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针对医疗人员开展死亡教育研究方向概述

2017-01-21张淼李冬云李潇李晓婧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5期
关键词:医疗人员课程

张淼,李冬云,李潇,李晓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北京 100700

国外针对医疗人员开展死亡教育研究方向概述

张淼,李冬云,李潇,李晓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北京 100700

接受死亡教育培训是医护人员技能成长、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的必经途径。总结国外针对医疗人员开展死亡教育的研究方向有:评价死亡教育课程授课效果;调查死亡教育开展现状;提出针对性强的死亡教育方案;调查对死亡教育课程的了解程度和需求;对现有死亡教育提出质疑;列举具体的施教手段。以期为国内更好地开展死亡教育提供借鉴。

国外;医疗人员;死亡教育;研究方向

死亡教育起源于美国,20世纪中期在欧美国家快速发展,形成了死亡教育的定义、意义、内容、课程的基本构架[1]。目前死亡教育在欧美国家普及度高,形成了针对不同人群的教育模式,培养了一大批能够进行死亡辅导的专业人员,并带动了亚洲地区死亡教育学科的发展。在医疗机构、医学院、护理学院,医务人员及医学生急需与死亡教育相关的技能来提高自己处理死亡事件以及自身的情感问题的能力。死亡教育常被做为职业技能辅导提供给医疗从业人员,分类探讨国外研究者在医务人员及医护学生范围内开展死亡教育的研究,可为今后国内死亡教育开展提供借鉴。

1 评价死亡教育课程授课效果

对受试者给予预先设计的死亡教育课程,授课结束后进行效果评价。采用前后对照、组间对照的试验确定死亡教育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多采用问卷调查或第三方评价的形式,通过量化指标对焦虑程度、死亡态度、技能水平、工作态度的改变情况评价。Laura等[2]研究了辅导员的死亡态度在接受死亡教育前后的变化。11名研究生辅导员参加死亡教育课程,课程开始前、后完成死亡态度调查问卷,结果证实在接受死亡教育后参与者对死亡结构的认识更开放,对死亡的理解增加,对死亡的消极情绪减轻。Kaye等[3]进行了一个持续4年的纵向研究,探求死亡教育课程对医学生死亡焦虑和态度的长期影响。共191名参与者,在研究初期用死亡恐惧量表和语义差异法测量他们对垂死的病人及其家人的态度,每年以及课程结束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处理临终病人”和“应对临终病人家属”的压力得到改善,课程在医学院的效果持续性强。Tracy等[4]研究了死亡教育课程对急救人员死亡态度的影响。83名急救人员,采用组间对照和前后对照,实验组提供死亡教育。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入3个组中,短期干预组接受2 h的如何进行死亡告知的课程;长期干预组接受16 h的急救死亡教育和危机培训研讨会;对照组接受毒理学课程。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3组人员在培训课程结束后均死亡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长期干预组与短期干预组及对照组相比更感受到培训的必要。

2 调查死亡教育开展现状

此类研究具有规模大的特点,持续时间长、样本量大,具有权威性。目的是全面了解医学领域死亡教育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提出建设性建议或预测未来的发展形势。研究对象为大型医护、培训机构及医护院校的学生。调查侧重于死亡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方法、课程设置、施教者的综合素质等方面。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Dickinson等[5]在美国的医学院校进行了一项持续了30年的调查,目的是了解美国死亡教育实施情况,对象为全美医学院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在1975、1985、1995年分别进行3次全面调查,内容包括课程的数目、授课年数、参加者的百分比和施教者的专业背景。结果表明死亡教育在美国医学院校的发展形势良好。Downe等[6]进行了一项护理系和医学系死亡教育发展趋势的国际调查。研究对象为加拿大和英国80所护理学院和36所大学医药系的学生。调查内容包括教学、评价方法、实用性、参与教师的背景和专业知识。结果表明,死亡教育在大多数医护院校是一个使用综合方法、持续的教学项目。

3 提出针对性强的死亡教育方案

此类研究在对医疗行业的特定人员进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主要涉及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急诊、儿科、肿瘤等科室的执业人员有更多机会接触死亡事件,对针对性强的死亡辅导有需求,他们所接受的死亡教育与普及性的死亡教育有区别。 Tracy等[7]认为虽然死亡教育已经是大多数医学院校和护理机构的标准配置,但在急诊医学的领域发展较为滞后。他们在了解急诊人员死亡教育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针对急诊医师,护士和其他应急人员的死亡教育课程。课程主要包括对死亡的认知,死亡的类型,文化和宗教中的死亡等主题,并且提供与丧亲者交流,进行死亡告知,处理初始的悲伤反应的技巧。Marks[8]等指出人体解剖学课程会对部分医学生造成焦虑和恐惧,在授课过程中辅以死亡教育课程能有效改善这一状况,介绍了两所医学院目前采用的在解剖课同时辅助死亡教育课程授课的不同形式和内容。

4 调查对死亡教育课程的了解程度和需求

医疗行业中不同分工的人群对死亡教育的施教内容需求不尽相同,需提供个性化的施教方案。此类研究的对象为一群特定的医务人员,如急救人员、护理人员、辅导员、医学生等,方法多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Alan等[9]对245名曾进行死亡告知者,如执法人员、紧急医疗技术人员、验尸官、医护人员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死亡告知经验和教育需求。受访者表示需要的教育包括:进行死亡告知的具体细节;如何管理丧亲者的反应;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BESSHO等[10]为了全面了解日本护理系学生对死亡教育的认知度。对232名护理专业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结果:少数(28.0%)的受访者仅仅知道“死亡教育”这一名词,大多数(65.9%)的受访者曾经学习过“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的目的和必要性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对其理解不同,需发掘适合于各种人群的教育手段;死亡教育对于护理系学生是必不可少的。

