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识形态操控下梁启超对《佳人奇遇》的改写

2016-03-19陈华荣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原文中奇遇佳人

庞 焱 陈华荣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东西大学 日本地域研究科,韩国 釜山 355-8501)

意识形态操控下梁启超对《佳人奇遇》的改写

庞 焱 陈华荣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东西大学 日本地域研究科,韩国 釜山 355-8501)

梁启超翻译的《佳人奇遇》中对原文进行改写的部分很多。通过对译文与原文进行对比,可以把译文中较为明显和突出的改写大致分成三类:对时政议论的改写、对人物形象的改写及对不符合中国传统女性伦理与礼仪内容的改写。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勒菲弗尔的翻译操纵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该理论中的意识形态操控因素对这些改写进行了分析,考察了当时各种意识形态影响下梁启超对译本进行改写的原因和必然性。

意识形态;翻译;操控;梁启超;《佳人奇遇》 1

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也是一代杰出的大学问家,他不仅对我国思想界和文化界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翻译方面也颇有建树,曾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长远而重要的贡献。《佳人奇遇》是日本明治时期作家东海散士以自身两次游历海外的所见所感为基本素材的政治小说,也是梁启超翻译的第一部小说,曾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了翻译和引进政治小说的高潮。然而对比译作和原作可以发现,梁启超在翻译《佳人奇遇》时对原作进行了大量明显的改写。本文以勒菲弗尔的翻译操纵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该理论中的意识形态操控因素对这些改写进行了分析,考察了当时各种意识形态影响下梁启超对译本进行改写的原因和必然性。

一、意识形态操控与翻译

翻译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转向”之后,研究领域得到了很大拓展,语言学派翻译研究的学者们以往仅以语言为核心的研究范式被突破,文化学派翻译研究的学者们更加注重从文化层面来进行翻译研究,更加注重考察翻译与文本外部世界的联系(谢天振,2008:3)。翻译操控学派的研究学者将翻译放到目的语的政治、经济、历史等文化背景中,深入研究影响翻译的各个层面。作为翻译操控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Lefevere,1992:58)认为,翻译都是一种对原文本的改写(rewriting),而改写主要受到意识形态(ideology)、赞助人(patronage)和诗学(poetics)三方面因素的操控,其中,操控作用最明显的是意识形态因素。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于世界和社会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2002:1495)。翻译领域中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广义上的意识形态观念,而非狭义上的政治意识形态。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民族危机和救亡图存潮流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进行了积极的救国探索。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深刻地认识到,要在中国实现社会改革,对民众的思想启蒙和革命宣传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必须兴民权,开民智,而文学就是一种进行思想启蒙和革命宣传的重要途径,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学对于思想启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梁启超认为(1896:8),“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强,以多读西书为功”。因此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爱国志士纷纷开始进行翻译实践,企图以翻译为途径进行对民众的启蒙,以达到救国的目的。作为维新派的领袖人物,梁启超对翻译十分重视,将翻译西学书籍作为维新变法之重,救国之道,把翻译提升到了“强国第一要义”的高度。在他看来,新民是强国的根本,而翻译则是新民之道,翻译并非仅仅为了引进文学作品,而必须为政治服务,是新民救国的一种途径。在“翻译强国”思想的指导下,梁启超努力为国民翻译和介绍各种有用之书。《佳人奇遇》中主人公的各种爱国言论、对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及独立运动的介绍,对政治形势的分析、对中日韩三国的相关介绍等内容,都使这本书成为了在梁启超眼中可以激发人们爱国思想、开拓人们视野的好书,因而他不遗余力地翻译这本书并连载于《清议报》上,希望“愛國之士,或庶覽焉”(梁启超,1989:1)。由于有着政治上的目的而非纯文学性翻译,在《佳人奇遇》的翻译过程中,梁启超对原文中诸如涉及中国和日韩的议论、对不符合中国传统女性伦理与礼仪的内容,以及对其中的人物形象等进行了多处明显的改写。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改写都受到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当时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梁启超的个人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作用在这些改写中体现得特别明显。可以说,梁启超翻译的《佳人奇遇》是意识形态操控翻译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

