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39例
2017-01-16郭华林
郭华林
(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39例
郭华林
(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2)
盆腔瘀血综合征;《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
盆腔瘀血综合征(PCS)是指盆腔静脉血管充血、扩张和瘀血所致的综合征,是引起妇科盆腔慢性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病常易误诊为盆腔炎、神经官能症,临床表现为慢性弥漫性持续性下腹坠痛、腰骶部疼痛、性交痛、痛经、阴道肿胀、疼痛、月经紊乱、白带过多、尿频、尿痛、肛门坠痛,还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腹部检查发现压痛,部位多在耻骨联合上区,或于下腹部两侧深部压痛,或没有明确压痛点,即使患者感到最疼的部位,通常也无明显的肌紧张及反跳痛。妇科双合诊检查时,子宫大多呈后位,稍大或正常。外阴静脉曲张,阴道、宫颈呈蓝紫色,宫颈肥大糜烂,宫旁、附件触痛、饱胀感[1]。笔者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39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观察盆腔瘀血综合征患者39例,所有病例为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妇科门诊女性患者,符合该病诊断纳入标准,年龄最大者45岁,最小者21岁,平均年龄(30.7±3.6)岁; 病程最长3年,最短6个月,平均病程(1.0±0.5)年;无其他并发症。
诊断标准:按照《新编实用妇科学》[2]《妇科疾病诊断标准》[3]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盆腔瘀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制定。①临床表现为小腹部疼痛、低位腰痛、深部性交痛、月经多、白带多等,妇科检查体征阴性;②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包括疲劳、健忘、多梦、心烦、失眠、抑郁、易怒、头晕、头痛、四肢酸胀、胸闷、气短、大便干结、排气不畅、腹满、咽干等;③20~50岁有性生活史的女性;④经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盆腔瘀血综合征;⑤排除异常阴道出血者,生殖器官及阴道肿瘤患者,生殖系统急性感染者,肠炎、腹泻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以及精神病患者。
治疗方法
采用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炒小茴香1.5 g,炒干姜3 g,延胡索3 g,没药3 g,当归9 g,川芎3 g,官桂3 g,赤芍6 g,蒲黄9 g,炒五灵脂6 g。加减:若小腹冷痛,得温则减,经前及经期加重,经色暗,伴白带量多,则为寒湿偏重,原方加苍术15 g,茯苓15 g,佩兰12 g,艾叶12 g,去没药、蒲黄、炒五灵脂,以温经散寒、祛湿化瘀;若腹痛拒按,白带量多色黄,有异味,小便短赤,大便黏滞,则为湿热偏重,原方加白术15 g,茯苓15 g,佩兰15 g,黄柏15 g,白芍15 g,红藤15 g,蒲公英15 g,败酱草15 g,去赤芍、延胡索、川芎、官桂、蒲黄、炒五灵脂,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若病程较长,寒热表现不明显,以疼痛剧烈为主要表现者,加乌药9 g,五灵脂12 g,理气通络止痛。15剂,每日1剂,水煎服,月经期停止服用,连续服用2个疗程。
治疗结果
1.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盆腔瘀血综合征声像图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体征尚未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盆腔瘀血综合征声像图特征不明显或部分特征消失。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盆腔瘀血综合征声像图特征明显。
2.结果:治愈20例,占51.28%;显效16例,占41.03%;无效3例,占7.69%;总有效率92.31%。
典型病例
