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62例临床分析

2017-01-20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36期
关键词:补钾诱因酸中毒

272000山东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以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现将2010年12月-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62例DK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重点探讨DKA的诱发因素、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DKA患者62例,男22例,女40例;年龄31~75岁,平均58岁;全部为2型糖尿病;病史0.5~32年,平均10年;治愈59例,死亡3例。

诱因:62例DKA患者诱发因素为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消化系感染、皮肤感染等)31例,胰岛素治疗中断8例,饮食不当10例,手术、外伤5例,急性脑梗死2例,无明显诱因6例。

诊断标准:62例DKA全部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①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 mmoL/L;②有酸中毒表现,血气分析为代谢性酸中毒,二氧化碳结合力<20 mmol/L;③尿糖、尿酮体阳性。

临床表现:62例患者均有多尿、多饮、口干等症状,38例有恶心、呕吐、食欲差等症状,深大呼吸36例,3例有腹痛,2例有意识障碍。并发糖尿病肾病7例,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例,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例,并发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2例,并发糖尿病足3例。合并高血压26例,合并血脂异常28例,合并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8例,合并外伤骨折4例。

实验室检查:治疗前所有患者血糖16.4~32.1 mmol/L,尿糖(++)~(++++),尿酮体(+)~(+++),pH 7.015~7.4,二氧化碳结合力9.8~27mmol/L,血钠118~147 mmol/L,血钾2.76~5.6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6.9%~14%。

治疗方法:①补液:DKA一经确诊,立即建立静脉通路,给予静脉补液。按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的原则补液,依据患者的脱水程度及心功能情况决定补液量及速度。无心力衰竭者患者,补液速度在开始2 h内输入1 000~2 000 mL,严重脱水可达6 000~8 000 mL。快速补足血容量,若患者清醒,鼓励其多饮水或经胃管补水。②胰岛素:给予短效胰岛素以0.1 U/(kg·h)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持续静脉滴注,每1 h测尿酮体,每2 h测血糖。注意胰岛素剂量调节:严密监测血糖下降速度,减慢输液速度并稀释胰岛素浓度。血糖下降>30%时维持原胰岛素剂量,血糖下隆<30%时将胰岛素剂量增至0.2 U/(kg·h);注意胰岛素剂量的维持:当血糖降至13.9 mmol/L,按葡萄糖与胰岛素比例(2~4):1持续静滴至尿酮阴性后,可过渡到平时的治疗改为餐前皮下注射。③补钾:一般在开始胰岛素及补液治疗后,只要患者排尿正常,血钾<5.5 mmol/L时即可静脉补钾,若治疗前已有明确低钾,尿量≥40 mL/h时即开始补钾。DKA纠正后仍需口服补钾至少1周。④补碱:62例患者pH均>7.0,均未补充碱性药物。⑤积极去除诱因和防治并发症:DKA并发感染时,必须及早选择有效的抗生素积极治疗;脑水肿是DKA最重要的并发症,应及时使用脱水剂及地塞米松,其后遗症甚多,因此早期预防。

结 果

治疗后,其中2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其余患者血糖均基本正常;水、电解质恢复正常,58例痊愈出院,其中4例外伤患者转外科进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拒绝继续治疗,自动出院。

讨 论

糖尿病临床以慢性长期高血糖为主要的共同特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DKA及早诊断、合理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本组病例除3例患者因合并症死亡和1例拒绝治疗自动出院外,其余58例患者DKA均得到纠正痊愈或转科行外科治疗。

DKA发病机制:由于胰岛素不足及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葡萄糖对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抑制能力丧失,导致肝、肾葡萄糖产生增加和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并使肝脏的酮体生成旺盛,出现酮症酸中毒。

DKA发病诱因:①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糖化血红蛋白<6.5%为理想,6.5%~7.5%为良好,>7.5%为控制差。本组62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高,可见DKA常于血糖控制不佳时发病。②感染:本组有患者31例(52%)由感染诱发,占半数以上,说明感染是DKA最常见的诱发因素。③饮食不当8例(16%)。④胰岛素治疗中断8例(13%)。⑤手术、外伤5例(8%)。⑥无明显诱因6例(10%)。因此DKA最常见的诱因为感染、胰岛素中断治疗、饮食不当、合并外科急性应激,无明显诱因者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积极预防各种感染,严格遵守胰岛素及降糖药物的治疗方案,做好血糖监测,及时发现其变化,加强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以减少DKA发生尤为重要。

DK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结合病史及典型症状不难确诊。但对初发以DKA起病且缺乏典型症状者,易误诊为肺炎、急腹症等。故对于有顽固性脱水、酸中毒,难以纠正的呕吐,腹痛伴明显呼吸深长,不明原因昏迷、呼吸衰竭的患者,均应想到此病的可能性。详细询问病史及常规完善血糖检查是尽早确诊的关键,可减少误诊率。DKA诊断的生化标准为血糖>11 mmol/L,动脉血气pH<7.3,血碳酸氢根<15 mmol/L以及酮尿和酮血症。

DKA的治疗及预防:重症DKA可危及生命,早期治疗是预防严重不良后果的重要措施。DKA的治疗原则是补液、降糖,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寻找并消除诱因,防止并发症。①在给胰岛素的同时输入足量的液体和电解质:输液应在中心静脉压监测下进行,根据血流动力学、电解质水平和尿量等调整补液种类和速度。对于心、肾功能不全者和老年人应适当降低补液速度。患者症状和体征改善,无恶心、呕吐后,应适当增加口服补液,减少静脉补液量。②胰岛素治疗DKA的治疗仍推荐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方案:通常将短效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中持续静脉滴注。理想的血糖下降速度为50~75 mg/(dL·h)。血糖接近13.9 mmol/L时,应减慢胰岛素输注速度至0.05~0.1 U/(kg·h),防止低血糖和血浆渗透压过度下降。③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失衡:随着补液、胰岛素治疗和酸中毒的不断缓解,这些指标会有一个明显的降低。④补钾:血钾~3.3 mmol/L,由于低钾血症引起的诱发心律失常和呼吸肌无力为DKA致死原因,在进行输液的同时就要同时开始进行补钾;当尿量<30 mL/h的时候,暂停补钾。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地对血钾进行复查,如有必要及条件允许,可以随时进行心电监护,结合患者的尿量,随时对补钾的量以及速度进行调整。⑤补碱:DKA经输液和胰岛素治疗后,酮体的水平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下降,酸中毒也能够自行纠正,一般不必进行补碱治疗。如果患者为严重酸中毒情况,并且已经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造成影响,应及时给予补碱治疗,但本组病例无补碱治疗。⑥去除诱因和防治并发症:在抢救过程中要积极消除诱因、防治并发症,特别是脑水肿提示预后不良,其后遗症也甚多,关键在预防。DKA时易并发感染,故必须及早进行预防和治疗,选择有效的抗生素进行积极治疗。⑦对患者病情做到及早发现并且进行规范化的治疗,促使患者对DKA早期症状识别,积极消除一切能够消除的相关诱发因素,加强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可减少DKA发生。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总结DKA的在临床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本病的临床治愈率,最大程度上降低死亡率。临床工作中对DKA应给予重视,及时进行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2.

[2]刘宏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0例临床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8,25(2):154-155.

猜你喜欢

补钾诱因酸中毒
中西医结合治疗牛瘤胃酸中毒
憋尿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诱因之一
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预防及治疗策略
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发病诱因及临床表现
氧驱动雾化吸入补钾对呼吸系统安全性的影响
育肥羊口炎并发慢性瘤胃酸中毒的诊治
妊娠期剧烈呕吐补钾治疗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