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医德素质培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17-01-20徐玉梅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刘 明,徐玉梅

(潍坊医学院医学伦理学研究室,山东 潍坊 261053,liuming28098@163.com)

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医德素质培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刘 明,徐玉梅**

(潍坊医学院医学伦理学研究室,山东 潍坊 261053,liuming28098@163.com)

对医学生进行医德素质培育是高等医学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当前医德素质培育面临人文医学教育教学深水区改革、医德素质教育体系的逐渐探索与完善、网络信息平台的开发推广应用、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的成立和发展等机遇,更面临学生学医动机差异性、价值观念多元化、专职队伍锐减以及职业环境恶化等方面的新挑战。为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高等医学院校应构建纵向立体的医德素质培育模式、形成横向协同的医德素质培育格局、健全动态长效的医德素质培育保障机制、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医德素质培育评价体系。

医德素质;教育体系;培育模式;保障机制

1 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医德素质培育面临的机遇

1.1 人文医学教育教学深水区改革的推进为医德素质培育提供了契机

近年来,以沟通情况、商谈人文医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具体问题,谋求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为主要任务的全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学院(系)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逐渐形成。在2015年召开的首次联席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人文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纲要》和《加强医学研究生人文教育的若干意见》。[1]两份文件针对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学方面存在的目标不明确,方法不灵活,缺乏总体设计,不能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将人文医学教学从无目标、泛目标、多目标领向定点靶向目标,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阶段性实施方案。应该说,这是我国人文医学教学认识的重要转折点。随着人文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作为人文医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德素质培育迎来了新的契机。

1.2 医德素质教育体系的逐渐探索与完善为医德素质培育提供了保障

为了适应当前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各高等医学院校为构建医德素质培育体系进行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探索,有的总结出了“一贯式(all-along-study)、内省化(based-on-introspection)、全维度(completely-dimensionality)、双螺旋(duplex)”的“A-B-C-D”教育理念;有的开创了人文素质培育与科学素质培育、医德教育与医术教育、教学生做人与教学生做事相统一,教师引领、课堂教学、实践锻炼、氛围陶冶、继续教育相配合的“全方位、多渠道、分阶段、立体化”的医德素质培育的“351”模式[2];有的紧紧围绕确立医德目标、完善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健全师资队伍、营造校园文化、建立评价体系这六个方面进行医德素质培育。[3]以上这些在实践探索基础上形成的教育体系和模式为医德素质培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3 网络信息平台的开发推广应用为医德素质培育拓展了空间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信息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在短时间内与各行业迅速结合,开启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得各种教育、学习平台不断建立,极大地推动了教育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增强了教育创新力和生产力。

以丁香园为代表的医学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因其方便快捷、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等特点在广大医学生群体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一些极富正能量的爱心医疗事件引发了医学生的广泛关注并被收藏转发;海量案例通过平台精准推送,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体悟了医者仁心的真谛;部分医学大家、专业人士与学生沟通交流,现身说法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在“互联网+教育”这股春风的沐浴下,医德素质培育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1.4 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的成立为医德素质培育营造了有利的舆论氛围

近年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高度重视新媒体工作,为了构建良好的“医患媒”沟通的平台,传播医学健康知识,及时准确科学发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2016年10月29日,在国家卫计委宣传司指导下成立了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该联盟拥有由知名度较高的传播学者、法律专家、伦理学者、医改政策专家、医疗行业意见领袖等组成的庞大顾问团,涵盖了82家个人自媒体和34家机构媒体,总粉丝数量接近2亿。针对潍坊妇幼保健院“纱布门”等社会上出现的一大批影响较大的涉医敏感事件,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及时科学准确发声,有力回击了各种侮辱和诽谤,抵制了各种谣言和欺骗,捍卫行业形象,传播了科学知识,增进了医患互信,弘扬了社会正气,为医德素质培养营造了有利的舆论氛围。

2 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医德素质培育面临的挑战

2.1 学医动机的差异性和变动性增加了医德素质培育的难度

国外学者研究证明,医学生学医动机对其学习行为及效果、学术成就、终身学习能力等有重要影响。[4]国内学者也曾经选取831名在校生及302名毕业生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发现医学生学医动机不同,医德素质有显著差异。学医动机积极的学生较学医动机消极的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医德认知水平和较正面的行为选择倾向。[5]

学医动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学生及家长对医生职业的“实用性”“功利性”认知,家庭的内生文化素养,社会对医生职业的评价等都会影响到学医动机的形成,已经形成的动机也会随着以上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呈现出变动性。在今天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发生在医学生内心深处细微而重要的变化变得越来越剧烈,而这种剧烈的变化又往往难以被察觉。医德素质培育中如何及时捕捉到学生内心深处动机的变化并进行有效的引导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

2.2 医德素质培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撑

医德素质的培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专兼”结合、“医教”结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种基本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只有“专兼”“医教”按照合理的比例去配备才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然而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医德素质培育师资中兼职教师比例过高,处于“兼职易聘,专职难求”的尴尬处境,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形势严峻。

随着高校办学水平的逐步提高,高校教师的准入门槛也越来越高,普遍要求具有博士学位,然而具有人文医学类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远不能满足各医学院校发展的需要,这导致许多学校医德素质培育专职教师队伍后继乏人。随着老一代从事医德教育的专家因年龄问题逐渐离开了教学岗位,年轻力量又难以及时补充,个别学校甚至出现了1~2名专职教师对全校学生进行医德素质培育的局面。

