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生存体验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2017-01-16赵明
赵明
摘要:文章通过对传统、现代、后现代生存模式及相应的生存体验的考察,探讨了代际生存体验对艺术设计的影响。传统生存体验主要是依恋与压抑,相应的艺术设计特点是天人合一和抗争;现代生存体验主要是英雄感与虚无感,相应的艺术设计特点是宏大叙事和肤浅浮夸;后现代生存体验主要是个体感与存在感。相应的艺术设计特点是自发性与生态性。目前中国三种艺术设计特点并存,但总体趋势是后现代风格。
关键词:生存体验;艺术设计;影响
检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4-0026-02
历经30余年快速发展,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完全的传统生存形态,逐渐演变为传统、现代、后现代并存的生存样态。梁漱溟先生认为文化就是人们的生存样法,因此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就是社会文化逐渐推陈出新的过程。当下,旅行、健身、音乐、读书、绘画、摄影、沙龙等各种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多元化、多样性、个性化的生存方式越加明显,后现代生活风格大行其道,成为新生代的趋鹜。社会无论在氛围还是制度上都变得更加自由和包容,传统生活形态正不断被打破和重新赋予新的形式与意义。剧烈的时代变迁不断的解构和建构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不断的摧毁和重建着人们的心理生活,进而形成富有时代气息与特征的千差万别的生存体验。不同的生存体验,对艺术设计有不同的影响,本文力图在较为概括的背景和视野下考量代际生存体验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一、传统社会生存体验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属于农耕文明,所以信仰以大地为原型的大母神。女娲、妈祖、观世音菩萨等神话人物都是大母神的一种具体原型意象。由于土地的凝聚和黏着作用,所以传统社会是一种稳定的基于血缘地缘形成的集体存在形态,即宗法制。由于对土地的高度依赖,所以传统社会形成了高度的母性依恋文化,相应的形成了共荣共生的生存法则,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个人依赖集体,集体统帅个人,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牵制;人对自然依赖,所以敬畏和信奉自然之神,山神、河神、龙王、风水等等都是传统大母神文化体现。
这种大地母性文化使得传统社会的生存体验主要以依恋、压抑、抗争、艰难、隐忍为主。母性特质,使得^们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很难相互分离,虽然因此很难形成成熟的自我负责的个性化生存风格,但却成就了合和共生的生存类型。传统型生存体验在艺术设计方面的体现,一方面是表现反抗主题的作品,如以孙悟空为原型打造的各种设计作品,其寓意就是逃离人对集体和自然的依赖,而形成鲜明的个体生活轨迹;另一方面是表现为体认认同艰难而合一的生存之道的作品,如以留白手段表现阴阳互转、大道无为的山水画型设计作品,如以归隐田园为题材表现天人合一的人物风景画型作品。传统文化之儒释道无不是遵法自然,提炼心性,这正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梅兰竹菊、日月星辰等文艺符号持续不断占据传统社会的艺术设计园地的原因,即天人合一的生存体验使然。
二、现代生存体验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现代社会属于理性和进取文明,所以信仰以天为原型的阳具崇拜。阳具崇拜属于父系文化,鼓励冒险与成功。这种生存形态为人们带来了个性解放和英雄成就感的积极的生存体验。现代社会广泛竞争、鼓励成功,注重结果,人们虽然煎熬在竞争性焦虑与恐惧中,但也因为努力后获得成就而体验到全能感,也因为冒险而使得人们开始脱离集体、走向独立、个性鲜明、英雄辈出。现代社会的这些生存体验在艺术设计方面的体现,主要是鼓励英雄,赞美成功,因此艺术设计多为史诗般宏大叙事,追求辉煌、炫丽。