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发育生物学教研室 重庆 400038 晚期少突胶质前体细胞(PreOLs)对缺氧损伤极其敏感,是新生儿缺氧性脑白质损伤的关键性靶细胞,至今仍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缺氧诱导的ERK1/2信号通路活化在调控少突胶质细胞存活和死亡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拟探讨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梓醇(中药地黄的主要有效成分)在缺氧条件下,对PreOLs的保护作用及其与ERK 1/2信号通路间的相关性。实验将原代培养的PreOLs应用Na2S2O4和无糖培养基处理建立体外缺氧模型,同时应用梓醇或/和U0126(ERK1/2通路阻断剂)进行处理,然后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JC-1、DCFH-DA、Fluo-3 AM等荧光探针检测细胞的氧化应激情况,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的分化成熟及p-ERK1/2表达情况。结果显示:①PreOLs缺氧后TUNEL阳性的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髓鞘蛋白CNPase和MBP的表达明显降低,梓醇作用后能显著地降低TUNEL阳性细胞数,增加CNPase和MBP的表达。②梓醇可明显抑制缺氧诱导的PreOLs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及胞内Ca2+水平升高。③PreOLs缺氧后p-ERK1/2表达明显上调,梓醇或U0126处理均能显著性的下调p-ERK1/2表达。④梓醇和U0126联合用药可进一步降低缺氧诱导的TUNEL阳性细胞数、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及提高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这些结果表明梓醇能通过下调ERK1/2信号通路抑制缺氧诱导的PreOLs氧化应激反应、减少细胞凋亡及促进PreOLs分化成熟。因此,梓醇对缺氧损伤的PreOLs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24 硫氧还蛋白对AGEs诱导Neuro 2A细胞自噬的作用王妮娜 刘俊丽 马中平 孙玲敏 孔力 大连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大连 116044 多种糖尿病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均有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的积累,并且AGEs的积累也成为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是一个在活性中心具有两个氧化还原活性半胱氨酸(Cys)残基的小分子(12kD)抗氧化蛋白,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的组织中,在细胞内外发挥抗氧化、抗凋亡、转录调节等重要生物学功能。自噬是真核细胞在不利环境中作出的适应性应答,是指胞质内的双膜结构包裹自身胞质蛋白、损伤细胞器或侵入的病原体等形成自噬体。自噬体将所包裹的物质运送至溶酶体后,其外膜与溶酶体外膜融合,内囊泡及其内容物随后被降解,以实现细胞本身的代谢需要和细胞器的更新。为探讨Trx与AGEs诱导神经细胞自噬的相关性,本研究选用Neuro 2A细胞,通过构建Trx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Neuro 2A细胞,经G418筛选并经RTPCR、Western blot进行鉴定,建立Trx高表达的Neuro 2A-Trx细胞株,进而研究Trx对AGEs诱导Neuro 2A细胞自噬的影响;以Neuro 2A-LacZ细胞株作为对照。实验设计给予AGEs处理Neuro 2A、Neuro 2A-Trx、Neuro 2A-LacZ三组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eclin1、LC3B、p62及Trx的表达。结果分析发现,经AGEs处理后,Neuro 2A-Trx组与Neuro 2A组相比自噬起始相关蛋白Beclin1表达减少,自噬体形成标志LC3B表达明显减少,自噬溶酶体降解标志p62表达也有所减少。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AGEs作用下,高表达Trx的Neuro 2A细胞可明显减少细胞自噬的发生,提高细胞对AGEs环境的耐受性。

25 胸腺素β4逆转肝纤维化及分子机制研究洪宇桁1韩涛21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 天津 300203,2天津医科大学第三中心临床学院 天津300170 由各种因素引起的急性肝损伤,若损伤持续存在可进展为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 LF)及终末的肝硬化甚至肝衰竭。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LF的特效药物。肝星形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 HSC)的激活及合成分泌过量的细胞外基质被认为是LF的一个主要机制。胸腺素β4(Thymosin beta 4, Tβ4)是一种小分子酸性肽,研究表明当组织发生损伤时,Tβ4可启动心脏等器官的组织修复,但是Tβ4对LF的作用尚无报道。本研究建立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并注射Tβ4以探讨Tβ4治疗LF的可行性。结果表明,Tβ4能够逆转LF并使肝功能恢复正常。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Tβ4能够抑制HSC的增殖和激活,因此有可能成为治疗LF的有效药物,该机制的阐明为今后临床推广Tβ4奠定了基础。

26 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减轻肝纤维化并通过促进YAP/TAZ 降解而抑制肝星形细胞增殖和激活时哲敏 洪伟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 300070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后果之一,它可以归类为慢性肝损伤的伤口愈合反应,其特征是由于细胞外基质(ECM)分子代谢不平衡或者通过增加ECM成分的合成或降解降低或两者兼而有之,引起的ECM组分过度产生和沉积而导致的过度瘢痕形成。激活肝星状细胞(HSC),是增加ECM蛋白合成的主要细胞类型,是纤维化发生的重要环节,从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抗纤维化的潜在治疗策略。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的膳食摄入与许多健康获益呈正相关,包括预防和减少心血管疾病、炎症和癌症。然而,ω-3 PUFA对肝纤维化的影响知之甚少。EPA和DHA在各种细胞系中发挥有力的抗氧化应激和抗炎活性,表明ω-3 PUFA可能在肝脏上具有抗纤维化作用。转录调节因子YAP/TAZ水平升高,在控制肝细胞命运和肝星状细胞活化中起重要作用。为了探讨ω-3 PUFA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采用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将动物分为对照组、CCl4组、鱼油组、鱼油/CCl4组,鱼油组和鱼油/ CCl4组饲喂含有10%(w t/w t)鱼油的AIN93饮食。随后收集肝脏用于WB、qRT-PCR、IHC分析;同时使用原代HSC细胞、LX-2细胞系和HSC-T6细胞系进行体外研究。本研究发现YAP/TAZ在纤维化肝脏和活化的HSC中过表达,鱼油给予模型小鼠减轻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进一步研究表明,ω-3 PUFAs通过YAP介导下调激活的HSC和纤维化肝脏中的促纤维化基因的表达,从而将YAP作为ω-3 PUFA的靶标。此外,ω-3 PUFA以蛋白酶体依赖的方式促进YAP/TAZ降解。该研究结果揭示了ω-3 PUFA在改善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其可能机制是YAP和TAZ的表达在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中上调,ω-3 PUFA通过促进YAP/TAZ降解来抑制肝星状细胞系的增殖和活化。

27 RNAi介导的NRF2表达下调对亚砷酸钠诱发人表皮细胞株HaCaT自噬性死亡的影响杨蓓 陈雪 林庚 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与胚胎学教研室 沈阳 110122 近年来自中国、美国、瑞典和孟加拉国的众多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环境砷暴露能导致多种类型的皮肤损害,但机制尚不清楚。最新研究发现,自噬性细胞死亡参与砷暴露对多种细胞的急性损伤过程。NRF2通过细胞内抗氧化反应,参与多种皮肤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我们前期研究发现,NRF2在急性砷暴露导致人表皮细胞株HaCaT毒性损伤和凋亡过程中发挥保护作用,但NRF2对急性砷暴露导致HaCaT自噬性细胞死亡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我们利用RNA干扰技术下调核转录因子NRF2的表达,探讨NRF2对亚砷酸钠诱发的人表皮细胞株HaCaT自噬性细胞死亡的影响。首先,将针对NRF2和非针对阴性对照的shRNA慢病毒颗粒稳定转染至人表皮细胞株HaCaT,利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NRF2的表达,筛选NRF2基因沉默(NRF2-KD)和阴性对照(SCR)的细胞。其次,采用凋亡抑制剂10µM Z-VAD-FMK预处理NRF2-KD和SCR细胞2h,再经20µM的亚砷酸钠作用24h,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和贴壁数量的改变,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电子显微镜技术检测细胞中自噬小体,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62、LC3-II/LC3-I蛋白水平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成功建立稳定转染的NRF2基因沉默的人表皮细胞株HaCaT,与SCR细胞相比,NRF2-KD细胞的NRF2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经凋亡抑制剂Z-VAD-FMK预处理后,再经亚砷酸钠作用,NRF2-KD和SCR细胞仍会出现细胞贴壁数量减少、细胞体积缩小、细胞存活率下降,且与SCR细胞相比,NRF2-KD细胞的贴壁数量、体积及存活率下降更为显著;在SCR和NRF2-KD细胞中均可检测出自噬小体的存在;与SCR细胞相比,NRF2-KD细胞内P62、LC3-II/LC3-I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上述实验结果表明:自噬性细胞死亡参与亚砷酸钠对人表皮细胞株HaCaT的急性损伤过程,且NRF2基因沉默的人表皮细胞株HaCaT对亚砷酸钠急性暴露诱发的自噬性细胞死亡更敏感。

28 褪黑素对幽门螺杆菌相关胃部疾病的免疫调节作用罗建华 周瑞祥 福建医科大学 福州 350108 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通过与其受体特异性结合而在中枢和外周发挥生物学功能。既往研究证实,褪黑素在炎症性疾病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免疫调控作用,但其在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部疾病免疫调节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建立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导的小鼠胃部疾病实验动物模型,采用ELISA、组织病理、Western blotting等技术检测不同剂量、不同时间褪黑素干预后小鼠褪黑素受体MT1、MT2及RORβ、TGFβ1、Foxp3含量的变化,从而探究褪黑素对幽门螺杆菌诱导的胃部疾病的作用及其免疫调节机制。HE染色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鼠胃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出现明显的炎症细胞,呈弥散性分布;小鼠胃组织匀浆涂板培养后,快速尿素酶检测为阳性,表明造模成功。免疫组化显示,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鼠胃黏膜层可见MT1、MT2均有大量且广泛表达。ELISA检测显示,经25、50、100 mg/kg褪黑素干预2周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鼠肝脏中TGFβ1含量显著低于未感染小鼠;经25、50、100 mg/kg褪黑素干预4、6周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鼠肝脏中TGFβ1含量显著高于未感染小鼠。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经25、50、100 mg/kg褪黑素干预2周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鼠脾组织中Foxp3表达量显著下调;干预4周后50和100 mg/kg剂量组Foxp3表达量显著上调;干预6周后全部褪黑素干预组小鼠Foxp3表达量均与未感染组小鼠接近。经25、50、100 mg/kg褪黑素干预2周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鼠胃组织中RORβ表达量显著下调,干预4周后小鼠胃组织中RORβ表达量显著上调,干预6周后 25 mg/kg剂量组小鼠RORβ表达量显著上调。经25、50、100 mg/kg褪黑素干预2、4、6周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鼠肝脏组织中TGFβ1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本研究结果显示,褪黑素可能基于膜受体和核受体途径,通过调节TGFβ1和Foxp3含量起到缓解幽门螺杆菌所致胃部疾病的作用。