二、意识形态操控下梁启超对《佳人奇遇》的改写

从内容、用词、句式和形式等方面来看,梁启超翻译《佳人奇遇》时,大多数情况都参照了原文,没有作太大改动,使用了较为忠实原文的翻译手法(王宏志,1999:126)。但也有不少地方译文对原文进行了一些明显的改写。梁启超的改写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明显受意识形态操控的可大致分为三类:对时政议论的改写、对人物形象的改写和对不符合中国传统女性伦理与礼仪内容的改写。

(一)对时政议论的改写

由于《佳人奇遇》是一部政治小说,里面有大量政治议论的内容。作为一个日本作家,原作者东海散士在议论东亚局势特别是涉及日本的言论上,会站在日本的立场上来维护日本的形象和利益的,而作为中国人的梁启超在翻译这部作品时,由于他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都与原作者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作为一个有着强烈救国愿望的政治活动家而非文学翻译家,梁启超则站在了中国的立场和角度上对相关的政治议论进行了不少改写。下文将列举代表性的例子加以分析说明。

在原文第十卷中,散士收到了一封书信,其中一段如下:

原文:東洋盟主ノ實權ヲ握リ興亞ノ大計ヲ建ツル真ニ此時ヲ然リトス老奴又此機ヲ利用シ先朝ヲ恢復シ三分ノ計ヲ講シ宗廟ノ祭ヲ再興セントス畢生ノ素願ナリ既ニ長白山ノ馬族浙江ノ黃金滿東京ノ劉永福白連會及在禮裏員ト密使往來シ計頗ル熟セリ貴國上策ヲ棄ツ豈此中策ヲ取ルノ意ナキヤ

(转自柳田泉,1967:185)

译文:然後進而握東洋盟主之實權,建興亞抑歐之大計,惟此時為然矣。貴國即棄上策,能無取於中策乎。

(梁启超,1989:132)

这封信为范卿所写。他在信中详细说明了他心中所构想的“三种策略”,在他所说的中策中,他认为日本那样做之后就可以紧握东洋盟主的实权,而他也可以借此机会恢复明朝,实现毕生的夙愿,而且他已经和各地反清复明的组织密使往来商讨此事了。梁启超在译文中删除了这一段内容。当时距明朝灭亡已过了250多年,反清复明早已不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了,梁启超也并不关心反清复明之事,当时的读者恐怕也不关心,相反,这些言论如果照实翻译还会受到清政府的打压和禁止,从而影响《佳人奇遇》的发行和流通,因而梁启超把这些言论删除了。

在原文第十六卷中,散士详细地说明了发生在韩国的一场动乱的来龙去脉,在散士眼中,日本虽然有错,但事出有因,不是蓄意而为的,但梁启超可不这么认为,于是他大笔一挥,进行了改写:

原文:已ニシテ韓廷日本ノ要求ニ依リ大院君ヲ舉ケテ執政トナシ閔族ヲ逐斥ウ是ニ於テ琫準等其志望ノ漸ク達セントスヲ悅ヒ日本ノ為ス所ヲ傍觀シテ敢テ動カス後未タ幾ナラス大院君我ト隙アリ蓋シ日本ノ威力韓廷ヲ壓シテ大院君權勢ヲ擅ニスルヲ得サルニ由ル而シテ招聘ノ顧問往往選擇ヲ誤リ法令枘鑿シ人民令ヲ奉セス朝政ノ及フ所近畿幾里ノ間ニ過キス盜賊蠭屯蟻集シ皆名ヲ東學黨ニ假リテ良民ヲ掠略ス時ニ二人ノ乞丐慶尚道洛東ノ日本兵站部ニ來リテ食ヲ乞フ我兵以テ間諜トナシ捕ヘテ之ヲ殺ス土民其故ヲ詳ニセス謂ラク日兵無辜ノ民ヲ虐殺スト憤起シテ兵站部ヲ襲フ我兵亦之ヲ知ラス以テ東學黨ノ為ス所トナス即チ急ニ黨魁崔時享ノ家ヲ圍ミテ之ヲ燒ク時享ノ生死詳ナラス

