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语属格助词“의”的属性问题(1)

2017-01-16赵新建马会霞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韩国语助词层面

赵新建 马会霞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3;延边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吉林 延吉 133002)

韩国语属格助词“의”的属性问题(1)

赵新建 马会霞1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3;延边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吉林 延吉 133002)

韩国语属格助词“의”的研究历史悠久,相关成果丰硕,但“의”的属性问题仍争论颇多,难以一致。我们认为,韩国语的属格形态并非完全的语义或句法形态,可以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借鉴其他语种中相关语法现象的研究成果,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韩国语属格形态进行多个层面的立体研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合理地阐释韩国语属格形态的本质属性。本文由此提出显格助词的观点,认为“의”作为韩国语格体系的一员,具有突显属格关系的作用。

属格助词;의;属性;显格助词

一、问题的提出

韩国语的格问题可以称得上是韩国语语法学界的永恒话题之一,自19世纪末韩国语语法研究登场至今,该领域仍然理论层出,成果不断。“의”即为韩国语的格形态之一,习惯上称为属格助词,其属性迄今未有定论。历来认为属格助词“의”属于语义层面的语法形态,但近期却遭到了种种质疑,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要考察属格助词“의”的属性需要考虑多个层面的问题,属格助词不是语义层面的格形态,而需从认知语用层面进行界定,将其称之为突显属格关系的格助词(即“显格助词”)可为一说。

二、文献综述

韩国语属格助词“의”的研究自20世纪初至今虽然历史已逾百年,但仍有众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의”的属性问题。

从早期的研究成果来看,对“의”的解释一般都从语义的角度展开,但大量的事实表明,仅从语义角度并不能完全解释“의”的隐现问题,相关的制约性条件的本质是什么,成为一项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从前期成果来看,学者对“의”语义功能数量的总结表现出逐渐减少的倾向。如최현배(1937)总结了“의”的12种语义,金昇坤(1969)、김승곤(2007)将“의”的语义扩展为56种之多,而朝鲜的정순기(2005)则归纳了19种,但至김선효(2005)则将“의”的语义缩减为3种,목정수(2007)更是提出了单一功能的主张。“의”是否如金光海(1981:83)所言,“如果仅注意N1和N2之间的语义,可以将动词相关的所有语义囊括进来”,应当看作多义性形态,还是仅表示一种功能的单义性形态,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语言类型学家송재성(2009)指出,格标记具有区分(distinguishing)的功能,但问题是韩国语的“의”并不像英语的“of”那样位置固定不能省略,所谓的区分功能到底应作何种解释,需详细分析“의”的隐现现象。另外,语言类型学给我们的提示是,在类型学不断发展的今天,考察一种语言的语法现象时,我们的眼光已不能局限于该语言内部,而应该将视野变宽,不断与其他语种进行对比,结合其他语种或语言类型学的宏观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层抽象的基础上,充分解释某一种语言内部的语言现象。

三、“의”的属性

(一)韩国语格的简洁处理

如前所述,韩国语的格问题是一个语法老大难问题,传统研究都是在引进西方语言学格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但现在越来越多的韩国语语言学家认识到,仅从传统格理论的角度无法圆满解释韩国语格现象。如남기심(2006)称,如过于执着于格理论,则会忽视韩国语格的许多特征,而김선효(2005)则认为,韩国语语法学中需要一种能够简洁处理韩国语格现象的理论。

(二)语言类型学的启示

我们认为,语言类型学的研究能够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如果加以活用,可能更加有效地解释韩国语的属格现象。如兰司铁(1981)指出,朝鲜语与新蒙古语都存在属格形态的隐现问题,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属格形态的隐现表现出不同的语义特征。但遗憾的是,书中并未对这种语用差别进行深入的研究。

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汉语虽非粘着语,但也存在与韩国语属格形态“의”隐现类似的现象,这就是已成为汉语重要研究课题的“的”字现象。汉语语法学界对“的”字的研究历史久远,成果不计其数,相关成果对我们考察韩国语属格形态的属性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如石毓智(2000)考察了“的”的单义性问题,该文认为“的”具有在某一认知域中确认一个或一类成员的功能。徐阳春、钱书新(2005)也认为,“的”的用法虽然多种多样,但都具有反向突显先行成分的语用功能,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了与“的”相关的认知板块原则,该文认为,“的”字不出现时,相关结构成为一个认知板块,而“的”字出现时,相关的属格关系就不是一个认知板块了。