29 SOAT1经MAPK信号通路调节Ptgs2而减轻Aβ25-35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陈颖 朱璐 吉磊 王晓冬 南通大学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系 南通 226001 联合BXD RI小鼠海马基因表达资料和基因型数据,应用基因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定位(eQTL)分析Soat1和Ptgs2基因的表达调控位点,利用遗传相关性分析和VENN分析筛选Soat1和Ptgs2高相关基因网络的共同基因;利用Aβ25-35诱导SH-SY5Y构建AD细胞模型,探讨SOAT1和PTGS2协同参与AD的分子机制。在全基因组定位Soat1、Ptgs2基因的上游调控位点,Soat1(Chr1:158.36Mb)的eQTL位于Chr1:157.58Mb,Ptgs2(Chr1:151.95Mb)的eQTL位于Chr1:151.91Mb,与基因自身位置的距离在5 Mb 以内,初步认为Soat1、Ptgs2均为cis-eQTL基因;遗传相关性分析分别收集与Soat1、Ptgs2高相关的前2000个基因(Top2000),通过VENN分析显示有712个基因为Soat1和Ptgs2共同的高相关基因;在BXD RI各品系小鼠海马组织中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Soat1和Ptgs2的相关度r值为0.615,趋于线性分布,提示两者的高度相关性;KEGG分析712个基因的功能聚类和参与的pathway,结果显示712个基因被富集到17个KEGG通路,包括内吞(mmu04144)、泛素化介导途径(mmu04120)、MAPK信号通路(mmu04010)等,其中CACNA1b、CACNA2d1两个钙通道蛋白基因被富集到MAPK通路,提示SOAT1和PTGS2可能通过上述通路协同参与AD过程。SH-SY5Y细胞中抑制SOAT1,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PTGS2的表达量下降,过表达SOAT1后,PTGS2的表达量升高,进一步验证了SOAT1表达变化对PTGS2的影响;SH-SY5Y细胞在Aβ25-35诱导下,SOAT1、PTGS2、CACNA 1b、CACNA2d1、CASPASE3的表达量均增加,PKC、pERK/ERK表达量下降;在敲低SOAT1的AD模型细胞中CACNA1b、CACNA2d1、CASPASE3的表达量下降,PKC、pERK/ERK表达量升高。上述结果表明抑制SOAT1后CACNA1b、CACNA2d1表达量下降,引起COX-2水平降低;同时pERK/ERK、PKC表达量升高,对Aβ25-35诱导的AD细胞模型起一定保护作用。

30 SCF/c-kit信号通路促进结直肠癌claudin-3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王亚希 孙婷怡 孙海梅 杨姝 周德山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 北京 100069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分别占全球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三、 第四位。已知CRC发生机制极其复杂,与基因缺失、基因突变、饮食结构、肥胖以及肠道炎症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研究表明,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s 在上皮来源的肿瘤表达异常,其增加或减少与肿瘤分期、患者预后和生存期等密切相关,提示claudins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往研究报道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3在卵巢癌、前列腺癌、胃癌等肿瘤组织高表达, 且具有增强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等作用。我们利用临床CRC患者手术标本,并结合小鼠CRC模型研究发现,claudin-3在CRC表达水平较瘤旁组织明显增多,但其异常高表达的调控机制以及对CRC的影响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本研究应用人和小鼠CRC标本, 结合人CRC细胞体外培养实验,探究claudin-3 高表达对CRC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包括增殖、侵袭、迁移等;同时,应用CRC细胞系培养,结合应用c-kit激活剂、特异性信号分子阻断剂、慢病毒过表达c-kit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深入研究CRC细胞高表达claudin-3的分子调控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c-kit基因功能缺失小鼠进一步验证c-kit信号转导分子上调claudin-3表达的作用与机制。初步结果表明: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TK)超家族成员SCF/c-kit信号转导分子在CRC组织和细胞异常高表达/活化,通过激活下游JNK/AP-1信号轴,上调claudin-3 的转录,导致claudin-3表达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CRC细胞高表达claudin-3 可通过上调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水平,提高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可促进 CRC 细胞侵袭和迁移。由此可见,SCF/c-kit信号转导分子亦可通过上调 claudin-3表达促进CRC的发生发展;我们的结果将为临床治疗CRC寻找新的有效靶点提供重要理论和实验依据。

31 Trx对HG 诱导Müller 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影响刘俊丽 孔力 大连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大连 116044 Müller 细胞是视网膜重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提供神经元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清除毒性物质、保护神经元的作用。内质网(endoplasm ic reticulum,ER)是真核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产生机体所需的多数蛋白质及部分固醇和脂质。糖尿病时,机体细胞处于持续的高糖刺激,细胞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内质网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引起内质网应激的发生,进而激活相应的细胞凋亡途径,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Müller 细胞的反应性增生,使其标志蛋白GFAP呈高表达状态。由于硫氧还蛋白(Trx)在调节细胞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探讨了Trx对高糖(HG)诱导Müller 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我们首先建立了Müller-LacZ和 Müller-Trx 细胞系,并通过CCK8法筛选HG的最终作用时间和浓度(48h,50mM)。实验分为Müller-LacZ、 Müller-LacZ+HG、Müller-Trx和Müller-Trx+HG4组,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GFAP蛋白的表达情况,Real time-PCR检测各组Trx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Trx、GRP78、IRE1、ATF6、PERK及CHOP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①与Müller-LacZ组比较,Müller-Trx组GFA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高糖作用可使Müller-LacZ和Müller-Trx组GFAP表达水平上调,且Müller-LacZ+HG组上调最为显著。②与Müller-LacZ组比较,Müller-Trx组Trx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GRP78、IRE1、ATF6、PERK及CHOP蛋白表达均呈下调趋势。③高糖作用可使Müller-LacZ和Müller-Trx组Trx表达水平下调,且Müller-LacZ+HG组下调最为显著;而GRP78、IRE1、ATF6、PERK及CHOP蛋白表达则呈下调趋势。这些结果提示,Trx能有效改善HG诱导的Müller细胞反应性增生,其机制可能与Trx抑制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蛋白有关。

32 重组人硫氧还蛋白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和纯化马中平 刘俊丽 孙玲敏 王妮娜 孟宪毅 孔力 大连医科大学组织与胚胎学教研室 大连 116044 硫氧还原蛋白(thioredoxin,Trx)是一种高度保守且广泛表达的小分子蛋白,它和Trx还原酶(thioredoxin reductase,TrxR)及还原型辅酶Ⅱ(NADPH)组成Trx 氧化还原系统,其活性中心为-Cys-Gly-Pro-Cys-,具有抗氧化、促细胞生长、抗细胞凋亡和调节转录因子活性等作用。目前,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氧化应激与神经退行性病变、癌症、艾滋病、糖尿病并发症、肝和肾疾病的形成等多种人类疾病密切相关,并表现出Trx的异常表达,说明Trx在这些病变发病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旨在构建Trx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以获取高产量、低成本、高纯度的Trx蛋白用于后续研究。实验以前期构建的p IRES2-EGFP-hTrx质粒为模板,利用PCR方法获得人Trx基因,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hTrx基因克隆到原核质粒pColdⅠ中,然后进行NdeⅠ和SalⅠ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和DNA测序鉴定。再将重组质粒转化至表达菌株大肠杆菌 BL21(DE3)中,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低温诱导表达后,获取蛋白并用Ni-NTA 亲和层析进行蛋白纯化,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分析鉴别。结果显示Trx基因成功克隆入质粒pColdⅠ中,经双酶切和DNA测序鉴定,得到了正确的重组表达载体。SDS-PAGE结果显示,Trx在16℃时经1 mM IPTG诱导24h表达量最高。经Ni-NTA 亲和层析纯化后的Trx蛋白用考马氏亮蓝染色呈单一条带。用抗Trx抗体进行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具有很强的抗原性。以上结果表明,本方法可成功构建重组人Trx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得以表达和纯化,所获基因重组蛋白hTrx具有较强的抗原性。

33 利拉鲁肽对高糖诱导Müller细胞凋亡的作用及相关机制孙玲敏 孟宪毅 王妮娜 刘俊丽 孔力 大连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大连 116044 利拉鲁肽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 GLP-1)类似物,与天然的GLP-1具有95%的同源性。研究表明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利拉鲁肽可以与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 receptor, GLP-1R)结合发挥保护作用,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GLP-1可以与GLP-1R结合对视网膜神经细胞发挥保护作用,包括上调抗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下调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另一方面GLP-1也可以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endoplasm ic reticulum stress, ERS)的发生从而抑制细胞凋亡。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是蛋白质合成与折叠的重要位置,ER的紊乱损伤蛋白质的动态平衡导致内质网发生非折叠或错误折叠的堆积最终导致ERS。ERS的发生是导致视网膜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课题旨在探讨利拉鲁肽对高糖诱导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Müller 细胞内质网应激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利拉鲁肽可以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的百分率、减少活性氧的产生。蛋白印迹实验表明,利拉鲁肽可以减少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的表达;增加GLP-1R、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核转录因子Nrf2、硫氧还蛋白Trx的表达;而给予Erk抑制剂U0126后p-Erk、Nrf2、Trx 的表达下调。以上结果阐明,拉鲁肽对高糖诱导的Müller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相关机制可能与上调GLP-1R表达、抑制内质网应激有关;利拉鲁肽可能通过Erk-Nrf2-Trx对高糖诱导Müller细胞凋亡起到保护作用。

34 整合素通过介导kind lin-2蛋白的泛素化和降解而抑制整合素激活魏潇凡 王翔 陈雨晗 战军 方伟岗 张令强 张宏权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 北京 100191 整合素是一种介导细胞与细胞外环境连接的跨膜粘附受体,参与调节诸多重要的细胞生物学功能。Kindlin-2蛋白是调节整合素激活以及双向调控整合素信号通路的重要蛋白,但是kindlin-2蛋白的稳定性调控以及降解机制完全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证实HECT家族的E3泛素连接酶Smurf1通过介导kindlin-2蛋白的泛素化和降解调控整合素激活以及相关的细胞功能。利用流式细胞术显示CHO细胞中过表达Smurf1显著抑制αIIbβ3整合素激活,伴随着kindlin-2蛋白量的减少;而敲低Smurf1增强αIIbβ3整合素激活,伴随着kindlin-2蛋白量的增加。并且发现Smurf1显著抑制kindlin-2诱导的αIIbβ3整合素激活,同时会破坏kindlin-2与Talin在整合素激活中的协同作用,但并不影响Talin促进的整合素激活。在kindlin-2敲除的胚胎成纤维细胞中证实Smurf1调控β1整合素激活。证实Smurf1介导kindlin-2蛋白的降解,并且通过蛋白质半衰期实验证实Smurf1促进kindlin-2半衰期,但是Smurf1并不介导Talin的降解。免疫共沉淀、GST-pull down及共聚焦免疫荧光实验证实Smurf1与kindlin-2直接相互作用并且在细胞粘着斑处具有共定位,确认Smurf1的 WW 2结构域和kindlin-2的PY motif相互作用。体内体外泛素化实验证实Smurf1显著促进kindlin-2蛋白的多聚泛素化。质谱以及位点突变的方法确定了Smurf1介导kindlin-2蛋白泛素化的位点。Smurf1通过调节kindlin-2蛋白量和整合素的激活而抑制细胞铺展、细胞粘附以及细胞黏着斑的形成。在体内研究中利用免疫组化以及Western blot显示Smurf1敲除小鼠中,多个重要器官的kindlin-2蛋白量上升,而且在结直肠癌患者标本中Smurf1与kindlin-2蛋白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提示Smurf1在体内介导kindlin-2蛋白的降解。本研究首次揭示Smurf1调控整合素激活的新功能并详细阐述kindlin-2蛋白降解的分子机制,为整合素激活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观点。