(转自柳田泉,1967:244)

译文:已而韓廷順應民情,果舉大院君以為執政,斤逐閔族,琫準等漸達其志,東學黨於是得勢矣,然以暴制暴,大院君為政亦失其道,民不奉令,盜賊蠭起,皆假名東學黨以掠奪良民,時適日本兵詭殺朝鮮二人,土人大憤,遽起襲之,日本兵以為東學黨所為也,遂圍燒黨魁崔時享之家,時享之生死不知。

(梁启超,1989:219)

原文中这段话的开头说「已ニシテ韓廷日本ノ要求ニ依リ大院君ヲ舉ケテ執政トナシ」,是说韩国朝廷顺应日本的要求由大院君执政,而在梁启超的译文中,这句话变成了“已而韓廷順應民情,果舉大院君以為執政”。原文中接着说“琫準”等渐达其志,于是对日本的所作所为袖手旁观,之后不久大院君开始跟日本有了隔阂,而梁启超却把这几句翻译成“琫準等漸達其志,東學黨於是得勢矣,然以暴制暴,大院君為政亦失其道”。再接下来散士提到有两个韩国乞丐到日本兵站部乞讨,日本士兵误把他们当作间谍杀了,接着文中说韩国士民不问缘由,认为日兵乱杀无辜,于是愤起袭击了日本兵站部,日兵以为是东学党所为,就放火烧了东学党头领的家。对于这一段,梁启超直接翻译成了“時適日本兵詭殺朝鮮二人,土人大憤,遽起襲之,日本兵以為東學黨所為也,遂圍燒黨魁崔時享之家”。日本人嘴里的“误杀”变成了梁启超嘴里的“诡杀”。梁启超对朝鲜和日本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朝鲜原本为中国的附属国,马关条约签订后从法理上标志着中朝之间上千年的宗藩关系正式终结,朝鲜名义上获得了独立,实际上却被日本控制。当时的中国社会充满着对日本的憎恨、对朝鲜的同情,梁启超那样改译符合当时中国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在译文的结尾,梁启超更是对原文进行了大量明显的改写,他是这样写的:

朝鲜者,原为中国之属土也,大邦之义,于属地祸乱,原有靖难之责。当时朝鲜,内忧外患,交侵迭至,乞援书至中国,大义所在,故派兵赴援,而日本方当维新,气焰正旺,欲于东洋寻衅,小试其端,彼见清廷之可欺,朝鲜之可诱也,遂端扶植朝鲜,与清廷构衅,……。

(梁启超,1989:220)

这一段的整段话在原文中都是没有的,像“朝鲜者,原为中国之属土也”、“日本方当维新,气焰正旺,欲于东洋寻衅,小试其端,彼见清廷之可欺,朝鲜之可诱也,遂端扶植朝鲜,与清廷构衅”等句都带有明显的中国立场和排日情绪。原作者东海散士作为一个日本人不可能写出这样一段极其贬低日本的话,梁启超完全是居于当时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社会政治环境和自己本人的政治立场及爱国心对原文进行了改译。

(二)对人物形象的改写

《佳人奇遇》中出场人物很多,这些人物来自不同国家,人物形象也大不相同,梁启超在翻译时,对其中一些人物的形象进行了改写。

《佳人奇遇》中有多处提到中国,小说中的出场人物中也有一位来自中国的明末遗臣,与清朝有着血海深仇的反清复明志士范卿,小说中有不少篇幅是借助范卿之口讲述中国的情况。梁启超对关于范卿的内容有很多改动。仅对第二回进行粗略统计,就有不下六处。例如,在原作中,范卿在第二回的开头出场,原文如下:

清人カ曰く僕姓ハ鼎名ハ泰璉範卿其字ナリ明ノ名臣瞿式耜カ將鼎璉ノ後ナリ明ノ末造清兵大舉シテ西ニ下ル向フ所瓦解シ過ル所風靡ス明ノ名將史可法揚州ニ戰沒セシヨリ江淮復タ勤王ノ師ナシ式耜何蛟勝孤軍ヲ提僅ニ粵西ヲ保ツ璉久ク桂ニ將トシテ大ニ桂人ノ心ヲ得タリ會會清兵桂ヲ攻ム璉式耜ト奮戰シテ遂ニ清ノ大軍ヲ退ク始メ…

(转自柳田泉,1967:97)

在这段话的开头先是介绍了范卿的姓氏及反清复明志士的身份,以及明朝名臣之后的家世背景等情况,接着原文用了约两千多字的篇幅写了清朝从山海关入侵后“杀老幼、辱妇女、坑处士、辱书生”的暴虐行为以及范卿在反清复明运动中失败、姐姐被杀而不得已亡命海外,立志要报仇雪恨的经历。而在译文的第二回中,梁启超是这样开头的:

散士具闻幽兰红莲之言,激昂悲痛,如搅其胸臆,默然无语,长太息以掩其泪,哀人生之多艱,幽兰谢曰,……。

(梁启超,1989:14)

在译文中,梁启超直接将上面关于范卿身世介绍、清军暴民、范卿反清复明等内容删除了,使原文中以范卿出场为开头的第二回变成了译文中直接以散士与幽兰的对话为开头,而范卿的出场被挪到了第二回的最后部分,且是简单的加译了几句,突兀地插进了原文:

原文:幽蘭頭ヲ掉テ微笑スルノミ范卿舟ヲ艤シテ待ツ久シ散士禮シテ而シテ舟ニ上ル二妃呼テ曰ク郎君珍重必ス再訪セヨト散士帽ヲ脫シテ曰必ス重ネテ相見ント范卿纜ヲ解キ棹ヲ執ル散士回顧スルモノ數回…

(转自柳田泉,1967:106)

译文:幽兰掉头微笑,目送散士者久之,范卿者支那志士也,愤世易俗,逊迹江湖,与散士交最契,过从甚密,久耳幽兰红莲之名,散士此行,早约舣舟相待,至则范卿已久待河边,一见各相行礼,散士登舟,二妃曰郎君珍重,散士脱帽曰,必重相见,由是遂别,散士回顾者数次……

(梁启超,1989:25)

原文中的这段话根本没有关于范卿的介绍,因为前文中已经用了大量篇幅对范卿的身世背景进行了介绍,此处无再介绍的必要,只说范卿在船边等散士。而在译文中,范卿却在这里出场,并且从原作中的明末名臣之后、反清复明的志士变成了“愤世嫉俗、逊迹江湖”的志士,描写字数由原文中的两千多字变成了译文中的二三十字。究其原因,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来说,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清朝已统治中国二百多年,清朝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已占社会统治地位,如果梁启超在翻译时将原文中对清朝统治者入关时的暴行、对范卿反清复明活动等相关描写部分全盘保留,那么当时的统治者恐怕会严禁此书的流通,而已被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统治的读者群也有可能产生反感。从梁启超的个人意识形态来说,他虽然痛恨清朝的腐败统治,但赞成的是君主立宪制,主张通过变法维新,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来改变当时落后挨打的局面,基本上还是拥护清朝统治的。可以说,在社会意识形态和个人意识形态的双重操控作用下,梁启超对范卿的相关描写进行了大幅改写。

关于英王的描写译文中也有一些改动。在原作第一卷有一段文字,描写散士在自由钟前俯读着记录当年美国独立的文字,感慨万千,原文如下:

東海散士一日費府ノ獨立閣ニ登リ仰自由ノ破鐘ヲ觀俯テ獨立ノ遺文ヲ讀ミ當時米人ノ義旗ヲ舉テ英王ノ虐政ヲ除キ卒ニ能ク獨立自主ノ民タルノ高風ヲ追懷シ俯仰感慨ニ堪ヘス慨然トシテ窓ニ倚テ眺臨ス

(转自柳田泉,1967:88)

译文:东海散士一日登费府独立阁,仰观自由之破钟,俯读独立之遗文,慨然怀想,当时美人举义旗,除英苛法,卒能独立为自由之民,倚窗临眺,追怀高风,俯仰感慨。

(梁启超,1989:1)

在这一段话中,原文中的「英王ノ虐政ヲ除キ」被译成了“除英苛法”。一看便知,英王的虐政和英国的苛法绝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对英国国王其人的批判,后者是对英国法律的批判。梁启超用“除英苛法”来翻译「英王ノ虐政ヲ除キ」。究其原因,梁启超当时想通过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他是赞成君主制的。「英王ノ虐政ヲ除キ」是要反抗国王暴政,表现出了一种对国王的不敬,有损帝王形象。也许他担心照实翻译会在民众中引起不好反响,引导中国人民也去“除清帝暴政”,因而在此他作出了改动,显然是有所考虑,要维护英王的形象,避免对帝王制度的批判以及在中国读者中产生不好影响。

紧接着在说明一个亭子的历史时,原文是这样写的:

原文:當時英王ノ昌披ナル漫ニ國憲ヲ蔑如シ擅ニ賦斂ヲ重クシ米人ノ自由ハ全ク地ニ委シ哀願塗絕エ愁訴術盡キ人心激昂干戈ノ禍殆ト將ニ潰裂セントス十三州ノ名士大ニ之ヲ憂ヒ此小亭ニ相會シ其窮厄ヲ救濟シ內亂ノ禍機ヲ撲滅セントス時ニ巴士烈義顯理乃チ激烈悲壯ノ言ヲ發シテ曰ク英王戮スヘシ民政興スヘシ

(转自柳田泉,1967:88)

译文:當時美為英屬,英王蔑視國憲,擅重賦斂,美人自由權利掃地,以盡顧望之念,絕呼籲之途窮,人心激昂,殆將潰裂,十三州名士大憂之相,與會於此亭,謀救濟其窮厄,撲滅亂機,時坐中有巴士烈義顯理者,乃激昂悲壯而發言曰,不脫英軛,不興民政,非丈夫也。

(梁启超,1989:1)

对比原文和译文可发现,原文中的「當時英王ノ昌披ナル漫ニ國憲ヲ蔑如シ」被翻译成了“當時美為英屬,英王蔑視國憲”。“昌披”又同“猖披”,出自屈原的《离骚》一诗:“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林家骊译注,2009:5),意为衣不系带、散乱不整,狂乱放纵貌,引申为不遵法度,任意妄为。原作者用这样的词来形容英王,但梁启超却不想使英王的形象被如此贬低,因而作出了改写。接下来说到当时聚集在亭子里的众人,他们“激昂悲壯而發言曰,不脫英軛,不興民政,非丈夫也”。但这句话也被梁启超作了改动。原文中是要“杀英王,兴民政”,不管是梁启超还是当时的中国读者和民众,应该都不能接受民众去杀国王或者皇帝。在当时,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帝王制度已经在中国根深蒂固,当时的中国社会也依然延续着清王朝的统治,不管是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还是在个人意识形态上,国王都是万圣至尊,是要受人拥护而不是随便可以杀戮的,哪怕只是在小说中,也要维护国王的尊严,所以梁启超对这样的句子作出了改写。

综上所述,梁启超在翻译《佳人奇遇》时对原文中一些出场人物的形象进行了改写,这些改写或是为了符合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而做出的处理,或是在译者个人意识形态操控下做出的改动,还有的是受到了社会意识形态和个人意识形态的双重操控。

