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奉天官派留日女师范生名单考证

2017-01-16马小力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奉天学堂师范生

马小力

(东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清末奉天官派留日女师范生名单考证

马小力1

(东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清末,奉天省(今辽宁地区)开始实施新式教育,为普及女子教育、培养师范人才,率先尝试官费派遣女子赴日留学。本文以奉天省政府在1907年官费派遣的赴日本实践女学校留学的女师范生为研究对象,结合派遣前后、留学期间和毕业的相关史料记录,追溯这批女生官费留学的时代背景、派遣经过,对派遣人数和名单进行考证,以充实清末中国女性赴日留学史的研究,为探讨赴日留学给近代奉天地区女子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提供重要依据。

清末;奉天官派女师范生;实践女学校;留日;名单考证

一、引言

19世纪后半叶,清朝的国势日益衰弱,内忧外患使清政府的统治四面楚歌,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全面推进了近代化,成为清末洋务派鼓吹的学习对象。因两国“路近、省费、文同、俗似”①, 为了救国图存,或官派或自费赴日留学的中国人不断增加。继1896年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之后,到1906年从各地涌入日本的中国留学生超过一万人(李喜所,1987),形成了清末赴日留学的高潮。清末历经两次战火摧残的奉天地区,为振兴教育、广储人才,也向日本派遣了多批留学生,特别是在全国率先官费派遣了一批女师范生赴日本实践女学校留学。

根据《実践女子学園八十年史》记载,1905年熊希龄受奉天省政府指派赴日考察教育,参观实践女学校后与该校校长下田歌子签订了接受女师范生的特别约定(実践女子学園八十年史編纂委員会,1980);1907年5月,奉天省城官立女子师范学堂学生入实践女学校师范科留学,学制三年(実践女子学園八十年史編纂委員会,1980);1908年,实践女学校改订了外国留学生规则,强化了留学生管理等(実践女子学園八十年史編纂委員会,1980)。除了上述记载,却鲜有对清末奉天官派女师范生的赴日留学给予关注的研究成果,即使在中国人留日研究史中提到,也几乎都是只言片语一带而过,具有代表性的有舒新城(1927)、実藤恵秀(1970)、黄福庆(1975)、谢长法(1995)、钟佑洁(2007)等。而且,对于奉天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选派女生留学尚不明晰,派遣人数多少亦说法不一,更没有准确的留学女生名单。因此,笔者拟围绕这批当时在全国范围内轰动一时的奉天官派留日女师范生,作为近代中国女性赴日留学研究现状(周一川,2013)的有益补充,从派遣背景的追溯展开,利用中日两国的相关史料,对派遣的人数和名单进行考证。

二、清末奉天省官费派遣女师范生赴日留学的背景

(一)清末奉天省的女子教育概况

众所周知,奉天省作为清朝的发祥地,受清政府封禁政策的影响,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基础薄弱,近代化教育起步较晚。清末,奉天地区书院的数量和规模远远落后于江苏省、直隶省等教育相对发达地区。1897年,包括奉天、吉林、黑龙江在内的东北三省全部解禁,外来的汉民族被允许自由居住、开展贸易活动,奉天地区的农耕活动、教育活动等随之活跃起来。另一方面,中英天津条约的签订,迫使奉天省的牛庄、营口两港对外国人开放,外国传教士到来后,开始在奉天兴办教会学堂,各类教育附属设施也随之出现。

1902年,时任盛京将军的增祺根据请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创办了近代奉天地区第一个正式教育机构——奉天大学堂。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后,该校更名为盛京学堂,招收了200余名学生。同时,奉天省城内的蒙养院②及各地方的小学校相继设立,还从中选派学生到北京师范学堂学习(李潤沢,2010:54)。然而,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奉天再次沦为战场,刚刚起步的近代教育改革受到重创。