35 激光显微切割联合单细胞测序技术在神经再生研究中的应用常欣 潘东艳 王越 第二军医大学组胚教研室 200433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LCM)是一种可以从多种细胞组织中分离、纯化出单个细胞甚至细胞亚结构的较新技术,其可在基本不损伤细胞内蛋白质、DNA、RNA的基础上与其他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进行基因转录组或其他组学研究。视神经作为人体12对颅神经中唯一可肉眼观察到的神经,其作为模型的研究对于认识中枢神经损伤和修复机制意义重大。视神经纤维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索构成,但是由于视网膜组织学上分为十层,细胞成分复杂,需要合适的技术精确获取神经节细胞胞体才能有效排除其他细胞成分的干扰,解决组织异质性问题。本研究通过联合LCM与单细胞测序技术,精确研究神经节细胞的转录组改变,以探索视神经损伤及治疗后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首先建立大鼠双侧视神经部分损伤模型,24小时后给予模型大鼠玻璃体腔内注射MSCs源性外泌体治疗或给予磷酸缓冲盐溶液对照。于处理后1周处死大鼠,取出视网膜及视神经标本后固定,免疫组化观察节细胞存活和神经修复效果。同时对大鼠处死后取出视网膜标本后固定,冰冻切片并染色后,用LCM技术(Zeiss PALM系统)获取节细胞胞体,经总RNA提取和RNA扩增后,发现RNA质量良好,可以建立文库和用于单细胞测序分析。结论: LCM可以分离出纯净的神经节细胞,满足下游单细胞测序的要求,LCM联合单细胞测序技术可能是研究神经再生的有效的技术策略。

36 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组织样结构的实验研究赵文婧 王慧丰 韦雅淑 刘红静 徐亦晨 陈维平 广西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南宁 53002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及“环境依赖性”的特性,在特定的微环境可分化为多种类型的细胞,但其分化规律和机制尚不清楚。本课题设计两个实验组:①心肌组织裂解液诱导组:最终获得具有自律性搏动的心肌样细胞、含内皮样细胞的中空结构、有典型结缔组织包裹的“心肌组织样结构”。在诱导过程中,心肌样细胞的分化发育呈现规律的形态变化过程:由“长梭形”的MSCs,逐渐呈现“短杆状-突起形成-突起交错相连呈网状-细胞端端相连、胞膜增厚呈竹节状-相邻细胞融合形成肌管样结构”。细胞形态变化与相关基因GATA-4、Nkx2.5、α-MHC的表达、相应结构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和间隙连接蛋白43的产生和增多有关联性。②胰腺组织裂解液诱导组:诱导MSCs分化为α、β样内分泌细胞、含有结缔组织样被膜包绕的岛状结构。MSCs发育形成胰岛样结构经历细胞逐渐聚集成团,形成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岛”状结构,细胞周缘逐渐收拢形成完整包膜包裹,双硫腙染色可见细胞团部分细胞呈棕红色,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可见阳性细胞,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内含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电子密度高的膜包颗粒。实验结果表明:MSCs能够定向分化形成组织样结构,在分化过程中细胞形态变化有典型的规律;在特定微环境下,干细胞分化趋势是形成组织而非单一类型细胞,结构的发育有赖于功能活动的促进。

37 JAM-A3’UTR维持毛乳头细胞原始性及促进斑秃处毛发再生的机制研究仵敏娟 徐辰 王越 王斐 庞童方 刘厚奇第二军医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上海 200433 分离培养人毛乳头细胞(dermal papilla cell,DPC)并鉴定其特异性versican(VCAN)和alkaline phosphatase(ALP),同时构建junction adhesion molecule A 3’end untranslated regions(JAM-A3’UTR)的过表达载体及相关miRNA 位点突变载体并转染至DPC,并合成相关miRNA成熟体及抑制剂。将修饰后的DPC接种到裸鼠皮肤组织,接种后不同时间点观察毛发生成情况,石蜡切片H.E 染色观察皮肤显微结构改变,荧光双标实验观察人源性细胞归巢及转分化情况。制备直径约1 厘米的斑秃模型并鉴定;将JAM-A3’UTR 的过表达载体及相关miRNA 位点突变载体、相关m iRNA 成熟体及抑制剂采用显微注射的方式移植到斑秃处皮肤,不同时间点观察斑秃区域毛发再生情况并采用图像分析软件分析毛发生成质量。在机制研究方面,系统分析人DPC 中JAM-A 的3’UTR 影响的基因和miRNA。补偿实验验证VCAN 是否参与JAM-A3’UTR 对DPC 的调控作用:对前期建立的JAM-A3’UTR 稳定过表达的人DPC 进行VCAN 干扰,对JAM-A3’UTR 稳定干扰的人DPC 进行VCAN 过表达,分别检测DPC 生长状态及ALP的改变。接下来,分析人DPC中JAM-A3’UTR 是否通过ceRNA 作用调控VCAN:筛选和分析JAM-A3’UTR 与VCAN 共享的调控性m icroRNA;补偿实验分析JAM-A3’UTR 调控VCAN 是否依赖于mir-221、 m ir-340 等;RNA pull down 实验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竞争实验证实JAM-A3’UTR 和VCAN互为ceRNA。人头皮来源DPC在体外培养时呈现凝聚样生长并表达标志分子ALP和VCAN,随DPC 传代次数增加,JAM-A,VCAN 和ALP 的表达逐渐降低。将修饰后的人DPC接种到裸鼠皮肤组织,可见p3 DPC-siJAM-A+JAM-A 3’UTR 促毛发生成效果优于p3 DPC scr;p7 DPC +JAM-A3’UTR 促毛发生成效果优于其他组;在促斑秃小鼠毛发再生实验中,JAM-A 3’UTR 过表达慢病毒注射组毛发生成的质量优于saline,vector 及JAM-A 3’UTR Mut 组。miRNA-221-3P inhibitor 促毛发生成效果优于m iRNA-221-3P m imcs 组。综上,JAM-A3’UTR通过m iRNA221调控VCAN的表达,维持毛乳头细胞的原始性,促进毛发再生。

38 CART联合化疗药治疗癌症的Meta分析陈承晓 黄荣师 潘剑 郭晋宏 张尧瑶 罗国容 广西医科大学 南宁 530022对嵌合体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ART)联合化疗治疗癌症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了解肿瘤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治疗癌症的临床疗效。检索Clinicaltrials.gov数据库,查找联合化疗治疗癌症的临床试验。使用Jadad评分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经筛选后纳入34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纳入文献质量及格。采用Revman5软件对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免疫检测指标CD4+/CD8+、CD3+、CD4+进行Meta统计分析。通过亚组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异质性,包括219例患者在内的20项临床试验符合回应率评估标准,15项临床试验中有82例符合无进展生存期分析资格。治疗后免疫学检测指标CD3+的合并效应量OR为20.96,95%CI为13.03~19.62;CD4+的合并效应量OR为9.84,95%CI为7.06~8.03;CD4+/CD8+的合并效应量OR为0.80,95%CI为0.66~0.75。DC-CIK或CIK联合化疗治疗NSCLC的临床获益率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免疫功能也优于对照组;CART能明显提高化疗后患者免疫功能,CART细胞的总体回应率为53%(95%置信区间[CI]:56%-92%);ALL患者比CLL(72%,95%CI:29%-92%)具有较高的应答率(92%,95%CI:62%-100%);CART细胞免疫治疗血液肿瘤的临床反应率很高,但对实体瘤的反应率较低。

39 乳腺癌增殖活性K i-67精确评估的探讨刘雨 第二军医大学 上海 200433 Ki67是2015年St. Gallen国际共识定义的乳腺癌分子分型指标之一,它是细胞周期相关细胞核抗原,在增殖活跃的细胞核中表达,与肿瘤生长速度及化疗敏感性正相关。因此,评估Ki-67对于指导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目前对于Ki-67的评估以病理医生估测为主,该方法不精确,存在较大问题。本研究试图利用在线软件ImmunoRatio进行乳腺癌组织Ki-67评估,探索Ki-67定量分析新方法,以解决当前Ki-67人工目测评估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10月长海医院所收集的145例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Ki-67免疫组化染色切片,分别运用ImmunoRatio在线分析和显微镜下人工精确计数方法评估Ki-67表达,两种方法评估结果分别与病理医生目测结果比较。结果显示,ImmunoRatio在线分析结果与人工精确计数结果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35(P<0.0001)。ImmunoRatio在线分析与人工精确计数结果、病理医生目测与人工精确计数结果分别进行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ImmunoRatio在线分析与人工精确计数结果具有更好的统计学一致性。综上所述,ImmunoRatio在线分析结果明显优于病理医生目测结果,ImmunoRatio在线分析可以更好地运用于乳腺癌的Ki-67评估。然而ImmunoRatio在线分析为代表的自动分析尚未实现完全的自动化,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完备的技术将图片处理也纳入自动分析中,从而达到真正、完全的自动分析。

40 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芯片分析褪黑素抑制胃癌细胞的分子机制宋军 福建医科大学 福州 350122 褪黑素又名N-乙酰基5-甲氧色胺,是主要由松果体合成并分泌的一种吲哚类神经内分泌激素。除松果体外,纹状体、视网膜、脾、肝和胃肠道等其它组织和器官也可以合成褪黑素。褪黑素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理学作用,如:调节日夜节律、抑制生殖系统发育成熟、调节骨骼生长、调节免疫、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及抑制肿瘤等。研究表明,褪黑素具有抗胃癌的作用,可以通过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调节抗肿瘤免疫等方式抑制胃癌,但褪黑素作用的细胞内信号通路尚不十分明确。为了进一步探讨褪黑素对胃癌作用的细胞内分子机制,本研究选取胃癌细胞系SGC-7901,通过高通量筛选的方法,采用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芯片分析褪黑素作用胃癌细胞后蛋白质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的差异,来分析褪黑素的可能作用位点。褪黑素作用后将差异蛋白质质谱分析结果分类,可以归为三组:第一组为细胞代谢相关酶类,如乳酸脱氢酶B、异柠檬酸脱氢酶、磷酸丙糖异构酶等;第二组为细胞氧化还原酶类,如谷胱甘肽S-转移酶、抗氧化蛋白Peroxiredoxin-6、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第三组为分子伴侣与细胞骨架等结构蛋白,如HSP70蛋白家族、分子伴侣蛋白TCP1复合物、角蛋白8、蛋白酶体α6亚单位等。在磷酸化芯片中,差异磷酸化蛋白分析筛选出褪黑素作用后50个蛋白磷酸化水平上调以及15个蛋白磷酸化水平下调,DAVID在线数据库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提示数条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参与到褪黑素对胃癌细胞的作用中,如MDM 2/p53、Jak1/STAT3、MEK/cJun等。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褪黑素抗胃癌作用的细胞内分子机制提供了方向。

