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岭南四大名园为例浅析粤中庭园建筑装饰特征

2017-01-16赵金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年4期
关键词:庭园建筑装饰

赵金

摘要:被并称“岭南四大名园”的余荫山房、清晖园、可园和梁园,是粤中地区代表性的庭园建筑。在这四名园中,建筑装饰对园林的功能实现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即以此为例探讨粤中庭园建筑装饰的形式、分布和主要特点。

关键词:建筑装饰;粤中;庭园;岭南四大名园

检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4-0069-03

作为与北方皇家园林、江南文人园林并称的中国三大园林体系,岭南园林的历史可追溯至南越,后经历代发展,至明清始达繁盛。明清时期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高峰,在这种背景下,岭南地区的广州、粤中和粤东等地名园大量出现。岭南园林的形式以庭园为主,造园面积不大,这是和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有紧密联系的,除此之外,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也是极重要的影响因素。更由于以上原因,岭南庭园的“文”饰特征突出,这一特征就表现在注重以装饰手段来表达艺术效果。诸多庭园中,建于晚清的番禹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和佛山梁园在突显岭南尤其是粤中地区园林的性格与艺术取向上最为典型,本文即结合这四大名园,试对粤中地区庭园的建筑装饰予以简要梳理并总结规律。

一、粤中庭园建筑装饰的常见形式

在岭南传统建筑中,装饰以三雕(木雕、石雕、砖雕)两塑(陶塑、灰塑)最具地方特色(潮汕地区还有嵌瓷工艺);而在粤中庭园中,“三雕”中应用最广的主要是木雕,“两塑”中则多以灰塑。

(一)木雕

岭南木雕历史悠久,最为常见的表现技法除沉雕、浮雕、圆雕外,以镂雕见长,并结合拼接、镶嵌等多种技法。岭南木雕若细分又有广州木雕、佛山木雕、潮州木雕等分支特别突出。潮汕木雕髹漆贴金,工艺精美,在粤中庭园中,此类装饰形式也时可见到。木雕装饰在庭园中的应用主要更集中刊、木作种类,梁架部分虽也有雕饰,但远不如前者丰富多样。

(二)砖雕

岭南砖雕艺术与建筑的结合始于以砖雕模仿木构建筑构件,后在明清不断发展。常见砖雕有圆雕、浮雕、透雕和平雕,岭南地区著名的“挂线砖雕”,其实也是透雕的一种。砖雕在建筑上的应用多见于祠堂庙宇,而在庭园中砖雕的使用有限。

(三)石雕

石材本身坚固、耐风化的特质使其在建筑中多被用在牌坊、门枕石、台阶、柱础等部位,虽然岭南不乏石雕技艺高超的地区,但由于园林建筑本身的性质,石雕装饰在粤中庭园中很少使用,石工艺多体现在对柱础、房屋勒脚的加工方面。

(四)陶塑

陶塑在岭南建筑装饰上多以陶塑瓦脊为特色呈现,所谓陶塑瓦脊,就是指用泥塑好的形象经过窑烧装饰于屋脊及两头的建筑构件,主要产自于佛山石湾。陶塑瓦脊常用在祠堂建筑上,但石湾地区所产的陶塑件、通花陶砖在粤中庭园中则多有使用。

(五)灰塑

岭南传统建筑装饰工艺,是以石灰、麻刀、纸浆和铁丝等为主要材料,再加上色彩进行描绘或塑造,由此可分彩描和灰批两大类。灰塑在建筑上应用广泛,粤中庭园中的精美的灰塑装饰也不在少数。余荫山房瑜园内庭桥上壁面以“中堂式”灰塑浮雕《牡丹湖石》,原型取于中国传统绘画,设色浓重,两侧有书法对联与之呼应,极为典雅。

除此之外,岭南传统建筑的装饰还有彩绘壁画、套色玻璃工艺及至更晚些的铸铁铁艺。其中尤以套色玻璃成为晚清粤中庭园的代表性装饰品种。套色玻璃的原料依赖于进口彩色玻璃,之后由岭南工匠运用蚀刻技法加工而成,蚀刻技法中“药水蚀刻”的做法较复杂。套色玻璃中以套蓝色和红色为多,图案一般为山水人物、花乌鱼虫或书法古币等。清末民初时装饰玻璃的品种还多了单面压花玻璃。铸铁作为代表西方文明和时代变革的新材料,对它的使用在粤中庭园中也已经出现。(图)