(三)隐现的强制性

这里所称的“隐现”指的是是否出现语法形态。在传统语言学中,经常使用的术语是“省略”一词,由于发现形态的有无具有截然不同的语义差别①,且“隐”与“现”之间不存在先后生成关系,所以韩国语语法学界自2006年开始已很少使用“省略”一词,而改称“隐现(실현 여부)”(채완,2006)。

属格形态在不同语种中隐现情况不尽相同。英语中表示属格意义的介词“of”②如果不在句中出现,就会使句子成为病句。例如:

○ He was born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他出生于世纪之交。)

○ He was born at the turn (Ø) the century.(×)(他出生于世纪[Ø]交。)

但在韩国语中,情况变得相对复杂起来。与汉语的“的”一样,韩国语的属格助词“의”有时在句中必须出现,有时也可以不出现。例如在下面的句子中,属格助词“의”不出现时,句子便不成立。

○ 저만의 생각이 아니구 위성에서 일하고계시는 분들도…(√)(这不仅仅是我的想法,在卫星上工作的人都……)

(박종호,2009:54)

○ 저만(Ø) 생각이 아니구 위성에서 일하고계시는 분들도…(×)(这不仅仅是我[Ø]想法,在卫星上工作的人都……)

与上句不同的是,与体词搭配使用的“의”在句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例如:

○ 그는 노태우의 천거로 인해서 전두환의심복으로 자라게 됩니다. (√)(他靠卢泰愚的推荐,成为全斗焕的心腹。)

(박종호,2009:54)

○ 그는 노태우의 천거로 인해서 전두환(Ø)심복으로 자라게됩니다.(√)(他靠卢泰愚的推荐,成为全斗焕[Ø]心腹。)③

现在学界对属格助词“의”隐现的语义差异已没有异议,但对于这种差异到底属于句法或语义层面还是语用层面这一问题存在分歧。김선효(2005)认为韩国语属格助词是一种介于结构格与内在格④之间的形态,其隐现的深层意义并不一致。我们认为应该将此类用法的句法与语用制约条件区分开来。

(四)多义性

叶斯柏森(1988)曾指出,英语的属格介词功能多样,很难得出所有用法的公约值,因此其功能十分模糊。这种认知方式也存在于韩国语中,如金昇坤(1969)认为“의”可以替换所有动词的语义,임홍빈(1981)也说过,如果从语义层面来看,在属格结构中可以包含一种存在物和其他存在物可以形成的所有可能关系。这些观点可以视为多义性观点。

但也有学者主张“의”的单义性或单功能性。如임홍빈(1981)详细论证了“의”表示“存在前提”的观点,这可以看作是从多义观走向单义观的开始。但是对于“存在前提”的理解,有学者对其提出了异议,如김선효(2005)指出,虽然“거울각도(镜子[Ø]角度)”和“거울의 각도(镜子的角度)”两个结构中既可以出现属格助词,又可以不出现属格助词,但两个属格结构都可以提取出表示“存在前提”的意义,即在两个结构中,都是在叙述某一种“角度”,也就是说,助词“의”的有无与“存在前提”的语义无关。事实上,早在주시경(1910)就已指出,像“봄꽃”、“달빛”类单词之中,即使未出现“의”,“봄”和“꽃”、“달”和“빛”之间也暗含了一种属格关系。也就是说,很多研究中所谓的“의”的语义仅是“의”前后体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而并非“의”本身的语义特点,因为“의”不出现时,该类语义关系依然存在。

(五)认知识解

在进行语义层面的研究时,许多语法学家已不自主地使用了认知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如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韩国语的“의”与汉语的“的”一样具有一种反向突显功能。

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的学者已直接或间接的提及了这种功能。例如,이남순(1998)曾指出,当属格结构获得一种语义焦点时,如果是部分限定的用法,那么先行体词就会获得突显(prominence),如果是选择限定的用法,那么后行体词就会获得突显。

목정수(2007:460)也谈及了突显功能,其指出,“不论两个名词的语义关系如何,如果不突显⑤先行名词的独立性,即只要是‘의’不出现的情况,属格结构很有可能成为合成词”。但该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证明“의”与韩国语的主格助词“가”和宾格助词“를”一样是补助词,“의”的突显功能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是在传统语言学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并未提及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视角,但殊途同归,这一视角其实正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因为在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2008)等的相关论述中,特别强调从认知识解(construal)能力的角度来阐释语法现象。我们认为,探究属格形态隐现现象的本质可以从识解能力的角度展开。