41 子宫内膜癌中ERα调控lncRNA的鉴定及作用胡瀚洋 纪璐璐 陈志国 徐亚廷 汪琳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系 武汉 430071 该研究为了鉴定子宫内膜癌中受雌激素受体调控的lncRNA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内容包括:分析雌激素刺激后子宫内膜癌细胞中雌激素受体结合位点与lncRNA表达情况;分析受雌激素受体调控的lncRNA在子宫内膜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通过fulvestrant处理细胞,检测在雌激素作用下受雌激素受体调控的lncRNA的表达水平;通过沉默候选lncRNA,检测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研究鉴定出雌激素刺激后几千个雌激素受体DNA结合事件以及几百个雌激素诱导表达的lncRNA;这些lncRNA在癌组织中也呈现高表达,并且参与了一些与肿瘤发生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通过fulvestrant处理能够显著抑制这些雌激素诱导的lncRNA的表达;最后,沉默雌激素诱导的lncRNA的表达能够抑制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研究证实lncRNA通过雌激素受体调控网络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这些lncRNA可能成为未来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潜在靶点。

42 上调CHD1L表达对肝癌细胞力学特征及生化组份的影响成炜 欧洁美 刘珊珊 陈娟 黄丽 刘玉荣 马宁芳 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广州 511436 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共聚焦拉曼光谱仪(confocal raman spectroscopy, CRS)在研究细胞生物力学特征和生物化学组成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直观地了解特定基因引起的细胞生物学特性变化,有望成为预估相关基因生物学功能的新方法。CHD1L(chromodomain helicase/adenosine triphosphatase DNA binding protein 1-Like)基因是多种实体瘤中异常扩增和表达的癌基因,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恶性进展密切相关,是肿瘤细胞干性及侵袭能力的标志之一。本研究构建了CHD1L稳转肝癌细胞株(CHD1L-7703),以空载体为对照(Vector-7703),联合应用CRS和AFM表征并比较两组细胞的力学特性及生物化学组成变化,结合已知的CHD1L生物学作用,综合分析其与力学特性及生化指标间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CHD1L过表达增强肝癌细胞的粘附能力;与对照组相比,CHD1L-7703细胞的形貌发生明显改变,其杨氏模量降低、细胞表面粗糙度及柔软度增加,与基质的粘附力显著增强;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HD1L过表达引起细胞骨架蛋白F-actin排列不规则,由细胞浆转位于细胞膜下方,粘着斑蛋白Vinculin向细胞膜聚集,与力学参数的改变相吻合。CRS检测结果显示CHD1L高表达细胞出现特异性拉曼波谱,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HD1L-7703细胞内核酸含量增高,预示细胞分裂增殖能力增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高,预示细胞脂类堆积、脂代谢紊乱;蛋白质主链出现共价键断裂,提示主链结构发生改变,侧链酪氨酸、色氨酸及苯丙氨酸等组分含量增加,提示相关酶蛋白活性发生改变。上述生化组份的改变可能是CHD1L促进肿瘤恶性进展的生化基础,可作为预估CHD1L高表达的生物学效应指标之一。

43 CXCL1上调CHD1L表达促进肝癌细胞恶性表型的作用研究陈娟 成炜 刘珊珊 黄丽 刘玉荣 马宁芳 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广州511436 CHD1L(chromodomain helicase/adenosine triphosphatase DNA binding protein 1-Like)基因在多种实体瘤中异常表达,与肿瘤细胞恶性转化、EMT、干性表型等有关,但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哪些因子是CHD1L表达的诱导因子、其调控机制如何目前不清楚。本研究以M 2型巨噬细胞与肝癌细胞共培养体系模拟肝癌免疫微环境,应用细胞因子抗体芯片检测并筛选M 2巨噬细胞共培养上清(实验组)及肝癌细胞培养上清(对照组)中差异表达因子,验证特异性因子对CHD1L表达及其促肝癌细胞表型的影响。筛选出差异表达因子30余种,其中CXCL1对CHD1L表达有明显上调作用,阻断CXCR2再给予CXCL1,不能回调CHD1L的表达;MTS结果显示CXCL1作用下肝癌细胞增殖率无明显变化,但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体外成球实验结果显示CXCL1作用下细胞成球率明显增高;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XCL1处理细胞后肝癌细胞中干性相关基因表达出现明显上调,而阻断CXCR2后再给予CXCL1,上述基因表达则下调。qRT-PCR、Western Blot及细胞表型实验检测结果显示当敲除CHD1L后再给予CXCL1细胞迁移、侵袭及干性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Western-blot结果显示CXCL1作用后其下游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AKT、MEK、ERK的磷酸化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p-AKT的表达上调最明显,而FAK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变化;经中和抗体封闭CXCR2后p-AKT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后CXCL1对CHD1L的表达无明显回调作用。结果表明M 2型巨噬细胞与肝癌细胞共培养体系中趋化因子CXCL1是上调CHD1L表达的主要因子;CXCL1通过活化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CHD1L表达,进而促进肝癌细胞的恶性表型。

44 青蒿琥酯与溴隐亭联合用药通过m iR-200c/PTEN通路对GH 3和MMQ细胞抗肿瘤作用研究王欣1杜邱1毛志钢2胡斌2王珍1陈志勇2王宗明2雷霓1王海军2朱永红11中山大学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广州 510080 泌乳素腺瘤作为最常见的垂体腺瘤,约占所有垂体腺瘤的40%,可引起患者性功能下降、溢乳、不孕不育等症状。溴隐亭是治疗泌乳素腺瘤的首选药物,近年来药物耐受和停药复发现象逐年递增,成为目前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青蒿素类衍生物青蒿琥酯能抑制垂体瘤腺瘤GH3和MMQ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本实验在此基础上观察联合应用青蒿琥酯和溴隐亭能否协同增强溴隐亭的抗肿瘤效应。此外,进一步对联合用药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提出其抗肿瘤作用中可能参与的调控机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结果表明低剂量的青蒿琥酯联合溴隐亭能够协同抑制垂体腺瘤GH3和MMQ细胞的增殖,并对细胞运动迁移和侵袭,胞外PRL分泌水平有抑制作用,并通过核染色,Caspase-3的表达以及凋亡分析发现其抑制作用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课题组在前期实验中发现m iR-200c在垂体腺瘤中起促癌作用,本实验发现联合用药能明显下调MMQ和GH3细胞中促癌因子miR-200c的表达,并且上调本来在垂体腺瘤中低表达的肿瘤抑癌因子PTEN的表达。本研究在垂体腺瘤细胞系GH3和MMQ细胞中转染m iR-200c m im ic/inhibitor,发现通过转染miR-200c m imic过表达m iR-200c能下调PTEN的表达,转染miR-200c inhibitor部分阻断miR-200c 表达后PTEN显著上调,表明在垂体腺瘤细胞系中m iR-200c 呈负性调控PTEN,而上调PTEN表达后, m iR-200c的表达则降低。以上结果证明在垂体腺瘤细胞系中低剂量的青蒿琥酯联合溴隐亭产生协同抗肿瘤效应是通过miR-200c与PTEN相互作用而实现。

45 Cu-Cy介导的X-PDT抗结直肠肿瘤效应及药物安全性研究熊璐 林良武 黄河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系 长沙 410013 为研究新型光敏剂Cu-Cy在X-射线的激发下对结直肠肿瘤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及安全性评价。本文测定Cu-Cy微粒荧光光谱和X-射线激发光谱,CCK-8、细胞染色以及克隆形成实验研究Cu-Cy对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单态氧检测,细胞凋亡/坏死/健康检测分析,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相关蛋白表达,血液生化指标检,主要组织H&E染色,ICP-OES分析铜元素在各组织、粪便和尿液中的含量。发现Cu-Cy分子式为Cu3Cl(SR)2,在580nm和630nm处有强烈的光致发光和X-射线激发光, Cu-Cy在低剂量无X-射线激发条件下无细胞毒性,当有X-射线激发时能有效杀伤肿瘤细胞,并初步探讨了最佳浓度和光照剂量(20μg/m l,5 Gy),在X-射线的激发下Cu-Cy可诱导产生大量的单态氧,Cu-Cy介导的X-PDT主要通过细胞坏死途径诱导结直肠肿瘤细胞的死亡, 血液生化指标AST和ALT在PBS对照组和Cu-Cy组中无统计学差异,H&E染色也表明Cu-Cy不会损伤正常组织,ICP-OES分析表明Cu-Cy给药组的小鼠粪便中的铜离子含量最高。提示Cu-Cy作为一种新型光敏剂,在X-射线的激发下可对肿瘤细胞产生显著的杀伤效果,其肿瘤杀伤途径主要为诱导细胞坏死而非凋亡,在体内主要通过胃肠道代谢,无组织聚集毒性,生物安全性高。

46 PLD2 regulates m icrotubule stability and spind le m igration in mouse oocytes during meiotic divisionSimin Wang, Xiaoyu Liu, Xiuying Jiang, Qing Zhou, Qian Wang, Juan Du, Wei Ma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 Phospholipase D2 (PLD2) is involved in cytoskeletal reorganization, cell m igration, cell cycle progression, transcriptional control and vesicle traf cking. There is no study about the function of PLD2 in oocytes during meiosis. Herein, we analyzed PLD2 express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 ith spindle formation and positioning in mouse oocyte meiosis. High level of PLD2 protein was revealed in oocytes by Western blot, which remained consistently stable from prophase I w ith intact germinal vesicle (GV) up to metaphase II (M II) stage. Immunofuorescence staining showed that PLD2 emerged as f laments after germ inal vesicle breakdown (GVBD), and co-localized w ith spindle from pro-metaphase I (pro-M I) to metaphase I (M I) and at M II stage. During anaphase I (Ana I) to telophase I (Tel I) transition, PLD2 was concentrated in spindle polar area but absent from midbody. In oocytes incubated w ith NFOT, an allosteric and catalytic inhibitor to PLD2, the spindle was enlarged and center-positioned, m icrotubules were resistant to cold-induced depolymerization, and additionally, the meiotic progression was arrested at M I stage. However, these changes were not detected in oocytes treated w ith PLD2 catalytic inhibitors, FIPI and 1-butanol, implying PLD2 regulation of spindle is independent of its ability to catalyze the hydrolysis of phosphatidylcholine. NFOT-induced defects in spindle confguration and positioning may be contributed to altered expression and distribution of RhoA, phosphatidylinosital 4, 5- biphosphate (PIP2), phosphorylated Colifn, and consequently, unordered F-actin dynamics. Taken together, these data indicate PLD2 is required for the regulation of m icrotubule dynam ics and spindle m igration toward the cortex in mammalian oocytes during meiotic progression.

