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则治法术语的特点及英译探析❋

2017-06-01骥,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治则名词术语医治

陈 骥,唐 路

(1.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 611137;2.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

【中医写作与翻译】

中医治则治法术语的特点及英译探析❋

陈 骥1,唐 路2

(1.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 611137;2.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

以中医治则治法术语为切入点,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中相关术语为参照,对其结构特点、英译难点、原则、方法及策略进行分析,发现动词术语在治则治法中所占比重大,主要是由二字或四字组成的因果或并列关系短语,翻译可以采用直译、增译、省译、倒译、转译等方法,应根据语义不同,选用多样化的英语动词进行“动态”英译,以更清楚地表达中医治则治法术语含义,助力于中医海外传播。

治则治法; 术语; 英译; 方法;策略

中医治则是中医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法则,指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得到的客观资料,对疾病进行全面分析后,制订出的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施术等具有指导意义的治疗准绳,而中医治法则从属于治则。中医治则治法受到古汉语和哲学文化的影响,其理论体系完整、语言独特、术语语义丰富,翻译成浅显易懂的英语有一定难度,给中医对外传播造成一定障碍。

当代翻译之父尤金奈达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研究得十分透彻,他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提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间的交流活动,不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也不仅是翻译工作者的个人行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等诸多因素的制约。[1]”由于译者的主体性,不同译者翻译治则治法术语往往各行其是。以“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等代表性治则术语为例,国内学者整理发现不同的译本众多[2],术语出现一词多译和多词一译的现象,有碍中医英译的规范化。

治则治法术语具有要言不烦、用语精准的特点,有必要从其结构特点、英译难点、原则方法和策略等角度逐一分析,探讨如何形成一套规范准确的英译标准。

1 中医治则治法术语的结构特点

首先,治则治法术语多达数百条,有中医名词和单字格动词,“解”“清”“祛”“散”“通”“利”“下”等实意动词大量出现。对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公布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f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s, IST)[3]进行查证,发现治则治法术语条目共348条,涉及动词有328条(94.2%);而2007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颁布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s Chinese-English Basic Nomencl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 ISN)[4]中,内治法条目共505条,涉及动词有438条(98.6%)。因此,同义、近义、反义术语集中是治则治法术语的特点之一。

其次,治则治法术语由大量二字、四字短语和少量短句组成。从结构上看,中医术语短语一般为并列、偏正和动宾短语等[5]组成。一是并列短语。由相同词性或结构的两词或短语构成,如“健脾消食”“益气活血”等。二是偏正短语。指短语中包含一个修饰词来修饰限定另一词,如“补益肾气”中“肾”限定“气”,“滋养肝血”中“肝”限定“血”等。三是动宾短语。指短语中含有一动词和一名词,名词作为动作的接受者,如“柔肝”“溃坚”“洁净腑”等。而中医术语短句则包括简单句和复合句2种。第一是简单句,只包括一动词和一名词构成的单句,如“陷者升之”“客者除之”“因其衰而彰之”等;第二是复合句,由两个句子组成,其中一个句子并列或从属于另一个,如“病为本,工为标”“小大不利治则标”“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等。这些短语和句子形成的术语,都有字数简短、语义凝练的特点。

2 中医治则治法术语英译的难点

治则治法术语的英译面临三大难题。一是治则治法术语理解不易。中医核心术语都源于古代汉语,自《黄帝内经》问世,术语就以“医古文”的形式呈现,具有模糊性、歧义性、多义性和笼统性的特点。医古文本身异常精炼,具有丰富的修辞格,极易造成术语语义的模糊,不易统一理解和认识;二是英语语言由拼音文字形成。其形与音联系紧密,对其语义的理解是以听觉为基础为发展,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逻辑思维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医学英语的词汇与中医术语在形式和语义上差别很大,其语义明确清晰,所表达的理论具有可证伪性,属于科技英语,是科学语体[6]。在译介中医术语这种文学语体时,有诸多不对等的地方;三是现代翻译理论很难直接用于指导中医术语翻译。如经典的“目的论”“功能对等”等理论。很难真正具体对接术语的译名,使得中医术语的英译难以规范。目前,对翻译策略、原则和理论指导中医翻译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3 中医治则治法术语英译的原则