1905年,新任盛京将军赵尔巽把振兴教育作为执政要务之一,提倡废除科举、移风易俗,实施新式教育。他主张设立了学务处,作为全省教育行政机构,下设教务、庶务、调查、游学等八科;次年改设提学使司,并任命曾参与起草《奏定学堂章程》的教育推进派人士张鹤龄为第一任提学使,创办学校,建设图书馆,全面实施近代化教育改革(蔭山雅博,1993)。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奉天省不断推进的新式教育改革中,女性也被纳为学校教育的对象,与男性同等接受正规化教育。

清朝末年,全国范围内教会学校和私立学堂纷纷设立,女子学堂的数量也迅速增加。在奉天地区,早期的女子教育机构也多是由教会或传教士开设的教会女学校。到1911年,有英国人在本溪开设的德育女学堂、辽阳县的基督教新教会学校育才女学校、奉天省城的重明女学校等。这些学校开设目的虽是为了宣传教义,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奉天省的女子学校教育。然而,进入教会学堂学习的女子毕竟是少数,而且仅限于那些经济富裕的或是思想相对开明的家庭,女子才可能会入学堂学习。

1906年奉天省提学使司张鹤龄在呈给赵尔巽的奏折《女学宜正规师范也》中,主张女子教育应效仿日本,“以造成贤妻良母为目的,以培养淑德美术为本”③。同年,即创建了以培养女学校教员为目的的奉天省城官立女子师范学堂(1913年改名为奉天省女子师范学堂)。办学之初,设置简易科和工艺科两门学科,分别招收了三十一名、三十二名女学生。当时,由于奉天本地的师范教育人才严重不足,便从国内外招聘有名的教育管理者和有经验的教师任课。比如,曾聘任南京两江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吕惠如为奉天省城官立女子师范学堂总教习,聘请美国大学毕业的文学学士、日本教师前田茂子教授理科和英文,聘请日本女子大学校文科出身的服部升子担任体操、手工、音乐等课程。另据赵尔巽全宗档案记载,还聘请山口政子、前田深子等日本人教员授课④。 这样,到1911年,奉天省城官立女子师范学堂已经有数十名毕业生在奉天地区的女学校执教,推进了奉天省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李皓,2009)。

1907年以后,根据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规定,女子师范学堂必须开设附属小学和蒙养院,奉天省城官立女子师范学堂也附设女子小学校和蒙养院,教授修身、教育、国文、历史、地理及家政等课程。同年四月,奉天省又以教授女子进行家庭教育所需的技艺为宗旨,开设了奉天省女子美术学堂。根据该学堂章程,设简易科(学制一年)、高等科(学制二年)和撰科(特选科目培训至娴熟程度)三个学科,每个学科均以十二岁以上、具备基础素养为入学条件⑤。

除奉天省城官立女子师范学堂和奉天省女子美术学堂外,到1908年,在奉天省城和地方已经开设了奉天省女子两等小学堂(附设第二蒙养院)、奉天省女子初等小学堂、铁岭县女子师范学堂和开原县女子两等小学堂在内的女子学堂20多所。1908年以后,女子实业学堂也相继增加,还出现了教授织物、裁缝、刺绣、编物等为主的女子传习所。另外在铁岭县、锦州县、海城县等地,由当地有名士绅创办的私立女学校有10余所(张晓明,2014)。

由此看来,虽然清末奉天地区的近代女子教育起步较晚,跟南方一些地区无法相提并论,但由于奉天省政府革新官僚积极推行新式教育,通过创办女学校、培养女子教育师资,改革成果收效明显,乃至开始尝试留学教育。

(二)奉天省官费派遣女师范生赴日留学

关于清末最早赴日留学的女性,应该是1870年左右随养父美籍传教士麦加地博士到日本的金雅妹(周一川,2000)。其后,相继有跟随赴日留学的父兄、丈夫,或是投亲靠友来到日本、在女学校就读的女性,比如较为有名的秋瑾、何香凝等。早期赴日留学的这些女性,大都来自风气较为开放的南方地区,同时日本方面专门面向中国女留学生的教育机构还很少。