47 NQO2 inhibition relieves ROS ef ects on mouse oocyte meiotic m aturation and embryo developmentXiuying Jiang, Dandan Chen, Simin Wang, Qing Zhou, Juan Du, Qian Wang, Wei Ma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School of BasicMedical Sciences,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 NRH: quinone oxidoreductase 2 (NQO2) is a cytosolic and ubiquitously expressed favoprotein that catalyzes the two-electron reduction of quinone to hydroquinones. Herein, we assessed the protein expression,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and possible functions of NQO2 in mouse oocyte meiotic maturation and embryo development. Western blot analysis detected high and stable protein expression of NQO2 in mouse oocytes during meiotic progression. Immunofuorescence staining illustrated NQO2 distribution on nuclear membrane, chromosomes and meiotic spindles. M icrotubule poisons treatment (nocodazole and taxol) showed that f lamentous assembly of NQO2 and its co-localization w ith microtubules require microtubule integrity and normal dynam ics. Increased levels of NQO2,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malondialdehyde (MDA) and autophagy protein Beclin1 expression were detected in oocytes cultured w ith ROS stimulator Vitamin K3 (VK3), combined w ith decreased antioxidant glutathione (GSH). These oocytes were arrested at metaphase I w ith abnormal spindle structure and chromosome confguration.

48 Pak1 activity is associated w ith meiotic progression and chromosome segregation in mouse oocyte meiosisQing Zhou, Xiaoyun Liu, Xiuying Jiang, Simin Wang, Qian Wang, Juan Du, Wei Ma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 p21-activated-kinase 1 (Pak1)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cytoskeleton organization, cell survival and cell proliferation. Pak1 phosphorylation on Ser204 induces its conformational change and full activation. Up to now, it is still unknown about the protein expression,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activated Pak1 and its potential function during meiosis in mouse oocyte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stern blot analysis detected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activated PAK 1 (phosphorylated PAK 1 at Ser204, pPak1Ser204) only after germ inal vesicle breakdown (GVBD) in mouse oocytes, implying PAK1 activation occurs as the the resumption of meiotic progression. pPak1Ser204level increased along w ith the meiotic progression and reached the peak at metaphase I (M I), remaining stable up to metaphase II (M II). Immunofuorescence staining showed that pPak1Ser204was co-localized w ith MTOC key components, pericentrin and tubulin on spindle poles from pro-metaphase I (pro-M I) to M I and at M II stage, and detached from spindle pole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cleavage furrow during anaphase I (AI) to telophase I (Tel I) progression. In addition, pPak1Ser204was also constantly concentrated on centromeres and dynamically distributed in the space between chromosome arms, overlapping w ith protein phosphatase 2 A (PP2A). The spindle structure and m icrotubule stability were destroyed when Pak1 activity was blocked w ith the ATP-competitive inhibitor PF3758309, Pak1 inhibition also suppressed the recruitment of Mad1, a key component of spindle assembly checkpoint (SAC), to centromeres, inducing premature onset of anaphase and chromosome separation. In summary, pPak1Ser204is expressed upon meiotic resumption in oocytes, it is a MTOC-associated protein, associated w ith spindl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as well as SAC functional setup and timely meiotic progression in oocytes.

49 Smad3 Promotes Cancer Progression by Inhibiting E4BP4-mediated NK Cell Developm entShuang Zhou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092 Smad3 contributes to tumor progression by multiple means. Here we report an additional crucial role of Smad3 in the tumor m icroenvironment for cancer progression. Deletion or inhibition of Smad3 in microenvionment suppressed tumor grow th,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 two syngeneic mouse tumor models. Smad3-/-bone marrow gave rise to expanded NK cell population w ith enhanced tumor-suppressive activities in vivo, and promoted dif erentiation of NK cells ex-vivo. We identifed E4BP4/NFIL3 as a direct Smad3 target gene critical for NK cell dif erentiation. Smad3 suppressed transcription of IFN-γ via E4BP4 in a T-bet independent manner. Therefore disruption of Smad3 enhanced both the E4BP4-mediated NK cell dif erentiation and anti-cancer ef ector functions in vivo and in vitro. Furthermore, system ic treatment w ith a Smad3 inhibitor SIS3 ef ectively suppressed cancer progression. In summary, suppression of NK cell-mediated immunosurveillance via the Smad3-E4BP4 axis contributes to cancer progression. Thus, targeting Smad3-dependent tumor microenvironment may represent an ef ective cancer therapeutic strategy.

50 RhoA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信号机制研究王雪儿 张琳 南方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广州5105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 )是参与创伤修复的重要种子细胞,在机体损伤组织修复和再生中起重要作用。RhoA是小G蛋白Rho家族成员,具有GTP酶活性,在细胞骨架重组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利用Pull down检测发现,Activin B诱导15m in和30m in,BMSCs 中RhoA活性显著增强。利用RhoA显性负效突变体RhoA (N19)和组成型激活突变体RhoA (L63)慢病毒感染BMSCs,鬼笔环肽染色、transwell小室迁移、细胞划痕实验表明抑制RhoA活性时,Activin B诱导的BMSCs肌动蛋白骨架和细胞迁移被抑制,而激活RhoA可以促进Activin B诱导的BMSCs肌动蛋白骨架重组和细胞迁移。RhoA有两个主要的效应子:ROCK(Rho associated coiled-coil forming kinase)和mDia(mammalian homolog of Drosophila diaphanous)。利用ROCK抑制剂Y-27632处理BMSCs,发现:Activin B通过RhoA/ROCK/LIMK2/Cof lin通路介导BMSCs肌动蛋白骨架重组,然而,ROCK在Activin B诱导的BMSCs迁移中与RhoA发挥不同作用。提示,RhoA可能通过其他下游信号介导Activin B诱导的BMSCs迁移。利用siRNA干扰mDia发现,干扰mDia可以抑制Rac1,影响迁移细胞前端片状伪足的形成,抑制Activin B诱导的BMSCs迁移。我们的研究表明,Activin B通过RhoA介导BMSCs迁移和肌动蛋白骨架重组;RhoA的下游效应子ROCK和mDia在BMSCs迁移中发挥拮抗作用;R hoA-ROCK-LIMK-Cof lin介导Activin B诱导的应激纤维生成;RhoA-mDia介导Activin B调控的BMSCs迁移。

51 基于去细胞化肺支架体外构建乳腺癌肺转移三维模型的初探成旭 常静洁 龙灿玲 张秀珍 卫盛楠 王秀丽 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组胚教研室 大连 116044 侵袭性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上升化及年轻化;其中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器官。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肿瘤的侵袭转移与肿瘤所处的微环境密切相关,但受限于传统的平面(2D)培养体系在模拟微环境方面存在巨大缺陷,而动物模型由于种属差异,影响因素多,不利于单因素分析等原因,在乳腺癌肺转移的研究中并不理想,因此有关乳腺癌肺转移的相关作用机制仍远未被揭示。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研究者们利用生物支架材料复合肿瘤细胞,在体外构建肿瘤细胞三维培养模型,以期模拟在体微环境,来研究乳腺癌肺转移。本研究拟采用三维(3D)培养技术,以去细胞化肺为三维支架材料,侵袭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为细胞模型,体外构建乳腺癌肺转移模型,部分模拟在体微环境;并对其进行表型和功能学评价,以期建立理想的乳腺癌肺转移体外研究模型。通过对3D培养条件下(静态培养和动态培养组)的乳腺癌细胞进行细胞活性评价和形态学表征(活性染色,HE);对照2D培养组,对3D培养条件下的乳腺癌细胞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侵袭转移相关基因(MMPs家族,Vimentin,E-cadherin,N-cadherin等)的表达,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侵袭转移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对照静态培养组,动态培养组内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活性更为理想。对比2D培养组,经3D培养后,其侵袭转移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且培养至第8天时表达最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乳腺癌细胞在3D培养条件下,其侵袭转移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提高。综上,我们初步成功构建了基于去细胞化肺支架的人乳腺癌肺转移体外模型。该模型将可能为深入阐明乳腺癌肺转移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提供理想的研究工具,也可能为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52 妊娠期糖尿病状态下胎盘绒毛膜滋养层细胞中的自噬研究纪璐璐 陈志国 徐亚廷 胡瀚洋 汪琳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系 武汉 430071 该研究为探讨自噬在妊娠期糖尿病中的作用及其对胎盘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功能的影响,取自足月妊娠的正常(normal pregnancy, NP)及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患者的胎盘组织,透射电镜观察滋养层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qPCR检测胎盘滋养层细胞中ATG5、ATG7、BECN2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ATG5、LC3-II、P62的蛋白表达。DNA羟甲基化测序来分析NP组、GDM组和先兆子痫组(Preeclampsia, preE)的脐带组织中5-hmC修饰模式及调控的信号通路。用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系-HTR8/SVneo构建GDM模型,检测细胞自噬水平及细胞的凋亡、增殖、侵袭能力;在构建的GDM模型中,干扰自噬基因ATG5, 进行转录组测序。显示GDM患者胎盘组织的滋养层细胞的微绒毛结构及细胞器形态发生改变,自噬小体显著增多,自噬水平显著增高;脐带组织的DNA羟甲基化测序的分析结果表明,GDM组5hmC在ATG5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富集,并且特异性调控自噬、凋亡和胰岛素相关信号通路;GDM细胞模型中,自噬水平显著增高,且抑制HTR8/SVneo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增加细胞凋亡率,但是干扰ATG5能够降低高糖诱导的自噬水平、减少细胞凋亡率、改善细胞的侵袭能力;转录组测序结果提示,干扰ATG5使细胞内自噬、凋亡等重要信号通路发生改变。该研究结果证实,高糖能增强胎盘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的自噬水平,抑制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增加细胞凋亡率,靶向敲除ATG5能减弱自噬引起的细胞不良改变。