关于中医术语的英译原则,业内已经有较为统一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李照国认为用英语翻译的中医名词术语应为目标语中自然的对应语,需要简明扼要,在结构上应与中文形式相近,译名应该在内涵上加以限定,使其不能另有解释,应该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他总结出的自然性原则、简洁性原则、民族性原则、回译性原则和规定性原则[7]五大原则,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世纪初,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推出ISN国际标准时,李振吉也提出对应性、简洁性、同一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4]。术语翻译与文本、语句的翻译有一定区别,不少学者推崇简洁性和回译性原则,并提出尽量“去通俗化”,保持专业性的特点[2,8]。

4 中医治则治法术语英译的逻辑关系、方法与策略

4.1 中医治则治法术语英译的逻辑关系

治则治法术语的英译应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第一,术语内部成分呈因果关系,可使用to、by或due to等表示。如“安蛔止痛”译为“quieting ascaris to relive pain”[4],“引火归原”译为“conduct fire back to its origin”[3]等。第二,术语内部成分呈并列关系,可使用and表示其逻辑关系。如“滋阴潜阳”译为“nourishingyinand subduingyang”[4],“益气活血”译为“replenishingqiand activating blood”[4]等。

4.2 中医治则治法术语英译的方法

治则治法术语的英译,首先是保持译名的通顺易懂,其次要以简练的语言传递丰富的信息,常见的方法有直译、增译、省译、倒译、转译等。

4.2.1 直译 直译指在将源语翻译到目的语时,保留源语的风格、结构或修辞手法,即字对字的翻译,一般在源语在目的语中有意思相同的对等词时,才能进行直译。如在清法中,如“清相火”“清胃火”等治法,“清”指的是将火和热从体内移除,直译为“clear”,牛津英汉双解高阶字典对“clear”的定义是“to remove sth. that is not wanted or needed from a place”[9],可见“清”和“clear”语义对等,故“清相火”和“清胃火”分别译作“clearing ministerial fire”[4]和“clearing stomach fire”[4]。

4.2.2 增译 增译指根据源语的结构、意思和修辞手法增加相应的词或短语,使译语符合目的语的用语习惯。增译法体现了译语忠实于源语的特点。如“透热转气”指当热邪入侵营气时,用芳香透达、轻清透泄之药促使营分热邪透出气分而解。汉语并未提及营分和气分,但在翻译时宜补充译为“eliminating heat in nutrient aspect throughqiaspect”[4]。又如“分消上下”译为“respectively expelling evils from upper and lower”[4],“除湿散满”译为“removing dampness and relieving abdominal fullness”[4],都增补了原汉语中省略的语义成分,使得术语含义清楚明了。

4.2.3 省译 省译指适当地省略一些单词,使译文更简洁。英汉翻译中经常省略介词、冠词、代词和连词,省译也体现连贯性原则。在翻译含有两个意思相同的动词时常采用省译法,译者可选择一个单字格动词来翻译这两词。如“和解少阳”译为“harmonizing lesseryang”[4],“和解”仅用“harmonize”一词即可,因为“和”与“解”都是“调和”之意;“在皮者汗而发之”译为“treating superficial syndrome with sweating promotion”[4]已能清楚表达语义,故“发之”二字省译,但若“发之”作为单独的术语,则应该根据语境译为“expelling pathogen from exterior”[4]或“dispersing stagnation”[4]。再如,“去宛陈莝”译为“eliminating stagnated pathogen”[4],“升提中气”译为“uplifting the middleqi”[4],都采用了省译之法。

4.2.4 倒译 倒译指根据源语结构、意思和修辞手法将源语语序颠倒,使译文符合目的语习惯。倒译法也符合连贯性原则,如“甘寒生津”译为“engendering liquid with sweet-cold”[4]和“苦寒直折”译为“direct repulsion with bitter cold”[4],都将表示药味的词放在英译的后半部分,更符合西方用语习惯。又如“筋骨并重”译为“emphasis on both sinews and bones”[4],“以法统方”译为“prescription according to therapeutic method”[4]都采用了倒译之法。