1904年,湖南巡抚端方作为留学教育的倡导者,率先拉开选派女子赴日留学的序幕。同年11月,湖南省委托日本实践女学校接受20名女子赴日留学。在日本留学归国、从事留学事业的范源濂促成了这批女子的赴日留学。因实践女学校在1902年为中国留学生设立了清国女子速成科,校长下田歌子对此事积极响应,于是1905年湖南选派的20名女子入实践女学校速成师范科留学。当时的驻日公使杨枢也曾提出,女子教育与男子教育同等重要,清末中国的贫弱、男子的学问、职业等与女子教育有密切相关,并鼓励女性赴日留学,接受正规女子教育⑥。

同年,在盛京将军赵尔巽的推荐下,奉天省工商局总办熊希龄以清政府五大臣出洋考察团参赞的身份出访日本。熊希龄在参观实践女学校时,代表奉天省政府与实践女学校校长签订了留学特约,双方约定由奉天省每年派遣15名女师范生入实践女学校留学。

1907年,奉天省派学务议绅戴裕忱与留学休假回国的女学生钟肇子一同,带领选派的奉天省女师范生,于三月上旬出发前往日本⑦,五月开始入实践女学校师范科学习。1907年3月11日《盛京时报》刊载了当时奉天省官派赴日留学女师范生出发时的情景:“省城官绅赴车站相送者,颇形拥挤”(转自李皓,2009:112)。在当时女性地位总体还比较低的社会背景下,官费选派女师范生出国留学几无先例,因而引人注目。这批女师范生的官费额度是每人每年四百五十日元,由奉天省政府负责按期寄往驻东京游学生监督处,委托其负责发放。因清末政府经费困窘,各地官派留学的经费一大部分来自于当地的士绅的支持(胡頴,2015)。

据《実践女子学園八十年史》记载,这批女师范生入学当初,由于人数不足编成一班,根据实践女学校校则第六条之规定,作为学生保证人的戴裕忱与实践女学校副校长青木文造签订了契约书。契约书分官、私费约定了留学期间所需学费、生活费等⑧。另外,由于同年私费留学生的增加,原来清国留学生部⑨使用的位于东京都下丰多摩郡中涩谷村常盤松(今涩谷区东一丁目)的日本馆,立刻显得空间紧张。于是,奉天省还决定负担一半的经费来协助建造校舍。翌年四月,新建留学生部松柏寮竣工并投入使用。鉴于奉天省政府对女子留学教育的支持,当时实践女学校的校长下田歌子对清国留学生部的发展前景给予了厚望。

综上,清末官费派遣女师范生赴日留学,就奉天地区而言是为发展女子教育、培养师范教育人才,同时更是清政府的革新派官僚提倡仿效日本、推行女子教育的结果,这一尝试开创了近代官费派遣女子留学教育的先河。

三、关于派遣人数和名单的考证

(一)奉天官派赴日留学女师范生的人数

关于1907年5月奉天官派赴日本实践女学校留学的女师范生的人数,研究者们说法不一。 有“二十一名”(実藤恵秀,1970:78)和“二十三名” (周一川,2000:83)两种提法。前者由于原文没有注释和说明,其出处自不得而知。后者是引用《実践女子学園八十年史》的记载。笔者在查阅中日两国史料的过程中,在当时的报刊杂志中发现了可以佐证“二十三名”之说的记载。