53 多标记染色及多光谱成像技术在组织学研究中的应用钱邦国 焦磊 珀金埃尔默(PerkinElmer)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 20120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成像分析是研究组织形态和组织原位抗原表达不可或缺的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和医学及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组织切片样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但是受制于传统单标记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的限制,通常只能对组织中的一到两种靶标进行染色分析,而且定量结果的判读往往依赖于肉眼观测,缺乏客观标准。随着蛋白组学的发展,对现代组织学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不同的蛋白共表达和共定位分析、低丰度分子的检测、异质性分析、细胞表型统计乃至复杂组织微环境的描绘等,都需要在同一张组织切片样本上同时检测多种靶标分子。这对于理解组织微环境中各种细胞间的关系,推演信号通路上下游蛋白表达的关系,制定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酪胺信号放大(TSA)技术衍生而来的多标记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能够在同一组织切片样本上复染七种以上抗原并进行区别标记,配合光谱成像技术和定量分析软件,能够将组织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准确的呈现出来。这套流程化的分析方案为临床诊断和基础科研提供了更高精度和更可靠的组织学数据,将免疫组化分析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54 用石蜡包埋法制作小鼠眼球切片的技术探讨李莉 柳洁 饶利兵 湖南医药学院 怀化 418000 取正常成年小鼠20只,断颈处死,迅速取其眼球,清理眼球周边组织并保留约5mm的一段视神经,保持眼球正常形态;沿角膜巩膜缘及眼球壁相对称的两侧分点徐徐注入少量Susa固定液封闭式固定2h,再在眼球壁相对称的两侧开孔,使固定液缓缓进入眼球,充分固定24h。从固定液中取出小鼠眼球,严格控制脱水、透明和浸蜡时间。脱水依次在40%乙醇→100%乙醇中梯度进行,再经香柏油及二甲苯透明,透明后的的组织在二甲苯和石蜡1:1混合液(石蜡熔点52℃~54℃ )中浸30min→蜡I(石蜡熔点54℃~56℃)浸1h→蜡Ⅱ(石蜡熔点56℃~58℃)浸2h,继而用硬蜡(石蜡熔点60~62℃ )包埋 (包埋时置眼球标本水平位)。浸蜡烤箱温度控制58℃。组织蜡块经修块、整理后沿视神经上下方向放置在轮转式石蜡切片机上,连续匀速切出 4μm 厚的组织蜡片;将蜡片投入到4 8℃的温水浴中,自然展平,捞取,探针使蜡片贴附在载玻片合适位置后,置40~50 ℃烤箱内2~3h 。取出组织进行脱蜡、溶蜡、去汞、脱碘和 H E 染色等步骤;染色步骤:苏木精浸染 15m in →自来水水洗去浮色 → 1%盐酸乙醇分色 → 自来水水洗蓝化30m in → 浸染伊红乙醇 3min → 70%乙醇2min(分色) → 80%乙醇2m in(分色) → 95%乙醇 2m in(分色兼脱水) → 95%乙醇 2m in(分色兼脱水) → 100%乙醇2m in脱水) → 100%乙醇2m i n(脱水)→ 二甲苯I 30min(透明)→ 二甲苯Ⅱ 1h透明,中性树胶封片。通过以上方法,制作的切片厚薄均匀,没有脱片现象。显微镜下观察小鼠眼球大体结构收缩和变形不明显,眼球壁层次清晰;视网膜组织结构完整,各层细胞排列紧密形态正常;染色良好,细胞核清晰,颜色对比明显。采用石蜡包埋制作小鼠眼球的方法取材来源容易,操作方法简单、省时、试剂常用,所制切片完整,结构清楚,细胞形态正常,是制作眼球教学切片的好方法,值得推广。

55 骨骼肌偶氮荧光桃红法染色的探讨陈大堤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形态学实验室 广州510080骨骼肌偶氮荧光桃红染色是组织学重要的染色方法之一,也是组织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切片,在病理学上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由于固定液用10%甲醛液染色效果稍差,我们用Bouin氏液固定,并在染色前先把黄色固定液洗净,效果较好。具体染色操作如下:取人或动物骨骼肌,10%甲醛溶液(甲醛10m l+蒸溜水90m l)或Bouin氏溶液(苦味酸饱和溶液75 m l+甲醛25m l+冰醋酸5m l)24h。60%酒精12h、70%酒精30h、80%酒精30min、90%酒精30min、95%酒精30h、100%酒精30h、100%酒精30h脱水。二甲苯I 30m in、二甲苯II 30m in透明。石蜡I 30m in、石蜡II 30m in包埋。切片机连续切片5μm裱平后45℃烤片,恒温箱48℃ 12h。染色:常规脱蜡至水,Mayer氏苏木素溶液10min,自来水冲10min,蒸溜水1min,5%鞣酸溶液10m in,自来水冲1m in,蒸溜水1m in,1%磷钼酸溶液10m in,自来水冲1m in,蒸溜水1m in,0.5%偶氮荧光桃红溶液10min,甲醇9份:1份冰醋酸分色3~5s,无水酒精I脱水 5min,无水酒精II脱水 5min,无水酒精III脱水 5m in,二甲苯I透明5m in,二甲苯II透明5m in,中性树胶封片。镜下观察:骨骼肌纤维呈粉红色,肌纤维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呈黄色。染色成功的关键在于取材组织要正常、新鲜;所用药品亦需新鲜配置;染色分化要适当。当机体发生某种疾病时,肌纤维可能会发生变性、坏死、肥大、萎缩等,因此,此种染色方法亦可便于病理学中肌纤维各种病变的鉴别诊断。

56 介绍一种改良的Masson染色法张赛霞 张瑞琳 周映云 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教学中心 广州 510006胶原纤维由成纤维细胞产生,是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纤维成分,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纤维蛋白,易被酸性染料染色。常用的有Van Gieson、Mallory染色法以及由Mallory改良而成的多种Masson染色法。我们对各种染色方法的反复对比,发现以下方法效果较满意。取大鼠皮肤, 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切片厚度2μm,行改良Masson法染色。切片脱蜡至蒸馏水,Bouin氏固定液媒染30m in,流水冲洗至黄色退去(约10m in),蒸馏水洗1次,Weigert铁苏木素染液染细胞核20m in,流水冲洗5~10min,蒸馏水洗1次,擦干组织周围水分,滴染丽春红-酸性品红-橘黄G染液2~5min,洗去染液,0.2%冰醋酸略洗,甩干,1%磷钼酸媒染2m in,阿尔新蓝染液染色2m in,0.2%冰醋酸分色2次,每次1m in,直接用95%、100%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封片,镜检。可见胶原纤维蓝色,肌肉红色,红细胞桔黄色,胞核蓝黑色。本改良法的关键为:切片要薄,以2μm为佳;用Weigert苏木素染细胞核着色牢固,在后续染色中不易退去;低浓度醋酸分色有利于操作;染色时间要短。该法的优点是:既保持Masson原染色方法的特点,又增强了染液对肌纤维等的亲和力,经磷钼酸分化后肌纤维仍能保持鲜艳的颜色,胶原纤维蓝色鲜艳;染色完成后切片背景清晰、干净,着色鲜艳;染色后切片可长时间存放不退色;操作简单、易控制,且方法稳定;采用滴染法节省染液。

57 视网膜组织不同处理方法对激光显微切割提取单细胞RNA质量的影响潘东艳 夏懋 常欣 王越 第二军医大学 上海200433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是一种可以从多种细胞组织中分离、纯化出单个细胞甚至细胞亚结构的较新技术,基本不损伤细胞内蛋白质、DNA、RNA,可与其他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进行基因转录组或其他组学研究。样本组织的处理对提高切割效率和获得可靠的RNA结果至关重要。本实验方法比较了解视网膜组织不同处理后,对激光显微切割获得的节细胞RNA质量的影响。取正常W ISTAR大鼠眼球,分离眼后节,分别采用30%蔗糖脱水或不脱水方法,行冰冻切片HE染色,使用ZEISS PALM M icroBeam激光显微切割仪,获取同样数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置于裂解液中,进行逆转录扩增,产物cDNA纯化后,取1μl检测RNA质量。每种方法重复4次结果。判定结果分A~C三级:A,样品合格,符合建库要求;B,部分指标符合建库要求,可尝试进行建库; C,样品不合格,建议重新送样。结果表明脱水和未脱水的视网膜冰冻切片,经HE染色后,均可见各视网膜层次,节细胞层分界清楚,节细胞胞体清晰可见。脱水处理的标本,RNA质量合格率75%(3个A,1个C),平均浓度1.34±0.59ng/μl,未脱水处理的标本RNA质量合格率100%(3个A,1个B),平均浓度4.01±1.39 ng/μl。使用激光显微切割提取节细胞RNA时,可采用不脱水的方法,减少因时间和中间环节对RNA的影响,提高RNA提取的质量。

58 利用分选流式细胞仪分离大鼠施万细胞的实验方法沈宓1,2陈罡 顾芸 于彬 丁斐1南通大学教育部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神经再生协同创新中心,2南通大学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系 南通 226001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快速的从大鼠神经中分离获得高纯度施万细胞的方法。取新生1-3d的大鼠坐骨神经,消化得到坐骨神经细胞混合物,使用施万细胞膜表面特异表达的神经生长因子低亲和力受体(p75)和少突胶质细胞标志物4(O4)的抗体直接标记神经细胞混合物中的施万细胞,利用分选型流式细胞仪(FACS)分选标记后p75阳性和O4阳性的细胞,获得可直接培养和增殖的施万细胞,并进行了细胞纯度和表型鉴定。分选纯化后的施万细胞种植在多聚赖氨酸包被的培养皿上,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1%青霉素/链霉素、2μM forskolin和10ng/m l HRG的培养液中培养和传代。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施万细胞细胞特异性标志物S100β,发现分选后施万细胞纯度达到98%以上。免疫细胞化学标记分选纯化的施万细胞标志物S100β和GFAP的表达,结果显示分选后施万细胞纯度高。RT-qPCR结果显示分选出的施万细胞表达Sox10(SOX转录因子10)、P0(髓鞘蛋白)、Krox-20(早期生长应答基因2)、Pmp22(外周髓鞘蛋白22)、Necl-4(粘连蛋白样蛋白4)、Tubb3(β-微管蛋白III型)mRN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分选后的施万细胞也表达Tubb3,并和S100β共定位在细胞质中。这种基于流式细胞分选技术来分离和纯化施万细胞的方法为今后施万细胞的生物学提供了新的策略。

59 漂片型厚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与成像技术的优化杜彬 丁有权 肖霞 齐建国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组织胚胎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成都 610041 漂片型厚组织切片(50~60μm)的免疫荧光染色与成像,操作相对简单,适用于无偏差体视学或3D重建与定量分析,被广泛用于3D原位定量生物学。然而,目前的厚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与成像标准流程的质量、效率和规范化差强人意。本研究旨在优化当前的标准流程。首先,我们以PGP 9.5免疫荧光标记的成年大鼠足底厚皮肤切片(40μm)为例评估厚组织切片宽场荧光显微成像的合理性。我们发现:染色前纯DMSO孵育(15min)和染色后梯度甘油浸润的光学透明的联合处理,明显降低弥漫性背景信号,显著增加神经纤维和朗格汉斯细胞的特异性标记,大大提高成像深度(甚至为切片厚度全层)。这种光学透明辅助的宽场荧光显微成像和3D盲法消卷积处理可达到与共聚焦成像相当的、高质量厚皮肤切片3D显示。该成像流程适用于不同组织和抗原特征的免疫荧光染色厚组织切片(50μm),可简化厚组织切片3D成像。接着,我们发现:染色前有效组织松解后,与4℃和21℃孵育相比, 37℃抗体孵育能显著增强厚组织切片(50μm)免疫荧光染色的质量(染色灵敏性、特异性和均匀性)和效率(抗体浓度和孵育时间);此温度效应不依赖组织、抗原和抗体特征。最后,我们发现:染色前柠檬酸钠热抗原修复和染色后硫酸铜处理能特异地消除厚组织切片(以50μm成年大鼠脊髓切片为例)的自发荧光。这些优化措施使3D原位定量生物学更为简便可行。