2.3 价值观念的多元激荡动摇了医学生对医德的信仰

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各领域的差别越发明显;社会关系逐渐复杂,各种利益集团不断涌现;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多,不同角色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多元的社会存在导致了社会意识范畴中价值观念的多元,我国价值领域出现了多元价值观冲突的格局。道德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必定会导致道德价值生活的随意化、价值评价标准的多重化、道德舆论和道德环境的宽松化,最终导致单一价值效力的丧失。[6]在这种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医德素质培育,帮他们坚定医德信仰的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2.4 执业环境恶化成了医德素质培育急需破解的坚硬屏障

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利益结构的深度调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矛盾频发期。守护生命健康的医院,如今成了诸多矛盾集中爆发的一个突破口,生存在突破口中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执业环境也严重恶化。

处于“战时状态”的高强度、高风险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极其专业的技术和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因医疗纠纷引发的伤医甚至杀医事件不断发生……在这种付出与回报失调的状态下,真正能够支撑医务工作者继续坚守的恐怕只有患者的信任和依赖,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救死扶伤中的成就感和使命感了。如果连这种精神慰藉都实现不了的话,社会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态度未免有些刻薄。

当前医师执业环境恶化不但挑战着医务工作者的底线,也成了对医学生开展医德素质培育急需破解的屏障,如果这道屏障不破除,它将永远成为横亘在医德认知和行为选择之间的坚硬阻隔。

3 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医德素质培育的解困之策

3.1 构建纵向立体的医德素质培育模式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要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开展分层次、分阶段教育,发挥人文课、专业课教学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共参与、多途径”的立体化医德素质精神培育模式。

3.2 形成横向协同的医德素质培育格局

高等医学院校是对广大医学生进行医德素质培育的主阵地,但进行医德素质培育仅仅依靠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家庭、医院、政府、媒体等各种因素综合参与、协同培育。就目前状况来看,各种因素在医德素质培育中不但没有形成协同培养的意识,甚至出现了相互掣肘的局面,严重摧残了医德素质培育的成果。今后在医德素质培养中,家庭教育应从德育基础着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端正学生动机;学校教育应注重知行结合,把好理论讲授与见习实习实践养成关;政府、医院、媒体应通过管理和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切实肩负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各要素应当加强协作、同频共振、共同发声,积极构建“协同式医德素质培育格局”,开创医德素质培育的新局面。

3.3 健全动态长效的医德素质培育保障机制

医德素质的培育离不开一定的契机,但也不能仅凭一时之机,必须形成一套保障其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并随着形势与条件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首先要有严格规范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顶层设计,设立相应的医德素质培育主管部门,明确责任和任务,各司其职。明确考核目标和监督程序,加强监督考核,对未能认真履职的部门严肃追责。其次要建立医德素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机制。医德素质培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不能一劳永逸。应组织相关人员根据形势的发展,深入挖掘医德素质教育教学资源,及时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增强医德素质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最后要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既离不开教师的自我修为,也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培训。高等医学院校应积极搭建师资培训平台,制定培训方案,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技能、道德水准以及人格魅力,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提高医德素质培养的质量。

3.4 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医德素质培育评价体系

医学生医德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医德素质培育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医德素质的评价往往是教育者通过考试和对医学生行为的观察进行的,这种评价带有较强的教育者主体色彩。因为内隐的品质和外显的行为不一致性的情况时有发生,以此来评价医德素质教育的效果难免会出现偏差。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海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被挖掘、整合和运用,教育者可以通过对学生消费状况、学习状况、社交状况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观察来预测医学生的思维状况,进而判断学生的医德素质和医德素质培养效果。今后应进一步挖掘数据信息充实到医德素质培育评价体系,让医德素质培育的全过程表现出更多的实证色彩,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可靠、准确和全面。

[1] 本刊编辑部.评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学的新起点[J].医学与哲学,2015,36(7A):11.

[2] 徐玉梅,刘宪亮.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培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2):181-183.

[3] 王晓玲,曾芳莲,邓小英,等.和谐医患关系视野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的构建[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5):669-670.

[4] Kusurkar R A,Ten Cate T J,Van A M,et al. Mo-tivation as an independent and a dependent variablein medical educa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Medical Teacher,2011,33(5):242-262.

[5] 梁仟,陈茂怀,罗益镇,等.医学生学医动机对医德素质的影响[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6):937-940.

[6] 唐土红.多元中的价值对话——当代中国价值重构的理性抉择[J].理论与改革,2009(1):12.

[7] 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6-12-08)[2017-05-12].http://www.china.com.cn/newphoto/news/2016-12/08/content_39878764.htm.

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FacingbyCurrentMedicalEthicsCultivationinMedi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

LIUMing,XUYumei

(OfficeofMedicalEthics,WeifangMedicalUniversity,Weifang261053,China,E-mail:liuming28098@163.com)

Medical students’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medical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The current medical ethics cultivation is facing the profound reform of humanistic medical education, the gradual explor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system,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online information platform,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medical self-media alliance and other opportunities. Meanwhile, it is facing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otivations of students to study medicine, the diversified values, the sharp decline of professional teams, the deterioration of occupation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challenges. In order to actively deal wi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the longitudinal three-dimensional medical ethics cultivation mode, form the horizontal collaborative pattern of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perfect the dynamic and long-term medical ethics cultivation safeguard mechanism, and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 that combine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dical Ethics 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Cultivation Mode; Safeguard Mechanism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学专项”重点资助课题:卓越医学人才医德素质培养与发展性评价研究(课题编号ZBX15005)

**通信作者,E-mail:yumeixu@126.com

R192

A

1001-8565(2017)12-1534-04

10.12026/j.issn.1001-8565.2017.12.18

2017-09-13〕

〔修回日期2017-10-29〕

〔编 辑 商 丹〕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