其一,“日本帝国妇人协会”主办的杂志『日本婦人』⑩第11年3号中,时任实践女学校清国留学生部的教员兼舍监的坂寄美都子回顾:“奉天省当时的赵尔巽将军派遣官费女留学生23名来校,创官费女留学生之始”(坂寄美都子,1909:47)。其二,1907年5月25日《顺天时报》所载《留日女学生之消息》中:“东京实践女学校,现在华人女子留学者,多至四十余名。其中廿三名,系前次新由奉省选派,与从前留学生等共入该学校所设寄宿舍。”(转自李又宁、张玉法,1975:1273)。从时间上推测这是奉天官派留日女师范生入学不久后的报道。其三,1907年6月23日的日本《東京朝日新聞》的一则报道提到:“五月二日实践女学校入学的奉天附近的女师范生二十三名”、“因无缠足之风,不似南方地区女生行动困难,运动游戏皆自由灵活”⑪。

以上三份史料记载的奉天官派女师范生的入学人数与《実践女子学園八十年史》的记述一致,均为“二十三名”。遗憾的是,包括《実践女子学園八十年史》在内的这四份当时的资料记载中均没有具体名单,这批女师范生的姓名、年龄、家庭等信息不明。因此,进一步考察这批女师范生的名单显得十分必要。

表1 《东三省政略》所载1907年赴日本实践女学校留学的女生名单⑬

(二)利用史料考证二十三名的派遣名单

关于奉天省官费派遣赴日留学的女师范生,在1907年至1909年间担任东三省总督的徐世昌主持编纂的行政资料集《东三省政略》⑫卷九《学务奉天省记游学》中有记载:“光绪三十三年,遴选女师范学堂学生三十七人赴日本实践女学校肄业。而女学之自费留学者亦接踵而起。”并且附有“奉省东西洋官费游学生一览表”,其中包含派遣女生的姓名、年龄、籍贯、官费资格时间、留学年限和留学学校等信息。

表1所列的二十八名赴日留学女生,由奉天省支给每年四百五十日元,官费资格取得时间均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留学学校为实践女学校,学制三年。并且由表1可以看出:其中有十四名(4-17)籍贯为奉天,十四名(1-3、18-28)籍贯为浙江、湖南等其他省份。

显然,《东三省政略》记载的这二十八名女师范生,比实践女学校记载的入学人数多出五名,这无疑给名单的考证增加了难度。这份名单多出来的五名女生是哪些人,是没有同批入实践女学校,还是在入学前放弃了留学尚需调查。因而,要确定二十三名的派遣名单,还需要进一步借助其他史料进行分析、考证。

(1)《女子世界》⑭的奉天留日女学生名单

经进一步查找资料,发现1907年发行的《女子世界》第二卷6号也报道了奉天省官派赴日留学的女子名单。报道全文如下:

奉省派女学生赴东京留学,早有所闻。兹更访得诸女生之姓名、年龄,特録如下:

周秀贞、廿七岁;崔可言、十五岁;张珺、廿三岁;陈崑玉、廿七岁;徐锦屏、廿四岁;郭华、廿八岁;陶淑凤、十六岁;徐秀荣、廿六岁;冯淑歆、十五岁;韩淑娡、十五岁;马淑桓、十七岁;韩淑玉、十四岁;陶淑仙、十八岁;束静涵、十八岁;曾淑琛、十八岁;耿桂英、十九岁;饶仪先、十七岁;杨启东、十九岁;萧延蕴、十四岁;李锡锦、十五岁;陶淑贞、廿三岁。⑮

这份名单所列二十一名女生均没有籍贯信息,但是通过名字可以确定,表1中奉天籍女师范生十四名都在其中。表1中五名外省籍贯的女生:李锡锦、张珺、萧延蕴、陶淑仙、束静涵也在此列。此外,还出现了表1中没有的二名女生:郭华和饶仪先。这样一来,待筛查、排除的女生人数又有所增加,合并为表2。

顺便提一下,前述实藤惠秀提到的“二十一名”之说虽然没有明确出处和参考信息,但恰好与《女子世界》这份名单所列人数相同,很可能出自该报道。另外,以上两份名单所提供的女生年龄普遍存在二、三岁的差异,推测很可能是因周岁或者虚岁等年龄计算方法导致的原因。因不影响名单考察,除郭华和饶仪先外,表中姑且沿用《东三省政略》中的记载。