按照Langacker(2008)的观点,认知语言学中所谓的识解能力包括详略度、焦点调整、突显、视角等内容⑥。

与属格形态首先直接相关的是视角中的认知参照点能力(reference-point ability)。Langacker(1999)指出,属格在语言中的表征可以称为参照点结构,在所有格中,所有者成分是认知参照点,而被所有者成分是目标。但我们认为,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时,需要区分不能隐现与可以隐现两种情况,因为不论隐现与否,属格前后的两个体词之间都看作是前述주시경所称的认知参照点结构。对于属格形态可以隐现的属格结构,其中出现的属格形态就需要从另外的角度进行阐释了。

与属格形态相关的另外一种能力即为视角中与时间维度相关的心理扫描(mental scanning)能力。认知语言学中提及两种扫描方式,一种是序列扫描(sequential scanning),一种是总体扫描(summary scanning)。前者是以一定顺序对事物进行描述的方式,而后者是对一个整体进行宏观上的整体扫描。Talmy(2000)认为,扫描也适用于描述静态事物,因此,就属格而言,我们可以说,当属格形态不出现时对应前者,而当属格形态出现时则对应后者。

当然与属格形态相关的还有突显识解能力。因为“我们有确定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认知能力,这是形成突显原则的认知基础”(王寅,2006:30)。不同认知域在语义描写中的突显程度存在差别,结合上述的认知参照点能力,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相对属格形态不出现的情况,属格形态出现的情况可以理解为说话人要突显被修饰体词前的修饰性成分。由于是突显第一个体词,因此可以将这种方式称为反向突显。

(六)板块与突显

在上述理论基础上,我们再返观徐阳春(2003)所说的板块原则,就很好理解了。板块原则主要针对汉语“的”字不出现时的情况,在认知上可以将相关结构视为一个认知板块,因为此时的“的”字结构(如前例中的“全斗焕心腹”)具有一种合成词化的倾向。而当“的”字出现时,板块就不能存在了,就变成是两个体词概念的组合,说话人开始有意突显前一个体词概念了(如“全斗焕的心腹”中的“全斗焕”)。

这种分析方法也完全适应于分析韩国语属格助词“의”的隐现现象。如김선효(2005)指出“거울의각도”和“거울 각도”的语义紧密度不同,신선경(1999)也称,“의”的隐现也与名词单位的语义关系相关,名词连接紧密时属格形态不出现,如果紧密性不强,则就需要使用属格形态。从句法条件来看,如果两个名词处于同一节点管辖时,不需使用“의”,但如果跨越节点时,“의”之后的名词处于相关节点之后时,则需添加“의”标记。学者们所称的“紧密性强弱”与“句法节点内外”等观点是从另一角度对前述认知板块的表述。如목정수(2007)解释过下列表达方式的不同。

○가죽(N1)구두(N2)

(皮鞋)[①]

○좋은 가죽(N1)의 구두(N2)

(好皮革的鞋)[②]

对于上例中的N1+N2结构①,在说话人的头脑中激活的概念仅有一个,浮现的只有“구두”,“가죽”仅是“구두”的属性,承担类似形容词性定语类的功能。这一点在下面的结构中可以再次得到验证。

○ 좋은 가죽(N1)구두(N2)(好的皮鞋)

在这一结构中可以解释为“좋은”和“가죽구두”的合体,“가죽 구두”成为一种认知板块性的概念。而对于结构②,只能解释为[[좋은 가죽의]구두],不能解释为[좋은 [가죽의 구두] ]。这是由于“의”的插入,我们可以感觉到N1和N2的独立性,即在说话人使用这一结构时,在头脑中激活的个体是两个:“가죽”和“구두”。其原因在于,由于“의”的介入,“가죽”作为一个个体得到有效的突显。

可以用上图表示这种差异。设A为“가죽”,B为“구도”,那么,前图就成为表示“의”不出现时的情况,其中的AB合为一体,中间分界线模糊未突显,而后图中A得到突显,原来的一个合成概念明显分为两个部分,A和B之间的界限变得十分清晰,而这一界限即为参与其中的“의”。从认知扫描的角度来看,前图为总体扫描的结果,后图则是序列扫描的结果。

(七)逻辑解释

有趣的是,以上的认知语义分析还可以从逻辑的角度进行解释。下面是이남순(1998)⑦对“나무의가지(树的枝)”和“나뭇가지(树枝)”的逻辑分析图。

对于“나무의 가지”,이남순(1998)认为属格形态“의”后的部分是对“나무”内涵的限定,因为“나무의 가지”表示的是树的枝,而不是树的干或树的根,而“나뭇가지”则是对“가지”内涵的追加,不表示树的刺或树的叶。这种解释并无错误,但却与上述的板块与突显分析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我们认为,可以换一个角度,重新进行逻辑方面的阐释。即“나무의가지”是通过对“나무”的突显,实现了对“가지”外延的限定,即表示树的枝,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枝,而对于“나뭇가지”,因为其是一个认知板块整体,则可以看作是一种内涵方面的追加,即在内涵“가지”的基础上添加了新的限定性内涵“나무”。