(三)对不符合中国传统女性伦理与礼仪内容的改写

在我国,总体上来说,中国传统女性伦理与礼仪对传统女性道德人格进行了设定,要求女人必须做到“三从四德”,遵守“妇德”等。在男女关系上,强调男女授受不亲,男尊女贱、男主女从等(付红梅,2006:100)。欧美国家的男女观念与中国不同,他们是自由而平等的。《佳人奇遇》以主人公在欧洲各国的见闻为主线,里面的男女主人公在交往时表现出的是种种符合欧美的礼仪和习惯,对他们行为的描写尽管符合欧美人的意识形态和思维习惯,但在中国人看来,有些是不太符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和男女交往礼仪的。梁启超作为一个清末的知识分子,在翻译这部作品时,不可避免地会考虑当时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对有些可能不易为当时读者接受或者会产生不好影响的“不宜翻出”内容进行改写。

原文第四卷是与幽兰将军相关的情节。幽兰将军因领导爱国志士的反统治阶级爱国斗争而被捕入狱,女儿幽兰与红莲及范卿三人决定设美人计引诱守城长王罗以伺机营救。红莲扮成一名迷路女子向守城长问路,以此为契机认识并引诱他。有一次,红莲假装怀疑王罗带其他女子出去游玩以套取与幽兰将军相关的情报,王罗为哄红莲开心,便告以实情。红莲听后大喜,急对王罗示好,以探得更多情报:

原文:是レ實ニ國家ノ機密僕ノ口ヨリ出テ令嬢ノ耳ニ入ル幸ニ謹テ洩ス勿レ誠心ヲ吐露シテ此ニ至ル猶ホ僕ヲ疑フヲ為スカト時ニ妾覺エス喜ヒ顏色ニ溢ル急ニ主城長ノ手ヲ執リ妾カ唇ニ付シ謝シテ曰ク賤妾不明ニシテ閣下ノ厚情ヲ覺ラス漫言妄語閣下ヲ辱ム死シテ餘罪アリ然リト難モ是レ妾カ公ヲ思フノ深キ神心迷亂此極ニ至ルナリ閣下幸ニ賤妾カ真心ヲ憐ミ鐘愛舊ニ異ナル勿レ妾モ亦閣下カ賤陋ヲ以テセス告クルニ國家ノ機密ヲ以テシ表スルニ至誠ノ丹心ヲ以テスルヲ見テ疑心氷解惑念澌盡山顛海覆スト難モ此心復タ渝ラス生テハ箕箒ヲ奉シテ閣下ノ側ニ侍シ死シテハ穴ヲ同ウシテ泉下ニ從ハント是ニ於テ兩情相和シ交歡始メノ如シ

(转自柳田泉,1967:126)

译文:此乃國家之機密,出自僕之口,入於令娘之耳,千萬勿洩,至此猶疑僕乎。時妾不覺喜溢於色,急執守城長之手,謝曰,賤妾不明,不知閣下之厚情,漫言妄語以辱閣下,死有餘罪。難然,是妾思公之深,神心迷亂,至此極也。閣下憐賤妾之真心,鐘愛勿異昔日,閣下不以妾鄙陋,告以國家之機密,以表見至誠之丹心,疑團冰消,惑念澌盡,雖山顛海覆,此心猶不渝也。於時兩情相和,交歡如始。

(梁启超,1989:53)

原文中说到红莲听后的反应是「急ニ主城長ノ手ヲ執リ妾カ唇ニ付シ謝シテ曰ク」,是握住守城长的手并且亲吻他,而译文中只有“急執守城長之手”这一句,关于亲吻的部分被删除掉了。尽管红莲是为了救幽兰将军、为了正义而假装与守城长交往,但作为一个还未嫁人的女子,恐怕她的这一亲吻的动作还是不能被当时的中国人、为当时中国的意识形态所接受。在当时,男女授受不亲,女性和其他男性稍微有点肌肤接触就已算失节,更别说像她这样主动握住男人的手亲吻了。梁启超在翻译时删除不翻,明显是受到当时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考虑到当时中国的女性伦理与礼仪。另外红莲接下来说的那段话中也被删除了一句。在这段话中,她先是道歉,然后解释自己怀疑他是因为“思公之深,神心迷亂,至此極也”,然后感谢守城长的一片“真心”,最后她立下了一个誓言:

「生テハ箕箒ヲ奉シテ閣下ノ側ニ侍シ死シテハ穴ヲ同ウシテ泉下ニ從ハント」,说她生要为他操劳,常侍他左右,死要和他同穴,再伴他泉下。这个“美丽而感人的誓言”在梁启超的译文中也没出现,被他删除了。在当时的中国,女子应该遵守妇道,不可张扬,要娴静少言,要洁身自好,这样露骨的誓言,而且是对一个她并没有感情的男人,不免显得轻浮,因而梁启超将这句誓言删除不翻。

总而言之,对于原作中像上文这样男女交往不符合中国传统女性伦理与礼仪的部分,梁启超并未忠实原文,照原文翻出,而是进行了有意的改写。这明显是受到了当时居于支配地位的中国传统女性伦理与礼仪相关意识形态的影响。

三、结语

翻译并非在真空中进行,必将受到种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这只无形之手在很大程度上操控、影响着译者的翻译。梁启超所译《佳人奇遇》中的种种改写,并非中日易混淆语法或词汇所导致的错误,而是非常明显的、有意识地删除、增加和改写。梁启超对原文中诸如中国的相关议论、与中国关系密切的日韩相关议论、人物形象及不符合中国传统女性伦理道德等多处内容进行的有意识的改写,都是受到了当时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梁启超所处时代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及其个人意识形态操纵着《佳人奇遇》的翻译过程,种种被操纵的改写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也符合梁启超救国新民、宣教启蒙愿望的需要。从意识形态因素方面对翻译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拓宽翻译研究的视角,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翻译中的种种现象,探究翻译的本质。

[1] Lefevere, A. 1992.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text[M]. New York: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2] 付红梅.2006.中国传统女性伦理与礼仪及其现代价值[J].伦理学研究,(6):100-103.

[3] 梁启超.1896. 西学书目表·序例[N].时务报,1896-10-17.

[4] 梁启超.1989. 饮冰室合集第11册专集之八十八[M].上海:中华书局.

[5] 林家骊译注.2009.楚辞[M].北京:中华书局.

[6] 柳田泉.1967.明治文学研究·第八卷:政治小说研究[M].北京:春秋出版社.

[7] 王宏志.1999.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8] 谢天振.2008.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2002.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刷馆.

Ideological Manipulation on Liang Qichao’s rewritings of Jia Ren Qi Yu

Liang Qichao rewrote many parts of Jia Ren Qi Yu, when he translated it from Japanese to Chinese. Through comparisons of the ST and the TT, those rewritings can by and large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he rewriting of political discussion, the rewriting of character images, and the rewriting of contents that do not conform to traditional Chinese female ethics and etiquette.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those rewritings and examine the reason and necessity of his doing so under the inf uence of different ideologies in the light of Ideological Manipulation proposed by Lefevere in his Manipulation Theory of translation.

ideology; translation; manipulation; Liang Qichao; Jia Ren Qi Yu

H059

A

2095-4948(2016)01-0085-06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项目(教育科研类)“日语翻译专业硕士实用型人才培养新方法探索”(299-X5122104)的阶段性成果。

庞焱,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日语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口译及口译教学研究。陈华荣,女,东西大学日本地域研究科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梁启超思想与日本。

猜你喜欢

原文中奇遇佳人
霞映佳人是云肩
祷过山奇遇
奇遇
狐说——祷过山奇遇
Subcutaneous sarcoidosis of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我与猫的午后奇遇
一曲佳人歌,半世桃花劫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
佳茗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