(2)《官报》⑯中有关奉天官派留日女生的记载

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发行的《官报》第十三期记载的下学期奉天省官费预算名单:周秀贞、冯淑歆、韩淑娡、崔可言、曾淑琛、马淑桓、陈崑玉、陶淑凤、徐锦屏、徐秀荣、杨启东、韩淑玉、耿桂英、陶淑贞、李锡锦、张珺、萧延蕴、陶淑仙、束静涵、钟肇子、韩淑瑶、富伯贞、杨莊、黄国巽、黄晖、吴汝震、郭华、郭珊、饶仪先、冯撷英、胡吴双、胡懿夏、许壁、张李坤载、赵顾玫、朱澂、禧扈云。

这三十七名女生官费定额名单中,前述奉天籍女生十四人和外省籍贯的女生李锡锦、张珺、萧延蕴、陶淑仙、束静涵等五人共十九人均在其中。因而,根据《东三省政略》、《女子世界》和《官报》中这三份名单,基本上可以确定这十九人(即表2中4-22)为1907年5月入实践女学校留学的奉天官费女师范生。

同时,《女子世界》名单提供的郭华和饶仪先(表2中28-29)在《官报》中也有记载。《官报》第三十二期提到,因郭华和饶仪先二人分别于1907年夏和1908年夏从实践女学校中途退学回国,由留日游学生监督处支取奉天官费,补交实践女学校学费。通过以上两份记录可以确定二人确属同批赴实践女学校留学的奉天官费派遣留学生。

表2 《东三省政略》和《女子世界》合并后的奉天官派女生名单

此外,根据1906年7月4日《顺天时报》记载,胡吴双(表2中1)、黄国巽和黄晖(表2中23、24)三人是1905年由湖南送到实践女学校速成师范科留学的女生⑰;根据石井洋子编制的《中国女子留学生名簿:1901~1919》,可查冯撷英(表2中3)1907年3月入女子美术学校西洋画撰科普通科留学(石井洋子,1982:57);根据实践女子大学所藏留学生毕业记载,胡懿夏(表2中2)于1906年7月在该校毕业;根据日本《東京朝日新聞》1907年9月17日报道,赵顾玫和朱澂二人(表2中27、28)于数日前作为奉天官派女留学生,到实践女学校入学⑱。

至此,经过对若干史料记载的奉天官派女师范生的留学信息进行整理、综合分析,可以基本确定1907年5月入实践女学校留学的二十三名女生名单(参见表3)。

补充一点,关于其中以奉天官费资格入实践女学校留学的外省籍贯的女生,如果不是户籍登录为外省,分析很可能为特别申请的奉天省官费资格,仅以奉天省城官立女子师范学堂学生的名义赴日留学。清末时期,像湖南、浙江、江苏等地风气先开,女学起步较早,若当地女生远离家乡、来奉天省城官立女子师范学堂就读,似乎于理不通。并且,根据清国留日游学生监督处发行的《官报》第五期记载,胡吴双、胡懿夏、许壁和另外一个名为张李坤载的女生当时均为在正在日本自费留学,因学习生活困窘难以继续学业,又听闻奉天省有官费派遣政策,特地撰文给赵尔巽将军,申请参照已获得奉天官费的湖南籍黄国巽、黄晖等补给奉天官费留学资格。

鉴于此,表3中浙江省四名、安徽、湖南和江苏省各一名共七名女生(表3中15-21)通过其他渠道获知奉天省的官费派遣女子赴日留学的政策,并设法申请到奉天省的官费资格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进一步分析来看,这种情况亦不难理解。奉天省为普及女子教育,凭借曾担任要职的改革派官僚的任职经历,在国内多方借鉴办学经验、聘请有经验的女教员和管理人员等,与其他省份在女子教育方面的交流可以想象。当然,根据《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奉天省记游学》的记载,奉天省为改革求贤若渴,在培养人才方面,不仅限于女子留学,在男子官费留学派遣上也有类似的政策。比如,提供官费选派他省具备出国条件的男子赴英国、美国和日本等留学,并约定毕业后为奉天省服务等。