下面我们以“우리의 선생님”和“우리 선생님”为例,通过下表总结一下本文的主要观点。

韩国语属格形态“의”隐现导致的不同层面的差异FOOTNOTE20

从上表可以看出,属格形态的隐现可以表现出形态、语法、语义、认知、逻辑等5个层面的区别。

如果属格形态“의”在句子中不出现,从句法层面来看,其虽然也表示定中类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但“의”前后的两个单位构成的句法单位可以看作是合成词或临时性的准合成词;从语义层面来看,不管有无属格形态,相关结构可以解释出大量的语义关系,但由于无属格形态时可以看作一种合成词,无属格形态结构表示的是一类独立的事物;从认知层面来看,由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存在,都可以从认知参照点的角度来分析,但由于相关结构类似合成词,在认知过程中形成一种认知板块,可以看作是一种总结扫描的结果;从逻辑层面来看,相关结构成为一种追加内涵的结构。

如果属格形态“의”在句子中出现,从句法层面来看,属格形态所处的结构则明显是一种定语修饰中心语的定中短语结构,而非一种合成词;从语义层面来看,“의”出现的结果是在一个范围内部确认了一种特定的成员;从认知层面来看,“의”具有一种反向突显的能力,突显的是“의”之前的体词单位,相对于不出现的情况,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序列扫描的结果;从逻辑层面来看,则是对“의”后体词外延的一种限定。

基于以上分析,由于属格形态不能仅从语义上进行界定,而是需要从认知语义的层面进行分析,而且,属格形态所处的位置与属格形态不出现时的位置相同,都是句法层面属格的位置,加之,属格形态具有表示反向突显的功能,因此,我们认为可以将韩国语的属格形态“의”命名为一种显格助词⑨,即突显(属)格关系的助词。如此命名既未完全否定传统语研究的格助词的结论,又突出了属格形态的认知本质,应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四、结语

韩国语的属格形态“의”研究时间长,相关成果多,但对于其属性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从前期研究的成果来看,现在学界一般都认可“의”不是单纯语义形态的观点,但应该如何界定其属性,则需从新的角度加以解释。

本文主要从语言类型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韩国语属格形态“의”的属性进行了一种多层面的分析。由于语言类型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在考察某一语言的语法现象时,已不能仅局限于该语言内部进行研究,而应多借鉴其他语种或语言类型学中的成果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得出更具语言共性的结论来。在本文中我们对比了韩国语与英语的差别,又引用了具有类似语言现象的汉语的研究成果,指导我们对韩国语属格形态的研究。由于从认知识解的角度可以推导出属格助词更为简洁的本质特征,因此本文着重展示了认知识解方面的相关机制,得到了韩国语属格形态具有反向突显其前体词单位功能的结论。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可以从语法、语义、认知、逻辑等多个层面对形态层面的变化进行系统的分析。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了韩国语属格形态是一种显格助词的主张。

这里要说明的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仅以基本的属格结构为例,对韩国语属格形态的本质,进行了侧重理论方面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分析框架。今后我们将考察更为复杂且具体的属格结构和属格结构体系⑩,因为只有将与属格结构相关的所有问题全部廓清,才能得到韩国语属格助词的最终本质。

注释:

① 如“중국의 요리”和“중국 요리”分别表示“中国的菜品”和“中华料理”,属格形态的有无导致的语义差别十分明显。

② “of”的用法也并非简单,如伦道夫•夸克等(1989)指出的那样,在英语中,“Susan`s son(苏珊的儿子)”类带具有限定功能的属格或物主代词的结构具有定指含义(def nite reference),而如果我们需要表示不定指含义,就必须使用“of-”结构,如“a son of susan(苏珊的一个儿子)”等。也就是说,“of”的区分功能还带有“非定指”的语义条件。(伦道夫•夸克 西德尼•戈林鲍姆 杰弗里•利奇 简•斯瓦特威克.1989.苏州大学《英语语法大全》翻译组 译.英语语法大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 可以看到,韩国语“의”的隐现在这里与汉语的“的”完全相同。

④ 结构格与内在格是生成语法学派使用的语法术语。在韩国语中,结构格一般指主格、宾格和属格等可以通过句法位置确定的格关系,而内在格则是指本身具有一定语义的格关系。认为属格介于两种格之间的观点说明学界在判断属格属性时处于动摇状态。

⑤ “突显”一词对应的韩文为汉字词“부각(浮刻)시키다”。

⑥ 几类识解能力分别包括不同种类的下位认知能力。

⑦ 이남순文中讨论了三个词“나뭇가지”、“나무가지”和“나무의가지”的区别,但韩国国立国语院标准韩国语大词典将“나무가지”看作是韩国语标准语“나뭇가지”的朝鲜语变体,因此本文将“나무가지”与“나뭇가지”视为同一词汇,暂不作区分。

⑧ 两个示例的用法可参考下面两个例句:

○ 우리의 선생님 언제 수업할까요?/我们的老师什么时候上课啊?

