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季腹泻病因初探

2017-01-16赵桂芝于兴娟祝建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秋燥车前子藿香

赵桂芝,于兴娟,祝建材,王 雷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199)

【理论探讨】

秋季腹泻病因初探

赵桂芝,于兴娟,祝建材,王 雷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199)

历版《温病学》教材中大都认为秋燥所致水泄如注般的大便泄泻是感受燥热之邪所致,甚至有“燥极而泽”“重燥则湿”之说,故对此说法提出了不同看法。并从燥热之邪的致病特点和各家治疗秋燥和小儿秋季腹泻用药的角度,对秋季腹泻的病因进行了谈讨。认为秋季腹泻之因不惟是感受燥热之邪,当同时兼有湿邪等才会导致每日10余次的水样泻。

秋燥;小儿秋季腹泻;病因

秋季腹泻可见于中医秋燥和西医所谓小儿秋季腹泻等病症中。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属于温病学范畴。其特点是初起邪在肺卫时即有津液干燥见症,如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少数患者还可见腹泻症状。如《温病学》[1]五版教材中提到“肺燥肠热,络伤咳血”型中有腹泻症状,且这种腹泻多是“水泄如注”,其病机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中燥热之邪下移大肠”所致。

另外现代医学所言的小儿秋季腹泻也多发于秋季。该病多发生于6~24个月的婴幼儿,病初1~2 d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增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黏液,无腥臭味;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大便显微镜检查偶有少量白细胞,大便轮状病毒阳性。

秋季气候干燥,燥邪易伤津,当不会导致腹泻而是多引起便秘才是。那么秋季腹泻到底是燥邪引起还是兼有他邪?笔者就此作一粗略探讨。

1 燥热之邪不应是秋季腹泻主因

中医学认为燥热之邪皆易损伤津液,只会因伤津致肠燥津亏而便秘,当不会引起腹泻。燥有凉燥和温燥之分,凉燥性凉会伤及脏腑阳气而致腹泻。若是这样的话其实就不仅仅是感受燥邪,还兼感寒邪,因为凉燥发生于深秋近冬时节,是兼感秋之燥邪和近冬之寒邪所致。而《温病学》[1]五版教材中明言所论秋燥为“温燥”。温燥乃初秋感受夏之余热和秋之燥邪所致,前已述及感受燥热当不会致泻。

对此有人作出了解释,如郑启仲[2]认为小儿秋季腹泻和秋季腹泻多为燥热所致:“燥何以致泻?因脾喜燥乃平和之燥,若燥气太过,则脾为焦土,又安能为胃行其津液?胃喜润恶燥,燥气伤胃后,脾又不能为其输布津液,胃又安能受纳……脾胃俱伤……清浊不分,升降失常,合污而下,泄泻乃作”[2]。并明言“燥邪致泻,其病在胃”[2]。还明确提出“小儿秋季腹泻因燥起”“燥极而泽,病发泄泻”[3]之说。对此笔者认为其所用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等苦寒之品,虽性寒能清热但味苦,苦本燥湿,今有燥邪还用之似是不当。若言泻乃湿邪所致,用以燥湿则可通也。

2 秋季腹泻用药以燥湿之品为主

2.1 秋燥用药

《温病学》五版教材对肺燥肠热、络伤咳血所致腹泻用的方药是阿胶黄芩汤,由阿胶、黄芩、杏仁、桑皮、白芍、生甘草、车前子、甘蔗梢组成。教材认为该方的功效是清热止血、润肺清肠,但其中的黄芩、桑皮和车前子都有燥湿、利湿止泻之功效。

王一宁等[4]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愈1例秋燥泄泻,其中用到扁豆、山药和乌梅等健脾化湿止泻,并认为乃新秋之际风燥袭体引动暑湿所致。

李钰蛟等[5]对温病古籍中的秋燥用药规律进行了数据分析,发现共用药42种,第一位常用药是杏仁,第二位为荆芥。荆芥虽是风药中之润剂有祛风解表之功,但还常用来治疗湿邪所致的腹泻,所谓“风能胜湿”。该统计还发现,14种古籍中论及秋燥病因的共21种,排在第一位的是燥邪,第二位则是湿邪,所以说用荆芥的目的也不排除祛风胜湿。

2.2 小儿秋季腹泻用药

对于小儿秋季腹泻大多医者认为由湿邪所致,用药以健脾利湿、燥湿、化湿为主。如孙淑梅[6]认为,小儿秋季腹泻证属湿热,采用清肠泻热、化湿和中止泻法,方选秋泻散(葛根、藿香、黄芩、黄连、茯苓、滑石、车前子、乌梅、枳壳、建曲、甘草)治疗,治愈率达98.67%。马淑霞[7]采用健脾利湿、清热敛阴为主,给予苍术散、梅连散、六一散联合治疗。黎炳南[8]认为证属寒湿困脾,提出以温化寒湿、健运脾胃为治则,自拟黎氏秋泻方(藿香、砂仁、乌梅、甘草、葛根、茯苓、火炭母、太子参、白术)疗效甚佳。吉训超等[9]认为,素体阳旺体健者每因滞而化热,素体脾阳不足者则因寒而更弱,分为寒湿夹滞、湿热夹滞,均用四苓汤加减(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总有效率92.2%。李淑兰等[10]采用健脾燥湿止泻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12例疗效满意,明显优于采用思密达和妈咪爱的西药对照组。采用的中药基本方为苍术、陈皮、茯苓、白豆蔻、木香、厚朴、生甘草、车前子。方中苍术辛烈温燥,健脾燥湿;厚朴苦温辛燥,可燥湿行气、消除胀满;陈皮辛温,理气健脾燥湿;白豆蔻辛温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健脾安神;车前子甘寒,利尿渗湿止泻,利小便而实大便;木香辛行温通,善通行脾胃和大肠之滞气;甘草有调和诸药、增强益气健脾和中之力。诸药合用使脾运得健,湿气得以分利温化,泄泻自止。