表3 1907年奉天官派赴实践女学校留学的女生名单

四、结语

综上,利用中日两国的史料,对清末奉天女师范生赴日留学的派遣经过、留学人数以及具体名单进行了考证,追溯了清末奉天省官费派遣女子赴日留学的背景,确定了1907年5月入日本实践女学校留学的官派女生名单。作为史实考察结论,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近代中国女子日本留学史提供了可靠依据。在考证过程中,相关史料和调查显示,这批官派女师范生留学回国后,或在奉天省城女子学校执教,或在奉天地区的女学校从事管理工作甚至担任校长,独立地发挥了自身的社会价值,促进了奉天地区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 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鼓励留学,并主张游学日本。其《劝学篇》(外篇 游学第二)列举了赴日留学与赴西洋留学的四大优越性:“路近省费,可多遣”、“去华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等。

② 清末教育体制中的学前教育。清政府在1903年公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第一次将其正式列入学制系统,其宗旨在于辅助家庭教育。入学年龄为三至七岁,每日授课不超过四小时。以女子师范毕业生为教师。

③ 参照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赵尔巽全宗档案第178号,微缩文献。

④ 参照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赵尔巽全宗档案第177号,微缩文献。

老年人群身体各项功能逐步退化,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率偏高[1]。临床治疗老年骨科疾病多采用手术方式,虽效果突出,但患者术后易发生短期认知功能障碍等不良状况,影响术后康复和出院后生活质量,因此,如何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是临床关注焦点[2]。研究表明[3],麻醉方式选择与老年骨科患者手术后的认知功能存在相关性,合理的麻醉手段可一定程度降低认识功能障碍发生率,但具体结果尚存争议。目前,全身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较广,本文拟探讨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⑤ 同上。

⑥ 参照《东方杂志》第2卷第6期(转自李又宁 张玉法,1975:1264-1265)。

⑦ 参照1907年2月20日《顺天时报》(转自李又宁 张玉法,1975:1272)。

⑧ 参照实践女子大学图书馆所藏下田歌子资料集中的文件《奉天官费生学资一切契约书》。

⑨ 1907年清国留学生教育协议会之后,赴日速成留学派遣政策停止。实践女学校遂将清国女子速成科改为清国留学生部,下设三年学制的中等科、师范科和二年学制的工艺科。

⑩ 『日本婦人』是“日本帝国妇女人协会”主办的杂志。1898年下田歌子赴欧洲视察女子教育后,为解决女性劳动问题、普及日本女子教育设立“帝国妇人协会”,并担任会长。『日本婦人』1899年12月创刊,其读者不局限于协会会员和其附属的实践女学校、女子工艺学校的学生,还面向社会一般女性和关注女子教育的人群。

⑪ 引文为笔者译。参照1907年6月23日的『東京朝日新聞』朝刊,该报道题为「満洲の少女」,无作者。

⑬ 表1是根据《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奉天省记游学》的“奉省东西洋官费游学生一览表”中所录的1907年获得奉天官费资格赴日本实践女学校留学的女生信息编成。

⑭ 《女子世界》是由江苏常熟的丁初我于1904年在上海创办的月刊杂志,1907年停刊,因其历时久、刊期多,是研究晚清报刊史、考察晚清妇女的生活与思想的重要文本。

⑮ 这份名单中的部分女学生的姓名用字与《东三省政略》中的写法有相异之处,经同时比照实践女学校清国留学生毕业名单和《官报》记载,遵循《东三省政略》中的写法。

⑯ 《官报》是驻清朝日本公使馆内所设游学生监督处发行的月刊杂志。1906年到1910年共计50期,分为文牍、调查报告、经费报销和学界记事等专栏,记载了包括清政府留学政策、留学生经费和医药费的收支、入学和毕业归国等在日本留学的人员的大量信息,是一份研究清末留学生史的珍贵史料。