60 从系统整合教学商榷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内容苏中静 陈海滨 汕头大学医学院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汕头515041 自2002年开始,汕头大学医学院采用系统模块整合教学,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整合至各个人体功能系统模块,从而与其他学科如解剖、生理、病理和临床存在较多的交叉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与其他学科教材之间存在的一些分歧,提出来与各位专业同行交流商榷。①肌球蛋白ATP分解的时间:关于肌肉的收缩过程,组织学教材认为粗肌丝的头部与细肌丝肌动蛋白接触时,肌球蛋白ATP酶被激活释放能量,粗肌丝拉动细肌丝向肌节中间滑动。生理学认为肌球蛋白在结合细肌丝肌动蛋白之前,肌球蛋白的横桥ATP酶就可以将结合的ATP分解,使横桥竖起保持高势能状态。在肌节滑动的这50毫秒的极其短时间内,到底是ATP酶先被激活分解出ADP,然后横桥结合细肌丝?还是粗肌丝的头部先结合细肌丝,然后分解ATP?②肾脏皮质与髓质的颜色:人体组织学描述肾皮质红褐色,髓质色淡,但插图和解剖新鲜及福尔马林固定标本均显示髓质颜色深而皮质色淡,但组织学教材却没有表明描述与图片颜色不一致的原因。③前肾小管的开口方向:肾脏发生分为前肾、中肾和后肾三个时期和阶段,胚胎学教材描述前肾小管内侧开口于胚内体腔,外侧端向尾部延伸连成纵行的前肾管。但教材配图却并非如此:八年制及七年制以及英文胚胎学配图都是前肾小管内侧端向尾部延伸连成纵行而形成前肾管。④甲状腺上皮与被覆上皮:甲状腺滤泡上皮是以分泌功能为主的腺上皮,但包括英文版Basic Histology在文字描述被覆上皮(单层立方上皮)的分布中却列举了甲状腺。我们希望通过交流和探讨,解决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困惑,促进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的内容改进。

61 “以能力为本”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研究秦丽娜 中山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广州 510080 医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础医学教育又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全球化、网络化、高新技术和知识化的新经济时代,医疗工作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将会给医学高等院校的基础医学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研究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和个体的发生发育规律的一门微观形态学科,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内容抽象。学生学起来极易感觉到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尤其对于刚刚跨入医学院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文从近三年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实践状况入手,总结出目前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管理上的问题,在教学管理上,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不同专业、层次的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课程设计脱离临床实际。二是教学方法脱离实际的问题,在教师教学上,存在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偏重理论性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训练不足。三是学生自主学习不强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学习缺乏自主性、灵活性和拓展性等方面的问题。针对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现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高校教学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澳大利亚、德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医学教育的教学理念,吸取国内医学教育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提出了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组织胚胎学教学模式,阐述了如何准确定位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的培养目标,如何设置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和使用医学发展需求的教学课程模块,教师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如何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将“以能力为本位”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模式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法,并示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同时以《组织学》课程为实例,分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62 显微形态学实验技术综合探索性教学的经验探讨郑翔 潘倩 周雪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成都 610041显微形态学实验技术是现代生物医学的基础性技术。由于技术环节较多,耗时较长,需要具备一定操作经验才能获得优良的图像,因此在本科阶段常规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课程安排存在困难,教学效果往往也不理想。显微技术培训的滞后,使该技术逐渐由科研院所向公司转移,呈现技术垄断、外包服务依赖性和整体技术水平的下降。我校自2004年在基础医学专业本科开设显微制片、细胞培养和组织化学分析的教学项目以来,长期停留在体验式、验证性操作的初级阶段。为了培养学生掌握完整的显微形态学技术,并能够在研究中灵活应用,从2011年起,依托具体科研问题,逐步开展了综合性、探索性实验训练的改革实践。首先,将培训课程分成关键技术操作、全程实验和探索性实验3阶段,分散在3个学期,逐步提高训练水平,并按教学需求改装了实验室。同时,建设网络课程资源,扩展学生课外学习和复习的空间。经过教学实践,进一步采用视频示教、讲播结合等方式,提高操作示范的效率。在此基础上,改进并完善了实验技能考核的规范程序,严把出口关。改革后,在学时并未增加的情况下,显微形态学实验技术培训内容由3项共4个操作,增加到4项共10个操作,学生人均课堂实际动手操作的时间由原来的12m in/学时上升到32m in/学时。经过3阶段培训后,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显微形态学主要实验操作的准备和实施,并熟悉各项技术的适用条件和结果分析的方法,为进一步自学其他技术操作奠定坚实基础。已有多名学生在培训期间不仅熟练掌握操作技巧,还做出了能写入操作规程的改进。实践证明,综合探索性教学模式是提高显微形态学实验技术培训水平的一个可行的办法,在实验研究相关专业的能力培训活动中值得借鉴推广。

63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立体化教材建设与应用彭克美 刘华珍 宋卉 华中农业大学 武汉 430070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畜牧学、兽医学、动物学、动物检疫、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它是以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为基本方法,研究动物机体的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的科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教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继续深入,动物组织胚胎学教材也在不断地改进。为了应对全国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的稳步推行并与国际畜牧兽医教育接轨,创建立体化教材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制定了教材建设新目标,加大了投入,力求出精品,使精品课程教材向多层次立体化教材体系发展,通过精品课程带动立体化精品教材建设。在教育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规划教材项目支持下,由彭克美牵头,在华中农业大学“动物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荣获首批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国家精品教材奖的成果基础上,组织全国48位专家、教授编写了我国第一套全彩色版《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教材和《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国家规划教材。这套彩色教材博采众长,集成了作者30多年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的600多幅彩色显微照片,其内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彩色图像结构典型、高度清晰、色彩亮丽。新版教材都建有数字课程网站,并纳入国家iCourse网站,每章配有二维码和视频、课件、习题、答案、图片库等电子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教材内容,实现了真正的立体化教材和网络教学,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手绘黑白插图脱离动物组织实际形态结构的尴尬局面,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学习。新教材对于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作风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已被吉林大学、扬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50多所院校广泛采用,深受普遍好评并荣获国家精品教材奖。通过编写教材,促进了教师们的业务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带动了全国一批青年学者,扩大了本教材在国内外的影响。

64 以TBL为主的“组织学与胚胎学”多元实验教学新模式的探索郑慧媛 王兰 崔媛媛 赵璇 王晓龙 西安医学院基础医学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西安 710021 按照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特点,我们在坚持以往传统实验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深化教学改革。尝试构建以TBL(基于团队的学习方法)为主,与传统讲授式教学(LBL)和互助式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实验教学新模式,同时利用基于微信的新型教学平台--对分易教学平台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引入到教学中,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同学们非常认可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较之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主动学习能力,由以往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锻炼了自身的胆识、口才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及沟通交流的能力,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竞争意识,受益匪浅。尤其是对分易教学平台,将教学中许多细致而繁琐的工作简便化,让教学变得轻松、愉快、高效。该平台为师生提供考勤统计、分组、在线练习、作业、讨论、成绩册、课程资源等教学功能服务,支持电脑和手机同步使用,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了教学的范围,有利于学生课外学习、自主学习,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常人体镜下结构特点的认识与理解,为今后学习疾病的病理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TBL+LBL+互助式教学的多元实验教学新模式,将课堂的焦点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团队和小组为中心”,实现了思考性、讨论式学习和互学互教的拓展性学习。同时还可以向“后进生”提供帮助与支持,使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赢得了自信。教师在进行新模式的教学过程中自身的业务能力也在不断的提升,从而为更好的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65 运用蓝墨云班课对组织学与胚胎学进行考试改革的探索与思考许晓源 江和 陈雄林 周师洁 九江学院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九江 332000 医学类专科学生的组织学与胚胎学学时少,教学内容多,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我们借助移动教学助手APP——蓝墨云班课平台,在教学和考试改革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在2016级口腔医学专科和医学检验技术专科两个班级开展课程考试改革,增加平时测验,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的总评权重,期末考试采取开卷,综合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及自主学习能力。利用蓝墨云班课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引入教学中,有效避免开卷考试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通过手机云班课,可以实现课堂签到,严格考勤管理;提前上传教学课件让学生预习和课后复习;发送各章节复习题给学生自测;学习完每两个章节在线进行一次选择题小测验,自动评分和分析;同时在云班课长期开放答疑讨论窗口,学生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可以提问、讨论,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云班课还可以轻松获得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通过进行第一周教学反馈、蓝墨云班课使用反馈、期末教学问卷调查和反馈、考试改革反馈,随时掌握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和感受,从而及时对教学过程予以调整。问卷调查显示,98%的学生很喜欢或比较喜欢这种教学方式,91%的学生认为开卷考试没有影响学习兴趣,100%的学生认为加强平时测验促进了平时的学习。基于蓝墨云班课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与考试改革顺应了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基础医学教育模式探索,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66 论微课程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林庚 翟效月 郑玮 中国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沈阳110122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传统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是以理论课和实习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与数字课程的发展,理论课的学习有了多种多样的形式,网络课程、视频课程等。微课是以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进行授课。这种灵活的授课方式使学习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满足同学们的个性要求,同时也更加直观的展示了形态课程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的特点。这种辅助的教学模式无论从理论课教学还是实习课教学都有很好的效果。微课在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1.教学时间灵活,同学们可以利用零散的短时间进行学习,比起传统的授课形式,授课时间在十分钟以内,短时间内交待一个完整的知识点,使学生更加容易集中精力将内容消化学会,只需要利用视频载体方便灵活。2.教学内容精练,从知识点的角度进行讲授,将理论教学中的知识点进行精选和提练,更方便同学们记忆。3.教学资源灵活,视频容量小,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在线进行学习。微课在实习教学中的应用:①使实验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把切片制备等实验教学过程呈现在同学面前,例如,组织学常用的实验技术石蜡切片和HE染色方法,通过微课视频让同学们了解整个过程和制备方法。②帮助同学们更好了解对不同染色方式对结构特点的侧重,更方便同学们的观察。③对理论教学有直观的补充作用,促进理论教学的理解。微课教学需要教师精练讲授内容,重点突出,将一章节的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点,将重点内容以一节微课的形式进行讲授。在理论微课的设计过程中,要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病例和医疗手段做为情景,引出所要讲授的内容,而实习课微课将实验教学过程情景再现,这种方式大大激发的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67 数字人体胚胎学建设的体会刘向前 王小丽 李和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武汉 430030 人体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中受精卵在发育成胎儿的过程中外形和体内各器官如何发生时空演变一直都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点。目前,各医学院校通过模式图、胚胎模型和实物标本、以及平面动画等资源来进行人体胚胎学的教学,能够比较好地完成教师对各知识点的讲解,但学生仍然反映理解上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演变中的局部结构与胚胎整体外形的空间位置关系,为此我们与山东数字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起进行了数字胚胎学的建设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我们探索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建设经验。第一,教师需要具备非常好的解剖学知识,或者直接让解剖学教师加入建设团队;第二,教师要有深厚的胚胎学功底,要有充足的时间去搜索、获取和理解国外相关资源,要形成教师专家团队,随时能讨论和解决遇到的问题,特别是不同参考书存在争议时的解决方案;第三,教师团队与电脑端开发人员密切配合,将胚胎学各知识点,包括每个微小细节传授给开发人员,撰写好开发脚本,并随时指导、解答开发人员的疑问。除了教师方,开发人员的组成也至关重要,开发人员需要具备3D模型和动画制作、美工、网站运行方式等多种技能,并能相互密切配合。此外,为了将数字胚胎与实物相对应,需要收集不同时期的胚胎标本和实现标本的数字化。