二、粤中庭园的建筑类型及其典型装饰

(一)厅堂

厅堂是庭园建筑的主体,多位于庭园入口和园内主景之间。厅堂有做建筑单体,也有成组布置的,一般厅堂平面多呈长方形,也有其他平面的厅堂,如可园的双清室为“亚”字形平面。对于粤中庭园而言,厅堂最突出的装饰在罩与窗两方面。罩,传统做法将其作为室内空间分隔的构件,但由于岭南地区高温潮湿,建筑要求明朗开敞,敞口厅的厅堂形式多有采用。这是因为罩形体疏朗通透,有利采光通风。罩按造型分有飞罩、落地罩、花罩和洞罩,在厅口以布置落地罩最多见。庭园厅堂中罩面主要以通雕工艺表现吉祥图案、岭南风物,值得提到的是清晖园碧溪草堂厅口所做圆洞罩,用通雕辅以线刻做翠竹一丛,既与槛墙砖雕呼应,也与建筑环境相符。

园林建筑讲究开窗,形态多样,这是因为除了防雨控光的功能,窗在园林中还有观景组景的作用。岭南庭园中厅堂的窗按位置分有墙窗、槛窗、横披窗;按开启方式分则是平开窗、支摘窗/支窗、趟窗和组合窗,这些形式在粤中庭园都可见到。已被视为岭南文化符号的满洲窗,在四大名园中被反复使用。满洲窗得名于清广府“旗下屋”窗棂稀疏的大面积开窗样式,其窗扇的采光材料由早期的油纸明瓦后被玻璃取代。在外观上方形满洲窗多见并作“方斗组合”,每扇窗扇根据“画心”与“衬底”的区分,一般画心部分嵌以蚀刻玻璃,衬底嵌彩色玻璃或磨砂玻璃。满洲窗在建筑内的具体采用也体现了岭南文化务实开放的特征:一有满洲窗与隔扇形式的结合,窗棂间明瓦与套色玻璃并用;二有双层组合窗,室内为满洲窗,室外为由西方引入的百叶窗。百叶窗调节光线、遮挡视线的功能较强,而满洲窗更多起到陈列美化的作用。这种组合窗在余荫山房的深柳堂、临池别馆都可看到。

除此之外,折撑窗在庭园厅堂的使用虽不多但很有特色,可园的可堂次间开窗就布置成对的折撑窗。折撑窗其实是支摘窗的一种,下扇固定,需要时可摘下,上两截以蝴蝶铰相连,再以铰吊装于窗框,开窗时把当中一截往上撑,支撑上截窗扇。折撑窗既可遮挡又利通风,非常适于岭南气候。

罩和窗见于厅堂,除了实用目的,也与粤中庭园自身特点密切相关。江南园林面积较大,注重动态观景路线的组织,而岭南庭园结合起居生活,以静态观赏方式为主。厅堂在静观中是被观赏的重心,同时也是观赏点,采用罩和多样的窗式,构建框景对景,也使空间质感层次更丰富。

(二)亭榭

“亭者,停也”。“榭者,借也”。亭榭属于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观赏型建筑。一般说来,亭和榭的功能要求一致,区别在于建筑环境、装修处理等方面。岭南造园注重园林的融合与亲近,庭园围合空间多数偏小,在较大的庭园中亭榭体量也相应加大,以此减少空间距离感。粤中庭园中的亭榭形式大多为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亭还常因依附其他建筑做半边亭式。这就需要指出,粤中庭园的亭、榭常常互相混用。清晖园水庭南侧的澄漪亭,其实就是伸向池中的长方水榭。

说到隔扇,又称屏门,用于内外分隔或室内分隔,多成组使用。隔扇根据边框抹头的数量有二抹、三抹、四抹、五抹与六抹隔扇。粤中庭园中,最常使用的是四抹与五抹隔扇:绦环板用上绦环板或者上、中两道绦环板,以线刻装饰;裙板不做装饰或亦做简单线刻,题材为梅兰竹菊、花卉虫鸟;基于亭榭点景的作用,隔扇的格心既是采光透气的部位,也需是工艺装饰的重点。格心上以斗心组成木条花格,有的还辅以拉花、浮雕或镶玻璃等手法。隔扇在亭榭中的使用,进一步强化了庭园景深。