5 对现有死亡教育模式提出质疑

死亡教育的施教模式必须能够满足受教者的需求并适应社会的发展。此类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或文献对现有的常规死亡教育模式不足之处提出质疑。包括课程内容、形式、实用性等方面,最后提出改进意见。Coolican等人[11]认为现有的本科护理院校死亡教育课程有不足之处,对此进行了一次针对护理系学生死亡教育课程中死亡、垂死、丧亲之痛3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现有死亡教育总课程、理论模式。结果说明现行的理论模式是过时的,需要改进。Kingma[12]对目前针对护理学生开展的死亡教育进行文献回顾,提出现有的死亡教育模式难以满足护理学生在执业后面对死亡、垂死病人以及照顾丧亲家属时所带来的压力。提出现在的死亡教育已经过时,需要修订。

6 列举具体的施教手段

此类研究介绍了一些有效、便捷的手段,可以作为施教时的辅助手段。Hyun[13]提出死亡不仅仅是生理现象,更是一种精神活动,护理人员需要认识到并承认病人的精神需求。认为利用观看电影的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死亡教育培训是一种有效便捷的方式,还对可利用的影片进行了推荐。Sara提出肿瘤科护士在照顾晚期癌症的过程中会感受死亡带来的焦虑和恐惧,提出了一种通过绘画表现自我情感的缓解压力的方式。让护理系学生参加为期3个月的研讨会,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对死亡的看法并检验他们的死亡态度是否发生变化。通过比较前后所做绘画的不同,研究此方法能否缓解护理系学生照顾临终患者时产生的压力。

死亡教育自诞生以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完善。近20年在医疗领域国外死亡教育的研究向着多元化、深入化、实用化的方向靠拢,为医务人员更好地开展医疗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国内缓和医疗的理念正在医疗工作人员中普及,而死亡教育是缓和医疗的主要内容,希望该文为国内研究者提供借鉴。

[1]周士英.美国死亡教育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4):44-47.

[2]Laura K,Harrawood,Elizabeth A.Doughty,Brandon Wilde. Death Education and Attitudes of Counselors-in-Training Toward Death:An Exploratory Study[J].Counseling and Values,2011,56(1-2):83-95.

[3]Kaye JM,Loscalzo G J.Learning to care for dying patients:a controlled longitudinal study of a death education course[J]. Cancer Educ,1998,13(1):52-57.

[4]Tracy L,Smith Cumberland,Robert H.Feldman.EMTs'Attitudes'toward Death before and after a Death Education Program[J].EDUCATION and PRACTICE,2006,10(1):89-95.

[5]Dickinson GE,Mermann AC.Death education in U.S.medical schools,1975-1995[J].Academic Medicine: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1996,71(12):1348-1349.

[6]Downe Wamboldt B,Tamlyn D.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death education trends in faculties of nursing and medicine[J]. Death Stud,1997,21(2):177-188.

[7]Tracy L.Smith,Bruce J.Walz,Randy L.Smith.Adeath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emergency physicians,paramedics,and other emergency personnel[J].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1999,3(1):37-41.

[8]Marks SC Jr,Bertman SL,Penney JC.Human anatomy:a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 about death and dying in medicine[J]. Clinical Anatomy,1997,10(2):118-122.

[9]Alan E.Stewart,Janice Harris Lord,Dorothy L.Mercer.Death notification education:A needs assessment study[J].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2001,14(1):221-227.

[10]BESSHO Fumie,EZUMI Hiromichi.Nursing Students'Knowl edge and Views on Death Education[J].Bulletin of Shimane Nursing College,2005(11):71-79.

[11]Coolican MB,Stark J,Doka KJ,et al.Education about death, dying,and bereavement in nursing programs[J].Nurse Educ, 1994,19(6):35-40.

[12]Kingma R.Revising death education[J].Nurse Educ,1994,19 (5):15-16.

[13]Hyun Chae Jung.Death Education for Medical Personnel Utilizing Cinema[J].Korean J Gastroenterol,2012,60(3):140-148.

Summarization of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Death Education of Medical Staff Abroad

ZHANG Miao,LI Dong-yun,LI Xiao,LI Xiao-jing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and Oncology,Dongzhimen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100700 China

Receiving the death education training is an essential way of skill growth of medical staff and improvement of medical service quality,and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include the evaluation on the teaching effect of death education course; investig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death development;putting forwards the strongly targeted death education plan; investigation of awareness degree and demand of death education course;questions of current death education and listing the specific teaching means thus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death education at home.

Abroad;Medical staff;Death education;Research direction

R-4

A

1672-5654(2017)02(b)-0177-03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05.177

2016-11-17)

[课题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重点课题:临床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模式和效果探讨(XJY14008)。

张淼(1987.5-),女,新疆塔城人,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难治性血液病及恶性肿瘤。

李冬云(1965-),女,河北邢台人,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血液病、恶性肿瘤研究,E-mail:lidy0039@sina.com。

猜你喜欢

医疗人员课程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
跟踪导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