68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开放共享的探索与实践罗彬 谢小薰 马步国 莫发荣 农蔚霞 张庆梅 葛盈盈 陈维平 罗国容 何少健 广西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南宁 530021 2011年,我校“组织学与胚胎学”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基础上,为了从广度、深度、精度和共享度提升课程,促进课程的国际化,对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于 2016年,经教育部审核,本课程成为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第二批“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课程的主要特色有:第一,因材施教,设计以学习者为本的个性化学习模块。针对不同的学习者,我们精心设计了三个学习模块:①“按章逐节”模块,该模块遵循传统的教科书内容,便于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循序渐进地学习,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②“系统整合”模块,该模块破除传统章节界限,优化整合为大单元,便于引导学习者对知识点的纵向把握和横向比较;③“知识点检索”模块,将课程的核心内容、重点和难点进行分解,形成短小精悍的“微课”,便于学习者的回顾性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第二,广开门路,完善课程特色鲜明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个性化学习模块的实施需配套的教学资源支持,为此我们集思广益、双管齐下。一方面,我们完善针对不同学习模块的教学视频和与之相配套的“导、学、练、测”基本资源;另一方面,我们建设了课程特色鲜明、利于开放共享的拓展资源:如全英课程网站、中英文双版的组织切片库、自主学习动画库、学术前沿讲座和学生个性化作品展示等,以支持课程教学和方便自主学习。第三,整合优势,构建共享精品教学资源的开放网络平台。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我们整合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深入探索将信息技术融合课程资源的建设中,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互动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的数字化环境,使“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随时随地”互动交流成为可能,满足了个性化学习之需求。第四,完善评价体系,引导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在保持原有定时定点的纸质考试基础上,我们增加了网络考试测验、实时互动评价、数字化切片考核和电子化实验报告等线上考评形式,完善终结性和形成性、线上和线下结合的评价体系,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随意的进行学习评价,以评促学,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

69 组织学数字切片解读视频的制作体会及应用探讨耿世佳 崔珈衔 任明姬 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呼和浩特 010110 组织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形态学科,是医学生最早接触到的基础医学课程之一,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和记忆,更无法与后续相关课程相联系。基于上述特点,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建设了组织学数字切片库及数字切片浏览系统。为了进一步完善这一网络平台的功能,使学生们的学习变得更直观、有效,本教研室结合微课的制作方法,录制了组织学数字切片解读视频。使用与数字切片浏览系统相同的图像浏览软件进行观察,按照读片顺序,从肉眼可见组织块形态,进一步转换低倍镜观察器官结构,再到更大放大倍数观察组织结构,最后在高倍镜下观察特征性细胞,依次进行讲解录制。分章节上传,按照课程中心平台MOOC教学计划,让学生观看数字切片解读视频,针对每个视频提出问题,让学生预习;同时提供配套的数字切片供学生在观看解读视频后,自行练习看片步骤及寻找相关结构,回答问题。在见面课上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实际操作显微镜完成读片过程,并由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给出问题的标准答案并做客观评价,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指导。这种教学方式将实验课纳入了MOOC化进程,让学生先行自学而后虚拟实践,再带着问题实际操作进行讨论,节省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将数字切片解读视频推广至病理学等形态学科有利于其数字化资源的丰富性,实用性。其便捷性非常适合学科之间的资源整合,尤其适用于“系统教学法”模式,可进行对比教学,实现知识的无缝衔接。我们相信通过注重网络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70 浅谈微课制作及学校课程中心平台在组织学教学中的应用田云鹏 耿世佳 武玲 崔珈衔 任明姬 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呼和浩特 010110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教学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是机遇。组织学是借助显微镜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是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该课程学习内容抽象,枯燥,如何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和提高综合能力,是从事组织学教学工作者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我校学生情况,借助我校课程中心平台将组织学教学内容选择性进行了SPOC(Small Private Course),即“微课”教学模式探索。我们选取组织学中重点、难点,以PPT为蓝本进行屏幕录制,在制作中尚需注意以下几点:① 每个章节知识点的选取,以教学大纲为准,选取重点、难点知识。②微课制作要设计合理、生动,稿本细致,言简意赅,主题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时间把握准确。③ PPT制作清晰,精选图片,每页字数精、准、少,颜色搭配合理,适当添加动画等动态元素,提高观赏性。将微课与传统教学科学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教改提供新思路。

71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中形成性考核办法的实践周爽 杨耀琴 真智伟 赵培林 陶惠红 杜逸峰 同济大学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上海 200092 终结性考核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整体学习情况,这种教学评价只看教学结果,忽略了教学过程,只看教学成果的显现性而忽略教学成果的迟效性。基于此,我们尝试建立一种能反映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除终结性考核外,在临床医学专业“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中实行形成性考核办法。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方位考核,包括课堂提问、互动交流、小组讨论、血涂片的制作和观察、阶段性测验、实验报告和实验技能考核等基本形式,体现于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更加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我们在2014~2016学年度连续三年分别确立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班为实验组或对照组,在实验组班级实施形成性考核方案。利用同济大学试卷分析系统,对连续三年实验组班级和对照组班级组织学与胚胎学考试成绩统计分析表明,实行形成性考核的实验组班级学生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班级,特别是优秀率和良好率大幅度提升,平均值由原来的3.0提高到3.85(五分制)。通过形成性考核,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更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学习效果,减轻了考试压力,夯实了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做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考试效果最佳化。教师可以及时获得教学信息反馈,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不断进行改进,调整教学策略,检查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可使教学效果得到及时的强化和矫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的宗旨。

72 改良的基于课题需求的TBL教学模式促进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田衍平 李成仁 王嘉丽 蔡其燕 肖岚 蹇锐 李红丽 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发育生物学教研室 重庆 400038 “免疫组织化学”是培养医学硕士研究生形态学技术的必修课程之一,其教学活动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 (lecture based learning, LBL),通过理论讲解并结合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此教学模式尽管对原理技术讲解详细但通常技术应用的针对性不强,导致研究生不能将所学技术灵活地应用于课题研究中。基于任务的教学法(task based learning, TBL)是一种将知识、技术和能力综合培训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国外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但在国内应用不多。本研究通过改良的基于课题需求的TBL教学方法在我校医学研究生免疫组织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来评估该教学模式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作用。在免疫组化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将我校228名一年级研究生平均分为两组:TBL教学组和LBL组。TBL组教学分为五个阶段:教师对课程知识点进行设计,学生对自己的课题任务进行分析;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需求进行分组并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学生实验操作;不同小组间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对学科“三基”知识进行总结。LBL组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法。课程后我们对学习成绩进行评估并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课程考试中TBL组平均得分率显著高于LBL组;进一步分析显示得分率差异主要集中在实训考核中,而理论考核两组间没有实质性差异。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TBL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比LBL组高。TBL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组化技术灵活运用于科研课题研究中,并提高他们的科研设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创新和沟通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改良的基于课题需求的TBL教学法不仅能传授基础知识而且更有效地在课题研究中熟练运用组化技术,提高科研能力,为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和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73 数字切片考试系统在组织学切片考试中的应用牛建钦 田衍平 刘运来 陈兴书 李红丽 肖岚 李成仁 第三军医大学组胚教研室 重庆 400038 组织胚胎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在整个组织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课时几乎占总学时的一半。实验教学测评是评价组织学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环节,而传统的测评方法存在诸多的弊端。随着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广泛应用,如何针对传统的组织学切片考试的弊端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一直是组织胚胎学教学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我们在显微数码互动形态学实验室基础上,应用数字切片扫描与应用系统,将传统的玻璃组织切片转换为数字切片,并与虚拟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相结合,构建了一个组织学数字切片考试系统。经过与传统考试方法的运用比较,新的系统不仅能丰富考试模式和题型,更客观全面地考核学生,也便于学生进行考前复习。而且这种考试模式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也考察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体现了实验课的实践性。此外,新的考试模式也为严肃考风考纪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因此,该考试系统可能在医学院校中有较好的推广性。

74 没有显微镜的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超高清显微形态教学演示系统与全景数字切片的应用夏潮涌 暨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广州 510632 在IT、数字成像和信息通讯等现代高新技术不可阻挡的强力推动下,显微形态实验教学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相对于超高清的演示系统和全景数字切片,现有基于显微镜的互动教学系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组织学与胚胎学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增加学生接受到的信息量,其显示的图像和视频的清晰程度、色彩的还原度被远远的甩出几个层级,其视频、动画和镜下图像实时演示的同步性、流畅性亦永远无法企及。为此,我们采用市面上通用的4K大屏幕电视机、HDM I分屏器和线缆,在原有互动教学系统的监控、课室管理,互动操作系统软件的基础上,组建成超高清显微形态互动教学演示系统实验课室,各专业的学生在电脑屏幕前,模仿显微镜镜下视野,移动鼠标,可观察600余张种类齐全、超高清晰度的组织学与胚胎学全景数字切片,完成全部实验教学内容、课堂讨论和实验考试,极大地改变了组织学与胚胎学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能接受到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微细结构的信息量数倍于传统的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课,教学效率和效益极大提高,亦为开展学生主导的课堂讨论或其它形式的教学赢得大量时间。全景数字切片正是现代高新技术的产物,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校园和实验课室,走进了显微形态教学。我们当今的形态学教师、技术人员、管理者对这一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新生事物有多少了解,做好了接纳它的思想准备和技术储备了吗?知道如何应用它的现有功能和开发它的应用潜能了吗?我们的校园和实验课室做好了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的准备了吗?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浅析全景数字切片与显微形态实验课室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出路,以期引起形态学教师、技术人员、管理者对上述问题的思考:①全景数字切片的理想状态;②显微形态实验课室建设;③全景数字切片的制备。

猜你喜欢

胚胎学组织学蛋白
花刺参幼参摄食和消化器官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
ITSN1蛋白磷酸化的研究进展
《呼吸道感染牛分枝杆菌对肝脏和肠道影响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图版
情感教育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猪胎盘蛋白的分离鉴定
胚胎组织学切片在人体组胚教学方法作用的初步探讨
三维立体教学模式在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SAK -HV 蛋白通过上调 ABCG5/ABCG8的表达降低胆固醇的吸收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在轻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心力衰竭小鼠心肌组织中4.1 R蛋白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