4.2.5 转译 转译包括翻译中词义和词句结构之转换。英语习惯使用静态词,而中文习惯用动态词,有时会将单字格动词转化为名词、动名词或过去分词;或者原术语中的用词有隐喻作用,翻译时转而选择其指代的内容来阐述;抑或原术语为短句,考虑到术语将被放在具体的语句中使用,转译为短语等,都可使译文表达得更地道。如“攻补兼施”译为“treatment with both tonification and elimination”[4],“开鬼门”译为“opening pores of sweat duct”[4],即直接译出“鬼门”指代“汗孔”之意。

4.3 中医治则治法术语的“动态”英译策略

除应用上述方法正确选词外,翻译中值得注意的还有两点。第一,治则治法术语中“清”“补”“温”“宣”“解”“化”等单字动词出现频率较高,其含义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对其作英译时应该特别注意选词的差异。如“化”用于不同的治法条目中,有“化生”“变化”“消除”等含义。IST和ISN中相关的英译词汇有7个,其内涵略有不同,国内外影响较大的IST和ISN标准以“disperse”“resolve”“transform”等词分别翻译(见表1)。可见,单字格动词的内涵是多样化的,其英译选词应该根据语义有“动态”变化的特点。第二,在表述清除部分病理产物时,出现大量语义相近的表达,如表达“消除瘀血”之意,有“活血化瘀”“破血逐瘀”“破瘀”“祛瘀生新”“化瘀消积”等,“化”“逐”“破”“祛”在语言的力度上有一定的区别,英译的选词也宜作相应的“动态”变化,这一点也体现在IST和ISN的相关英译条目中,如“resolve”“expel”“dispel”,见表2。同样,又如“祛痰”“消痰”“涤痰”“化痰”等,也应该充分考虑选词的“动态”策略。

表1 IST和ISN中“化”相关术语条目与英译词

表2 IST和ISN中“消除瘀血”相关术语条目与英译词

综上,中医治则治法的术语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由于内涵理解、语言差异和缺乏专有的翻译理论等原因,其英译有相当的难度。在英译时,应根据情况采用直译、增译、省译、倒译、转译等方法,探究其不同语境下术语内涵的动态变化特征,遵循“动态”英译的策略,使“一词多译”“多词一译”的现象最大程度得到规范,使得中医条目的英译表达自然传神,从而建立一套从理论到实践一体化的英译名称,促进中医药术语英译名向客观化和理性化的方向发展,助力于中医药海外传播与交流。

[1] EUGENE ABERT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55-168.

[2] 蒋基昌,文娟,柳江帆. 中医反治法英译评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8):1143-1145.

[3]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205-232.

[4] 李振吉.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XXXIV,184-222.

[5] 晋永,段英帅,余梅芳,等. 中医术语单字格动词“化”的汉语语法与英译特征探析[J]. 现代中医药, 2012,30(2):68-70.

[6] 兰凤利.论中西医学语言文化差异与中医英译[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4):368-370.

[7] 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J].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4-77.

[8] 范延妮.中医治则术语的英译对比研究[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29(1):151-155.

[9] AS HORNBY.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 The Commercial Pres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293.

Discussion on Features and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Chinese Medical Terms on Therapeut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CHEN Ji1, TANG Lu2
(1.Chengdu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Chengdu611137,China;2.ZhejiangUniversityofChineseMedricine,Hangzhou310053,China)

In this paper, the Chinese medical terms on therapeut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were taken as a focus, and the relevant English translations in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f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Chinese-English Basic Nomencl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 were investigated as reference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rms, the difficulties and methods and strategie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were analyzed. It is found that the terms including verbs accounts for a major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erms, which are mainly two or four characters words expressing a causal or juxtaposed relationship. The literal or inverted translation with contextual amplification or omission might be employed. And then a dynamic approach for selecting verbs should also be notified,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interna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eut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Term; English translation; Method;Strategy

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课题(8)-中医动词术语的语义特征及其“动态”英译策略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校教改重点课题(JGZX201531)-《中医海外传播》全校任选课的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研究

陈 骥(1982-),女,四川成都人,副教授,医学博士,从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与研究。

H315.9

A

1006-3250(2017)04-0564-03

2016-10-21

猜你喜欢

治则名词术语医治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中医治疫的历史拾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思考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常用医学名词术语的规范表达
孔伯华治疗眩晕用药与治则的数据研究
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高原预适应平台的建立
分类医治
治则在中医临床诊治中的作用
神奇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