从以上各家对秋燥和小儿秋季腹泻的用药可以看出,临床用药以燥湿、利湿、化湿药为主。以药测证可知,所治病证乃为湿邪所致。

3 秋季腹泻当以湿邪为主兼有他邪

笔者认为虽然秋季气候以燥为主,但同时兼有热、湿、寒、温等气候。初秋多兼湿热,深秋多兼寒湿。古语有“无湿不成泻”之说,尤其是水样腹泻。对于秋燥所致腹泻明明用的就是利湿止泻药,为何却避湿不谈?想来是囿于前人之言而不敢另辟新说。追流溯源,秋燥病名乃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首创,指出《内经》所述“秋伤于湿”当为“秋伤于燥”,指明秋燥为感受秋季燥热之邪所致,多犯上焦肺系,并创立名方清燥救肺汤。他在《医门法律》中还提出了“秋日燥病不可误以为湿治”等所谓治燥五律。喻嘉言的秋燥论被后世称许,遂递沿其说概因于此。

《温病学》秋燥一病中的肺燥肠热,络伤咳血型中的腹泻是热泻,概因所论为温燥,发生在初秋,当是兼感湿热之邪所致。小儿秋季腹泻多发生在深秋前后,当多兼感寒湿之邪所致。但是人的体质有别,同感湿邪,阳盛或阴虚之体多化热而为湿热;阴盛或阳虚之体多化寒而为寒湿。所以同为小儿秋季腹泻,中医辨证论治时会有寒泻和热泻之分。如周伟等[11]认为秋季腹泻多属热泻、寒泻,分别采用葛根芩连汤(葛根、枯芩、川连、川朴、杭芍、甘草)、藿香正气散(藿香、川朴、姜半夏、陈皮、木香、焦楂、炙甘草)治疗,疗效甚好。其中所用的黄芩、黄连、黄柏、厚朴、藿香、半夏、陈皮等药物都有燥湿、化湿之功。

4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秋季腹泻,尤其是秋燥所言水样泻或2岁以下婴幼儿多发的1d腹泻10余次的小儿秋季腹泻,虽囿于前人之言认为乃燥邪或燥热之邪所致,但从各家用药看多是利湿、燥湿或化湿之品,如茯苓、黄连、黄芩、半夏、藿香、苍术等。故认为从中医病因角度看,应是兼感湿邪所致,有时是寒湿,有时是湿热。另外不同个体有体质的差异,同感湿邪,阳盛或阴虚之体易化热而为湿热,阴盛或阳虚之体易化寒而为寒湿,临床治疗当分型而论。

[1] 孟澍江.温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97.

[2] 郑启仲,张雷风,郑宏.小儿秋季腹泻因燥热起[J].光明中医杂志,1995,4:11-14.

[3] 郑宏,郑攀.郑启仲教授从燥论治秋季腹泻经验[J].中医研究,2010,23(10):71-73.

[4] 王一宁,高发明.治秋燥泄泻一例[J].四川中医,1986,2:31.

[5] 李钰蛟,刘思鸿,安欢,等.温病古籍中的秋燥辨治规律数据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4,9(4):514.

[6] 孙淑艳.秋泻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225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0):819-820.

[7] 马淑霞.健脾利湿、清热敛阴为主治疗小儿秋季腹泻[J].四川中医, 2006,24(3):83.

[8] 黎凯燕,黄钢花.黎炳南教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经验[J].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3,9(3):11-12.

[9] 吉训超,刘艳霞,黄仕营.四苓汤加减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J].新中医, 2004,360(6):27.

[10] 李淑兰,李歆.健脾燥湿止泻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临床观察[J].首都医药,2014,16(8下):66-67.

[11] 周伟,兰天明,李国立.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260例临床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2):426.

赵桂芝(1971-),女,山东莱阳人,副教授,医学硕士,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教学与临床研究。

R723.11

A

1006-3250(2017)04-0466-02

2016-09-16

猜你喜欢

秋燥车前子藿香
中暑后别乱喝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广藿香和土藿香不一样
不同炮制方法用于车前子对治疗慢性便秘的影响对比分析
爱眼有道系列之十 干眼者怎样度过秋燥难关
HPLC法同时测定五味藿香片中6种成分
人道神药车前子
葶苈子、薏苡仁、车前子的利水功效比较
车前子酚类成分的研究
去秋燥 吃啥喝啥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