○ 우리 선생님에게 적절한 편지 좀 써 주세요!/请给咱老师写封合适的信!

⑨ 我们认为,韩国语的其他格助词也可以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赵新建,2012)。(赵新建.2012.韩国语语法多义现象研究[M].广州:中国出版集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⑩ 如本文三(三)中提到的第一类实例。

[1] Langacker. 1999. 인지문법의토대Ⅱ: 기술적적용[M]. 김종도역.도서출판박이정.

[2] Langacker. 2008.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Talmy. 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I):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M]. Cambridge & London: The MIT Press.

[4] 김선효. 2005. 관형격조사 ‘의’의 격지위와 기능[A]. 임홍빈 외.우리말 연구 서른아홉마당[C]. 서울: 태학사.

[5] 金光海. 1981. {의}의 分布에 對한 調査 硏究[J]. 先淸語文, (11):81-106.

[6] 金昇坤. 1969. 冠形格助詞考[J]. 文湖, (5):65-75.

[7] 김승곤. 2007. 관형격조사 ‘의’의 통어적 의미분석[M]. 서울:경진문화사.

[8] 목정수. 2007. 한국어조사 ‘의’의 문법적 지위와 의미기능에대하여[J]. 국어교육, (123):437-470.

[9] 박종호. 2009. 한국어조사 ‘의’의 의미분류와 용법별분포양상[D]. 서울: 연세대학교 석사논문.

[10] 송재성. 2009. 언어유형론[M]. 김기혁 역. 서울: 보고사.

[11] 신선경. 1999. 명사구 형성과 속격표지 `-의’[J]. 울산어문논집, (14):46-60.

[12] 이남순. 1998. 格과格標識[M]. 서울: 月印.

[13] 남기심. 2006. 왜 다시 품사론인가[M]. 서울: 커뮤니케이션북스.

[14] 임홍빈. 1981. 존재전제와 속격표지 {의}[J]. 언어와 언어학, (7):61-78.

[15] 정순기. 2005. 조선어형태론[M]. 평양: 사회과학출판사.

[16] 주시경. 1910. 국어문법[M]. 서울: 탑출판사.

[17] 채완. 2006.국어의 격과 조사 – 최근의 연구동향을 중심으로-[J]. 우리말글, (37):1-25.

[18] 최현배. 1937. 우리말본[M]. 서울: 정음사.

[19] 兰司铁.1981.陈伟 沈成明译.阿尔泰语言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 石毓智.2000.论“的”的语法功能的同一性[J].世界汉语教学,(1):16-27.

[21] 王寅.2006.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2] 徐阳春.2003.“的”字隐现的制约因素[J].修辞学习,(2):33-34.

[23] 徐阳春 钱书新.2005.试论“的”字语用功能的同一性[J].世界汉语教学,(3):45-55.

[24] 叶斯柏森.1988.何勇等译.语法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On the Nature of the Korean Genitive Particle 의 (I)

The Korean case particle 의 has been deliberated for a long time, and fruitful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But the nature of 의 is still a controversial issue. We believe that the genitive morphology in Korean is not completely semantic or syntactic. To provide a quite reasonable account for the true nature of the Korean genitive morphology, we need to take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typology, refer to the studies of a similar grammatical phenomenon in other languages, and make a multi-level investigation of the Korean genitive morphology in the framewor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t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at 의, as a member of the Korean case system, is an explicit case particle and serves to highlight the genitive relation.

genitive particle; 의; nature; explicit case particle

H553 献标识码:A

2095-4948(2016)01-0042-05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朝鲜语显格助词研究”(15BYY155)的阶段性成果。

赵新建,男,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韩国语语法、韩国语教学法。马会霞,女,延边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韩国语词汇与语法。

猜你喜欢

韩国语助词层面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韩国语不完全词特征探析
韩国语 "V+ " 与汉语"V+死了"对比研究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情景教学法”在韩国语教学中的应用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