(三)桥廊

在建筑中,桥与廊的功能有差别,但二者都有交通过渡的作用。粤中庭园也不乏将二者结合的例子。如余荫山房的“浣红跨绿”。浣红跨绿为廊式拱桥,桥廊全长只有20米,却将桥、廊、亭、栏巧妙构筑一体。对于整个庭园来说,它对风格各异的两部分既作区分,同时又使之相互渗透。就建筑装饰而言,浣红跨绿从屋顶形制到檐下挂落横披,包括栏杆的做法,都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桥廊”的形式适应了岭南的自然条件,如果把桥和廊各作为独立建筑来看,廊的装饰在粤中庭园中相对更丰富。

岭南四大名园中,最多用的是檐廊与单面廊。二者都具遮阳避雨的功能,但前者侧重室内外的空间过渡,后者则为引导、展现和衬托的要素。檐廊中,典型装饰在于檐柱和封檐板。檐柱的材质以木为主,也有麻石材质,东莞可园的檐柱还使用地方性的红砂岩。柱础的处理最具地方特色,由于木材在潮湿环境极易朽烂,岭南庭园里的柱础多采用石质高柱础,即柱磺加柱础。造型上极为多样,值得注意的是基座式柱础的束腰往往小于柱径不少,给人轻盈料峭的视觉感受,因而被俗称“一两拨千金”。这种柱础又因截面不同而变化多端,有的还会加上线脚与浅浮雕花饰。

封檐板也是粤中传统建筑不可或缺的部分,设于建筑檐下,起到保护椽头、过渡立面的作用,一般采用不怕水的木材。庭园中檐廊的封檐板上,装饰浮雕多为花卉禽鸟题材,与建筑性质保持一致。

在单面廊中,装饰方面除了檐柱和封檐板,还涉及窗/门洞的处理。单面廊是指一侧通透,另一侧为墙或建筑所封闭的廊的形式。可园的环碧廊即为单面廊,将园中东、西、北建筑群组连接沟通成“连房广厦”格局。环碧廊面向园内开敞,墙侧除了单体建筑的开窗,还设置漏窗。其中一种漏窗做法为窗框内琉璃镂雕砖拼砌。这种形式在粤中庭园非常多见,琉璃通花砖有挂绿、蓝色釉的,也有素烧陶砖,图案以菱花、万字绣球最普遍。

廊的起始端和结束端往往是厅堂类建筑,中间节点则会视情况用建亭或开门洞的手法。有的门洞内设门扇。门樘用青砖砌筑或石材镶贴的做法,石材有花岗岩和红砂岩等。

此外,粤中庭园廊的屋架结构也多遵从地方特征。岭南文化自古崇蛇,以蛇、龙为图腾,所以夔纹装饰被广泛使用。夔纹在建筑上多见于宗祠寺庙的屋脊,而庭园中则会用夔形屋架及其变体:清晖园和梁园的廊,以夔形重叠组成三角形结构落于梁上,夔形内也有穿插雕刻岭南蔬果的。

(四)楼阁/船厅

一般的说,楼阁在园林中作用有二:一是提供登临游憩的场所;二是形成多变的建筑轮廓。由于岭南庭园用地较少,所以其中楼阁还有扩大视觉景观范围、发展垂直空间的诉求达成。在各种楼阁形式里,岭南园林还包括了一种特殊形式——船厅。

船厅自舫发展而来,是岭南庭园所特有的,往往设于景区的最佳位置。粤中地区几乎是每座庭园都建船厅。船厅的造型可分三种,但主要是以楼的形式呈现。岭南四大名园中,余荫山房、清晖园和梁园景观视点的最高点都集中于船厅及附属建筑。东莞可园则有“迷楼”,是包含船厅在内的组群式楼阁。

船厅与楼阁的功能不完全相同,所以二者在建筑装饰上的做法也存在差异。船厅楼上大都虚前作台,室内因有厅堂之用常以门罩、博古架等做隔断以区分二舱。清晖园的船厅仿珠江紫洞艇而建,室内装修精美,也循此做法。但船厅和楼阁又都有实现空间渗透最大化的目的,所以追求大面积开门、窗,可园的船厅和邀山阁就体现了相似的立面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组群式楼阁除了建筑主体,还包含了如晒台、平屋顶和楼井等空间形式,在这些空间形式中护栏、壁面等部位也会予以装饰。