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现代社会生存模式也存在诸多消极的生存体验,如空虚、焦虑、无意义感等。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大行其道,人沦为工具,不断被异化。这些消极的生存体验也给艺术设计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冲击和影响,使得文艺设计更多走向实用、投机方向,艺术设计被物质主义所导引,引发作品短视、迎合、浮夸,很多作品都停留在表面的主题上,而无法到达静而入心,上至于道的境界。作品轻浮,无法沉静。这种艺术设计风格,在短时期内有其积极意义,就是快速的满足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但从长期看,是经受不住历史考验的。
三、后现代生存体验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后现代社会属于去权威文明,所以崇尚以个性舒适为特征的众神文明,即人人是上帝。解构性的后现代价值倡导非中心、去权威、自由、个性、多元、多样性;建构性的后现代价值倡导和平、回归传统、自然、生态、主体间性。如果说传统生存是未分化的共生状态,即宗族礼法约束下的强人际粘合,那么后现代生存模式正是经历了现代性的分离之后的再回归的共生状态。这个共生是彼此独立,又能相互感应的共情性的包容性的共同生存。生存主体因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感受,所以崇尚人各有志的彼此尊重理解又不相互干扰的生存状态。
后现代的生存体验主要是存在主义性质的,即享乐当下与和谐共生。后现代生存体验主要是个性化的和向人性回归,追求个人生活的舒适和主观感受的统一。因此,后现代生存体验既不是父系文化,也不是母系文化,是成熟了的个体存在文化。
后现代生存以大胆舒展个性之美为根本特征,因此给艺术设计带来了大众化趋势和个性化风格。每个人都可以深入自己生活世界,体验该种生活的真实内心感受,并自发的淋漓尽致的展示这种体验,从而为艺术设计带来了丰富的鲜活的创造源泉。这种艺术设计作品既是个性化的,又因其主题涉及广泛关切而具有普遍性。相较于现代社会对生存恐惧的抗争,后现代社会更多表现出与恐惧共存。面对无垠的时间,人们不再以英雄史诗来对抗无意义感和死亡,而是活在当下,体验自我,即使人生毫无疑义,人们也一样享受生活。这种生存体验,因为放松,所以激活了人们心灵深处的个体潜意识,而那也正是通往集体潜意识的最佳渠道。所以个体的就是集体的,这就是共情性的和谐共生形态。因此,每一个基于个体体验的艺术设计作品,都能激起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受众内心深处的那种基于人的类属性的共鸣,而这正是艺术设计大众化和个性化趋势之所以能够融合共存的根本原因。
后现代艺术设计工作者更强调基于个人生存体验下的自发性创作,而不是为了谋生或者其他功利性目的,因此他们的创作更反应心灵的深度,也因为他们的少受干扰的深度自我体验,从而让作品更多具有人与作品的统一性,即人就是作品,作品就是人。
小结
从精神分析理论视角,艺术设计不过是人类心灵生活的升华而已。传统性艺术设计是对反抗压抑的歌咏和对天人合一的感悟;现代性艺术设计是对人定胜天的英雄进行的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后现代艺术设计是对个体内心深处的伟大灵魂的静谧诉说。就艺术设计本身的心理机制而言,艺术设计是非理性的灵性感应活动,它通常都不是提前计划的,而是创作者在放松的生活体验中,突然间的灵光一现,正像流星划过天际,是一闪即逝的,虽然一闪即逝,但只要被人抓住,并记录下来,那通常就是伟大作品。因此艺术设计本身是一场存在与艺术的邂逅之旅,是创作者将自身作为工具,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和生存场域中,开启灵感的天线,随时准备接收来自宇宙的惊诧,凡是那些惊诧的,令人类所敬畏的,都不是随便轻易被人所知所感的,那是一种天启,是直觉,是恰好的一次相遇。按照量子纠缠理论,人与人、人与物质、人与星空都是可以跨时空联系和感应的,那正是艺术设计的基本形式,即灵感,所以后现代性的存在本身即是一场艺术之旅。需要说明的是,宏观上中国上述三种艺术设计形态并存,并且就某艺术设计者的一生而言,也可以三者并存,或者同时显现,或者在不同人生阶段显现。三者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各有适用之领域,但总体趋势是越来越趋向于后现代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