患者,女,36岁,2011年11月5日初诊。主诉:小腹隐痛不适伴白带量多半年余。患者孕4顺产1人流3,未上环,1年前出现下腹部坠痛不适,性交后疼痛加重。曾于某医院行妇科检查,显示:外阴正常,阴道壁充血,宫颈肥大,宫体后位稍大,双侧附件区增厚,压痛不明显。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盆腔瘀血综合征。给予多种抗生素及中成药于经期及非经期治疗,效果欠佳。现症见:下腹坠痛,经前及经期较重,性交痛,白带量多,心情烦躁伴多梦、胸闷不舒、嗳气,舌质淡,苔白腻,脉缓。西医诊断:盆腔瘀血综合征。中医诊断:妇人腹痛,证属湿热互结兼肝气不疏。治则:祛湿化瘀,理气止痛。处方:当归15 g,没药3 g,川芎12 g,赤芍15 g,延胡索15 g,丹参15 g,香附15 g,柴胡15 g,五灵脂12 g,泽泻15 g,夜交藤15 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2周,患者腹痛症状减轻,但白带量仍多。上方加五味子15 g,苍术12 g。继服10剂,患者月经来潮后未感明显不适。由于患者病程长,导致正气亏虚,面色暗淡,故于上方加黄芪12 g,太子参15 g。再服20剂,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子宫大小、形态正常,双侧卵巢大小正常、结构清晰,宫旁及肌壁间未见明显静脉扩张征象。复诊超声提示:盆腔瘀血征象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讨论
西医学认为,盆腔瘀血综合征病因可概括为:①解剖学因素:盆腔静脉壁薄、弹性差;静脉缺乏瓣膜,不能有效地防止血液倒流;静脉周围缺乏有力的支持和衬托,不能阻止静脉扩张;左侧卵巢静脉形成较长,且呈直角汇入左肾静脉,不利于静脉回流。②下腔静脉和/或左肾静脉血液循环障碍致卵巢静脉回流受阻。③早婚、早育、孕产频繁、人流、分娩创伤、长期站立工作和负重劳动过度等。继发性PCS是由于静脉以外的因素造成静脉迂曲,病因包括胡桃夹现象和盆腔血供增多、炎症、多次妊娠和较大子宫肌瘤、输卵管结扎等[5]。该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表现为:①左侧卵巢静脉常扩张,内径大于6 mm,Valsalva动作(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气动作)时可见明显反流;围绕子宫和卵巢可见多条扩张静脉走行弯曲。②子宫稍大或大小形态正常,肌层回声均匀或稍不均;子宫直肠窝可有少量积液;宫旁显示片状、串珠样或蜂窝样低或无回声区,其内呈静脉样血流。③双侧卵巢内可见多个直径5~15 mm小囊泡,不同于多囊卵表现。
中医学无盆腔瘀血综合征之病名,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及疾病特点,可将其归为中医学“妇人腹痛”“经行腹痛”“腰痛”“带下病”等范畴。感受湿邪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久居湿地或恣食生冷、多次小产、产后涉水、房事不洁等,均可导致湿邪内生,留滞于胞宫胞脉,阻遏气机,经络阻滞,血流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加之疾病缠绵日久,久病伤气,气虚无力推动血运,症状更为严重。《妇人大全良方》曰:“妇人腹中瘀血者,有月经痞湿不通,或产后余秽未尽,因而乘风取凉,为风冷所乘,血得冷则成瘀血也。”女性以血为用,下焦胞宫脉络丰富,经、带、胎、产等数伤阴血,导致瘀血为病。中医学认为,湿和瘀始终贯穿整个疾病的全部过程,故湿瘀互结为该病的主要病因病机。
少腹逐瘀汤以当归、赤芍、川芎为君药,具有养血活血、行气通瘀调经的功效,方中以五灵脂、蒲黄、延胡索、没药通利血脉、祛瘀止痛;小茴香、干姜、官桂为佐药,以温经散寒除湿、理气止痛,并能引诸药直达少腹。诸药合用,共奏祛湿化瘀、温经活血之效。实验结果表明少腹逐瘀汤可显著改善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调节血栓素/前列环素(TAX2/PGI2)平衡,减少小鼠醋酸扭体次数和抑制棉球肉芽肿形成,说明该方具有镇痛、抗炎、活血化瘀的作用[6]。利湿药物和活血化瘀药物并用,能促进组织的修复,增强消炎和免疫功能,减轻局部水肿,从而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促进静脉回流,减少渗出,减轻疼痛。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具有用药灵活、副作用小、疗效确切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1]王正滨,唐杰,杨斌,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58.
[2]苏应宽.新编实用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0.
[3]来佩琍.妇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59-166.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63-266.
[5]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超声诊断科诊疗常规[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91.
[6]丘玉昌,曹莹,孔焕育,等.少腹逐瘀汤活血化瘀及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19(6):498-499.
郑重声明
近期发现有不法网站冒用本刊名义,使用假冒官方网站、邮箱,甚者伪造公章进行诈骗活动,违法收取版面费,严重损害作者及本刊合法权益。本刊唯一投稿网站:http://www.zgmjlf.cptcm.com;办公邮箱:zgmjlf@163.com,zgmjlf98@126.com。特此声明!
2016-07-18)