三、粤中庭园建筑装饰的影响因素及特征总结

建筑装饰要具完备系统性,必然经历长期的过程,就粤中园林的发展来看,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传统是其建筑装饰极为重要的成因,三者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粤中地属岭南沿海亚热带,虽与中原有山岭阻隔,但自汉已通海上贸易,与外来文化时有交流,因而素来重商,受商业实利思想的影响其文化上也有务实取向。进一步来说,粤中庭园发达于明清,而明清时期是中国商业得到较大发展的阶段,由此引发社会结构和文化方面的巨变,园林建筑的定位也由士人的精神追寻转换为士商合流的社会生活。在这种大环境下,粤中名园的主人在庭园上追求通达便捷、平和通俗也就不难理解了。

总体来说,粤中庭园的建筑装饰特征可归结四点:

(一)色彩上艳丽与素朴相互映衬

庭园的建筑是以层次丰富的灰为主色,灰是可以体现材料本质的色彩,灰瓦屋面、灰青砖墙和灰色麻石地面无不如此。在这些灰色间支撑装嵌以梁柱门窗、封檐板等,木质的梁柱门窗和封檐板多见黑色,这自然和岭南从古越始的尚黑传统和五行认知有重要关联,但客观上黑色也与灰色共同成为绚丽装饰的沉静衬托——室内的罩落、套色玻璃和室外的壁饰、楣饰在此之上以迥异的质感、明晰的色彩区分为关注主体提供更多的视觉内容,虽不乏红绿橙青交错乃至贴金、描金,但由于两种色彩倾向恰到好处的制约,总体效果“典雅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激动”。

(二)题材上世俗与文人审美的并重

岭南文化世俗性对造园思想的影响决定了粤中庭园的建筑装饰既存在祈求吉祥的内容,也有关乎生活日常的题材,但除此之外,菊、梅、竹、荷的形象也同样会在装饰中予以表达,这则是文人审美的体现。不同审美取向在庭园装饰的并存有时代大环境的推进,更与岭南园林美学上对世俗和儒家兼而有之相关——梅竹正是儒家用以“比德”的物象。

(三)建筑装饰侧重功能性

虽然粤中庭园受儒家影响也强调“文”饰的多样,但总体而言其建筑装饰是极为注重功能性的,具体说来又可分为两点,一是注意与气候相适应。岭南地区高温多雨,台风频袭的特点,决定了庭园建筑有遮光防潮、内外通透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以门窗、罩落的方式得以解决;建筑的屋顶多见卷棚,屋面线平直,也是为了减少台风来时的受风面;另外,在建筑围庭多见的园林空间中,“庭”的地面铺砌材料,花基的造型、花台的排布都充分考虑了天气条件。二是以建筑装饰强化庭园的渗透性。由于占地有限,追求丰富的渗透就成为岭南庭园的致力所在。就粤中地区来说,门洞漏窗、隔扇花罩、满洲窗扇等的使用,以不同层面辅助建筑营造出渗透性空间,从而使庭园层次重叠、质感细腻,达到最完备的景观效果。

(四)彤式上与时俱进、兼收并蓄

粤中与岭南他地共历长时和中原文化及各地文化的融合,但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粤中地区更显重要,及至清代又有近百年广州“一口通商”,可谓占风气之先。长期形成的务实开放的立场下,园林建筑注入西方元素,以新型材料、样式为我所用,也是情理中事了。上文已述及彩色玻璃、铸铁等在粤中庭园的装饰手法,此外西式的宝瓶栏杆在岭南四大名园中也被普遍使用。值得指出的是,粤中庭园对西洋建筑要素的布置更倾向是装饰性的:传统园林结构体系并未就此发生质的改变,而是因之增加了市井化审美情趣。

粤中庭园作为岭南园林的重要分支,以其特有的建筑布局和多样的建筑装饰实现了舒适日常和费心悦目的统一。岭南四大名园中的建筑装饰尤成为各自园林景观的添花之笔,表达出具地域和文化特征的审美要求,时至今日仍有可鉴性。

猜你喜欢

庭园建筑装饰
幸福,就是人与人的联系
幸福,就是人与人的联系
幸福,就是人与人的联系
日本庭园的物象与心境
剧本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的消防安全管理
建筑装饰施工中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的应用
建筑装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金华市建筑装饰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研究
绿色建筑装饰理念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