⑰ 1905年湖南省送到实践女学校的20名留学女生名单中,有师范科 13名:聂辑熙 (48岁)、黄宪枯 (43岁)、杨庄 (28岁)、张汉英 (29岁)、凌樵松 (23岁)、黄国厚 (22岁)、陈光漩 (17岁)、许馥 (21岁)、朱秀松 (25岁)、许壁(18岁)、曾尚武 (19岁)、朱敬仪 (17岁)、姚宁生 (22岁);工艺科7名:黄华(29岁)、王昌国 (29岁)、许薇(23岁)、吴双 (17岁)、黄晖(15岁)、黄国巽 (17岁)、胡鳃琼 (14岁)(参照1905年7月4日《顺天时报》之报道《中国留东女学生》,无作者)。其中吴双即为胡吴双,与黄国巽、黄晖均在此列。

⑱ 参照1907年9月17日的『東京朝日新聞』朝刊,该报道题为『清国女子留学生の新来』,无作者。

[1] 石井洋子.1982.中国女子留学生名簿:1901~1919[J].辛亥革命研究第二号:49-69.

[2] 蔭山雅博.1993.清末奉天省の教育近代化過程―初等教育の普及過程を中心として―[J].調査研究報告,(6):79-105.

[3] 胡頴.2015.清末留日学生の留学経費について――公費生を中心に[A].大里浩秋、孫安石編.近現代中国人日本留学生の諸相―「管理」と「交流」を中心に[C].東京:御茶の水書房.

[4] 坂寄美都子.1909.清国留学生部の過去及び現在[J].日本婦人,(3):39-51.

[5] 実藤恵秀.1970.中国人日本留学史[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

[6] 実践女子学園八十年史編纂委員会.1980.実践女子学園八十年史[M].東京:実践女子学園.

[7] 周一川.2000.中国人女性の日本留学史研究[M].東京:国書刊行会.

[8] 李潤沢.2010.清末の近代教育普及と教育をめぐる日中の相克――奉天省の状況を中心として[J].法政大学大学院紀要(65):53-75.

[9] 黄福庆.1975.清末留日学生[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0] 李皓.2009.赵尔巽与奉天新式教育的崛起[J].历史档案,(2):104-112.

[11] 李喜所.1987.近代中国的留学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

[12] 李又宁 张玉法.1975.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1842-1911[M].台北:传记文学社.

[13] 舒新城.1927.近代中国留学史[M].上海:中华书局.

[14] 谢长法.1995.清末的留日女学生[J].近代史研究,(2):272-279.

[15] 张晓明.2014.论清末奉天地区女学[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5):27-30.

[16] 钟佑洁.2007.清末女子留学与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3):123-126.

[17] 周一川.2013.近代中国女性日本留学史研究概况[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6):77-80.

Research on the List of Female Normal School Students Sent to Jap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rom Mukde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order to popularize female education and foster school teachers, Mukden province (Liaoning area) began to introduce new -style education and attempted f rstly to dispatch female students to study in Japan at public expense. The study subjects of this paper are the female normal school students sent to Japanese Jissen Women’s School in 1907 by Mukden province.Through referring to relevant historical records before and after the dispatch and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study in Japan and graduation, the paper trac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dispatch process of these female students and researches the dispatch number and name list. The work enriches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sending Chinese female students to study in Jap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addition, it also provides important evid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active inf uence brought to female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modern Mukden area.

the late Qing Dynasty; female normal school students off cially sent by Mukden; Japanese Jissen Women’s School; study in Japan; research on the list

K05

A

2095-4948(2016)01-0084-05

马小力,女,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日文化比较。

猜你喜欢

奉天学堂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宫廷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视域下的明代外交图景
影像志
奉天设计师沙龙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奉天讨罪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